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恬被赐死前说了两句话, 曹操每次读了都会哭, 或许我们错怪他了

蒙恬被赐死前说了两句话, 曹操每次读了都会哭, 或许我们错怪他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莉的快乐生活 访问量:314 更新时间:2024/2/12 18:21:37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患病,到沙丘已身体不支,最终死在行宫。在临终前,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从北方边境回咸阳主持葬礼,而这封遗诏被解读为立扶苏为新君。此时,跟随车队的李斯赵高心生恐惧,对死对头蒙恬蒙毅十分不甘,密谋重新写出诏书,让幼子胡亥继位,并发假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

秦国一统六国后,蒙恬奉命带30万秦国精锐在北方抗击匈奴。这数年的斗争过程中,蒙恬不但收复大面积土地,还让匈奴后撤上百里,不敢对中原丝毫进犯。而后,蒙恬长期镇守在北方边境,并且修筑长城、要塞和直道(秦朝高速公路)。

蒙恬蒙毅都来自蒙氏家族,这个家族三代效忠秦王,是秦国王室的“死忠”。更值得称赞的是,到蒙恬蒙毅这代,二兄弟一文一武,不但尽力辅佐秦始皇,而且有勇有谋,尽职尽责。

但是,也许是秦始皇的制衡手段玩得太过火,也许是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太激烈,蒙氏家族与赵高素来不和,与李斯也谈不上关系好。曾经因为赵高犯罪,蒙毅下令对其处死,两方还结下了“私仇”。这么多年来,虽然秦始皇赦免赵高,可是赵高的心中从未放弃对蒙氏的戒心和仇恨。

而发动谋反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李斯。相国李斯虽然写的一手好字、虽然是法家精英、虽然有着治理天下的手段,但是,李斯却有着一种偏激的价值观,那就是著名的“仓鼠理论”,李斯认为只有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人生存发达,即使能力再高的人没有合适的环境,必然没有发展没有空间。

这种思维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李斯却没有加入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不论环境还是人,都必须做正确的选择,而不能只因为生存去做盲目的选择。李斯为了自己以后的地位和生存,所以决定同赵高一起密谋,这才制造了这起影响历史的“沙丘事件”。

此前不久,因为秦始皇下令坑杀方术士,扶苏直言上书,气得秦始皇把扶苏发配到北方监督蒙恬练兵。而随着秦始皇命丧沙丘,赵高和李斯密谋以后,扶苏和蒙恬立即成为必须除掉的目标。所以,二人同时收到了秦始皇赐死的诏书。

扶苏虽然多次顶撞秦始皇,但是他的孝心和对秦朝的忠心却从未有丝毫的偏离。接到诏书后,扶苏当即自尽。而蒙恬不愧是手握30万兵权的大将军,立刻怀疑此事有异。但是,得益于秦朝的权力制度,使者带来的诏书立即发挥作用,蒙恬被卸下兵权,押解到阳周入狱。

虽然蒙恬不服赐死的命令,但是已经身不由己。没有兵权、没有武器,他就犹如一介草莽,不能掀起任何波澜。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临死前说了两句话: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祖父、父亲,再加上兄弟二人,不知为大秦积攒了多少功绩。现在,曾经手握30万大军的自己,竟然会深陷牢囚。虽然自己有能力背叛,但是,自己却做不出这样违背家族大义的事。因为,自己不敢辱没了祖辈的教诲,也不敢忘记几代秦王对蒙氏的信任和恩情。

随后,蒙恬含冤自尽。

其实按照秦朝的权力制度,在使者宣布秦始皇遗诏那一刻起,蒙恬已经注定了必死的结局。即使蒙恬当场反叛,除非他有所准备和蓄谋,否则手下的将领和士兵都会因为惧怕秦朝法律的连坐和严苛而退却,从而导致反叛失败。

但是,从忠心耿耿的三世武将,到一句话就送入大牢的囚徒,蒙恬自然心中极为愤怒、不甘和冤屈。而蒙恬的死也导致了秦朝失去重要将领,王朝自断臂膀。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进攻咸阳,都因此受到极大影响。

400多年以后,公元205年,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对于蒙恬的事非常伤心,竟然哭泣不止,这个人就是三国霸主之一的曹操。

根据三国志记载: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在这里,曹操的意思是说:蒙恬三代人的忠心让我感触很深,每次读到这里,都伤感流泪啊。那么,为什么曹操看到蒙恬说的这两句话,如此伤感,甚至要达到每次读了都会哭的情形呢?难道真的是曹操被蒙恬的忠心所感动,想想自己的处境,有感而发吗?

其实,在曹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正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击败袁绍大军之后,逐步消除袁绍的残余势力,此时乘势而发,逐渐做大。而赤壁之战的大败还没爆发,曹操通过一篇慷慨激昂、感情浓烈、气势恢宏的《述志令》向汉献帝、向朝中大臣、向其他各方势力宣扬自己的主张。

曹操想表明,我虽然现在位高权重,虽然兵权在握,虽然天子都听我的,可是我的目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如果我卸掉兵权,那么不但曹家要遭殃,整个国家都有危险。汉室好不容易恢复的秩序又要乱作一团。我可不是为了虚荣,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世人常说,曹操是一代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逆不道之举,更是因此受到天下各方势力的打击和声讨。就连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也一直以此来攻打曹操:虽然都是匡扶汉室,可是这个“曹贼”是在窃国。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做阴险的窃国坏事吗?对此,有的学者要问一句:我们冤枉你了?在这篇“述志”以后,曹操让自己的儿子们封侯,但是主动退回三个县的封地,以此表达自己的忠心。可手中的兵权一点也没放松,又抓紧开战争。

且不说曹操在掌控献帝时是多么的霸道,也不说曹操发号施令犹如皇帝亲临一般,就说曹操给汉献帝送去那碗肉汤,就是足足救了这位汉室最后皇帝的一命。有人说,曹操救汉献帝,就是为了增加筹码。可是,现在想想,如果曹操真的没有管汉献帝,让汉朝的皇帝提前几十年死于非命。那么,天下会是一个更加和平的、安静的局势吗?结果是否定的。那会更加混乱,会加剧诸侯割据,让战争发生的更加猛烈。

有人说,曹操到死也没篡位当皇帝,尽管要实现这一点他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行。从这点来说,曹操确实是忠心的。其实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曹操前期靠着汉献帝获得名望和权力,或者因为自己挟天子,才有了足够的声势吸引人才和招募士兵。

可是后来,当曹操足够强大时,他仍然没有谋朝篡位的行动。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是曹操为什么不踏出那成为天子的一步呢?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人,他父亲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虽然聪明好学,放荡不羁,可是从最开始就在汉朝的官场升迁,并且受到父亲曹嵩的影响。所以,曹操从骨子里也养成了一些对汉朝的归属感。

曹操说要匡扶汉室,说要“迎天子”,相信是有可信度的。除了外界诸侯们的威胁和各地对他忠诚的怀疑以外,曹操没有登上皇帝的位置,相信这与他对汉朝的归属和寄托是分不开的。

所以说,曹操在乱世中也许真的曾利用挟持天子的机会做过让自己获利的事,可是他的内心中也许真的有一个匡扶汉室的计划和目标。

当曹操看到蒙恬三代忠心耿耿的效忠秦皇,可是还落得一个冤死的下场。而自己也是三代忠心汉室,可是还要落得一个“谋朝篡位”的骂名,顿感冤枉,伤感哭泣。看到这里才发现,或许我们错怪了他,错怪了这位心怀天下的“忠臣”。

标签: 蒙恬曹操嬴政赵高李斯蒙毅

更多文章

  • 秦国名将世家蒙家,出了蒙骜、蒙恬、蒙毅等名将,却因一人而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蒙恬,蒙毅,蒙骜,秦国,魏国,王翦,蒙家,秦朝,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秦国可谓是名将辈出,既有号称战国四大名将的杀神白起,又有王翦王贲父子双名将。当然最为有名的还是蒙氏家族,三代出了三名大将,一名文臣,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负责修建长城,北拒匈奴的名将蒙恬。那么名将辈出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蒙家作为秦国有名的名将世家,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国最

  • 蒙恬自杀前说了2句名言,曹操心情不好时就读它,每次都悲痛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蒙恬,曹操,蒙毅,嬴政,赵高,刘协

    蒙恬自杀前说了2句名言,曹操心情不好时就读它,每次都悲痛不已蒙恬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但是名气丝毫不比他们小。蒙恬出生于武将世家,与蒙毅兄弟两个被世人称赞为“忠信”,最得秦始皇的的信任。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蒙恬更是北击匈奴,促进了北方的和平。蒙恬与蒙毅虽然受秦始皇宠信,但是并不恃宠而骄,贪

  • 秦国大将军“蒙恬和蒙毅”能斩敌首于万千之中,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蒙恬,蒙毅,赵高,秦国,嬴政,扶苏

    蒙恬是秦国的将领,齐国在他手中灭亡。后来,秦始皇命他率军防御匈奴等少数民族。在他的主持下,长城建成了。秦始皇对此很满意,经常在众多大臣面前夸赞蒙恬的才华。蒙恬还有一个弟弟,蒙义,也是大官。始皇出门总是带着他,让他坐车;待在宫中,他总是让孟毅在身边侍奉。此时的孟天和孟毅在秦国的地位无人能及。此外,赵高

  • 赵高伪造诏书,让蒙恬自杀,为何蒙恬既不反抗,却又不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私塾标签:赵高,蒙恬,扶苏,自杀,先秦,书法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不夸张的说,蒙恬是第一个彻底打垮游牧民族的人,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所以才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西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大秦帝国建立,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并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随后,一直率领30万精锐大军驻守北方,镇守边陲,监军就是公子扶苏!可

  • 赵高称赞蒙恬天下无敌,秦始皇哈哈大笑:这三句话能让蒙恬死三次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赵高,蒙恬,嬴政,秦王,周朝,秦始皇,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赵高不是太监,但却比很多太监还狠毒。之所以这样说,没有贬低太监这个行业的意思,因为太监在古代并不是一个行业——不是所有的阉人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也不全都是阉人。赵高不是阉人,一辈子也没当过太监,他的职务是中车府令和丞相。赵高在《史记》中没有列传,他的事迹多数见于《秦始皇本纪》和《李

  • 秦始皇命蒙恬挥军三十万北上,却做两手打算,成就了世界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嬴政,蒙恬,匈奴人,秦国,匈奴,齐国,秦始皇,春秋战国,先秦,周朝

    在秦国未统一天下之前的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进行骚扰、劫掠,当时地处中原最北面的燕赵两国,除了面对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争端麻烦之外,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来自另一边的“北方之狼”,这的确是件挺让人头疼的事情。匈奴人的弓箭秦国统一之后,这件事情轮到秦始皇头疼了。那些来自北边的游牧民族能骑善射、骁勇

  • 蒙恬自杀前说2句话,曹操每读就会流泪,这两句话究竟有何用意?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曹操,蒙恬,自杀,匈奴,嬴政,王翦

    为什么曹操每读一次蒙恬遗言,都会为此流泪?不仅是为蒙恬而流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不管是善用人才的刘备,还是十分骁勇的曹操,以及智慧超群的诸葛亮都令人十分的敬佩。曹操的手段虽然有的时候比较卑劣,而且善用计谋,但是从他的功绩上不难看出曹操的确是一个比较厉害的角色,因此而被称为一代枭雄。除此之外曹操也是一个善

  • 秦始皇宠信的名将蒙恬,如何率兵抵御匈奴?如何惨遭秦二世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如此美妙标签:嬴政,蒙恬,匈奴,蒙毅,先秦,秦二世,秦始皇,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作者:清心【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琅琊蒙山(今山东省蒙阴县)人 。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

  • 蒙恬家族从何而来?甲骨文上取得重要发现,难怪秦始皇重用蒙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蒙恬,嬴政,甲骨文,商朝,秦国

    战国中晚期,齐人蒙骜西投秦国,数次率军出征,帮助秦国夺取韩赵魏90余座城池,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蒙骜之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都是震古烁今的名将,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其中,蒙恬得授三十万兵马镇守北疆,蒙毅经常与秦始皇出入同车。可以说,蒙氏一门三代皆名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

  • 蒙恬:一代战神胸怀大志,深得秦始皇信任,却枉死在小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蒙恬,嬴政,秦国,匈奴,齐国,赵高,周朝,先秦,秦始皇

    在历史大剧《大秦赋》中,秦王嬴政终于统一六国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大业,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一路走来,他的身边始终有一个人,忠心耿耿,鞍前马后,护在他左右。在秦始皇出兵征讨天下的过程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人就是被誉为“秦国第一战神”的蒙恬。蒙恬身出名家将门之后。他的老家是齐国蒙山,祖辈人都是齐国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