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曹爽原本是曹魏第一号人物,掌握曹魏实权。可司马懿一句承诺,让他放下武器乖乖就范。那么曹爽不投降和司马懿斗一斗,胜算几何?
最差选择
曹爽带着皇帝扫墓,兄弟几人也一起出动,让京城空虚,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
曹爽有几条路走,或者调集天下兵马勤王,或者退守许昌与司马懿对峙,或者干脆跑远点,到河北邺城再调集大军不迟。
司马懿也怕曹爽跑,更怕曹爽调集大军,所以一直是高度紧张,为了避免刺激曹爽,司马懿断然否定追击的请求,派出蒋济去说服曹爽。
谁知曹爽这个大草包,居然真的听信司马懿的一面之词,觉得只是夺权并不谋害他,于是放下武器带着皇帝和兄弟们去投降。
当时这是最差选择,因为无论怎么选,都有一线生机,而和司马懿这样的奸雄谈和平,真可谓与虎谋皮。
调兵勤王
如果调集天下兵马勤王,曹爽胜算大吗?
有人说司马懿擅长打仗,有奇袭孟达的闪电战,又有和公孙渊的阵地战,还和诸葛亮长期对峙,虽然被诸葛亮打的不敢出战,但好歹处于一个水平,并没有太大损失。
但这都是建立后方稳定,曹魏支持司马懿基础上,一旦司马懿与曹魏撕破脸皮,司马懿能否调动军队都成问题。
司马懿是用了几千死士控制住了京城和军权。但这几千人只能是控制和监视军队,并不能指挥京城的兵力。军队是忠于曹魏皇帝的,司马懿只能用郭太后的诏书迷惑、笼络军队。一旦曹爽打起平叛大旗,时间一长,洛阳城内军队都能倒戈了,司马懿父子只能是亡命天下。
固守许昌
有人说对攻风险太大,还是固守许昌为好。
这也不失为一个稳妥办法。
按照桓范策略,许昌作为汉献帝故都,粮草充足城郭坚挺,足以对抗司马懿。届时调集天下兵马,司马懿必死!
然而曹爽三兄弟笨如蠢猪,竟然听信司马懿许诺,最后全部被杀。
如果曹爽带着皇帝进入许昌,司马懿下一步极为艰难,反而自己犹如热锅上蚂蚁,是固守洛阳,还是逃跑,都会让司马懿集团陷入巨大分裂。而一旦各路勤王军聚集在洛阳城下,哪怕司马懿可以战胜,获得一城一地的胜利,也抵挡不住全国源源不断的勤王军。曹爽只需在许昌坐镇,大事可定。
司马懿大开杀戒
曹爽不听桓范的话,乖乖地去洛阳投降。
司马懿痛下杀手,把曹爽全家都杀了,还把智囊桓范给夷三族了。
古代有诛九族和夷三族,诛九族是一个不留,有关系的全部杀光。夷三族稍微好一点,或许有漏网之鱼。而正是这个桓范家的漏网之鱼,在一百五十年后位桓范报仇了!
司马懿报应
桓范有个儿子桓楷,当时侥幸逃脱了,并没有被杀。桓楷的后人跟着晋朝一起衣冠南渡到了江南,继续潜伏起来。
东晋后期,桓楷的后代桓温权倾朝野,控制着长江上游的荆州兵权。
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非常有野心,看准时机后就率部杀入建康(南京),一下子控制住东晋朝野。
桓玄谋朝篡位,建立桓楚,并对东晋王室大肆诛杀。司马氏家族面临灭顶之灾,东晋宗室几乎被杀绝,少部分远亲宗室在进入南朝宋后,又被宋武帝刘裕诛杀殆尽,东晋几乎没有任何遗留。
而桓玄虽然杀灭司马家,却不是天选之人。被刘裕击败,一路西逃,最后死于乱军之中。桓玄就像是东汉末年董卓一样,担任了清道夫角色,而清道夫始终得不了天下的。
桓玄诛灭了东晋最后残余势力,为刘裕扫清障碍,刘裕北伐后仓促南还,不顾关中父老挽留,迅速回到建康篡位,自此司马懿势力的晋朝彻底灭亡,南方迎来了南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