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诱惑力本就十分迷人,无数人为能登上权力巅峰付出极大心血,只为享受权利带来快感,可随之而来是生命代价。
李斯大秦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谓权势滔天,这样一个人中龙凤享受过权势带来快感,自然希望权势得以延续,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他听信赵高之言辅佐胡亥登基,李斯举动彻底断送秦始皇辛苦创下基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暴毙,生命最后一刻立下遗诏,命令公子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紧回到咸阳主持葬礼继承大统。
遗诏写好后并未送出去,主要在于赵高为了个人私利,不愿意让扶苏登基,反而希望昏庸无能胡亥登基,这样自己才可以掌控大权,他找到胡亥并得到他同意,赵高又找到了宰相李斯,经过一番交谈后,李斯同意了赵高建议,改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写了一道伪诏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让胡亥顺利登基。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地区,自幼怀抱大志,想做出一番事业,便去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因其天资聪明顿悟极高,很快完成相关学业,为更好展现抱负,李斯奔赴秦国投奔吕不韦。
李斯成为吕不韦门客后,展现出过人才华,很快得到吕不韦重用,在秦国官场做了个小官,有机会和秦始皇见面,李斯把握每一次和秦始皇见面机会,他的才华得到秦始皇认可,官场运势很是通畅。秦始皇亲政后,李斯成为重要谋士,提出了不少重要建议,秦始皇能顺利统一全国,李斯必须记上一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便采用“皇帝称号”,李斯因功勋被册封为宰相,作为大秦王朝开国功勋,本就过人才华,可为何这样一个精明政治家,会被阴险小人赵高说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李斯看似精明,可他有个致命弱点贪恋权势。刚好这个的弱点又被赵高了解,赵高经过一番谋划后找到李斯,交出秦始皇遗诏,让他知道扶苏有可能成为接班人,同时告诉李斯符玺被其掌控,立谁为太子还不是两人一句话。
开始李斯不愿意和赵高同流合污,赵高见正面游说无望,直接提出一旦扶苏执政和他亲密有佳蒙恬肯定得到重用,宰相之位肯定属于蒙恬,李斯不可能留在朝堂,赵高见李斯有些松动,又加了把劲说胡亥仁爱老实适合做太子。
李斯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后答应了赵高建议,赵高得知自己计谋成功,心中大喜,马上和李斯一番合计,胡亥成为太子,在发出一道诏书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其二、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本身有皇位第一继承权,李斯本来和扶苏没有交集,但是两人政见不一致,扶苏因为反对“焚书坑儒”而被赶到边境担任监军。“焚书坑儒”刚好是李斯重要政策之一,从这件事情看,李斯和扶苏政见不和,一旦扶苏登基李斯不可能得到重用。
李斯到达边境担任监军后,必然和蒙恬经常见面,两人关系十分不错,李斯因为无法和扶苏共事导致关系疏远,另外秦始皇本身也信任蒙恬,一旦扶苏登基蒙恬完全有可能取代李斯成为大秦第一重臣,李斯最后结局只能离开朝堂。李斯享受几十年权势给自己带来的富贵,一旦沦为平常人自己肯定无法忍受,为避免该种情况出现,扶苏绝对不能登基。
司马迁曾经评价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从中能看出扶苏不仅仁善又有一定能力,能力远高于胡亥,为避免后患,扶苏必须要死,否则胡亥皇位无法保证。其三:胡亥是秦始皇小儿子,自幼跟随赵高学习律法,两人关系极佳,赵高自然喜欢胡亥能继承大位,这样自己权势不会受到威胁。有一次,赵高犯了错,蒙毅本该将其处死,赵高本就精通律法再加上极佳口才让其获得秦始皇赏识逃过一劫。
胡亥对赵高十分信任,将不少事情交予他处理,赵高自然要为胡亥争取利益。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除了胡亥以外并未带上其他皇子,从而让他有机会见到秦始皇最后一面,符玺刚好在赵高手上,这让胡亥夺取皇位有了希望,赵高凭借手中符玺成功威胁李斯变成自己人。
可以说,赵高手中符玺成为了关键砝码,胡亥则凭借和赵高的亲密关系登上皇位。综合所述:李斯本有机会改变局面,可他心中的私欲让他错过了拯救大秦王朝的最后机会。
李斯在秦二世登基后,依旧掌控宰相之位,可他依旧死于赵高之上,想必李斯在断头台时会为自己当初错误选择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