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江湖生活客侠 访问量:2683 更新时间:2024/2/19 7:05:01

权势诱惑力本就十分迷人,无数人为能登上权力巅峰付出极大心血,只为享受权利带来快感,可随之而来是生命代价。

李斯大秦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谓权势滔天,这样一个人中龙凤享受过权势带来快感,自然希望权势得以延续,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他听信赵高之言辅佐胡亥登基,李斯举动彻底断送秦始皇辛苦创下基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暴毙,生命最后一刻立下遗诏,命令公子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紧回到咸阳主持葬礼继承大统。

遗诏写好后并未送出去,主要在于赵高为了个人私利,不愿意让扶苏登基,反而希望昏庸无能胡亥登基,这样自己才可以掌控大权,他找到胡亥并得到他同意,赵高又找到了宰相李斯,经过一番交谈后,李斯同意了赵高建议,改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写了一道伪诏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让胡亥顺利登基。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地区,自幼怀抱大志,想做出一番事业,便去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因其天资聪明顿悟极高,很快完成相关学业,为更好展现抱负,李斯奔赴秦国投奔吕不韦

李斯成为吕不韦门客后,展现出过人才华,很快得到吕不韦重用,在秦国官场做了个小官,有机会和秦始皇见面,李斯把握每一次和秦始皇见面机会,他的才华得到秦始皇认可,官场运势很是通畅。秦始皇亲政后,李斯成为重要谋士,提出了不少重要建议,秦始皇能顺利统一全国,李斯必须记上一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便采用“皇帝称号”,李斯因功勋被册封为宰相,作为大秦王朝开国功勋,本就过人才华,可为何这样一个精明政治家,会被阴险小人赵高说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李斯看似精明,可他有个致命弱点贪恋权势。刚好这个的弱点又被赵高了解,赵高经过一番谋划后找到李斯,交出秦始皇遗诏,让他知道扶苏有可能成为接班人,同时告诉李斯符玺被其掌控,立谁为太子还不是两人一句话。

开始李斯不愿意和赵高同流合污,赵高见正面游说无望,直接提出一旦扶苏执政和他亲密有佳蒙恬肯定得到重用,宰相之位肯定属于蒙恬,李斯不可能留在朝堂,赵高见李斯有些松动,又加了把劲说胡亥仁爱老实适合做太子。

李斯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后答应了赵高建议,赵高得知自己计谋成功,心中大喜,马上和李斯一番合计,胡亥成为太子,在发出一道诏书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其二、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本身有皇位第一继承权,李斯本来和扶苏没有交集,但是两人政见不一致,扶苏因为反对“焚书坑儒”而被赶到边境担任监军。“焚书坑儒”刚好是李斯重要政策之一,从这件事情看,李斯和扶苏政见不和,一旦扶苏登基李斯不可能得到重用。

李斯到达边境担任监军后,必然和蒙恬经常见面,两人关系十分不错,李斯因为无法和扶苏共事导致关系疏远,另外秦始皇本身也信任蒙恬,一旦扶苏登基蒙恬完全有可能取代李斯成为大秦第一重臣,李斯最后结局只能离开朝堂。李斯享受几十年权势给自己带来的富贵,一旦沦为平常人自己肯定无法忍受,为避免该种情况出现,扶苏绝对不能登基。

司马迁曾经评价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从中能看出扶苏不仅仁善又有一定能力,能力远高于胡亥,为避免后患,扶苏必须要死,否则胡亥皇位无法保证。其三:胡亥是秦始皇小儿子,自幼跟随赵高学习律法,两人关系极佳,赵高自然喜欢胡亥能继承大位,这样自己权势不会受到威胁。有一次,赵高犯了错,蒙毅本该将其处死,赵高本就精通律法再加上极佳口才让其获得秦始皇赏识逃过一劫。

胡亥对赵高十分信任,将不少事情交予他处理,赵高自然要为胡亥争取利益。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除了胡亥以外并未带上其他皇子,从而让他有机会见到秦始皇最后一面,符玺刚好在赵高手上,这让胡亥夺取皇位有了希望,赵高凭借手中符玺成功威胁李斯变成自己人。

可以说,赵高手中符玺成为了关键砝码,胡亥则凭借和赵高的亲密关系登上皇位。综合所述:李斯本有机会改变局面,可他心中的私欲让他错过了拯救大秦王朝的最后机会。

李斯在秦二世登基后,依旧掌控宰相之位,可他依旧死于赵高之上,想必李斯在断头台时会为自己当初错误选择而后悔。

更多文章

  • 周文王被赞神猪化身,秦始皇儿子名胡亥,“猪”凭什么在皇室混?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嬴政,秦二世,周文王,庄子,神猪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海明威人生之路漫漫,扑面而来的质疑与嘲笑也在不经意间产生锥心之痛。外界流言纷纷,我们却需要坚守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所有的恶意最强烈的回击。“猪”常常被人拿来当做对别人的侮辱和嘲讽,但是“猪”在古代可是相当神圣的存在,早期帝王大都以跟猪扯上

  • 秦始皇叫嬴政,为何他的儿子取名为扶苏和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秦二世,苏和,皇帝,秦始皇,扶苏,胡亥,周朝,先秦

    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王朝第一个“皇帝”,他的形象和事迹经常出现在小说和影视剧中,被后人津津乐道,而正是这样一个“千古一帝”,他身上有很多神秘的事情,值得人们去探究发掘。比如他统治时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壮志;车同轨、书同文的改革措施;以及晚年沉迷于长生不老的传说,渴望自己打下的江山可以万代永续,并乐此不

  • 北大收到一批海外竹简,揭开胡亥登基真相:赵高背了两千年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秦二世,嬴政,李斯,赵高,皇位

    在2009年1月的时候,北京大学收到了一批海外捐赠过来的竹简,其中记载的内容颠覆了史学界的认知。在此之前,史学界一般认为,胡亥之所以能登基,是因为他联合赵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他的皇位来源不合法。可是在北大收到的这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揭开了胡亥登基的真相。《北京

  • 秦王朝二世帝-嬴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赵高,李斯,丞相,嬴政,周朝,先秦,秦二世,嬴胡亥,秦王朝二世帝

    嬴胡亥,中国首任皇帝秦始皇嬴政的第18个儿子,后成为秦王朝第二任皇帝。其母为赵国宫人,因善鼓琴解闷,得到嬴政宠爱。秦王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嬴胡亥出生。史书记载:胡亥生性顽劣,没有皇子之风。一日,嬴政宴请群臣,诸公子皆有出席,胡亥因不能循规蹈矩,借故提前离席。见群臣入殿时,俱将鞋子脱放排

  • 北大一批海外竹简,意外揭开胡亥登基真相,赵高背了2千多年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赵高,嬴政,扶苏,李斯,皇帝,北大,胡亥,先秦,周朝,秦二世,书法家,秦始皇统一六国

    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原本是指定的继承人,而中途生变,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他们成为了令许多人“意难平”的太子,比如汉武帝之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而死在了远离洛阳京师之外的地方,唐太宗看中的李承乾最后郁郁不得志,竟然谋反。不过,汉武帝和唐太宗倒也还好,毕竟他们最中意的继承人虽然出现问题,但还是有其他的候选

  • 历史选择了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秦二世,赵高,丞相,李斯,章邯,阎乐

    历史发展究竟有没有必然,实在有些说不清。大秦没有统一时,继承问题好像不太严重,总是要选贤任能,不能让笨蛋担大任,否则也不会得统一。一、秦始皇并没选胡亥按照秦始皇的意思,秦二世应该是扶苏。在他最后一次出行时,途中生病,病得很重,但他忌讳“死”,也就没人敢提及,身后的事怎么办。他自有安排。到达平原津时病

  • 蔡赐发:扎根在“红砖”中的青年先锋

    历史解密编辑:通信信息报标签:蔡赐发,先锋,村委,乡村,红砖,翔安区

    “我是革命‘移’块红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厦门移动有这样一位青年先锋,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扎根基层、勤勉刻苦,付出的是心血汗水,收获的是丰硕成熟,他就是获得福建移动“青年先锋”、“网格红人”的网格长——蔡赐发。他敢于创新、敢于作为,在多年的网格工作中,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打法,在平凡的岗位上

  • 《庄子•人间世》叶公子高问对孔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历史解密编辑:古典读书治学生活标签:孔子,夫子,公子高,民族乐器,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庄子•人间世,中国传统音乐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

  • 国服韩信回归!寂然击败韩枫坐实第一韩信称号,百段全能实力太顶

    历史解密编辑:游戏姐说标签:韩信,韩枫,孙策,貂蝉,马超,国服,孙尚香

    就在昨晚八点,《王者荣耀》直播圈开启了一场非常特殊的“韩信第一人之争”,在这其中,参与的两位其中之一是最早一批国服韩信主播寂然,另一位则是在互联网上非常有名的“三万战力韩信大神”韩枫,早在两人宣布将要开启这场挑战时,就有非常多的观众粉丝纷纷表示自己十分期待。而当时间来到12月17日晚,两大国服韩信带

  •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这么厉害,是谁教他一身本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信,三毛,刘邦,兵法,司马迁,项羽

    韩信(约公元前231-196年),淮阴人。西汉开国将领,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刘邦在彭城战败后,韩信却是大败楚军,先后平定了魏、代、赵、燕四国,东面进攻齐国,南面又灭楚国于垓下。后因权势太大,于公元前196年被吕后处死。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著书兵法,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