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讨论孔子孟子失败的原因,肯定有人不服气——他们何曾失败过?
不服气是对的。因为,在中国,除了神仙和佛之外,还鲜有人的地位超过他们俩。简单地说,就是曾经当过人的,死后地位极少有超过孔子孟子的。孔子去世后,不断被追尊封号。经过历代帝王加持,他的封号有十几个,最后一个封号是大清顺治皇帝追尊的,叫“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就是圣人中的第一名。孟子则被尊为“亚圣”,也就是圣人中的第二名。
但是,我依旧认为他们是失败者——他们的事业失败了。而且,两千多年过去的,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事业也基本没有成功过;他们宣扬的理想社会,在封建社会也基本没有出现过。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呢?
因为,他们的理想基本上都是不符合人性的——说是“反人性”也不为过。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简单地说,核心就是“礼”。“礼”全称“周礼”,本质是一种秩序。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继位的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这个时候,百废俱兴,天下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周公旦就制作“周礼”——类似于当时的宪法。“周礼”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总之,这个东西就是用来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规范各阶层地位的。
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大大不如西周了。基于生产力的发展,地缘政治的改变,诸侯们纷纷崛起,大家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维护周朝统治的“礼”基本上就没有人遵守。孔子时代鲁国的权臣季孙氏在自己家里享受欣赏64位美女跳舞的快乐,孔子听说之后,直接开骂:“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都忍受得了,还有什么忍受不了的呢?)孔子为何如此愤怒?因为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欣赏64位美女跳舞,季孙氏只是鲁国有一个卿,连个诸侯都不是,按照“周礼”,他只能享受32位女子跳舞。也就是说,厅级干部享受了正国级待遇,您说孔子气不气?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争频仍,老百姓也遭殃,也就是生灵涂炭,孔子渴望恢复秩序,让老百姓像“三代”时期那样安居乐业,就极力主张恢复“周礼”,将“周礼”作为重建社会秩序的法宝。所以,孔子要求诸侯们“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他不辞辛苦,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14年,到处推销他的主张,但是,没有一个君王采纳他的主张。有点修养的君王,跟他见面聊一聊,给点盘缠打发掉;没有修养的君王,面都不跟他见。孔子被诸侯冷落,非常正常,因为没有哪个诸侯愿意把自己的既得利益拿出来敬献给周王。对于诸侯来说,谁土地广人口多军队强,谁就是老大,你周王现在就是个破落户,算哪根葱?把自己的东西拿出,简直就是割自己的肉。所以说,孔子的主张是反人性的,违反了人性自私的基本规律。他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
孟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战争更加残酷,真正是“杀人盈野”,老百姓更是艰难。当然,周室更加式微,主张“克己复礼”更加不现实,所以孟子把重点放在“仁”上,请求统治者对老百姓“仁义”一点;而且,他反复强调,统治者(诸侯)这样做,可以“王天下”,就是行王道统一天下——我都是为您好啊!真的是苦口婆心。
孟子请求诸侯们不要太骄奢淫逸,在自己享受的时候,也让老百姓过得有一点尊严: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这个理想,比傅立叶的空想某某主义还要美好!
不要说那个时代,就是此后两千年,也难以实现啊!
诸侯王心里说,你真是不当家不晓得柴米贵。把这些好处都给老百姓,我自己喝西北风去!我劳神费力管理国家,就是为了奉献为了当活雷锋吗?国家只有这些财富,都分给大家了,我还干个屁!
诸侯们油盐不进,所以孟子的主张毫不意外地被拒绝了。
此后两千多年,依旧有无数知识分子为了孔子孟子的事业而努力,但是基本没有效果。不过吊诡的是,不少帝王居然将孔子孟子的“主张”挂在嘴边,甚至作为叉叉形态最高准则。这其实跟某些僧人打着菩萨的名号行骗差不多。要统治者拿出自己的特权和财富与人民共享,就是割他们的肉!
人性本来自私,追求特权与其他利益,是帝王将相“努力奋斗”的动力,也是他们“坚忍不拔”的力量源泉,要他们放弃这些,就等于叫地球停止自转。
孔子孟子,心忧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四处奔走,呼吁诸侯“克己复礼”,“行仁政”,充满大爱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后辈于他们,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