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早年间境遇不太好,虽然身体魁梧,但是跟刘邦一样“不事生产”,虽然腰间配着长剑,但是从不打架斗殴,每天到各处去蹭吃蹭喝,街坊四邻、亲朋好友大多都因此而厌恶他。
好在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秦始皇暴卒后,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放出一去豪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各地纷纷掀起了反秦的浪潮。
韩信趁此机会投身军旅,辗转到了项羽手下,但是项羽这个人本身的武力值太高,以至于对其他人的依靠程度比较低,有才能的人在他手下志向难申,韩信也只能做个充当门面的郎中。
《孙子兵法》有云:“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像韩信这种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怎么能容忍项羽对他言不听计不从呢?于是一怒之下,索性去投靠了刘邦。
到了刘邦帐下,韩信依然没有受到重用,先是被派去管理仓库,后来又被派去负责管理粮饷,不过在这个期间,韩信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萧何。
萧何非常欣赏韩信的才能,正谋划找个黄道吉日,把韩信举荐给刘邦,韩信就因为郁郁不得志,从军营里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顾不上跟刘邦打招呼,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所以我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韩信的命运。
萧何回来之后,直接就找到刘邦说:“韩信这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大王要是想制霸中原,一定要重用韩信,拜他为大将军!”
刘邦表示不信,决定亲自会一会韩信,韩信上来就问刘邦,说:“大王,你觉得你跟项羽比起来谁更厉害?”
刘邦沉默了半晌,回道:“项羽这个人出身高贵,熟读兵法,部队强盛,作战勇猛,我比起他来是远远不如啊!”
就这么一句话,韩信的心一下子就安定了下来,怕就怕领导太强,不给下属表现的机会,从刘邦的回答来看,韩信知道这个老板可以跟,这里一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于是韩信赶紧给刘邦吃了一粒“定心丸”,说:“大王不要灰心,项羽这个人不能任用良将,只有匹夫之勇,关心士卒,但是却不肯金银和官印赏赐给下属,只是妇人之人罢了,相比之下,大王任人唯贤,从不吝啬奖赏,项羽是拍马不能及!”
紧接着,韩信又给刘邦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制定了接下来夺取天下的战略,也就是可以媲美诸葛亮《隆中对》的《汉中对》。
刘邦被韩信的才能深深地折服了,于是沐浴更衣,焚香斋戒,高筑将台,挑了一个黄道吉日,拜韩信为大将军,把自己佩剑、印玺全给了他。
刘邦得到军权以后,一件事就是谋划从南郑打回汉中,但是两地之间的栈道已经被损毁了,这时候就体现出来地理的作用了。
韩信一边派人去修栈道,以迷惑敌军,一边从陈仓这个地方找了一条小路,带着大部队悄悄冲回了汉中,这个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5年,刘邦带着五十六万人平定了关中,打进了彭城,然后就开始放纵军队,劫掠美女供自己享乐,打造高台供众将士饮酒助兴,只有韩信勒令自己部队,不准参与到这场狂欢之中。
项羽本来正带着人在外面干仗,听说刘邦抄了自己的老巢,怒火攻心,就地组建了三万人的精骑,调转马头,杀回彭城,把刘邦五六十万军队打的是溃不成军,只恨爹妈没给自己多生两条腿。
刘邦兵败彭城的时候,魏王豹造反,韩信率军平叛,俘虏魏王豹,平定魏国之后,韩信一路北上,顺手攻取了赵,燕、代三国。
覆灭代国之后,刘邦一看,韩信的部队战斗力挺强,也非常听话,直接冲到了韩信军中,夺了他的将印,把部队一窝蜂带走了,韩信本来可以趁这个机会拿下刘邦,拥兵自立,但是他妥协了,刘邦因此迅速恢复了元气。
后来韩信再次拉起队伍,一鼓作气覆灭了齐国,给刘邦去了一封书信,要求做代理齐王,刘邦气的吹胡子瞪眼,但是也没办法,天高皇帝远,只能封他做了齐王。
此时,韩信的谋士蒯通给他献言:“将军功高震主,项羽不敢接纳你,汉王也会猜忌你,如今除了拥兵自立,三分天下,别无出路!”
但是韩信坚持相信刘邦,说:“我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定不会亏待我的。”蒯通气得不行,装疯卖傻逃命去了。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刘邦却借故夺了他的军权,废了他的王位,将其软禁在了国都,愤愤不平的韩信撺掇陈豨谋反,准备趁刘邦外出平叛杀掉吕雉及太子刘盈,武装夺取政权。
不料吕雉早有谋划,找来萧何商议对策,并由萧何将其骗至长乐宫,吕雉派宫女将其杀害,韩信临死前大呼:“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刘邦回来后,听到韩信的遗言,吓得冷汗直流,毕竟论兵力,刘邦不如韩信,论行军打仗,刘邦的手下也没人可以超过韩信,战局一开,天下归属谁家尚未可知,只能暗自庆幸韩信愚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