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死因是什么?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秦朝基业破败的原因是秦始皇没有早早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胡亥就把钻了空子,成了秦二世。
于是,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因始皇诏书自刎的长子扶苏。许多人认为,如果不是赵高、李斯等人阻止,扶苏成为秦二世是理所当然的。苏仁山的人品和才能,或许可以避免秦二世灭亡的悲剧。
事实上,扶苏并没有成为皇帝的机会。当时,他受始皇之命前往商郡成为监察军,监察蒙恬将军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并帮助蒙恬修筑长城,共同抵抗匈奴。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与孟氏有仇,蒙恬自然是扶苏的拥护者。
扶苏背后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为何在看到始皇的死诏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杀呢?赵高、李斯等人“落笔”后,扶苏从圣旨中看到了什么?
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其母身份存疑,但极有可能是楚王室的女儿,因为按照秦国的古风,秦后宫必须由太后挑选。当时宫中只有华阳太后一人,而华阳太后又是楚人,扶苏的生母极有可能是楚人。
与崇尚法家、性格有些暴虐的秦始皇不同,扶苏以仁孝着称,在庙宇和民间都有良好的口碑。
同时,扶苏还有长子的身份。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扶苏就成了。秦二世顺理成章,扶苏却打出了一手好牌。
由于看不懂秦始皇暴虐的管理手段,扶苏经常出言指点,这让秦始皇对扶苏这个儿子有很多意见,尤其是在“焚书葬儒”事件中,扶苏的行为让秦始皇非常失望.
方士侯生、卢生害怕因找不到长生不老药而受到秦始皇的惩罚,便暗中讽刺秦始皇的残忍自虐、暴虐无道,一扫秦始皇所谋求的巨额财富。后。不朽。路生和路生都被斩首,但早已不在人世。
一怒之下,秦始皇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将他们活埋在咸阳。
这么提似乎有点刻意。
秦始皇要杀人,朝中无人敢抗议,而长子却要与他对峙,这自然让秦始皇非常不爽,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事实上,对于扶苏的政治立场,秦始皇早就不满了。在他命令朝廷官员商议选择仲裁制还是县制时,父子有一次发生了冲突。秦始皇要集权,倾向于采用县制,而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则认为分封制更有利于天下,而扶苏恰好也同意这种说法。
先皇驾崩,太子饮恨
秦始皇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长子扶苏明确表示反对。
这让秦始皇非常生气,于是派扶苏带着诏书到县城,要他陪同蒙恬修筑长城,抗击匈奴。想想你做错了什么。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秦始皇的这种安排,未必是对扶苏的一种锻炼。他希望扶苏在经历过军旅生活后,改过自新,得到秦军的支持。毕竟没有人。皇帝会派他那靠不住的太子去统领三十万帝国精锐。
结果扶苏走后,再也没有回来。
很多人争论为什么秦始皇生前不立太子。有人认为,秦始皇相信他可以成功找到仙药,可以永远统治秦朝。有人认为,秦始皇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
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但他心里应该是认可扶苏的,否则他也不会在遗嘱中说:“兵属蒙恬,葬时葬于咸阳。”这句话看似很短,但包含的意思却很明显,将扶苏名号召回自己身边,就是让扶苏继承大秦皇位。
但最终,诏书被职业人赵高截获。赵高看了诏书的内容,劝丞相李斯支持儿子胡亥继位。
李斯提倡法家,认为法律是无情的,犯法者应受到惩罚,扶苏则提倡仁爱治国,减少严刑峻法。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李斯怕扶苏继位影响自己的权力。他自然愿意与赵高合作。
于是,一道赐死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诏书”,匆匆送到了商郡。有道理。
诏书的主要内容是判扶苏、蒙恬死刑。扶苏和蒙恬的死有两个原因。不满不能回到咸阳当太子,蒙恬不忠,无法纠正和帮助苏。
蒙恬看到圣旨内容后怀疑圣旨的真实性,便劝扶苏先不要自杀,请示后再做决定也不迟。他只能遵命当场自刎。
扶苏必须死的原因
事实上,即使扶苏身边有大将蒙恬和三十万秦兵,也不能成为扶苏真正的帮手,因为扶苏和蒙恬对赵高、李斯等人的计划一无所知。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无法判断死亡消息的真伪。
还有,送诏书的使者,原来是胡亥的家臣。扶苏虽然没有选择自杀,但使者会。他怎么可能放过扶苏!
然而,蒙恬在长子扶苏自尽后,仍然不相信始皇会赐他死刑,所以他“不肯死”。使者见状,立即命人将蒙恬囚禁起来,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冤杀的命运。.
如果蒙恬和三十万大军能成为扶苏的后盾,扶苏岂不是自寻死路?笔者认为扶苏还是会选择自杀,原因有二。
首先,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君臣正义。虽然始皇是他的父亲,但他也是一个国王。
国王让他在三更时死去。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扶苏,他永远也见不到第五次钟声。也就是说,扶苏是被儒家“教育”成傻子的。
第二,秦朝的法律地位至高无上,违抗命令的后果十分严重。秦朝法制严明,始于商鞅变法时期。令令必行,禁令必止,即便是皇室也逃不过法律的制裁。秦国太子嬴驷犯法时,商鞅请太子的师父公子谦代为行事。由于受罚,他儿子谦的鼻梁被挖掉了。
所以,从小就生活在秦朝严刑峻法之下的扶苏,虽是诏令死,也不敢违抗始皇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