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敢反击司马懿呢?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敢反击司马懿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乐享盖生活 访问量:2571 更新时间:2024/4/26 4:20:01

众所周知,曹操一手建立的曹魏,最终被司马懿后人建立的西晋取代了。回顾这一过程,高平陵之变,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正是通过这场兵变,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而就高平陵之变来说,曹爽的表现,实在令人感到失望。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都城洛阳。

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司马懿,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情的真相还不可知。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制止,孙谦皆按住严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 ”大司农桓范出城去投曹爽,蒋济表示担心,司马懿则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在司马懿起兵造反的时候,曹爽虽然失去了都城洛阳的控制权,但是,皇帝曹芳在曹爽手中,而作为大将军,曹爽更是名义上执掌天下兵马。在很多人看来,曹爽完全可以像当年的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此和司马懿一较高下。然而,曹爽却放弃了抵抗,也即对司马懿不战而降。

对此,在笔者看来,曹爽之所以放弃抵抗,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高平陵这个地方,曹爽直接掌握的兵马相对有限。因为是去祭拜魏明帝曹叡,而不是率军征战,这促使曹爽不可能劳师动众,率领太多的兵马。在得到司马懿造反的消息,曹爽不得不征调高平陵周围屯田的数千兵马来护卫自己和曹芳。在三国时期,屯田的将士,虽然也是各个国家兵力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将士因为长期以种田为主,所以战斗力是相对较弱。

在此基础上,曹爽连这些将士都征调了,无疑暴露出曹爽当时的窘境,也即他直接掌握的兵马,不仅无法反攻洛阳,连自保都比较困难。进一步来说,如果此时曹爽手中掌握5万或者10万精兵的话,显然会毫不犹豫地回去攻打都城洛阳,以此和司马懿一较高下。但是,手中缺乏精兵强将的曹爽,尽管拥有天子曹芳,也没有绝地反击的勇气。

另一方面,可能有人要问了,作为大将军的曹爽,为什么不去调集重兵来进攻司马懿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控制了洛水的浮桥。并且,在郭太后的诏书中,还让司徒高柔代理了大将军的官职,从而占据了曹爽的大营。

在皇帝曹芳年幼的背景下,郭太后代为发号施令,显然具有名正言顺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郭太后本来应该和曹爽立场是一致的。但是,因为曹爽的所作所为,最终将郭太后推到了对立面。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纳何晏、邓飏、丁谧之计,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郭氏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掌握了曹魏大权。

在郭太后下达诏书之后,从形式上来看,司马懿已经废除了曹爽的大将军官职。当然,这也是因为曹爽在曹魏将士中威望较低,资历较浅。如果将曹爽换做他的父亲曹真,根本不用在乎郭太后的诏书。因为曹真的名号,远远要比一纸诏书更有号召力。在高平陵之变中,因为司马懿的软硬兼施,这促使曹爽放弃了抵抗。彼时,桓范就痛骂曹爽,当初曹真是如何的英雄,没想到他的儿子曹爽居然是如此的软弱不堪。

对于曹魏来说,因为需要防御蜀汉和东吴的进攻,所以在雍凉、荆州、扬州这三个地方聚集了众多精锐的将士。在公元249年,虽然曹爽的表弟夏侯玄担任雍凉都督,名义上执掌雍凉地区的大军。但是,正始五年(244年),邓飏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建立战功,而建议征伐蜀汉,曹爽于是西至长安,不听司马懿劝止,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兵马,与其率领六、七万大军从骆谷入蜀,但因为关中及羌、氐的运输不能应付行军所需,导致大军都缺乏物资和粮食。

与此相对应的是,蜀汉大将军费祎又先一步领兵据守山岭,曹爽无法前进。参军杨伟和夏侯玄都劝他撤军,但是,邓飏力主继续进军,与参军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不休,杨伟怒道:“邓飏、李胜将会败坏朝廷大事,应该将他们斩首。”曹爽不悦,无奈之下只好撤军,但已经被费祎事先进兵据守住魏军后路,曹爽经过苦战方才得以撤离,死伤甚多,所带去转运的牛马也几乎耗尽,羌、胡等地对他怨声载道,关中也大为虚耗。

经此一战,夏侯玄和曹爽,都在雍凉的将士中饱受质疑。再加上司马懿长期在雍凉地区抵挡诸葛亮北伐,又有郭淮等心腹在雍凉地区担任官职,这促使曹爽根本不敢跑到雍凉地区。

最后,就当时镇守荆州、豫州,担任征南将军的王昶,早在公元236年被司马懿推荐给魏明帝,也即王昶也可以划入到司马懿的阵营中。所以,在司马懿起兵造反时,只有扬州刺史诸葛诞,可以收留曹爽了。

曹魏建立后,诸葛诞被迁升为御史中丞、尚书,并与散骑侍郎夏侯玄等人交好。后来因为魏明帝厌恶夏侯玄和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而免官。魏明帝去世后,齐王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执掌大权,曹爽任用夏侯玄等人,又让诸葛诞复职,并出任扬州刺史,加号昭武将军。因此,非常明显的是,诸葛诞可以视为曹爽阵营的武将,如果曹爽挟持天子来到扬州,显然还能和司马懿一较高下。

不过,在司马懿派出蒋济等老臣,保证曹爽放弃抵抗,就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之后,这促使曹爽没有带着天子来到扬州,而是回到了洛阳。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看透了曹爽的性格弱点,这才有了发动兵变的底气。而在放弃抵抗后,司马懿违背承诺,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完成了篡夺曹魏大权的第一步。虽然司马懿在公元251年就病逝了,但是,在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废掉曹芳,司马昭诛杀曹髦,基本上扫清了西晋取代曹魏的障碍。于是,司马懿即位之后,最终成为了取代曹魏的最后一步,也即建立西晋王朝。

标签: 曹爽司马懿魏明帝高平陵曹魏曹芳

更多文章

  • 曹爽身边最强谋士,被司马懿称为“智囊”,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曹操,曹叡,魏明帝

    在古装电视剧《虎啸龙吟》当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论智识权谋的水平,跟心机似海、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然而曹爽虽然愚笨,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桓范(?~249

  • “高平陵事变”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断,曹爽一时得权肆意妄为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曹丕,曹叡,曹爽,魏明帝,司马懿

    东汉末年,大汉帝国的统治非常黑暗。因此,爆发了黄巾起义,从而导致军阀混战、诸侯争霸,从当时的军事实力和领土面积来看,曹操、曹丕父子所开创的魏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接下来才轮到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国。当时,作为三国之一的头号强国,曹氏魏国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登基开始,一直到公元266年曹奂禅让去国,前

  •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兵权,蜀汉,曹芳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之际,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大臣。同年,曹芳即位后,曹爽以大将军的身份架空了司马懿。对此,司马懿隐忍了十年之久,于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曹爽虽然握有天子和兵权,不过,他却选择投降。得知曹爽的决定后,桓范大失所望,叹息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早已是淡出政坛的“圈外人”,为何能扳倒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司马懿,曹爽,司马师,曹魏,蜀汉,曹操

    发生于正始十年(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无疑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拉开了魏晋嬗代的大幕,也标志着三分归晋进入倒计时。然而,在以往的历史叙事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事变的两位主角,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一位淡出政坛十年的“圈外人士”,而曹爽却是权倾朝野无人能及。在这种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

  • 曹爽为何绞尽脑汁,至死斗不过司马懿?看看司马懿有多隐忍与智谋

    历史解密编辑:钰姐来了标签:曹爽,曹操,曹叡,汉朝,司马懿,司马师,史说三国

    曹爽是曹操的侄孙,曹真的儿子,曹魏宗室及重要大臣,在魏明帝曹叡病危时,他与司马懿共为托孤大臣。那为何掌握军政大权的大将军曹爽至死都斗不过司马懿,还被他灭了三族呢?这确实十分耐人寻味自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几乎大势已去,曹魏的外部威胁大为降低,但为何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不一鼓作气灭掉蜀汉一统天下呢?因为曹

  • 70岁的司马懿发个誓,就把权臣曹爽给灭了,简直滑稽且反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曹爽,刘秀,曹芳,刘邦,汉朝,司马懿,司马氏,史说三国

    一个70岁的老人,面对一个 “宗室+权臣”双重属性的壮年人,对条大河,发个毒誓,说自己保证留他一命。结果,壮汉竟然轻而易举的相信,乖乖的束手就擒。如此滑稽可笑且反智的剧情,恐怕即使是当下不入流的“古装神剧”都未必能想的出来。但是,这样的场景,却实实在在的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上演,身为曹魏宗室、大将

  • 临死前,曹爽为何对台上的司马懿大喊:“太傅为何负我?”

    历史解密编辑:挑食的老牛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魏明帝,曹芳,魏国

    公元249年2月9日,刚刚卸任曹魏大将军的曹爽被绑缚刑场,将连同全族7000余人一同被开刀问斩,曹爽年仅3岁的儿子曹麟也在其列。当经过监斩台时,曹爽对台上的司马懿大喊:“太傅为何负我?”,这又是从何说起呢?曹爽和司马懿原本都是魏明帝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二人共同辅政魏少帝曹芳。但曹爽很快用手中的权势架

  •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不战而降! (司马懿的两张底牌是什么! )

    历史解密编辑:康兰讲科技标签:曹爽,曹魏,魏国,汉朝,司马懿,司马氏,史说三国,高平陵之变

    做了一个高平陵之变的合集:高平陵之变(1):司马家崛起的核心人物是谁?(权力斗争的最重要原则是什么?)高平陵之变(2):夏侯徽真的是被司马师谋害的嘛?(魏国最顶级家族与司马氏的关系)高平陵之变(3):最令司马懿忌惮的三大家族(魏国四大军区的势力分布)高平陵之变(4):曹睿弃曹宇用司马懿背后的隐情是什

  • 司马懿敢对曹爽下手,是因为看到曹爽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司马懿,曹爽,费祎,魏明帝,蜀汉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爽陪同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同去的除了大将军曹爽之外,还有曹爽的兄弟中领军曹羲和武卫将军曹训。等曹爽一行前脚刚离开洛阳出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立即抓住机会,关闭城门,占据武库,屯兵洛水浮桥,封锁了京师洛阳城门,然后,司马懿上奏郭

  • 司马懿发动事变夺位时,如果曹爽奋力反抗,能否击败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曹爽,皇帝,曹魏,汉朝,司马懿,夏侯霸,史说三国

    众所周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选择在洛水投降司马懿,而这素来被许多史家认为是一个败笔,但是究竟情况如何呢?假如曹爽不投降,真的就能反败为胜吗?首先,“高平陵政变”是司马懿在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发动的一场政变,当时司马懿虽然表面上没有兵权,但是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却豢养了三千死士。而当时曹爽和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