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平陵之变曹爽要是没有投降的话,有机会击败司马懿吗

高平陵之变曹爽要是没有投降的话,有机会击败司马懿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1839 更新时间:2024/1/21 7:19:15

事实上,只要曹爽不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至少在八成以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没啥成功的可能性!历朝历代,以司马懿这种局势还能赢的,几乎没有!

高平陵之变

曹睿去世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各领三千军,辅佐幼帝。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大部分都在曹爽身上,相比于司马懿,曹睿还是更加信任曹爽的!曹睿最开始的托孤压根就没有司马懿,全是曹家人!

曹睿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掌权,刚开始两人还能和谐相处,但随着曹爽的野心膨胀,采用各种策略打压司马懿,而司马懿这边呢?因为军政大权都不在他身上,只能采取守势,根本无法反击,到了最后,司马懿只能选择称病在家,以此向曹爽释放信号:我司马懿认输了,玩不赢了,饶我老头子一命吧!见司马懿都被自己彻底搬倒了,曹爽愈发膨胀,日子过得越来越骄奢淫逸了。

曹爽膨胀了,不仅在朝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人手,打压那些士族元老、功臣勋贵,更是直接把郭太后迁到其他宫殿,使郭太后不能长期和皇帝在一起,打击郭太后的辅政权力!除此之外,曹爽还干了一件犯众怒的事情,那就是把皇帝的才人带回家自己享用,这种事情你怎么能干呢?人都是有嫉妒心的,你有皇帝的才人妃子,别人却没有,你还到处去嘚瑟,那别人不嫉妒你嫉妒谁?由此,曹爽直接犯了众怒,只不过很多人慑于曹爽的威势,敢怒不敢言,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司马懿起兵。

司马懿虽然称病在家,但实际上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曹爽把众人都得罪光,曹爽每得罪一个人,司马懿就多一个帮手,胜算就多一分。最后,当曹爽带着皇帝和亲信前往高平陵祭拜时,司马懿果断地选择了起兵,要击败曹爽,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高平陵之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最终以曹爽主动投降告终,但很多人都会疑惑,曹爽兄弟掌权近乎10年,在曹魏的权势颇大,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宗室首脑,还有皇帝在手,他们怎么会投降,怎么会输呢?

曹爽为何投降?

在很多人看来,曹爽的投降几乎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论怎么看,曹爽其实都有必胜的把握!相反,司马懿才是那个胜算极低之人!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在夺取洛阳的控制权后,他都有些什么实力?司马懿起兵时,有三千死士,但这些人其实并非正规军队,没有在一起操练过,所以对付普通百姓尚可,但和职业军队比起来,就要差上不少了。除了三千死士,司马懿还拿到了洛阳的禁军控制权,这也有几千人。不过相比于曹爽的天下兵权,司马懿其实要差上不少!

除了为数不多的军队,司马懿还有太后撑腰,具有一定的法理性。可太后再厉害,你能强过皇帝?曹爽有皇帝在手,这你怎么玩?

最后,司马懿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威望!朝中众臣,各世家大族都比较支持司马懿,在这一点上,曹爽确实是不如司马懿的。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些世家大族也是非常聪明的,属于墙头草类型的,要是曹爽真的召集起了军队,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说不定直接就把司马懿给绑了,乖乖的送过来投降。

综合双方的实力对比,本文认为,曹爽是明显要强于司马懿,根本就不会输!那么为何曹爽还是选择了弃械投降了呢?这里面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曹爽为人太蠢,太过顾家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曾任命桓范担任中领军之职,桓范本来想接受任命的,但他的儿子认为皇帝在曹爽手中,曹爽又是大将军,有兵权在身,胜算更大,于是桓范便选择了去投靠曹爽,为了增加曹爽的胜率,桓范还带去了大司农印,这个大司农印可以调动天下的粮草,可以让曹爽省去许多后顾之忧。不得不说,桓范的到来,给曹爽的胜率提升到了至少八成以上,只要动手,曹爽很可能赢。

司马懿得知桓范去投靠了曹爽,也自知情况有变,有这种智囊前去相助,曹爽的胜率肯定会更大。但蒋济却对司马懿说,桓范虽然有智谋,但曹爽这个人,贪恋富贵,他一定会顾念家室而不能做长远打算,他的家人都在洛阳城中,为了保住家人的性命,他肯定不会采纳桓范的建议。事实也确实如蒋济所料,愚蠢的曹爽果然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最终选择了投降。

二、曹爽被局势迷惑住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许多原本的功勋贵胄都站出来支持司马懿了,这让曹爽非常头大,让他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就和我们现在的许多网友看法相同,大家看洛阳城中的大臣、士族都支持司马懿,便认为司马懿的胜率很大,忽略了曹爽才是真正掌控实权的那个人。虽然司马懿看起来声势大,但那是表象而已!曹爽有皇帝,有大义,又有兵权,只要军队一到,什么支持,最终都将做鸟兽散!权力本质上还是来源于武力。

不过很明显,曹爽也确实被司马懿所营造出来的假象吓住了,要是换作他父亲曹真那种真正经历过尸山血海之人,根本不可能被这种假象所吓到!声势再大,军队一到,都将被尽数荡平。可惜了曹爽,被假象迷惑了双眼,又受到众大臣的劝告,最终选择了投降。

三、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保证曹爽的安全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誓言这玩意,没啥用,最管用的还是白纸黑字的合同,这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在古代,誓言其实是非常管用的,大人物说话,往往都是一言九鼎,要不就不要说,一旦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守!

司马懿指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投降,主动交出权力,那他就可以保证曹爽的生命安全,让他做一辈子富家翁。而曹爽这人,骄奢淫逸惯了,他认为做富家翁的生活也不错,既然司马懿都发誓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了,那就投了吧。很多人说曹爽傻,这个时候怎么能相信对手的话呢?但在此之前的历史上,似乎大家都是挺讲信用的,当着天下人说的话,似乎也挺值得信赖的。除了曹爽,其实很多人都相信了司马懿的话,只不过大家都没想到,司马懿竟然会如此无耻,可以不遵守誓言!

可以说,司马懿的行为,给后世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恶果,自此以后,大家都不再相信誓言了,大家都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啊,既然有人带头这么干了,后面的人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自此以后,权力斗争,大多演变成了你死我活,哪有投降就可以活命的说法?

曹爽不投降,能赢吗?

上面分析的是曹爽为啥会投降?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看看,如果曹爽不投降,他能赢吗?

桓范到达曹爽阵营后,曾对曹爽提出了如下建议。

《资治通鉴》: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桓范建议的是曹爽带领天下去许昌,因为许昌也有武库,有兵器,可以武装身边的军队,暂时保住身边的安全!之后以天子的名义,命令天下军队起兵勤王,再加上他有大司农印,可以征发粮草,保证供养,这样的话有兵有粮,则大事可成。不得不承认,桓范的这个建议,是非常有效的!当时的曹魏,司马家被打压得非常厉害,根本没有足够的军队支持,周边全都是忠于曹家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有人说司马懿之前经略雍凉,有不少的铁杆支持者,而且荆州也有不少司马懿的下属,他们若帮助司马懿,则司马懿的军事力量并不差。这种说法其实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曹家,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魏国内部还是非常稳定的,曹家经营魏国几十年,大家都还是比较认可曹家的这块牌子,并不会认可司马懿,你司马懿是谁啊?只不过是曹家一臣子,现在人家皇帝发话了,你司马懿一边待着去!正常情况下,此时的天下众人,还是会听从大将军曹爽的命令,皇帝曹芳的命令!所以说,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司马懿根本不可能是曹爽的对手!

事实上,当时的司马懿虽有威望,但并无实权,他的职位只是太傅,而这是一个虚职!当时的洛阳,司马懿虽然短暂控制,但也有不少的人是在持观望态度的,因为大家也拿不准司马懿到底能不能赢。司马懿最有优势的一点就是有太后支持,可是太后和皇帝,谁更具法理性呢?你认为天下人是听皇帝的命令,还是听太后的命令呢?本文认为,众人自然还是会听皇帝命令的,只要曹爽不投降,敢于反抗,用不了多久,司马懿那边自己就会崩,会有眼明手快的人,快速的将司马懿抓不起来!

结语

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古代王朝中,很难看到有皇帝、兵权、粮食这三大要素在手还被翻盘的情况,司马懿这是个特例,而原因则是曹爽实在是太蠢了,怎么能相信司马懿的洛水誓言呢?若是曹爽不投降,敢于反抗,那司马懿必败!

#头条中国史#

更多文章

  • 三国: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判曹爽“夷三族”,为何却没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司马懿,曹爽,曹操,司马师,曹魏,曹芳,三国,高平陵,中国文物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正月,装病行韬光养晦之策的司马懿借大将军曹爽携带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机,发动政变,一举掌控帝都,且在他的威逼之下,曹爽主动放弃权力,由司马氏接管了曹魏的所有军政大权。司马懿在政变成功一个月后,以谋反为由,将已经被监视居住的曹爽及其亲信全部杀死,按照《三

  •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敢反击司马懿呢?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高平陵,曹魏,曹芳

    众所周知,曹操一手建立的曹魏,最终被司马懿后人建立的西晋取代了。回顾这一过程,高平陵之变,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正是通过这场兵变,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而就高平陵之变来说,曹爽的表现,实在令人感到失望。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

  • 曹爽身边最强谋士,被司马懿称为“智囊”,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曹操,曹叡,魏明帝

    在古装电视剧《虎啸龙吟》当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论智识权谋的水平,跟心机似海、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然而曹爽虽然愚笨,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桓范(?~249

  • “高平陵事变”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断,曹爽一时得权肆意妄为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曹丕,曹叡,曹爽,魏明帝,司马懿

    东汉末年,大汉帝国的统治非常黑暗。因此,爆发了黄巾起义,从而导致军阀混战、诸侯争霸,从当时的军事实力和领土面积来看,曹操、曹丕父子所开创的魏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接下来才轮到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国。当时,作为三国之一的头号强国,曹氏魏国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登基开始,一直到公元266年曹奂禅让去国,前

  •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兵权,蜀汉,曹芳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之际,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大臣。同年,曹芳即位后,曹爽以大将军的身份架空了司马懿。对此,司马懿隐忍了十年之久,于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曹爽虽然握有天子和兵权,不过,他却选择投降。得知曹爽的决定后,桓范大失所望,叹息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早已是淡出政坛的“圈外人”,为何能扳倒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司马懿,曹爽,司马师,曹魏,蜀汉,曹操

    发生于正始十年(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无疑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拉开了魏晋嬗代的大幕,也标志着三分归晋进入倒计时。然而,在以往的历史叙事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事变的两位主角,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一位淡出政坛十年的“圈外人士”,而曹爽却是权倾朝野无人能及。在这种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

  • 曹爽为何绞尽脑汁,至死斗不过司马懿?看看司马懿有多隐忍与智谋

    历史解密编辑:钰姐来了标签:曹爽,曹操,曹叡,汉朝,司马懿,司马师,史说三国

    曹爽是曹操的侄孙,曹真的儿子,曹魏宗室及重要大臣,在魏明帝曹叡病危时,他与司马懿共为托孤大臣。那为何掌握军政大权的大将军曹爽至死都斗不过司马懿,还被他灭了三族呢?这确实十分耐人寻味自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几乎大势已去,曹魏的外部威胁大为降低,但为何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不一鼓作气灭掉蜀汉一统天下呢?因为曹

  • 70岁的司马懿发个誓,就把权臣曹爽给灭了,简直滑稽且反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曹爽,刘秀,曹芳,刘邦,汉朝,司马懿,司马氏,史说三国

    一个70岁的老人,面对一个 “宗室+权臣”双重属性的壮年人,对条大河,发个毒誓,说自己保证留他一命。结果,壮汉竟然轻而易举的相信,乖乖的束手就擒。如此滑稽可笑且反智的剧情,恐怕即使是当下不入流的“古装神剧”都未必能想的出来。但是,这样的场景,却实实在在的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上演,身为曹魏宗室、大将

  • 临死前,曹爽为何对台上的司马懿大喊:“太傅为何负我?”

    历史解密编辑:挑食的老牛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魏明帝,曹芳,魏国

    公元249年2月9日,刚刚卸任曹魏大将军的曹爽被绑缚刑场,将连同全族7000余人一同被开刀问斩,曹爽年仅3岁的儿子曹麟也在其列。当经过监斩台时,曹爽对台上的司马懿大喊:“太傅为何负我?”,这又是从何说起呢?曹爽和司马懿原本都是魏明帝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二人共同辅政魏少帝曹芳。但曹爽很快用手中的权势架

  •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不战而降! (司马懿的两张底牌是什么! )

    历史解密编辑:康兰讲科技标签:曹爽,曹魏,魏国,汉朝,司马懿,司马氏,史说三国,高平陵之变

    做了一个高平陵之变的合集:高平陵之变(1):司马家崛起的核心人物是谁?(权力斗争的最重要原则是什么?)高平陵之变(2):夏侯徽真的是被司马师谋害的嘛?(魏国最顶级家族与司马氏的关系)高平陵之变(3):最令司马懿忌惮的三大家族(魏国四大军区的势力分布)高平陵之变(4):曹睿弃曹宇用司马懿背后的隐情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