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扶苏到底为什么被发配上郡,秦始皇发配扶苏的目的又是什么?

扶苏到底为什么被发配上郡,秦始皇发配扶苏的目的又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4147 更新时间:2024/2/12 19:38:41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由于“儒生”非议朝政,秦始皇一怒之下诛杀四百六十余人,扶苏得知消息后直言劝谏,但却因此被秦始皇发配上郡。那么,扶苏到底是因何被发配,秦始皇发配扶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发配原因:与秦始皇治国理念不同,没能理解秦始皇苦心

由于春秋战国以来的数百年分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面临的形势其实极为复杂,其中最为严峻的便是文化制度层面的割裂,虽然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基本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统一,但文化差异却根本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

秦始皇虽然推崇法家治国理念,但也曾尝试接纳列国文化,他不仅没有阻止其他各派学者涌入咸阳,甚至允许他们登堂入室,对于六国文化和其他学派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包容。例如融合儒、法、道三家学说的“五德始终说”,又如咸阳规划中体现出的道家“法天象地”;再如尊崇儒家和齐鲁文化的“泰山封禅”。

秦国与列国文化虽然皆脱胎于周文化,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吸收了大量的戎狄文化,且深受法家思想所影响,因而深受列国之鄙夷。即便六国皆为秦国所灭,但六国士子在文化层面仍保持着极大的优越感,在《淮南》《汉书》《荀子》等史料中,随处可见“刻薄寡恩”、“虎狼之国”、“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等词。

除了文化层面的差异之外,由于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实行集权统治,且派往各地的官员全部是熟悉秦国律法的秦人,这导致列国士子的晋升之路被彻底切断,虽然秦始皇也设立了“博士”职位,允许列国士子和其他学派学者参与朝政,但却仅有议政权而无实际权力,这引起了列国士子的极大不满,民间非议秦国新政的声音从来都没有停止。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余位官吏、博士参加了这场宴会。正是在这次宴会上,齐人淳于越以“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为由,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统治提出质疑,并要求重新恢复分封制。要知道,中央集权制可是秦始皇统治的核心,淳于越此语无疑挑战了秦始皇的底线,于是当李斯提出“焚诗书”建议后,秦始皇当即予以同意。

然而,就在禁令仅仅一年之后,又发生了侯生、卢生两位术士逃走的事件,两人不仅出逃,而且还在民间大肆非议朝政,结果惹怒秦始皇,始皇帝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秦始皇从来都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人,之前为了维护统治稳定,他可以忍耐,可一旦下定决心清除反对声音,他便不会再手软。于是,始皇帝“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且不论秦始皇诛杀的“儒生”到底是儒家子弟,还是术士,秦始皇此举无疑是为了杀鸡儆猴,防止民间再出现其他学派言论。然而,扶苏却根本没能理解秦始皇的苦心,反而站出来说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此举不仅是在攻击秦始皇的施政举措,而且在思想层面明显倾向于儒家思想,岂能不令秦始皇恼怒?不过,对于外人秦始皇还能痛下杀手,可扶苏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无奈之下只能“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发配目的:到底是为了锻炼扶苏,还是将其彻底流放

既然扶苏是因治国理念不同而被发配,那么秦始皇将其发配上郡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秦始皇在有意锻炼扶苏,也有人说是秦始皇彻底放弃了扶苏。从现有史料来看,个人更倾向于后者。

先说锻炼之说。既然扶苏是因为治国理念不同而被发配,那么秦始皇的发配之举,有没有可能是为了让扶苏体验一下民间疾苦,希望其能够体谅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但上郡显然不是合适的地方,原因在于上郡当时乃是在对抗匈奴的前线,在这里虽然能够体会到民间疾苦,但对于扭转扶苏的思想问题显然没有什么帮助,毕竟父子两人的冲突根本乃是在治国理念和文化层面。

再说流放之说。要知道自春秋战国以来便有“储君不外放,外放即被废”的定例,也就是说公子一旦被发配,便标志着其已经退出了继承人的争夺。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将太子申生发配曲沃,以致“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虽说当时扶苏以监军的身份来到蒙恬营中,且蒙恬手中握有三十万重兵,可根据秦朝的制度,军队只有秦始皇才能调动。要知道“蕲年宫之变”时,即便嫪毐动用了太后赵姬的印玺,也没能调动军队,更何况扶苏一个发配的公子身份。

很多人持锻炼之说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认为扶苏乃是秦始皇钦定的继承人,虽然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临终之前,的确有意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但根据《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临终之前命赵高给扶苏送去的诏书内容乃是“与丧会咸阳而葬”,只是让其返回咸阳参加葬礼,而并非立储,只是在《李斯列传》和《叔孙通列传》中说胡亥乃是“诈立”。

此外,根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的《赵正书》记载,秦始皇病重之时曾就继承人问题与李斯等大臣进行商议,当时丞相李斯、御史冯去疾便建议道,“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面对这个提议,秦始皇只说了一个字,“可”。

更为重要的是,扶苏在治国理念上与秦始皇有着严重冲突,而胡亥在赵高的辅佐下,却是从小接受法家思想教育,更为偏向法家治国理念,从这一点来讲,秦始皇立胡亥的可能性也更大。

如上所述,个人认为由于治国理念的冲突,秦始皇选择了将扶苏发配上郡,但很可能也是因此,秦始皇将扶苏排除在了继承人行列之外。至于让扶苏得到历练,这个可能性的确存在,但并不能就此认定秦始皇是在有意培养扶苏。

标签: 嬴政扶苏秦国秦二世上郡李斯

更多文章

  • 秦二世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放过了扶苏的儿子子婴?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无双标签:秦二世,子婴,扶苏,赵高,嬴政,蒙恬

    秦王政三十七年夏天(公元前210年),矫诏篡位的胡亥,一口气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杀了个精光。当他接着准备杀掉大将蒙恬和蒙毅兄弟俩时,一个超级头铁的家伙冲了出来要阻止胡亥。这个不怕死的家伙就是子婴,面对着家里人一个个地惨死,子婴不但不逃不躲,竟然还敢冲出来阻止胡亥。《史记》记录了子婴劝诫胡亥的话,不但

  • 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一道圣旨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大魔王的创始人标签:扶苏,蒙恬,嬴政,赵高,秦二世,李斯

    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可能是没有提前确立储君。一国储君是王朝的未来,皇帝一般会提前确立储君。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惧怕死亡的皇帝,确立储君的言外之意是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秦始皇非常忌讳别人提“死亡”二字,大臣们也不敢轻易建议秦始皇提前确立太子。秦始皇登基之后,废黜了谥号等制度,也没有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 扶苏为什么要自杀?明明坐拥大将蒙恬,以及30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尔东话史标签:蒙恬,扶苏,嬴政,秦军,自杀,遗诏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徐茂娜王夫之先生的著作《读通鉴论》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这句话大概是想要表达王朝有大变化之时,总会有人的生命轨迹出现变化。就好比今天我们文章的主人公,秦始皇的长子,也是在王位争夺中自杀的可怜人——公子扶苏。那位儒雅的扶

  • 如果扶苏继位,有蒙恬辅佐,秦朝还会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蒙恬,扶苏,秦朝,嬴政,先秦,周朝,秦二世,秦王朝,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亡于秦二世胡亥,主要原因是胡亥昏庸无知,赵高掌握实权,实行苛政所致。而公子扶苏素闻贤明,又是秦始皇病逝前认可的继承人,如果扶苏继位,再加上蒙恬的辅佐,秦朝还不会灭亡呢?可能有人认为扶苏太过软弱,即便就是做了皇帝,也改变不了秦朝灭亡的命运。软弱的说法大概是因为扶苏看见赐死诏书后并没有

  • 大秦帝国的太子爷扶苏到底死没死?大家发挥想象力都来推测一下呗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扶苏,秦二世,赵高,嬴政,李斯

    公元前221年,不可一世的秦王嬴政举秦国举国之兵力,任大将王翦为将军,兵发楚国,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最后之战,在经过短短几年的鏖战之后,终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俘获了楚怀王,楚国灭亡,嬴政终于扫清了他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得偿所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朝代-秦朝。并给自己封号为“始皇

  • 闲聊强汉(伍章)赵高矫诏赐死扶苏蒙恬,他们为何甘愿选择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扶苏,赵高,蒙恬,嬴政,蒙毅,秦二世

    秦始皇嬴政在巡游天下的过程中突然病重而死,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矫诏杀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把秦朝带上了灭亡的道路。这段历史在秦汉之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秦朝陷入乱局,由盛到衰的开始。记载这些事情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在《史记》的相关章节中查到,可是其中隐藏的种种疑惑却难以解释。千百年来,历朝历

  • 为何陈胜吴广起兵,要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项燕,苏和,秦国,扶苏,先秦,公子扶,陈胜吴广,汉高祖刘邦

    陈胜吴广之乱始于公元前209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6年。该叛乱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而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则是该的一项重要策略。那么,为何陈胜吴广要这么做呢?我们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秦朝当家时,秦的行为越来越残暴,农民的受害很深。而陈胜吴广之乱,就是在这种背景

  •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有道理吗?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蒙恬,秦国

    秦王嬴政,承袭秦国历代先君之夙愿,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克服了无数次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实现了大一统,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然而,辉煌的秦朝只延续了14年就灭亡了。关于秦朝的灭亡,存在着一种"扶苏不死,大秦不亡"的看法。被寄予厚望的皇长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他的名字取自《诗经》,是古

  • 公子扶苏实是愚忠之人!他如果不死,秦国能延续国祚吗?

    历史解密编辑:手腕绣花吗标签:秦国,先秦,周朝,秦二世,公子扶苏,秦始皇嬴政

    若论历史上第一“冤枉”之人,那一定是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但却生就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这其实是不为“帝王之首”的秦始皇所喜欢的

  • 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

    历史解密编辑:安静的翻阅标签:扶苏,嬴政,蒙恬,秦二世,秦国,赵高

    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爱生活的小温2022-09-2821:49辽宁关注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他年轻的时候,读过秦国的历史,为秦始皇一统天下而震惊,为秦国二代的残暴而愤慨,长大后,他看到了秦代的历史,感慨着秦朝的权势,为自己的盛世感到惋惜。最郁闷的,莫过于公子扶苏了。如果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