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徽和司马懿什么关系,为什么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而非司马

司马徽和司马懿什么关系,为什么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而非司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4194 更新时间:2024/1/26 3:28:42

马三立老先生有段相声,具体怎么说的忘了,但是大意是这样:

乙:你姓马。

甲:姓马。

乙:是哪个马。

甲:我这马可有名了,汉代有位伏波将军马援,那是我的祖先,三国时有位白袍小将,杀的曹操割须弃袍,马超马孟起,那是我的祖先。

乙:有个《马寡妇开店》,马寡妇和您是什么关系。

甲:同姓各宗,同姓各宗。

司马徽和司马懿的关系也是这样,像相声里说的,同姓各宗。

水镜先生和司马懿都是河南人,司马徽是河南颍川人,这地方是现在的河南禹州。

司马宣王的老家在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这地方是现在的河南焦作温县。

从禹州到焦作,大概有160~190公里的路程,坐车要54块钱的车费,在古代坐马车或者步行,大概得十天半个月打个来回。

离得很远。

所以司马懿和司马徽都姓司马,委实没啥关系。

至于为何司马徽要推荐诸葛亮,庞统给刘备,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一个朋友圈里的人。

司马徽和诸葛亮庞统几乎是同时成名,他们是咋成名的呢,是被庞统的养父庞德公捧红的。

整个东汉,有个很好玩的制度,叫人物品评。

就是由德高望重的大儒,或者隐士,对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盖章认定,只要能被品评人的认可的人,今后在江湖上就可以混的很开,这种认可类似于江湖上的外号,相声门里的拜师赐字。

负责品评人物的人,有的是官员,有的是白丁隐士,但是他们的权利很大,时人对他们很敬畏。

比如汉末有名的品评人许劭,因为每月会对当世的名人进行品评,人们称他的品评结果为月旦评。类似于现在的歌曲榜之类的东西,但是月旦评威力更大,可以最直接影响东汉官场官员的任免升降。

曹操没有成名时,就很想被许劭评一下。

曹操备了厚礼去拜访许劭,许劭一开始不鸟他,曹操威胁加二皮脸磨得许劭没办法,给了他一个评语: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未必是什么好话,但是曹操很高兴,管他是不是好话呢,反正自己以后到江湖上混,可以和人吹牛,自己是被许劭评价过的人。

三国时候另外一位牛人袁绍,年轻时飞扬跋扈谁也瞧不上,也难怪他眼高于顶,袁绍家里世代当官,四世三公底蕴深厚,但是袁绍就怕许劭。

袁绍当濮阳令,届满回家,一路上仆从云集,扈从很多,但是进入汝南境时,他早早的解散了车队,自己架着一辆小车轻车简从的回家了,他怕许劭给他差评。

庞德公是著名隐士,也是名士,刘表曾经亲自登门邀请庞德公出山,他不为所动。

被庞德公这种著名隐士品评的人,也很容易成名。

庞德公评价过三个人,都青史留名了,这三人是司马徽,诸葛亮和庞统。

庞德公称司马徽为水镜,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庞统为凤雏。

这三人加上徐庶都在一个朋友圈里混,也许人家还拉了个群互相帮助,但是这个群里肯定没有司马懿一家,他们属于另外一个圈子,叫司马八达。

刘备遇到水镜先生,请水镜先生向他推荐人才,司马徽自然要推荐自己朋友圈里的佼佼者,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其实有点吹牛,但是因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事业才开始起飞。

所以人家水镜先生也没有瞎吹。

刘备得到诸葛亮等于加入了整个荆州的朋友圈,诸葛亮不是每天在家里唱唱《梁甫吟》就能给刘备规划出“隆中对”那个名垂千古的战略规划的。

诸葛亮姨夫是刘表他和荆州上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对庞德公很尊重,每次见庞德公都恭恭敬敬的磕头行礼,诸葛亮和荆州的士人隐士关系亲密,和上层和智囊的良好关系才让他对时事做出精准的判断。

一个整天皓首穷经的儒生是无法指点江山的。

翻翻中国历史,圈子其实挺重要。

刘邦成功靠的是自己丰沛的那些老乡,朱元璋拿下天下靠的是自己淮西的朋友圈。

曹操的最初班底来自他的老家安徽亳州,打开《三国演义》随处可见曹操的手下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许褚等人都是他的老乡和兄弟。

刘备一直没有成功大约也是因为他没有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刘备发条朋友圈点赞的大约也只有关张赵云,糜芳糜竺孙乾等寥寥数人,认识诸葛亮后,诸葛亮把他拉入一个荆州圈这个大群,后来诸葛亮更是运作他当上了群主,从此刘备的事业才算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人才,为何没有提到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遇双未央标签:刘备,司马懿,水镜先生,诸葛亮,庞统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纷争不断,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在乱世想要建功并非易事,即便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也难成气候。如果要提到三国伯乐,那非司马徽不可,他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人称水镜先生。他还有两个徒弟,一个就是称卧龙、一个号凤雏,熟知三国的人就知道他们分别是

  • 水镜先生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他是存心要骗刘备吗?

    历史解密编辑:三分钟的温度呀标签:刘备,水镜先生,诸葛亮,庞统,曹操,许子将

    三国历史上有一个神秘人物,他就是水镜先生,据说名字叫司马徽,字德操,他跟司马懿应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恰好同姓罢了,水镜先生凡是都说好,故又被人称为"好好先生"。根据史料的说法,水镜先生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类似于金庸笔下的黄老邪了,无所不通,他跟诸葛亮、庞统都是好朋友,还有徐庶、庞德公等人,经

  • 水镜先生: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历史解密编辑:认真的罗刹标签:水镜先生,诸葛亮,徐庶,刘备,乐毅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上)司马徽再荐名士,与正史无关。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场就立马夺去了所有人的主角光环,这样一位重量级角色的出场自然不同凡响,从第三十五回直到第三十八回,整整酝酿了四回才真正露面。在第三十五回,先是在水镜先生口中说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 三国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一个“出世”的高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司马徽,水镜先生,刘备,诸葛亮,司马懿,曹操,徐庶,三国人物,三国(电视剧),古装剧

    铁马金戈乱纷纭,谁把江山主浮沉?城头变幻大王纛(dào),松下疏落古琴音。不向世外争高下,只在橘里定乾坤。一指点破三分势,却是闲花落子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有一些智慧谋略远远超乎我们想象的高人。一种是“入世”之高人,当你在变幻莫测的世事纷纭中陷入迷茫,难辨前路时,经过这个高人只言片语的点

  • 水镜先生知道汉朝大势已去他为何还要推荐诸葛亮给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诸葛亮,刘备,水镜先生,曹操,刘表,孙权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是一个牛人,号称卧龙先生,帮助刘皇叔打下了偌大的蜀国江山。那么这样的一位人物它有没有老师呢,当然有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圣人”。诸葛亮的老师就是“水镜先生”,就连诸葛亮本人也是水镜先生举荐给刘备的,并且还是在当时汉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举荐诸葛亮给的刘备!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今天

  • 水镜先生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还是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校草不咋帅标签:刘备,水镜先生,曹操,法正,刘表,庞统

    导语: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水镜先生司马徽并不陌生,当年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以后,南下荆州投奔同样是汉室宗亲的刘表。刘表非常看中刘备的能力让他驻扎在新野城抵御曹操大军。当时的刘备求贤若渴,在荆州境内到处拜访名士。水镜先生就和他说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铭记于心。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 明知汉室气数已尽,水镜先生为何还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两人有仇?

    历史解密编辑:天涯执剑书生标签:刘备,诸葛亮,水镜先生,曹操,庞统

    说到诸葛亮,在三国中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人称卧龙先生,正是在他的辅佐下,刘备才得以一步步壮大,最终成为三国最大的势力之一。如此厉害的一个人是天生就如此吗?其实也不是,他师从于司马徽,也就是我们说的“水镜先生”,而且司马徽还想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徒弟,但是当时的汉室气数已尽,为什么他要将诸葛亮推荐给还很

  • 水镜先生赞诸葛亮庞统是卧龙凤雏,为何没提同样出色的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诸葛亮,庞统,司马懿,水镜先生,曹操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极力推荐诸葛亮和庞统,说“孔明卧龙,士元雏凤也”。徐庶更是说这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为什么司马徽没有推荐另一个与诸葛亮、庞统齐名的狠角色司马懿呢?虽然有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懿是“冢虎”,姜维是“幼麟”这样的说法。但这不过是现在人加上去的罢了。司马徽没有提到司

  • 三国最著名的五位隐士:除了水镜先生,你还知道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水镜先生,庞统,诸葛亮,隐士,司马懿,刘备

    隐士,即隐居之士。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老子出关归隐,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汉末三国时期,因为战乱等因素,就导致不少名士选择

  • 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说了八个字,揭示孔明的最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诸葛亮,水镜先生,刘备,曹操,徐庶,水镜,孔明,三国,天文学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徐庶和水镜先生推荐给刘备的,这说明在这两人看来,诸葛亮是辅助刘备的上佳人选。然而水镜先生在推荐完诸葛亮时,却说了“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八个字,这是什么意思呢?水镜先生推荐孔明刘备从蔡瑁等人手中逃脱后,偶然来到水镜先生的隐居之地,两人相谈甚欢,水镜先生告诉刘备,卧龙凤雏这二人,只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