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对比曹爽,政治上的优势有多大?为何会如此?

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对比曹爽,政治上的优势有多大?为何会如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2030 更新时间:2024/1/1 16:04:19

国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携皇帝曹芳外出祭陵之时,悍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一举清除了曹爽这个政治上的最大敌人,开始了司马氏独掌大权的高光时刻。

一直有人认为,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时获胜,赢得相当侥幸。毕竟,此前的司马懿,被曹爽逼得都装病好几年,远离朝廷的政事、军事,朝廷里的一些重要位置,特别是洛阳城的兵权,都掌握在曹爽手中。

但这场政变最大的亮点就是,突然爆发的司马懿,以几乎碾压之态,让此前权势滔天的曹爽,在应对司马懿的政治进攻时,完全没有章法,在政治及法理上,被压得死死地。

曹爽的失败,其实是他自己作死,忽视司马懿,不是导致他失败的最关键因素,没能团结起应该团结的力量,才是他在政变时,只能缴械投降的主要原因。

政治争斗不比战场拼杀,战场上的争锋,还有以少胜多的可能,但政治争夺的精髓无非是看谁的支持者更多,没有以少胜多的可能,在这一点上,曹爽远远不如司马懿。

“高平陵政变”发生时,从当时曹魏的最高决策层的态度上来看,大多数都是站在司马懿一边的。

根据《三国志·曹爽传》中的记载,司马懿在劝说郭太后(魏明帝曹叡妻,魏少帝曹芳养母)下诏书时,和他一起在奏疏上联名的有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

太尉臣(蒋)济、尚书令臣(司马)孚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

当郭太后接受司马懿的上书,并发出太后诏书后,司马懿在安排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及效忠司马氏的亲信接管洛阳兵权时,还有司徒高柔站在司马懿一边,《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载:

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

这其中涉及到的最高决策层人士,有皇太后郭氏、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尚书令司马孚,加上辅政大臣、太傅司马懿本人。

法理上,军事机构的最高长官太尉,政事机构的最高长官尚书令,能代表皇族的郭太后,全站在司马懿一边,三公中,除司空王凌外,有两位支持司马懿。

这样的牌面打出来,曹爽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办法抗衡。

而这些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曹魏朝堂上的最高决策人中,有一些本是曹爽可以争取的政治盟友。

尚书令司马孚不用说,他肯定是支持司马懿,司徒高柔(袁绍外甥高干的堂兄)曾担任过颍川太守,自然也亲近跟颍川势力关系密切的司马氏。

但郭太后和太尉蒋济,并非司马氏的人,完全是曹爽自己作死,把他们推到司马懿那边去的。

郭太后是皇族长辈,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支持代表宗室的曹爽的,可曹爽曾经的一个行为,让郭太后开始敌视曹爽,《晋书·五行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魏齐王正始六年(公元245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连年地震,是其应也。

曹爽当时为了更好地掌控住皇帝,强行把郭太后跟皇帝曹芳分开,赶到永宁宫居住。

他的这个行为,不但把郭太后得罪了,连天下人都看不下去,所以史官把后来发生地震的原因都推到了曹爽身上,认为是曹爽欺负郭太后,使皇帝不能膝下尽孝,导致的上天惩罚。

因此事,郭太后深恨曹爽,所以,当司马懿要求她站出来讨伐曹爽时,她肯定是赞同的,有郭太后的名义,司马懿在政治上,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再说太尉蒋济,他支持司马懿,是因为曹爽在掌权后,纵容亲信删改国家法度,让这位四朝老臣不爽了,他还专门上书警告曹爽,《三国志·蒋济传》中记载: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会有日蚀变,诏群臣问其得失,济上疏曰:“……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

蒋济说你们这帮庸才没资格改法度,曹爽当然不听,该干嘛还干嘛,于是,把蒋济这位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信任和提拔起来的元老,推到了司马懿一边。

“高平陵政变”发生时,蒋济是直接跟着司马懿去收拾掉曹爽的。

蒋济配合司马懿搞掉曹爽,非为私利,在他眼中,这是为公,劝说曹爽缴械投降时,也是他给曹爽写的亲笔信,他在信中承诺只剥夺曹爽兵权,不要曹爽及其一家老小的命。

但司马懿让蒋济失言了,找了个谋反的借口,诛杀了曹爽满门,蒋济因此不愿意接受司马懿给他的封赏。

可蒋济的推辞没有被准许,结果,导致蒋济觉得对不起曹真和曹爽,在曹爽被杀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郭太后和太尉蒋济,一个是曹氏皇族代表,一个是曹氏提拔起来的四朝老臣,天然的是曹爽的政治盟友,却因为曹爽的胡闹,导致他们在曹爽跟司马懿之争时,支持了司马懿。

如果没有郭太后和蒋济的配合,司马懿要搞政变很困难,郭太后代表着大义名分,蒋济既是三公,又是军事机构名义上的最高长官。

他们的支持,能让司马懿理直气壮地掌控洛阳兵权,以及能在法理上居高临下地指责曹爽。

再加上尚书令司马孚,司徒高柔,难怪曹爽在司马懿的政治进攻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他手上除了一个小皇帝,就啥都没有,拿什么跟司马懿争?

在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最高决策层人士中,一半都是曹爽硬推给司马懿的盟友。

不是司马懿多厉害,而是曹爽自己作死。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

备注:本文所选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标签: 司马懿曹爽高平陵曹芳蒋济

更多文章

  • 曹家留下一手好牌,可惜被曹爽打烂了,致使魏国基业被司马家夺走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曹爽,司马懿,曹家,曹操,曹叡,曹魏

    说起“神操作”,就不得不提一个男人。他曾是大将军,是托孤大臣,掌控着一个国家的内外军政大权,中央、地方高官三分之二皆为他的党羽,京师周围兵权也皆被他和他的党羽所控,可谓是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可是就是在这种权力的加持下,他居然把京城这个他的大本营给弄丢了,丢了还不要紧,在依然拥有强大的兵权,皇帝还在自

  • 此人是曹爽的亲信,被司马懿忌恨,最后的下场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曹爽,曹芳,曹魏,曹操,汉朝,司马懿,魏明帝,史说三国

    丁谧(?-249年),字彦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从出生地上来看,丁谧和曹操是同乡关系。至于丁谧的父亲丁斐,是曹魏前期大臣,为人坚毅稳重,有才干谋略,曾经救过曹操。在此背景下,丁谧也和曹魏宗室的曹爽关系密切。作为曹爽的亲信,丁谧遭到了司马懿的忌恨,伴随着曹爽集团的覆灭,丁谧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 司马懿造反时,曹爽为何遭到孤立?看看他打压了多少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曹爽,曹魏,孙礼,曹叡,汉朝,司马懿,魏明帝,史说三国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大将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趁着这一机会,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除了桓范逃出都城,为曹爽通风报信,其他大臣基本上都没有倒向

  • 高平陵之变曹爽要是没有投降的话,有机会击败司马懿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曹爽,曹睿,皇帝,太后,汉朝,三国,司马懿,高平陵之变

    事实上,只要曹爽不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至少在八成以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没啥成功的可能性!历朝历代,以司马懿这种局势还能赢的,几乎没有!高平陵之变曹睿去世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各领三千军,辅佐幼帝。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大部分都在曹爽身上,相比于司马懿,曹睿还是更加

  • 三国: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判曹爽“夷三族”,为何却没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司马懿,曹爽,曹操,司马师,曹魏,曹芳,三国,高平陵,中国文物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正月,装病行韬光养晦之策的司马懿借大将军曹爽携带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机,发动政变,一举掌控帝都,且在他的威逼之下,曹爽主动放弃权力,由司马氏接管了曹魏的所有军政大权。司马懿在政变成功一个月后,以谋反为由,将已经被监视居住的曹爽及其亲信全部杀死,按照《三

  •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敢反击司马懿呢?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高平陵,曹魏,曹芳

    众所周知,曹操一手建立的曹魏,最终被司马懿后人建立的西晋取代了。回顾这一过程,高平陵之变,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正是通过这场兵变,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而就高平陵之变来说,曹爽的表现,实在令人感到失望。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

  • 曹爽身边最强谋士,被司马懿称为“智囊”,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曹操,曹叡,魏明帝

    在古装电视剧《虎啸龙吟》当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论智识权谋的水平,跟心机似海、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然而曹爽虽然愚笨,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桓范(?~249

  • “高平陵事变”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断,曹爽一时得权肆意妄为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曹丕,曹叡,曹爽,魏明帝,司马懿

    东汉末年,大汉帝国的统治非常黑暗。因此,爆发了黄巾起义,从而导致军阀混战、诸侯争霸,从当时的军事实力和领土面积来看,曹操、曹丕父子所开创的魏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接下来才轮到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国。当时,作为三国之一的头号强国,曹氏魏国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登基开始,一直到公元266年曹奂禅让去国,前

  •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兵权,蜀汉,曹芳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之际,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大臣。同年,曹芳即位后,曹爽以大将军的身份架空了司马懿。对此,司马懿隐忍了十年之久,于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曹爽虽然握有天子和兵权,不过,他却选择投降。得知曹爽的决定后,桓范大失所望,叹息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早已是淡出政坛的“圈外人”,为何能扳倒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司马懿,曹爽,司马师,曹魏,蜀汉,曹操

    发生于正始十年(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无疑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拉开了魏晋嬗代的大幕,也标志着三分归晋进入倒计时。然而,在以往的历史叙事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事变的两位主角,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一位淡出政坛十年的“圈外人士”,而曹爽却是权倾朝野无人能及。在这种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