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毁灭一个人,一定要先让他骄傲膨胀。也可以理解为“物极必反”,所谓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面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场战乱,主人公叫做陈豨,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陈豨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虽然跟随刘邦多年,但是在军中依然不是很出众的人。后来陈豨到了韩信麾下,他看到韩信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于是就跟着韩信学习行军打仗,后来还成为他唯一的徒弟,并将整个汉朝搅得底朝天
虽然陈豨学习的时间很短,而且韩信教给他的东西也不多,但是韩信的作战理论是非常了得的,所以即使陈豨学得非常肤浅,依然在他后续与刘邦的对抗中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战绩。一、韩信其人韩信,江苏淮安人。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和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等军事天才齐名,被后人尊称为“兵仙”,“神帅”。
韩信不是那种攻打城池,能野外作战的猛将,他会做周密的计划、长远的考虑,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既有背水之战的勇者之智,也是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但这一届草莽英雄的成败却都因为萧何一个人而决定,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把韩信这样以为开国功臣的一生做了概括。因为他不明白在顺利或得意时及时引退、避免后祸的规律,更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又因他倚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不懂得掩其锋芒,使君主感觉受到了威胁而心有疑虑,最终因树敌太多,注定了长乐宫中的悲剧。二、唯一传人韩信的才能众所周知,那么他死后他的才能有没有人传承下来呢?相传,韩信唯一的传人叫陈豨,此人显得格外神秘,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没有记载
陈豨,山东菏泽人,起初是刘邦的手下,随刘邦征战多年,表现出类拔萃,立下不少战功,后来在平定赵、代时跟随韩信成为了他的部下,韩信感觉陈豨恭敬而且顺从,温文尔雅,虚心求教,于是就多次给他指点兵法,但陈豨也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而已。韩信当年正在编写一部兵法,在向陈豨传授作战理论的时候,韩信就边写边给陈豨讲解,虽然韩信只是随口说说,但对于陈豨来说,却是受益非浅,收获很大,两人时常在一起秘密聊天,这也为日后陈豨的命运埋下伏笔。
刘邦是个生性多疑的人,他得到天下之后,就将和他一起征战南北,为他打下江山的功臣一个个地杀掉了。韩信也不例外,即使不确定他有没有叛变的想法,刘邦还是决定杀了他。刘邦让吕后和萧何设计害死了韩信,韩信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陈豨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广结善缘,家里经常宾客如云。他养了许多门客,人数竟然达到三千余人。有一次他回家,随行的门客众多,途经赵国时,陈豨随行人员乘坐的车辆有一千多辆,把附近的旅店全部都住满了,而且陈豨对待宾客的态度也是以礼相待,非常客气随和。
赵相国周昌非常看不惯陈豨的做派,他认为陈豨聚集这么多人,一定是有了谋逆之心。于是周昌马上来到长安,将陈豨豢养众多门客,又一直独自在边疆掌管兵权很多年,恐怕会有谋逆之心的想法禀报给了刘邦。刘邦对周昌的话半信半疑,这时有个叫栾说的人举报说当年陈豨跟韩信过从甚密,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相交甚厚,刘邦思前想后,开始彻查陈豨家的门客。
这些门客多为商人,刘邦用收买的方式笼络了很多人,发现了许多问题,当然陈豨也牵扯其中。刘邦认为陈豨可能真的有了造反之心,于是动了除掉陈豨的想法。三、陈豨叛乱陈豨也从别人口中听说了刘邦竟然怀疑自己,他非常害怕。汉高祖十年,刘邦的父亲去世,诸侯大臣们都要去长安祭拜,陈豨也不能例外,被召见进长安城,陈豨自然不敢去,便洋装重病。刘邦看陈豨竟然违抗旨意,大发雷霆,于是便下令捉拿他。
陈豨眼见刘邦真把自己当成了叛徒,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选择了造反。公元前197年,陈豨与王黄、曼丘臣等人一同叛乱,自立为王,率军掠夺了赵国和代国。刘邦先后派出宰相周勃、左丞相樊哙、丞相灌婴、曹相国曹参、郦商、夏侯婴、傅宽、靳歙、卢绾等众多名将,都没能消灭陈豨。陈豨将从韩信那里学到的作战的策略和战术运用到与刘邦的对抗中,多次打败敌军,取得了胜利。这时陈豨已经攻下了赵国、代国两地。
高祖十一年冬天,汉军在曲逆城下斩杀了陈豨的大将侯敞、王黄,经过一年多时间,陈豨毕竟双拳难敌四手,败在刘邦手下了,最终陈豨被刘邦所杀,当时的陈豨因为寡不敌众而亡。在这时候,刘邦封刘恒为代王,也就是之后的汉文帝。韩信只是将自己极少的作战理论传授给陈豨,虽然最终陈豨也没能抵挡住刘邦强大的攻势,丢了性命,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足足支撑了整整一年时间,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当年汉高祖刘邦派出西汉所有名将对抗陈豨,而且最后不得不亲自出征才打败陈豨。陈豨负隅抵抗一年之久,最终因手下大将系数牺牲,他寡不敌众,才被打败,刘邦才最终平定了陈豨之乱。如果刘邦没能及时平定陈豨之乱,恐怕会产生更多危机。四、总结由此可见,陈豨只不过学到了韩信很少一点的作战理论和战术思想,就能在和刘邦的对抗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试想一下,陈豨如果领会和学习了韩信的所有兵法,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也未可知,西汉的历史也许就不是我们今天了解的景象。不得不说,韩信的战术思想的确非常了得,不愧为“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