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十三年,曹仁周瑜相持于江陵,之前我提到双方在夷陵之地的争夺,周瑜在解救甘宁后,集结部队渡过长江,围困江陵城,双方在城下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而此时曹军骑兵部队的强大,再次让曹仁获得了优势,数十骑兵就杀的周瑜所部数千人,人仰马翻,难以抵抗,这就很令人诧异了,到底是曹军战力太强,还是周瑜所部战力太弱呢?
按照当时的战况是,周瑜在夷陵大胜,兵锋正盛之机围攻江陵城,曹仁必然要坚守城池,抗住周瑜所部的第一波,也是最强第一波攻势,作为曹操集团的悍将,也是善于指挥骑兵作战的曹仁,自然要在守城之时,最大化的发挥骑兵的威力,也就是主动出城作战。
《三国志.曹仁传》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
曹仁见周瑜大军来袭,趁其主力部队尚未抵达,来到的只是其先锋部队,所以曹仁集结了300人,出城挑战,这是打了周瑜所部一个措手不及,毕竟没人会想到曹军会出城迎敌,这本身上就是放弃了坚固城墙的优势。
《三国志.曹仁传》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根据记载,城下发生的战况是,牛金所率的300人,应该是步卒,很快被周瑜的先锋部队合围,危亡在即,江陵城众将的意思是,放弃这被困的将士,已经没有救的必要了,但是曹仁不接受。
他果断率领数十精锐骑兵,这里是明确提出来的,曹仁率部出城后,冲入周瑜军阵,相对轻松地解救出被围的牛金等人。
随后在发现还厚曹军将士被困后,曹仁又再度率军杀入敌阵,于重围之战再次杀出一条血路,被围困的曹军全部被救出来了。
这画面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在后来更加出名的逍遥津之战中,张辽曾率800精锐骑兵冲入号称10万大军的孙权大营中,愣是杀入重围两次,孙权所部也是难以抵挡。
《三国志.张辽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那么就有问题了,在江陵城下,兵力占优的周瑜前锋所部,为何被曹仁数十骑兵杀得人仰马翻呢?人家张辽好歹是精锐的800骑兵了,这在战场上已经是一支有实力战略部队了,曹仁可是只带了数十骑兵,也就是说还不到100人。
显然牛金所率的300人不是骑兵部队,不然的话,以水师见长的周瑜所部,下了船,那就是步兵啊,步兵想要围困住骑兵,太难了,所以牛金众人才会被围困,等到曹仁出城去救援的时候,估计牛金的300人,应该也就维持在百人左右的规模了。
那么在周瑜先锋部队有数千人的情况下,曹仁率数十骑兵就获得如此功绩,是不是夸大呢?个人认为也不尽然,因为发生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
首先要说的是,曹仁出击的时机是很有利于自己的,当时周瑜的先锋部队在干嘛?他们在分割围攻牛金所部,这就必然导致其军阵是混乱的,在平原之地,步兵不是没有抵抗骑兵的能力。
《三国志.袁绍传》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瓚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
这是袁绍和公孙瓒在界桥之战时的战况,公孙瓒自恃骑兵强悍,选择骑兵部队集中突击,但是被袁绍重将麹义,因为熟悉和骑兵作战的特点,所以利用军阵击败了公孙瓒的骑兵部队突击。
但是这必须有一个前提,也就是步兵必须结成军阵,而不是处于混乱的局面,不然的话,兵力再多,也不过是骑兵的刀下亡魂罢了。
所以历史记载中也可以佐证,“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当曹仁率领数十骑兵抵达城外的护城沟时,是稍作停留的,别人还以为是曹仁在此为牛金等人声援而已,但是个人认为,这就是曹仁在观察周瑜所部的是否有结成军阵,对付自己的机会。
在认定周瑜所部无法快速集结成军阵后,曹仁也就有了杀入敌阵的机会,加之周瑜所部将士都在围攻牛金,将士们也处于一定的疲惫状态,自然难以抵挡曹仁精锐部队的冲击,不知道当时的前锋将领是谁,但是显然他不是曹仁的对手。
同时我们要知道,曹仁这支数十骑兵规模的部队战力如何,这就涉及到很多人都在争论的马镫问题了,毕竟马镫的确大幅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但历史考证,三国时期应该还没有出现马镫。
但是不要忘了有马鞍啊,而且两汉时期,汉帝国已经有骑兵远征的能力了,所以骑兵的冲阵能力是无需太多质疑的。
曹仁率领的骑兵应该是隶属于自己的精锐亲卫队,骑兵的个人战力是有保证的,而且不要以为没有马镫就无法实现骑射。马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骑兵提供支撑了。
《史记.李广列传》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兒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当初李广和匈奴作战被生擒过,他逃生的时候,就是射杀了身后追击自己的匈奴骑兵,在骑行的途中,射杀后面的追兵,如果说在没有马鞍的帮助下,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猜想,古代人在发明不出马镫,找根绳子拴在马鞍上,让双脚有一个着力点,是不是也能对保持骑兵在行军途中的平衡有帮助呢?
显然李广就需要在骑行途中,做出一个转身向后的动作,才能射杀后面的追兵,你可以说李广个人能力强,但是这起码能够说明,马鞍对于骑兵的骑射是有帮助的,最起码可以保证骑兵向前射击的能力吧。
《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同时骑兵的砍杀能力也是足以保障的,关羽在击杀颜良的时候,历史记载用了一个“刺”字,所以当时关羽应该用的是,类似长矛一类的兵器,并且砍下了颜良的头颅,用的应该是环首刀。从关羽的装备中也可以类推出曹仁所率数十骑兵的武器,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综合来看,曹仁所部应该是可以保证远程的骑射能力,以及近距离砍杀能力的。同时不排除曹仁率领的数十骑是身着重甲的,既然曹仁是亲自去救牛金,深陷险地的,那么带出去的必然是精锐中的精锐,除了个人战力强悍,护具上也必然是最好的。
虽然组建一直规模庞大的重装骑兵太不现实,但是武装一直数十人的重装骑兵还是可能的,就是把当时最好的护具都给这数十骑兵还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得到足够防护的这数十骑兵,战力也是得到增强的,毕竟周瑜的先锋部队也是有弓箭手的吧,正面交锋打不过,还不会在他们冲阵的时候,择机射杀吗?如果曹仁所部防护不够的话,数十人,乱射几波就能大幅削弱他们的战力了吧。
再者,还是那个问题,孙氏集团的武将大多拥有私兵,打仗的时候未必卖命,而且被看曹仁率领骑兵冲的很凶,中途还折返来一次,但是主要的功绩只不过是救出牛金被围的残部而已,并未对周瑜的前锋所部并未造成太大的伤亡。
历史记载,曹仁在此战中“亡其数人”,而后来的张辽,他的战绩是“杀数十人,斩二将”,这里可以看到曹仁和张辽目的的不同,因为曹仁主要目的是救出牛金, 而张辽是挫败孙权大军的锐气,所以必须要最大可能造成孙权所部的伤亡。
曹仁是突破包围圈,救出牛金就可以,所以只要周瑜所部让开通道,就不会进一步追杀,这也是曹仁斩杀不多的原因,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到,当时的周瑜先锋部队,围攻牛金还可以,相对容易,可以获得军功,能卖力,但是面对处于战略优势的曹仁骑兵部队,让周瑜前锋将士拿出命去抵挡就太难了,估计就是稍微抵抗一下,便撤围,让出通道,让曹仁救出牛金残部了。
综合来看,曹仁率数十骑兵就击溃周瑜先锋部队的数千人是可能的,影响战局的因素有很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一点,那就是敢不敢打,曹仁当然是敢打的,但是周瑜的先锋军将士就未必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周瑜的先锋部队给曹仁让出了生路。
参考资料《三国志.曹仁传》《三国志.张辽传》《三国志.周瑜传》《三国志.关羽传》《三国志.袁绍传》《史记.李广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