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一去不复返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吗?

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一去不复返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北老刘 访问量:835 更新时间:2024/1/27 15:51:22

其实我认为这算不上背叛,只能说是赵佗在一种规则奔溃时做出的一种新的选择,就像当初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要求扶苏自尽。蒙恬虽然怀疑,但是却没有证据,最后遭到赵高的诬陷,被胡亥所杀。

但你看当时蒙恬做的选择就非常有意思,他没有做任何反抗,接受了这个结果。理由是什么呢?人家说了一段遗言,这段遗言后来让曹操每次读了都感动的掉眼泪,“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蒙恬是这么说的: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记·蒙恬列传》

注意蒙恬说这段话的逻辑:

蒙家三世受宠于秦王,这是恩——拥兵三十万,想要背叛很容易,这是能力——但不敢辜负祖宗和先王的栽培,这是义。

蒙恬是有能力重新建构一种规则的,只要他反叛,那么胡亥的统治就危险了。但蒙恬没有这么做,想起了文天祥临死前说过的一句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

所以蒙恬和文天祥所作的选择就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对于君臣之道来说确实就是一种“忠义”,毕竟就像孔老夫子说的一样“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但赵佗的行为能够称之为背叛吗?其实算不上背叛。

为什么这么说,古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像伯夷叔齐一样“不食周粟”而死的人,吴三桂作为一个汉人,却投降了满清,我们能说他背叛了明朝吗?我认为是不能的,那时候的明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你还去救这样一个政权,那不就成为助纣为虐,是一种愚忠了吗?

当时赵佗面临的局势和吴三桂也是相似的,但秦朝还没有像明朝那样烂到根子里,只不过是那群六国遗民一心想要着复国,整个社会人心浮动。再加上秦二世上台以后瞎折腾,把秦始皇创下的伟业付之东流,但在秦始皇时代,赵佗没有表现出来过异心吧?

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史记·南越列传》

但随着秦二世上台以后,全国相继掀起反抗秦朝的起义。当时赵佗根本还没有想到要自立为王,割据而治,是他的上司南海郡尉任嚣给他做了一番堪称“隆中对”般的形势分析: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史记·南越列传》

秦政无道

实际上这一句“秦政无道”只不过是司马迁对秦朝的丑化,随着近年来出土的一些文物显示。陈胜吴广起义压根不是因为秦律暴政引起的,《史记》中记载说陈胜吴广等人“失期,法皆斩”,但是根据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朝竹简显示。

秦朝法律中根本没有“失期当斩”的规定,而是做出行政处罚就可以了,其记载是: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

前面都是罚款的相关规定,后面有条比较重要,就是“水雨,除兴”,意思就是如果遇到大雨天气耽误了期限,不追究责任。所以当时南海郡尉任嚣恐怕并没有说过“秦政无道”这样的话,以此作为理由劝诫赵佗背叛朝廷。

割据自保

那么赵佗为什么不北上支援朝廷呢?而是选择背叛,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是没有朝廷调令;二是他不可能放任南越不管,擅自跑到北方去支援朝廷,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先例,其情形反而是,时局越是动荡,官员们反而越会采取坚守城池,按兵不动的策略。

理由很简单,就是保存实力,静观其变,这几乎是历朝历代一贯的做法。就像明朝发生靖难之役时,朱棣一路朝着南京打去,却不见有哪个藩王主动带着兵去勤王,西晋快要灭亡时,司马睿无视朝廷命令,按兵不动,坐视朝廷覆灭。

所以司马迁在后面记载的南海郡尉说的一些话其实更加符合现实:

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地理上的偏远导致赵佗必须割据自治

当时南越大致就是指今天的广东、海南、云南、广西、湖南和越南少部分地区,距离当时的国都咸阳可以说是山高皇帝远,通信极为不便,恐怕陈胜吴广多久反叛的他们都不知道。

可以说当时赵佗他们已经和中央朝廷完全失去了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恐怕秦二世压根就没有想过南越这个穷乡僻壤之地。两者可以说谁也指望不上谁,咸阳被攻打,秦二世指望不上赵佗来支援,南越被攻打,赵佗也指望不上中央朝廷的支援。

那怎么办呢?现在天下大乱,兵灾早晚有一天会烧到南越来,就像南海郡尉任嚣说的“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所以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先寻求自保,如果朝廷打胜了,自己没有任何损失,反而是尽职尽守的保护领土。

朝廷失败了,自己也可以凭险而据,和敌人形成对峙局面。

这有点类似于慈禧太后万国宣战时,李鸿章他们选择“东南互保”,但李鸿章他们的举动能称之为背叛吗?肯定是不能的,恰恰因为他们选择“东南互保”,才让南方免于陷入战火,保存了实力,没有让局势变得更加糟糕。

那其实当时赵佗的举动和“东南互保”也是差不多的,任嚣让赵佗割据而治并不全然是让他背叛朝廷,而是因为和朝廷山高路远,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所以必须采取某些手段周全自己,这是第一个目的,其二就是如果朝廷失败了,他们也能凭借这块地盘自立为王,这算是为自己的利益做考虑。

所以任嚣说“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实际上就是要赵佗自己保存实力,静观局势变化,如果朝廷胜利了,他们依然还是大秦皇朝的臣子。如果朝廷失败了,那他们就自立为王。

因此说赵佗的行为远远算不上是背叛朝廷,所以当时他发布的命令就很能说明问题: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

你看他把起义军称之为盗兵,可见并不认同陈胜、刘邦和项羽他们。因此他也害怕中原那些起义军来攻打自己,所以遵从任嚣的建议坚守栈道,防止起义军来攻打,可见他和起义军是对立的关系。

赵佗称南越武王是在秦朝灭亡以后,可见在秦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赵佗是不敢称王的,至少他在名义上还是大秦的臣子,假如朝廷打赢了战争,恐怕赵佗也不敢继续割据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家都喜闻乐见看到赵佗像文天祥一样继续带着他的南越兵和刘邦做反抗,上演一出“反汉复秦”的故事。但这种事情在秦朝时期恐怕很难看到,因为这时候的正统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不会出现说因为刘邦成为了皇帝,但赵佗却不承认他是正统。

这种事是不会发生的,“正统论”从汉以后才开始逐渐孕育和完善,从曹丕篡汉开始,正统之说才开始日渐兴起,如西晋灭亡以后,东晋偏居江左,失去了汉人的根据地中原。所以曹魏政权开始不被视为正统,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说:

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也就是说直接跳过曹魏,认为晋朝是继承汉朝大统。

还是《四库题目总要》里面一语道出了真相:

其书(《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

中国历史上的这个正统论历朝历代都在发生变化,但对正统论的系统性阐述是在汉以后的事情,在赵佗生活的时代少有人对正统有过重视,所以赵佗多半不会以汉朝不是正统而拒绝臣服它。也不可能发生赵佗只承认秦朝为正统,从而一心要“反汉复秦”。

应该说,当时赵佗割据而治完全是出于一种合理的考虑,因此称不上是背叛。而像蒙恬不愿起来反叛,是因为他们三代受恩于秦王,因此不忍心辜负秦王的栽培,因此宁愿被杀,这是取义。而文天祥所处的宋朝又是一个极为讲究“三纲五常”的时代,因此也就不难怪文天祥要“杀身成仁”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民族对立矛盾严重。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更多文章

  • 汉初风云:周勃辞职为避祸,赵佗称帝占南方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周勃,赵佗,刘恒,三毛,吕雉,高祖

    汉初风云:周勃辞职为避祸,赵佗称帝占南方话说汉文帝励精图治,发政施仁,赈穷民,养耆老,派遣都吏巡行天下,察视郡县守令,甄别好坏,奏定黜陟。又令郡国不得进献珍物。故海内大定,远近翕然。于是加赏前时随驾诸臣,封宋昌为壮武侯,张武等六人为九卿,另封淮南王舅赵兼为周阳侯,齐王舅驷钧为靖郭侯,故常山丞相蔡兼为

  • 神秘的赵佗陵墓:人人皆知它藏身广州闹市,至今却无人找到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赵佗,嬴政,任嚣,陵墓

    常回家看看投稿人们都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古代的王公贵族们偏偏"事死如事生",在自己的墓穴里放入大量奇珍异宝作为陪葬品,招引无数盗墓者的惦记。然而有的君王为了防止这种惊扰,设置了很多防盗措施,墓内常常机关重重。但"十墓九盗",作为一种职业,只要确定了墓穴位置,盗墓者就没有不下手的道理。但也有那不

  • 南越王赵佗最害怕的人,一见到他就认怂,此人还不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赵佗,嬴政,刘邦,南越王,任嚣,陆贾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正定县)人,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在执政期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

  • 秦始皇命赵佗征服百越,百越投降后,500多万百越人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嬴政,赵佗,吴越国

    曾经的百越其实基本都来自春秋时期崛起的越国,尤其在勾践时代,他们被称为最后的霸主。不过风水轮流转,越国在勾践之后的六七代后,逐渐没落,并开始分崩离析。大约公元前373年,楚威王彻底灭亡越国,立国165年的越国走下了历史舞台。越国的后裔们,被称为百越,最有名的要数赵佗建立的南越国了,其他的包括扬越、西

  • 神秘的赵佗陵墓:世人皆知它藏身广州闹市,但至今却无人找到

    历史解密编辑:良辰奈何美景标签:赵佗,陵墓,刘邦,吕雉

    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有人传承几百年,有些短命的可能就几十年,小小的政权范围,仿佛君主就是一个人过了把帝王瘾,没有在中国历史的大统一上掀起过什么波澜。后人熟知的朝代,大多都是在中原地区及周围建立过政权的。比如有个南越国,存在共计九十三年,历经五任君主。这个小国成立之前,那一片地区不属于任何政权的统治

  • 拥兵几十万,赵佗为什么不支援秦二世,眼看着秦朝被灭?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赵佗,秦二世,任嚣,秦朝,匈奴,嬴政

    赵佗回援咸阳本应该是分内之事,但和辑百越才是他的使命!而且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接到的直接命令是镇守百越,就算没这个命令,贸然回援咸阳也是下策!为什么这么说?往下看~首先澄清一点,有些赵佗拥兵50万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秦第一次南征百越是任嚣带队,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是屠睢和赵佗一起,那时是号称50万大

  • 赵佗手握50万秦军,为何没有与楚汉相争?掌权81年水平果然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赵佗,秦军,刘邦,任嚣,高帝,嬴政,楚汉,秦朝,春秋战国

    导语:南越国王赵佗,活了足足100多岁,统治岭南81年之久。所谓归降汉朝,只不过是中原王朝好面子的一种说法罢了。赵佗的确接受了刘邦封赏印信,却始终没有真正投降过汉朝。西汉王朝刚刚建立,刘邦在国内还有很多诸侯国没有消灭。百废待兴之时,刘邦根本腾不出手来收拾南越国。而且他担心赵佗手里50万秦军席卷关中,

  • 赵佗到湿热的南方生活,为什么却还能长寿,活到一百多岁

    历史解密编辑:有料史艾米标签:赵佗,嬴政,吕雉,彭祖,南方,秦朝,司马迁,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南越国开国皇帝赵佗活了100多岁,这个年龄的数字,准确吗?历史上,当然有人为神话自己的祖先,或者人为神话传奇人物年龄的现象。比如历史传说,彭祖就活了800岁。现代人认为,彭祖的实际年纪不是800岁,按照当时的纪年法和现在进行换算,应该是活了130多岁。不过,我觉得这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其实彭祖的800

  • 三国广西籍武将,梧州和桂林登榜,士燮影响力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田先生读史标签:赵佗,南越王,士燮,孙权,刘备,蜀汉

    广西,在三国时期,属于交州。广西籍武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计2人,分布2市,其中梧州士燮家族雄踞岭南,影响力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热切希望爱大美广西爱历史的各位朋友一起来参与补充、讨论,让广西篇的三国武将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更加全面详实,让更多人都能领略到大广西的文韬武略、历史文化魅力!笔者水平有限,整

  • 探访新华区省文保单位赵佗先人墓

    历史解密编辑:掌中石家庄标签:赵佗,刘恒,刘邦,嬴政

    公元前179年,奉汉文帝之诏,一群工匠在赵陵铺展开了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精心设计,艰苦劳动,一个气势雄伟的墓葬群出现于燕赵大地之上,这便是当时重修的赵佗先人墓。赵佗,南越武王,秦东垣邑人。正因为赵佗,赵佗先人墓才得以修建,并与世长存。千百年来,赵佗先人墓见证、记载并讲述着赵陵铺与南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