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爽的失败,不在于他的肆意妄为,而是曹魏皇权面对士族的失败

曹爽的失败,不在于他的肆意妄为,而是曹魏皇权面对士族的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1778 更新时间:2023/12/9 1:54:46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时之间,众多朝中重臣选择支持司马懿,曹爽在尚可抵抗的前提之下,选择了投降,一句“我不失作富家翁”被后世嘲讽至今。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曹爽的确投降得太快了,但凡对峙一下,看看局势发展如何也可以啊,南下许都,整合兵力和司马懿再战也是有机会的,不过他还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高平陵之变后,曹氏宗亲实力大减,已无巩固皇权的能力。

虽然曹爽的抉择看似太过儿戏,但去翻看历史记载的话,个人认为,曹爽乃至曹氏的失败,根本上不在于曹爽多么肆意妄为,祸乱朝政,本质上来说,是曹爽想要巩固曹氏皇权,打压实力快速扩张的士族集团罢了。

因此曹爽的失败,实际上是曹魏内部皇权和士族集团的激烈对抗,最后皇权大败,曹爽也自然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众多曹氏宗亲也成为了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的板上鱼肉。

这里要说下,三国乃至后世的两晋时期,恰恰是士族门阀崛起直至巅峰的阶段,九品中正制是令士族门阀快速壮大的根本。

而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最早可以追溯到曹操时期。

《三国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当时恰逢乱世,百姓流离不断,曹操因为出身不好,所以起兵之初,得不到地方豪强的权力支持,因此,曹操必须会打压代表着地方豪强利益的清议名士活动,但是想要割据一方,又必须要得到地方豪情的认可和支持。

所以说品第之法的雏形便开始出现,曹操专门设立执掌品第之人,用以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自己的核心集团左右人才选拔的过程。

而且必须要说的是,在曹操时期还是主张唯才是举的,因此人才的选拔更多的是看重才能,而非出身,“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所以说曹氏才可以快速统一北方,成为后来三方割据中最强势的一方。

不过在曹丕时期,就变味了。

《三国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彻底成型,世家大族开始完全垄断了官吏选拔之权,毕竟各地的中正官往往就是世家大族的成员,他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自然是首要考量自己利益集团的利益。

很快就形成了大家熟知的局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对曹魏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各方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实力越来越大,更甚的是不同的世家大族通过联姻等手段,首先了利益联盟,皇权的影响力就被大幅削弱了,加之曹丕曹叡时期对宗亲的打压,更是让曹魏宗室无人可以抵挡世家大族的崛起。

显然,曹爽成为辅政大臣,大权独揽的时候,是直面如此局面的,他需要改革,需要找到压制世家大族的方法。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历史记载中,曹爽任人唯亲,重用一些不被魏明帝看重的人,而这也恰恰是他的无奈,曹爽主政的时候,就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既然如此,他就只能用身边的人,这和才能无关,和品行以无关,这是生与死的利益争斗。

而曹爽主政时期,他是发动过对蜀汉的战争,结果大败而归,企图建立军功的计划失败了,不过他想要推行的正是改制,还是很能说明他的心思的。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若令中正但考行伦辈,伦辈当行均,斯可官矣。何者?

今之长吏,皆君吏民,横重以郡守,累以刺史。若郡所摄,唯在大较,则与州同,无为再重。宜省郡守,担任刺史。

当时司马懿找到夏侯玄议事,夏侯玄明确提出了三点建议,而夏侯玄作为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显然,这也是曹爽的意思。

夏侯玄提出的改制主要集中在前两点,第三点是简化服饰排场,也就是提倡玄学的夏侯玄,反对在''礼''上花费巨大的成本,这个算不上动摇世家大族的利益根基,可以不去考虑,但是前两点就不同了。

简单来说,就是曹爽集团希望整顿九品中正之法,将人才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而不是各州中正,同时撤销郡一级行政区,精简机构,减少冗员。

可以说这两点对世家大族可谓是釜底抽薪。

一来削弱州中正的权力,将人才选拔之权收归中央,这就是在打破世家大族在官员任命上的垄断,以前上品皆为士族,朝廷能用之人只能从中选取,一旦让曹爽得手,那么其势必大量用有才能的寒门,用不了几年的时间,一个寒门组成的利益集团就可以纠缠世家大族了,那样的话,曹魏的皇权也就可以稳固一些了,他曹爽也就不用直面世家大族的威胁了。

同时撤销郡一级行政区,这对曹魏更加有利,秦代实行的郡县制,也是郡县两级,只是汉末随着州刺史级别官员权力的扩大,郡守的职权已经被大幅削弱了,取消这一级,可以让曹魏的政令得到更好的实施。

再者,撤销郡一级官员,可以裁掉众多无用的官员,而这深深地打击了郡望,也就是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因此撤掉郡一级,就是在拔掉各地世家大族的根基。

可以说曹爽借夏侯玄之口告诉司马懿的,那就是对世家大族的正面宣战,司马懿也是老狐狸,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草草地以时机不成熟,缺乏足够有才能的人去实施这个计划为由,拒绝了夏侯玄的提议。

司马懿的言外之意恐怕就是,“你让我自己断了自己的根,别做梦了”。

因此,曹爽想要推行的正始改制显然是不会得到有力推行的,直至高平陵之变,曹魏世家大族自然愿意支持司马懿,曹爽,他们早就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曹爽选择投降,也不是完全糊涂的决定,毕竟他也知道,曹魏各地对于他的支持早就没有了,不知道多少人盼着他死,他想要推行的改制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自然也难逃败亡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三国志·鲁肃传》《三国志·陈群传》

标签: 曹爽士族曹魏司马懿曹操曹丕三国

更多文章

  • 曹爽对司马懿是看重,甚至不惜杀害曹操,但到底有多看重

    历史解密编辑:揉碎夏的诗标签:曹爽,司马懿,曹操,曹魏,曹丕

    司马懿“世家”之后的司马懿,曹操封他为前将军、兖州刺史,他也因此成为了曹魏一方数一数二的名门大族。曹丕对他也是赞赏有加,认为司马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甚至还写信劝曹爽“放弃司马懿”。其实,虽说司马懿在曹魏官位斐然,但要说他能和曹爽的“雄才大略”相提并论,肯定还是有一些差距。曹爽对司马懿是看重,甚至

  • 曹爽:没牙的虎也是虎,悔不该轻信诺言

    历史解密编辑:最后的骑兵20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魏国,蜀汉,曹操

    三国时代始于汉献帝禅让帝位(建安二十五年),曹魏王朝正式建立,终于孙皓投降晋朝(咸宁五年),共六十年。而像曹操、袁绍等仍属于汉朝时期,汉灵帝时黄巾起义爆发,才涌现出这么多英雄豪杰,也因为有他们,汉末三国才会被津津乐道。大江东去浪淘尽,群雄逐鹿后汉王朝分裂为汉魏吴三国。建安二十五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三

  • 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主动投降,如果他对战司马懿,会鹿死谁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曹爽,许都,曹丕,三国,汉朝,司马懿,司马师,曹操手下,高平陵之变

    在三国历史上,有几个关键性的事件。它们直接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发生在曹魏的高平陵事变就是其中之一。这场事变,将曹魏的政权转移到了司马懿的手中,从此曹氏越来越式微。最终,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替代了曹魏政权,并统一了全国。我们看这段历史,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曹爽兄弟懦弱无能

  • 曹爽为什么要伐蜀,为什么会伐蜀失败?-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爽,蜀汉,曹魏,司马懿,资治通鉴,曹睿

    公元244年,曹魏方面曹爽一意孤行,率领十多万大军伐蜀,想要夺取汉中。当时蜀汉方面恰好也是费祎和蒋琬交接,当时蒋琬将汉中的主力退回到了涪县,从局势上来看曹爽似乎有了机会。但是这次伐蜀作战最终还是以曹爽失败而告终。那么曹爽为什么要执意伐蜀,为什么伐蜀又遭遇失败了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的相

  • 曹爽与司马懿的较量中有希望取胜吗?还真有!

    历史解密编辑:尚思修善说历史标签:曹爽,曹操,曹叡,孙礼,曹丕,汉朝,司马懿,史说三国

    曹操、曹丕、曹叡并称魏氏“三祖”。而这三祖各有不同。曹操虽然文治武功在历史上也是叮当当的响,但是他有他自己的毛病,喜欢把人家的老婆收入麾下。为这还出了不少事。曹丕除了遗传了曹操的爱好之外(娶了人家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并生下曹叡),还喜欢乱搞。到了曹叡则一改家风,竟然喜欢男宠。而更让人咂舌的是,曹操活了

  • 曹爽唯一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蜀南培培标签:曹爽,司马懿,桓玄,刘裕,曹魏,诸葛亮

    导读曹爽原本是曹魏第一号人物,掌握曹魏实权。可司马懿一句承诺,让他放下武器乖乖就范。那么曹爽不投降和司马懿斗一斗,胜算几何?最差选择曹爽带着皇帝扫墓,兄弟几人也一起出动,让京城空虚,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有几条路走,或者调集天下兵马勤王,或者退守许昌与司马懿对峙,或者干脆跑远点,到河北

  • 曹操错失的两位武将,一位斩杀夏侯渊,另一位击败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美好的甜瓜标签:曹操,夏侯渊,曹爽,刘备,黄忠

    东汉末年,曹操自然是最强大的诸侯。而在曹操的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比如武将有张郃、张辽、于禁、乐进、徐晃等人,谋士有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程昱等人。正是在这些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袁绍、袁术、张绣、刘表、马超、韩遂等众多割据势力。当然,纵观曹操的一生,还是错过了不少人才。其

  • 他两次救下魏延,大战张郃生擒益州第一猛将,战败曹爽二十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魏延,曹爽,张郃,刘备,益州,三国,司马懿,诸葛亮,曹操手下

    诸葛亮病故之后,急于立功的曹爽率领二十万魏军威逼汉中而来,正当后主无比慌乱之时,一位目不识丁的大将出现了,凭着三万人马,成功用计逼退了来势汹汹的对手,他就是两救魏延,勇斗张郃的蜀军大将王平。【街亭遇劲敌】初掌兵权的马谡带着雄心壮志奔赴街亭而来,饱读兵书满腹韬略的他,对这位目不识丁的王平带着三分傲慢,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像赌命?看看曹爽的实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司马懿,曹爽,高平陵,曹叡,孙吴,蜀汉

    公元249年发生一件大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奠定日后司马炎窜魏的基础,但这次政变对他来说,是一次十分凶险的冒险。不但自己势力和曹魏大将军曹爽的势力相差悬殊,但司马懿仍被迫发动攻势,直到最后一刻才能取胜。怎么说司马懿是险中求胜?如果比对一下双方的军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实在赢得侥幸。曹魏雄霸北方后,

  • 高平陵之变前,曹爽为何能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他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魏明帝,曹芳,曹叡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对此,曹爽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