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未统一天下之前的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进行骚扰、劫掠,当时地处中原最北面的燕赵两国,除了面对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争端麻烦之外,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来自另一边的“北方之狼”,这的确是件挺让人头疼的事情。
匈奴人的弓箭
秦国统一之后,这件事情轮到秦始皇头疼了。那些来自北边的游牧民族能骑善射、骁勇善战,实在不好对付。
面对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带有侵略性的民族,对于当时的秦国而言,的确是挺大的威胁。所以秦始皇下定了决心,派兵攻打他们!
公元前215年,大将军蒙恬受到秦始皇的命令北击匈奴。蒙家世代为将,三代忠良,在作战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之前,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秦地和燕赵之地虽然经常受到袭扰,但拥有该地的这些国家都忙于征战,无暇顾及那些游牧民族,而秦国统一天下后,此事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
长城
“万里长城万里长”,这句话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上很多个朝代都修筑过长城,不过规模较大的应该就是秦长城和明长城。
秦长城是秦始皇嬴政为了抵御外族(匈奴人)入侵而下令修筑的,此长城东起辽东郡(今辽宁省)西至临洮(今甘肃临洮),总长度超过万余里。
明朝时期也曾经大规模修筑长城,该时期的明长城也达到了近九千公里的长度。
在蒙恬率领浩浩荡荡的三十万大军北上后,秦始皇却做着两手打算。他一边命令蒙恬驻守在那里,一边开始征调大量的民夫,修筑军事防御工事——长城。
其实像长城这种军事防御工事,早在先秦就出现了,不过当时的一些诸侯国修建的是一些烽火台和烽火墙,而且这些“长城”的长度也并不是很长,较长的一般也就在几百千米到一千千米之间。但秦长城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它把之前北方诸侯国所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最终形成足足有万余千米长度的防御工事。
匈奴人进犯中原北方边境(画作)
在这边紧锣密鼓地修筑长城时,北方的蒙恬则已经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公元前215年秋,蒙恬的大军主动出击,向北扫荡了匈奴的诸多部落。匈奴人四处逃窜,向更北的方向撤退,而蒙恬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后,并没有继续追击,而是暂时撤回来,准备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后,来年春天再出击。
到了第二年春天,蒙恬的大军渡过黄河,占领了一些地方,而匈奴人可能之前被秦军打怕了,还没交战就吓得赶紧往北跑。秦军将一些之前的失地收复,而后,开始在边境进行长期的驻守。当然,在此地驻守的蒙恬也不是待着没事做,现在匈奴人暂时不敢进犯,但不代表永远不来。蒙恬派人对北部的地形进行了勘察了解,以便于日后交锋时,能够更熟知地形而在战场上获得更大优势。
蒙恬将军雕像
匈奴人的主力当时都集中在阴山地区和贺兰山地区,对于靠河套南边的一些区域,他们并没有派遣太多的兵力驻守。而秦国人觉得这正是一个好机会,于是,蒙恬率领着他的大军,朝着黄河以南的地区开进。一路上,蒙恬几乎没遇到什么太顽强的抵抗,匈奴人就被打散了。
匈奴人在吃了败仗后再次进入流窜的状态,而河套以南地区因为匈奴兵太过分散,而且在整体实力上也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所以双方刚一接触,匈奴部队就溃败得一发不可收拾。秦国人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并且一路向前推进,一直向北打到了乌加河,才停住了脚步。
当时的匈奴处于奴隶社会制度,蒙恬把这些“北方之狼”打跑后,他们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于秦国境内进行侵略抢夺。当然,秦国人向北推进时,不少匈奴人也留了下来,他们和秦国人之间的相处也慢慢变得融洽,彼此之间混居,共同进行劳动、生产。
良将蒙恬
公元前221年,被封为将军的蒙恬攻打齐国。也不知道是齐国的在任君主软弱,还是因为大势所趋,他认为反抗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齐国几乎是不战而降。蒙恬因为在此战役中立功,继而又升了官。
秦国一统天下后,蒙恬就被派到边境抗击匈奴,一直到最后秦始皇驾崩,胡亥上位,而后赐药于蒙氏兄弟,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皆吞药而亡。
想想·说说(评论区见)
匈奴人为什么总是跑到南边来入侵抢掠?秦始皇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修建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