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襄樊之战”或许为关羽对曹仁的报复反击

“襄樊之战”或许为关羽对曹仁的报复反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金牌娱乐酱酱 访问量:1676 更新时间:2024/1/3 16:27:56

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三国时期的“襄樊之战”,这是一次规模和影响都非常大的战役,包括曹操集团、刘备集团、江东集团三方势力,直接改变了刘备所领荆州的归属,破坏了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以及与江东集团的外交关系,间接引发了“夷陵之战”。小编认为“襄樊之战”的影响其实要远大于“夷陵之战”,应该是所谓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关于这一次战役,大多数人认为“襄樊之战”是关羽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是履行《隆中对》的一个重要步骤,曹仁等人是防守一方。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曹仁或者说曹操集团才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关羽防守反击成功后,趁势围攻襄阳、樊城。《三国志》对“襄樊之战”的开始的记载确实是比较模糊,小编下面就来说一说后者的可能性。

“襄樊之战”前后的相关事件

要想了解“襄樊之战”的起因,就不能忽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前后发生的一些事件。一般将“襄樊之战”的开始时间定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秋季,这是关羽主动出兵北伐的时间。而在建安二十二年到建安二十四年之间(即公元217年到219年),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进行了一次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是影响力非常大的战役——“汉中之战”。在建安二十四年春夏之间,刘备成功击杀夏侯渊,又挫败赶赴汉中战场的曹操援军,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虽然刘备此战被评价“得地而不得民”,但汉中本身的战略价值就非常高。《隆中对》中所说“跨有荆、益”的“益”,直到“汉中之战”之后才算完成。而其中的“荆”则需要攻取襄阳才算完整,所以关羽进行“襄樊之战”也被视为履行《隆中对》的第一步条件。

除了“汉中之战”以外,在建安二十三年到建安二十四年,还有一些事情与“襄樊之战”有关。在建安二十三年,陆浑人孙狼因为不堪“汉中之战”的徭役起义,呼应关羽;同年十月,宛县人侯音不堪徭役起义,呼应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一月,曹仁消灭侯音,平定宛县叛乱;然后到同年七月,于禁率领七军三万人支援曹仁,这代表双方已经交战,“襄樊之战”正在进行。这些就是“襄樊之战”前后大概的背景。

《三国志》当中的蛛丝马迹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当中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看上去确实是关羽主动挑起战事,而且时间也很明确,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那么为什么会有曹仁主动进攻关羽,关羽随后反击围攻襄、樊这种观点呢?主要来源于《三国志》中其他人传记的一些蛛丝马迹。小编下面上一些原文。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三国志·魏书·温恢传》:“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

其中《武帝纪》中曹仁讨关羽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一月侯音叛乱之前;《庞德传》中庞德与曹仁讨关羽的时间是在平定侯音叛乱之后,距离“襄樊之战”有半年的时间,不过这个时间并不清楚,所以说服力不如《武帝纪》;而《温恢传》中的“水生”很有可能是距离“襄樊之战”不久的秋水上涨,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据《温恢传》的记载,曹仁这个时候是孤军在外的状态,并非《曹仁传》中固守樊城,所以得出曹仁主动出兵进攻关羽被反推,进而被围困在樊城的观点。

另外还有一件事,关羽围攻樊城的时候,曹仁手中兵力只有几千人,外加襄阳的吕常有一些兵力,也不会太多。襄、樊与关羽所治的南郡相接,兼有汉水运输之利,曹仁的兵力实在太少,令人生疑。所以有人认为曹仁在主动进攻关羽的时候,在外野战或者攻城战的时候出现大量的有生力量的消耗,以至于在“襄樊之战”中兵力捉襟见肘。只不过《三国志》为其隐讳不记载。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曹仁调出军队给庞德,驻守在樊城以外,结果被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连锅端。所以说服力也比较低。

“襄樊之战”有没有关羽报复反击的可能?

由于《三国志》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出现了“襄樊之战”是关羽报复反击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也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比如有人认为“讨”字仅仅是作为“正统”一方对“叛逆一方”的军事活动,可能是主动进攻,也有可能是被动防守。仅以《武帝纪》中举例,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韩遂马超等人举兵反叛,曹操“遣曹仁讨之”,又下命“坚壁勿与战”。有人以此判断“讨”并非只有进攻的意思。然而这里的“讨”虽然战术层面上不代表进攻,但是从战略层面上还是主动压制关中联军,并且关中联军起兵在前,曹仁讨伐在后。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中关羽在建安二十三年并没有主动北伐的动作,如果仅仅是负责防备江汉战场,何必用一个模糊的“讨”字呢?

另外是对《温恢传》中的质疑。“水生”可以是秋水上涨,也可以是春水上涨,有人认为温恢所说是春水上涨,曹仁正在平定宛县的叛乱,所以说是悬军在外。但是首先宛县叛乱在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就已经平定,然后曹仁、庞德返回樊城,也就是说春水上涨时期曹仁的军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樊城。第二宛县属于樊城的后方,曹仁在宛县活动也不应该称为“悬军”。第三“水生”是指春水上涨这个观点本身也是猜测,小编查询了关于汉水的资料(这方面小编也不懂,只能采用网络上的说法,也有很多地方不理解,可能有不准确之处还请指正),汉水发生大雨或者洪水的时间是在夏秋之际,而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正是在秋季,印证了这个说法。所以小编认为温恢所说的“水生”是春水的说法并不确定,这些质疑也不足以彻底否定曹仁主动出兵的说法。

综合上述的说法,小编认为“襄樊之战”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汉中之战”进行的同时,曹操令曹仁主动进攻关羽,目的可能是牵制刘备的精力;由于准备或者进行战争需要的民力物力太重,导致侯音的叛乱,曹仁不得不返回宛县平叛;之后曹仁又回到樊城,继续与关羽的战事。这种战事可能是大规模的进攻,也有可能是小规模的摩擦。关羽作为荆州都督,有便宜从事的权力,于是主动进行北伐,是一种报复性的反击,或者在防守战的胜利的基础上扩大战果。虽然这种观点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但还是有存在的可能,可以作为对“襄樊之战”的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参考文献:《三国志》

标签: 关羽曹仁刘备汉中之战曹操襄樊

更多文章

  • 510亿!曹仁贤蝉联安徽首富

    历史解密编辑:中安在线标签:曹仁贤,阳光电源,张长虹,吕向阳,王文银,王传福

    11月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胡润百富榜》,这是自1999年以来连续第24次发布"胡润百富榜"。在最新发布的"2022胡润百富榜"中,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以510亿财富蝉联安徽首富,他也是安徽本土唯一入围该榜单前100的富豪。榜单。曹仁贤(源自官网)据了解,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

  • 蜀汉蒋琬偷袭“魏兴、上庸”策略戳穿“襄阳说”两大谎言

    历史解密编辑:杨子去生活标签:魏兴,蒋琬,蜀汉,曹魏,诸葛亮,襄阳

    #真知新坐标#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接班人蒋琬被提拔为大司马。(蒋)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三国志·蒋琬传》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是路途太长,不如发展水军偷袭曹魏魏兴郡、上庸郡,进而夺取襄阳郡

  • 蜀汉被忽略的大臣,才能堪比蒋琬费祎,史料上却故意记载寥寥!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费祎,蒋琬,蜀汉,诸葛亮,刘备,太守

    夷陵之战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不过,凭借着不少优秀人才的殚精竭虑,蜀汉还是在公元263年才灭亡。提到蜀汉的重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事迹也详细体现在《三国志》等史料上。不过,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吕乂,则是蜀汉被忽略的大臣,他的才能堪比蒋琬费祎,史料上却故意

  • 诸葛亮缘何执意斩杀马谡?蒋琬曾说他罪不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马谡,蒋琬,蜀汉,丞相,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街亭之战后,诸葛亮与马谡这对恩若骨肉、情同兄弟及士死知已上演一出耐人寻味的挥泪斩首的经典大戏。马谡被斩首伏法,诸葛亮自贬三等,甚至连同赵云也自请贬职。诸葛亮斩马谡的理由在《三国志o蜀书五o诸葛亮传》里只有九个字: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可是蜀汉内部,尤其是荆州派,对

  • 诸葛亮心仪的接班人,比蒋琬更早受到器重,因为早死默默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星空冬雪标签:诸葛亮,蒋琬,刘备,孙权,蜀汉,东吴

    01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在此之前,孙权就开始尝试修复与蜀汉破裂的关系,刘备心中也有意动。然而,他的死无疑为这件事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防止出现变故,诸葛亮当机立断,在一干重臣中,选中了尚书邓芝,命他出使东吴,重新与东吴结好。邓芝此行的目的,除了众所周知的恢复与孙权的联盟关系外,还

  • 曹爽伐蜀失利,蒋琬缘何无法反攻魏国?诸葛亮若在世或可逆袭!

    历史解密编辑:不忘信仰标签:曹爽,蒋琬,诸葛亮,曹魏,费祎

    文:追风怒放(作者原创授权)公元244年,曹爽为了独揽曹魏大权,并且让自己名扬天下,再次发动了伐蜀作战。这次伐蜀,由于被蜀将王平坚决阻挡,曹爽难以取得战果。后来,蜀军来了三路援兵。监军姜维从陇右武都郡赶来增援,益州刺史蒋琬从东三郡旁边的涪城赶来增援,尚书令兼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赶来增援。而曹爽此时后勤补

  • 蒋琬东征、殷礼北伐、曹真伐蜀,三个高风险高收益但未完成的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蒋琬,殷礼,曹真,蜀汉,曹魏,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战争是当时的主旋律。虽然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和固化,但是大规模的战争也是时常发生,也有死伤数万的激烈的战役,只不过没有将这种胜利化为疆域的变化或者战略上的优势。其实三个政权还有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大手笔,只不过或者停留于计划之上,或许在执行的过程打了折扣。那么这三个

  • 三国一共有12位“大司马”:曹仁、蒋琬、陆抗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仁,蒋琬,陆抗,大司马,曹魏,三国,三国演义,汉朝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比如曹芳这位皇帝在位时,大将军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就将其晋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当然,就大将军和大司

  • 蒋琬的两位表弟:一位镇守蜀汉北大门,另一位归降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蒋琬,蜀汉,孙权,刘备,关羽,费祎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大臣,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对于蒋琬这位栋梁之臣,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不过,说到蒋琬的两位表弟,很多人可能还比较陌生。值得注意的是,蒋琬的两位表弟原本都为蜀汉效力。但是,其中一位还是归降了孙权,成为了东吴大臣。一、刘敏刘敏(

  • 诸葛亮病死后,蜀汉政局的小波动——杨仪、魏延、蒋琬的火并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诸葛亮,杨仪,魏延,蒋琬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没有蜀汉,三国与其他分裂割据时期没有不同。曹魏和东吴在后期篡权、弑君、政变不断,相比之下蜀汉政权更加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这个说法多少有点道理,但蜀汉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很多的斗争、火并,只不过没有曹魏和东吴那么复杂。比如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或因个人私怨,或因权力斗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