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维纳格曾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成为伟人固然伟大,但成为真正的人更加伟大。
这个过程中,我们却少不了一个“领路人”——师傅。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师傅恰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然而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
心中住着一头野兽,拥有洪荒之力,但它需要被唤醒。你缺少经历缺乏经验,根本开启不了这个门,那就只有默默等待,但你愿意趋于平凡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因为成败与否已经有人替你趟过这条河。
常人如此,圣人亦不例外,孔子恰是其中一者。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和“天之木铎”,主张的“中庸之道”更是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提到孔子的师傅,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老子,其实并不然。
据相关野史记载,孔子的一生不止一位师傅。在游历天下求学的路上,还曾碰到过一位7岁的小孩。双方互问互答,熟了拜对方为师,没想到孔子成为了“败的一方”。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孔子只能如约兑现承诺,最终拜这位7岁的小孩为师傅。
孔子之问
这该说不该说的,一个7岁的小孩,还处在童年无忧无虑的时代,连最基本的阅历都没有,还能当孔子的师傅?
难道是个传说?答案并非如此。
当时孔子正在游历各国,宣讲着个人的思想主张。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地位绝对不是一般量级。
一站完了就下一站,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们一直在东游的路上。
在下坡途中,孔子看见了三个正在玩耍的小孩。他们根本没有躲开的意思,孔子绕行后随即下车找他们理论,试图教育三个孩子一番。
“看到马车过来不知道躲吗?还趴在地上建城堡”,孔子说道。
“你平时看见城堡就往上面撞?我只见过马车绕行的,像你这样的人我还是第一次见”。
“嘿你这个小孩”,孔子气不打一处来,但好像说得又在理。这么点年纪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有些不相符,看来这真是别有一般见识,他便有了想考考这位孩子的想法。
“你这样,咱两互相给彼此出一道题,你要是能答上来,我就拜你为师;如果你答不上来,那你就拜我为师,怎么样?”
孔子的内心暗暗自喜,这是一个可栽培的对象。
这位7岁的小孩想都没想,直接答应了孔子的要求,并称“说话要算数,别耍赖”。
孔子捋了捋自己的胡子:“一言为定”。
“我也不天文地理道德了,就那平日最常见的东西来说,天上星星几何、地上五谷多少?”
很明显,这是一个陷阱题。不仅孔子答不出来,放到现在科技发达的年代,恐怕有没有人知道答案,看来孔子赢定了。
小孩回答
就这?根本难不住我。
“天上有一天一夜的星辰,地上有一年一茬的五谷”,数量虽然没那么精准,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就说对不对吧。
“行行行,你说得对”,孔子言语间有些许无奈。
很难想象,这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为何会有如此敏捷的思维?看来天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真的没错,到处宣讲的大师竟然对一个7岁小孩无话可说。
“这下该我问你了吧?说个比你问题还要常见的,松柏为何四季常青?”
“因为松柏坚硬且红心无孔”,“竹子心白有孔,它也是四季常青,这又是为何?”
7岁小孩继续追问:“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孔子回答:“因为它们的脚掌是方的”,小孩问到:“难道鱼也是?”
“我再问你,鸿雁为什么能鸣叫?”
“因为它有长脖子”,“蛤蟆没有长脖子它也能叫”。
三个问题三个答案,没有一个能说服任何人。孔子原地站了一刻也没有说话,自己只好兑现个人诺言,当即喊了三声师傅。
其实孔子的心里还是有些不甘,在行礼拜师后问到了对方的姓名,小孩回答:我姓项名橐。
看到这里人们也恍然大悟,这正是历史中有名的“项橐三难孔子”典故。
历史最终证明了这一拜师的正确性,孔子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项橐成为古代神通之一,孔子则成了有名的“圣人”。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人要保持谦卑且不断进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历史发展到现在,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个真理。前辈也好后背也罢,时刻放低个人姿态,谨言慎行,不要看不起任何人,才会让自己有更多提升的空间。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
真正有能力的人,即使拥有卓越的才能和超群的技艺,也从不高调炫耀,因为他们有操纵全局的野心。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有可能在复杂纷扰的世俗中拥有个人一席之地,你我共勉。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