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勃陈平为啥要在吕后去世后动手?又为啥选择最没背景的代王刘恒

周勃陈平为啥要在吕后去世后动手?又为啥选择最没背景的代王刘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1074 更新时间:2024/1/6 18:27:10

公元前180年七月三十日,执掌大汉王朝权柄、临朝称制十五年的吕后去世,留下一个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动荡政治格局。

吕后也知道,随着她的黯然离去,大汉王朝必将面临着诸吕(外戚集团)、刘邦还留在世上的刘氏子弟(宗室集团)、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之间争夺大汉王朝权利分配的血腥斗争。

所以,她在临死之前,提前做出部署:下令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长安卫戍部队);吕王吕产统领南军(皇宫禁军部队)。

并告诉他们说:我封你们吕氏为王,宗室子弟、朝中大臣心中都不服。因为有我在,他们才不敢轻举妄动。但现在我就要去世了,皇帝还年幼,你们也还没经过历练。我担心宗室子弟、朝中大臣们会乘机向你们发难。所以你们务必要统率禁军、严守宫廷,千万不要为办理丧事、出城送丧而轻离重要岗位,免得被人趁虚而入!”

吕后去世的时候留下遗诏:大赦天下,命吕王吕产为相国,以吕禄之女为皇后。吕后丧事处理完毕,朝廷改任左丞相审食其为皇帝太傅。

史书记载:吕后去世后,诸吕打算作乱,因惧怕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未敢贸然行事。

这就令人感到费解了:吕后虽然死了,但是,小皇帝是他们立的,皇太后、皇后是他们吕家的、相国是他们吕家的、几个吕氏也被封王、长安城、皇宫内的军权也是他们吕家的,他们是唯一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稳定局势、消化胜利果实、站稳脚跟、培养提拔自己的人、逐步回到吕后一手遮天、一家独大的局面。

现在失意者还没有闹意见,他们却要首先作乱。他们想干什么?想要取代刘氏自己当皇帝?他们有这个能力和自信吗?而且他们为什么要害怕权力已经被架空、手无兵权的周勃、灌婴这些老臣呢?难道除了这些在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几个老人他们就没有别的竞争对手了吗?

就在他们目不转睛地死盯着周勃、灌婴这些老臣一举一动的时候,推动这场权力争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却在他们身边被悄悄推下。

起因很简单:因为当初吕后为牵制刘邦的几个儿子,就把吕禄之女嫁给了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为妻,并把他留在京城作为人质。这个吕氏之女就知道了那几个吕氏傻老爷们开的“秘密”作乱计划,并回家得意地告诉了他们吕氏的死对头、老公刘章。

刘章在得知吕氏的阴谋后,就暗中派人通知他的哥哥齐王刘襄,让他即刻起兵西征,他和他的弟弟做内应,计划诛除吕氏,立哥哥齐王为大汉皇帝。

看到没,如此关系重大、关系家族命运的机密会议,居然如此轻松地被人知道并传递出去,如果是这样,那他们吕氏自取灭亡也是活该。你自己都把脑袋当球踢,还能指望别人比你还要傻,天下哪有这样狂比智商下限的事?

但是,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就让人颇有想法了:如果吕氏没有作乱的那个计划,刘章还会劝他哥哥齐王刘襄起兵造反吗?这可不是什么“清君侧”,这是赤裸裸的抢班夺权、是反叛。

话说齐王刘襄一接到消息,就与他舅父驷钧、中尉魏勃暗中密谋发兵。虽然被齐国相国召平以没有朝廷的发兵虎符,就要发兵,是违法行为而反对、阻止,但是他们还是设法逼死相国召平,齐王刘襄任命驷钧为相国,魏勃为将军,征发齐国的全部兵员,准备开始正式起兵。

这个齐王刘襄准备出兵,不知是怕自己势单力薄、兵力不够还是怨恨当年吕后任命刘泽(汉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为琅邪王,割走了自己的一些地盘,就想这次趁着行动顺手都收回来。

于是,他给琅邪王刘泽写了一封信:据可靠情报,吕氏要在京城作乱,现在形势危急。齐王准备发兵讨伐,向西进入关中诛杀作乱的吕氏集团。可是因为自己年轻资历浅,又没有行军打仗、排兵布阵的经验。而您作为高祖时期的沙场老将、久经战阵,又是长辈。所以还请您能光临临淄,我愿意把已经集结的齐国军队交给您指挥。

刘泽很高兴,就兴冲冲地来到齐国。结果,人被扣留,琅琊国的军队都被他吞并。

这个刘泽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老狐狸,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准备开溜。他对齐王刘襄说:你是高皇帝的嫡长孙,本来就应当做皇帝;不过现在朝中大臣对立谁为帝犹豫不定,你光凭武力压制还不行,还得双管齐下。我呢不是倚老卖老,在咱们刘氏宗室中年龄最大,而且跟朝中大臣们也有不少关系,我可以回去影响他们的决定,强烈建议他们立你为新皇帝。

如果现在你把我留在这里,那我的关系就用不上、有劲也使不出、白瞎了这么好的机会。我看不如让我立即进入关中马上开始讨论立新皇帝的事。这事可不能拖,否则,煮熟的鸭子就飞走了。

齐王刘襄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再说他现在地盘也被自己给没收了、军队也整编过来了,不怕他跟自己玩心眼。就准备了许多车辆为他送行。

琅邪王刘泽走后,齐王刘襄就发兵向西攻打济南国;齐王同时致书给各诸侯王,历数吕氏的种种罪状,表明自己坚决起兵灭吕的决心。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点燃第一把火的人,是很难最终成为那个万众仰慕的灭火英雄的。

相国吕产等人接到齐王率领军队大举前来的消息,立刻就如坐针毡、如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却拿不出一点好办法。

这可真是棋差一招、满盘皆输啊!他们整天盯着周勃、灌婴这些老将们。可没想到发起推倒他们统治的第一枪却是从城外齐国打响的。本来这也没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调集部队打就是了。可是,这些平日里只会吃喝玩乐、欺男霸女、架鹰遛鸟、无恶不作的纨绔子弟,哪里摸过刀枪、哪敢领兵上前线呢?

其实这就是吕后当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一个绝大的失误:她从汉惠帝时期到自己临朝称制整整十五年时间。她首先破格提拔吕氏外戚的势力扩充实力,同时慢慢打压陈平、周勃等元老的地位和权势,这都没错。可是,她光顾着提拔吕家亲戚,却没有选拔、提拔一大批文臣武将成为自己吕氏家族的“吕家军”,形成一个人多势众、文武兼备的利益集团。

现在好了,外面只有一个齐王起兵,他们就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应对:吕后临终前说不让诸吕离开皇宫、京城。现在齐王就在关外,难道只能等着他打到长安城下束手就擒?难道除了吕产、吕禄之外他们吕氏集团就找不出一个可以带兵打仗上前线的人吗?

真实情况就是:没有,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就是那些由纨绔子弟组成的豪华世袭集团的特点:没事时一个比一个牛,有事时集体懵逼。

既然你们吕家没人能领兵打仗,那就只有从能打的功臣元老中挑选一个出来打喽。他们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派老成持重的灌婴带兵迎敌。

当这个决定一宣布,本来蛰伏在京城无所事事、被动观望形势的另一个集团,悄悄开始动他们为躲避清算的自保运动。

话说颍阴侯灌婴在长安城外开过誓师动员大会后统兵出征。当他率军走到荥阳,就停下不走了。他对部下们说:我们虽是朝廷派出来的军队,可是现在朝廷掌握在吕氏集团手里,他们妄图篡夺刘氏江山,自己当皇帝!这绝不可以!我们决不能为虎作伥、替他们卖命。

于是灌婴就在荥阳屯兵据守,先挡住齐王前进的道路。然后派人通知齐王和各路诸侯,首先团结一致、枪口对外、相互联合。现在大军云集,就在原地静待吕氏集团首先发起变乱后,再迅速入关一同诛灭吕氏。

齐王得到通报,知道灌婴坚守的荥阳可不是他可以凭着一腔热血就能跨过去的。于是就退兵回到齐国的西部边界,等待吕氏作乱的消息。

当灌婴把外围和齐王的消息悄悄带回来以后,在一旁等待已久的周勃、陈平、终于等到启动的时机了。因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采取行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外面风平浪静,那么诸吕已经剥夺了他们的军权和权力,接下来可能是给俩钱、打发他们回家养老去了;但是,齐王刘襄举兵,高举“反吕复刘”的正义大旗,吕产他们又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很有可能被刘襄击败、一鼓作气打下长安、登上皇位。那么诸吕肯定会被清算,而他们,作为朝廷大臣,虽与刘襄没有什么关系和往来,但也有可能会被归为诸吕一党而遭到清算。

就是说,无论如何,齐王刘襄都不能胜利来到长安,而诸吕也必须要根除,唯一的办法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必须要把铲除诸吕和迎立新主的命运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有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很困惑:周勃、陈平、灌婴等功臣元老,为啥吕后在时都乖的像一只只笑面虎似的,等吕后去世,他们才敢抢班夺权、铲除吕氏?他们咋不敢跟吕氏面对面干一仗?

说实话,如果吕后在,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他们都不敢:刨去跟刘邦的生死弟兄感情,喊吕后大嫂长大嫂短三十多年。就凭吕后当年收拾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的凶狠、利索劲,就足以吓破周勃、陈平的胆子,使他们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的念头。所以他们只能耐心等待吕后去世,在面对诸吕这些不谙人情世故的小狼羔子们时,这些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老狐狸们才敢亮出他们深埋在肉里的尖牙。这是一场典型的政治洗牌、重新资源分配的利益之争。

所以,他们很清楚,现在诸吕、诸刘、老臣都要抓利益分派的权力,失败的一方必将面临被清洗出局的结果。所以,为把主动权抓在手里、掌控局势,周勃、陈平也不得不铤而走险、冒死一搏。否则,刘襄进京称帝,他们也可能被归于诸吕一党,没什么好果子吃!

现在的情形是,吕后死后,诸吕掌握皇城、京城的所有武装,严守京畿,其实是采取了守势;既然你吕氏只守不攻也没有了往日咄咄逼人的态势,那另一方或两方就必然会采取转守为攻的攻势。这不,齐王刘襄在留在京城的内线、他的弟弟刘章的鼓动下,率先起兵反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倒诸吕、登上皇位而已。

所以,周勃、陈平才会让灌婴将齐王刘襄挡在荥阳之外,形成一种大兵压境、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逼着吕氏集团发蒙、出错。然后他们创造机会、争取夺过兵权,将吕氏集团一举歼灭并选出对他们有利、可控的新皇帝,以除吕扶刘的胜利者姿态重新回到暌违已久的权力巅峰。

史书记载:都这个时候了,吕禄、吕产居然还想发起变乱,但是城内惧怕朝中周勃、朱虚侯刘章等人,城外怕齐国和楚国等宗室诸王的重兵,同时又担心手握军权的灌婴背叛吕氏。就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地打算先等着灌婴与齐军交战、两败俱伤之后再动手,所以一直犹豫未决。

那边诸吕还在犹豫观望、踟蹰不前;这边周勃、陈平等人已经开始按照计划行动了。

虽然现在太尉周勃手里没有兵权。没关系,这可难不住我们惯使阴招的陈平。

他知道曲周侯郦商的儿子郦寄与吕禄私交甚好,于是决定从这里打开突破口。

他和周勃派人劫持郦商并做通他的工作,让他儿子郦寄去欺骗吕禄说:高帝与吕后共同安定天下,立刘氏九人为诸侯王,立吕氏三人为诸侯王,都是经过朝廷大臣议定的,并已向天下诸侯公开宣布,诸侯都认为理应如此。

现在太后去世、皇帝年幼,您却身佩赵王大印,不立即返回封国镇守,却出任上将,率兵留在京师,必然会受到大臣和诸侯王的猜忌。所以,齐王就是因为这个才起兵要清君侧的。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不交出将印,把军权还给太尉周勃,请梁王吕产归还相国大印给朝廷,您二人与朝廷大臣盟誓后各归封国?这样,齐兵必会撤走,大臣也得以心安,您高枕无忧地去做方圆千里的一国之王,这是造福于子孙万代的事。

不可思议的是,吕禄居然相信了郦寄的鬼话,就想把军队交给太尉周勃统率;可是这件事关系重大,他不敢私自做决定,就派人把这个打算告知吕产及吕氏长辈,有人同意,有人反对,所以他们还是首鼠两端、犹豫不决。

不能再等了!太尉周勃就想进入北军营垒,但是因为不知道当天的口令,被阻止在外。这时,功勋集团的力量开始发挥出来了。

襄平侯纪通平时负责掌管皇帝符节,周勃就让他持节,假称奉皇帝之命允许太尉进入北军营垒。可是没有帅印也不行啊,周勃再让郦寄和典客刘揭先去劝说吕禄:皇帝已经指派太尉周勃暂时代理北军指挥职务,命令你前去封国。请立即交出将印,告辞赴国!否则,将有祸事发生!

都这个时候了,吕禄还是认为郦寄不会欺骗自己,就解下将军帅印交给典客刘揭,把北军交给太尉指挥。

太尉周勃这才进入军门,召集全体将士,对他们说:现在我要开始特殊军事行动了。拥护吕氏的袒露右臂膀,拥护刘氏的袒露左臂膀!并率先袒露左臂。

军中将士一看立功受奖的机会到了,就全都袒露左臂膀。周勃就这样取得了北军的指挥权。但是,还有南军未被控制。丞相陈平就召来朱虚侯刘章命他辅佐周勃。

周勃命令朱虚侯监守军门,又让平阳侯曹参的儿子告诉统率宫门禁卫军的卫尉说:不许相国吕产进入殿门!

好玩不好玩?交出兵权这么大一件事,吕禄居然事先不打招呼、事后也不通知,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相国吕产可不知到吕禄已经离开北军,他进入未央宫,准备作乱。

吕产来到殿门前,却无法入内。堂堂一个掌管南军(皇宫禁军部队)的最高领导,居然被部下给挡在门外,居然还没有警觉,还在在殿门外徘徊往来,也不知他在等什么?

曹参的儿子一看这可不行,部下阻挡顶头上司是要杀头的,而且也撑不了多久啊!就赶快跑去告诉周勃。

周勃这时候也是麻杆打狼两头酥,他还没有战胜吕产的把握,所以没敢公开对外宣称诛除吕氏,他就让朱虚侯刘章说立即入宫保卫皇帝,并让他见机行事。

周勃拨给刘章一千多士兵,刘章进入未央宫门,见到吕产正在廷中。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当时已近傍晚,刘章可没客气,立即率兵向吕产攻击,吕产逃走,吕产所带党羽亲信慌乱,都不敢接战搏斗。

刘章等人追逐吕产,在郎中府的厕所中将吕产杀死。

朱虚侯已杀吕产,皇帝派谒者持皇帝之节前来慰劳他。刘章想要夺取皇帝之节,可是谒者不放手(有操守、职业道德),刘章就和持节的谒者共乘一车,凭着皇帝之节,快马加鞭,斩杀长乐卫尉吕更始。等宫内清理完毕,就回到北军,向周勃汇报。

本以为十分危险、复杂、前途莫测的宫廷政变就这么被刘章快刀斩乱麻给解决了。周勃起身向刘章拜贺说: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吕产。现在吕产被杀,天下已定!

于是,周勃派人分头逮捕所有吕氏男女,不论老小一律处斩。九月十一日,捕斩吕禄,将吕后的妹妹乱棒打死,派人杀燕王吕通,废除鲁王张偃。十八日,派朱虚侯刘章去告知齐王刘襄,吕氏已被诛灭,命令他收兵归国。

这次可以说是宫廷政变的军事行动就跟公元249年,三国时期,魏国装病卧床不起的司马懿趁着手握军权的曹爽带着皇帝外出祭陵、游玩之时,悍然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个回合就解除了曹爽的全部武装,一举夺取了魏国的实际权力。这都是不谙人情的小狼羔子被阴险毒辣的老狐狸给狠狠上了一堂用生命验证的成功厚黑学。

现在,诸吕已经铲除。横在周勃、陈平面前的还有两个棘手的问题:小皇帝怎么办?新皇帝要怎么选?选谁?

首先,本着敌人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这一原则,小皇帝不能留!因为如果留下来,他不当皇帝也是王爷。等他们长大成人,自己年老体衰,这时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地蛊惑他们,他们肯定会展开血腥报复。即使自己能躲过去,但自己的子孙肯定都要被族灭。

所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干脆,趁着这次政变,一不做、二不休,统统杀掉一了百了。这样,也可以为新来的皇帝清扫门庭,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这样牺牲你一个,安心一大群的好人好事,他们不做谁做?

最后就是新皇帝人选的问题:现在还活在世上汉高祖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只有老四代王刘恒、老七淮南王刘长孙子辈才是齐王刘襄等一大批候选人。

有人建议选齐王刘襄,理由是他是汉高祖的长孙,这次又是首先起兵造反。但是琅琊王刘泽第一个跳了出来,坚决反对:吕氏就是因为外戚强横、尾大不掉,才几乎危及皇帝宗庙、摧残功臣。你们可不知道啊,现在齐王的舅舅驷钧,这个人为人粗暴好像戴着冠帽的老虎,如果你们立齐王为帝,我拿脑袋担保就这个驷钧一族就肯定会成为第二个吕氏。你们可要好好想想后果,我这可是为咱们大家着想啊!当然,当初他被齐王骗到临淄的事他没好意思说出来。

他接着建议:我觉得咱们还是应该从高帝留下来的儿子里选,他们都已经成人了,懂得知恩图报。我听说代王刘恒为人仁孝宽厚,太后薄氏一家谨慎温良。再说立年长的本来就名正言顺,更何况代王又以仁孝而闻名于天下呢!而且,只有立代王刘恒,咱们这些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老革命们才可以继续留在朝廷被委以重任,即可保荣华富贵,又可以安安生生的过日子,就选代王刘恒吧!

还别说,就是刘泽的最后这两句话真正切中了周勃、陈平这些老革命的命门!他们这次拼着性命闹革命,说是“反吕复刘”、捍卫白马之盟,其实不就是为了保住自己已有的的锦绣前程、荣华富贵嘛!

所以,大家一拍即合、一致决定共同拥立代王刘恒为新皇帝,并马上派人去召代王入京。

可以说,周勃、陈平是为了自己躲避清算、维持高官厚禄的一己私利才选择了代王刘恒。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私心、私利,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文景之治”的复兴时代,更是为“千古一帝”汉武大帝的闪亮登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永远看结果!正是他们的选择为我们这个民族造就了伟大的时代。所以,他们的这一点人人皆有的私心、私利就为我们所认可并接受了。

标签: 周勃三毛刘恒吕雉王刘恒刘邦

更多文章

  • 汉景帝请客不给筷子,周亚夫面对人生大考0分,真该想想父亲周勃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周勃,刘启,丞相,梁王,汉朝,周亚夫,汉景帝

    周亚夫是绛侯周勃的次子,继承了父亲的军事素养,是文景时期的名将,单就军事能力而言,早已超越了其父,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汉文帝在临终前,叮嘱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周亚夫没有辜负汉文帝的赏识,也没有辜负汉景帝的信任。七国之乱,政权几乎倾覆,汉景帝在最艰难的时候,启用了周亚夫。他不负众望,挽

  • 周勃、周亚夫悲惨结局背后的原因,皇帝与功勋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周勃,周亚夫,丞相,刘恒,刘邦,刘启

    周勃、周亚夫父子,可以说是汉文帝、汉景帝两朝的绝对功臣,其中周勃不仅是西汉开国功臣,而且是平定“诸吕之乱”的首要功臣,且对汉文帝刘恒有拥立之功,而周亚夫则平定了“七国之乱”。然而,功劳卓著的周勃、周亚夫父子,晚年境遇却极度凄惨,这又是为什么呢?周勃:虽然平定了“诸吕之乱”,但也引起汉文帝忌惮周勃是刘

  • 汉文帝能做皇帝,全靠周勃,他为何恩将仇报,想把恩人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子范儿标签:周勃,刘恒,皇帝,吕雉,刘邦,丞相,汉朝,汉文帝,中国古文献

    汉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原本被封为代王,他本人既不得父皇的喜爱,母亲也受到刘邦的冷遇,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可是,吕后死后,爆发了诸吕之乱,以太尉周勃为首的大臣们,诛杀了吕后的侄子,将代王刘恒推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汉文帝即位后,却恩将仇报,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周勃与刘邦是同乡,都

  • 刘邦去世15年后,周勃、陈平为何杀光刘盈的儿子?不能不说很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邦,周勃,三毛,刘盈,陈平,陈平(汉朝),汉惠帝,汉朝

    公元前195年,刘邦临终之际,吕后问了刘邦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即“倘若萧何去世了,谁来接替他的位置,来保刘氏江山?”对此,刘邦早有考虑,他给出的答案是曹参,而关于曹参之后谁又是接替者,刘邦给出的答案中涉及到了三个人:王陵、陈平和周勃。并认为“安刘氏者必勃也。”刘邦的看人的眼光可谓毒辣,最终拨乱反正,平

  • 作为西汉初年的军方第一人,周勃和周亚夫为什么不是大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周勃,卢绾,刘恒,窦婴,军方,汉朝,周亚夫,大将军

    熟悉西汉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汉惠帝、吕后和汉文帝时期,西汉的军方第一人是周勃。汉景帝时期,西汉的军方第一人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周勃和周亚夫执掌汉朝兵权几十年,以至于周勃和周亚夫在《史记》里的传记是“绛侯周勃世家”,与萧何、曹参、张良并列。在很多人印象中,西汉和东汉的最高军事官职是大将军。韩信、卫青

  • 曹参之子诛吕有功,功成却被免职!陈平周勃为何卸磨杀驴?

    历史解密编辑:百家杂评标签:曹参,三毛,周勃,丞相,吕雉,汉高祖刘邦,陈平(汉朝)

    西汉初期,随着吕后去世,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清算,于是吕氏发动政变,企图夺取刘氏江山,幸亏陈平周勃力挽狂澜,平定了“诸吕之乱”。其中,曹参之子、御史大夫曹窋(zhú或kū),听到贾寿(上军将吕禄心腹)向相国吕产的汇报内容,判断吕氏即将政变,于是将之通报给了陈平(下图,剧照)周勃,由此他俩才会抢得先

  • 汉文帝要斩周勃, 薄太后将头巾扔到他脸上, 你杀一个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杜林说健康标签:周勃,刘恒,薄太后,文帝,刘邦,太后,丞相,汉文帝,薄姬,军事制度,国防政策

    汉文帝6年,薄昭进宫找姐姐薄太后叙旧。第二天上朝,薄太后直接当着众臣子的面,把头巾怒气冲冲地摔在汉文帝脸上。汉文帝是出了名的孝顺,看到薄太后如此生气,文帝就纳闷啊,惶恐地问:“母亲大人,我怎么你了。”而薄太后并不领情,大声斥责文帝:“绛侯当年攻进皇宫,手拿天子印玺的时候没有反,掌管天下兵权的时候也没

  • 陈平、周勃看走了眼,严重低估了汉文帝,开局一手烂牌却成了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西门史纪标签:三毛,周勃,刘恒,刘邦,薄姬

    西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把持朝政多年的吕后去世。失去了吕后这个擎天柱,吕性王侯瞬间乱了章法,很快就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与刘氏宗亲朱虚侯刘章、齐王刘襄等一起联合绞杀。粉碎诸吕的外戚势力之后,谁来当皇帝成了一个问题。刘氏宗亲属意当时出力较大的齐王刘襄,但周勃、陈平等功勋大臣有自己的考虑。齐王刘襄

  • 汉文帝的四个儿子离奇去世,汉文帝和周勃谁是凶手?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周勃,刘恒,薄姬,吕雉,刘邦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史记》大家都知道史书是记载大事的,即使再怎么惜字如金,那也会尽可能的把大事描写清楚,不过《史记》中的这一段记载让人实在费解。这句话中的代王不是别人,就是汉文帝刘恒。这句话大致翻译的意思如

  • 灭吕安刘,周勃功业顶峰时埋下祸患,晚年在恐惧中度过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周勃,吕雉,刘恒,刘邦,代王,齐王,汉朝,汉惠帝,吕安刘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刘邦果然有识人之能。在诸吕作乱的关键时刻,周勃主导了剪除吕氏的行动。他首先夺取了上将军吕禄掌控的北军军权,又派朱虚侯刘章入宫,由其斩杀了相国吕产。吕氏家族对政权的把控至此结束,周勃随后尽灭诸吕,迎请代王刘恒进京称帝。周勃是铲除诸吕的领导者平乱之功、迎立之功,其功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