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主动投降,如果他对战司马懿,会鹿死谁手呢?

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主动投降,如果他对战司马懿,会鹿死谁手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1175 更新时间:2023/12/9 3:44:45

在三国历史上,有几个关键性的事件。它们直接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发生在曹魏的高平陵事变就是其中之一。这场事变,将曹魏的政权转移到了司马懿的手中,从此曹氏越来越式微。最终,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替代了曹魏政权,并统一了全国。我们看这段历史,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曹爽兄弟懦弱无能,主动放弃军权投降司马懿,引来了杀身之祸。那么,如果他们不投降的话,会转变形势吗?

一、高平陵事变。

公元249年,当时曹魏的执政者,托孤大臣曹爽和他的兄弟们,护送皇帝去高平陵拜谒。当他们离开京师的时候,一直蛰伏在家的司马懿发动了政变。他的儿子司马师召来了长期豢养的三千死士,护送司马懿,放出了居住在冷宫的郭太后。并且以郭太后的名义下旨,关闭洛阳城门,占据武库,并派兵据守洛水上的浮桥。

司马懿还向皇帝上表,指斥曹爽等人的罪恶,要求他们放弃抵抗,主动投降。司马懿还派与曹爽兄弟熟识的人去劝说曹爽兄弟,主动放弃军权,退回自己的府邸,并担保司马懿一定不会继续加害他们。曹爽等人因为事出意外,没有一点的准备。在得到消息后,一时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就在他们手忙脚乱地赶快做防守准备时,他们的智囊桓范从京师赶到了。桓范针对当时的形势,极力劝说曹爽兄弟武力抵抗司马懿。他建议曹爽兄弟护送皇帝去许都,下令天下勤王。在许都那里有旧日留下的武库,可以武装大批军队。剩下的后勤粮草问题,桓范随身携带了大司农的印章,可以随处征发予以解决。如果按照桓范的建议,曹爽兄弟和司马懿还是有一战的能力的。

但是,曹爽兄弟却对桓范的建议犹豫不决。他们经过一夜的愁思苦想,最后却决定向司马懿投降了。桓范当时被他们气得大哭,骂他们都是一些无知的小畜生。司马懿在接受曹爽兄弟的投降后,并没有放过他们。在不久之后,司马懿将曹爽兄弟以及他们的种族、党羽全部诛杀。从此,曹魏的权力转入到了司马氏的手中。

那么,如果按照桓范的建议,曹爽兄弟不向司马懿投降,和司马懿决一死战的话,会鹿死谁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二、在军事能力上,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我们看曹睿托孤的人事安排,就能够发现一丝端倪,那就是曹操遗嘱的影响。曹操在世的时候,征召司马懿加入自己的阵营。而司马懿为了躲避曹操的征召,竟然装病数年。最后,天下大局已定,再加上曹操对司马懿动了杀心,司马懿才出山加入了曹操阵营。

以曹操的眼光,本能的发觉司马懿的威胁。但是司马懿处处小心,对于曹操委派的任何工作都做得十分认真。再加上他极力拥戴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并且赞成曹操称帝。这一切,逐渐降低了曹操的疑忌。在曹操将司马懿派给曹丕使用后,司马懿又获得了曹丕的信任,这保证了司马懿的安全。

但是,曹操临死前依然不忘叮嘱曹丕,要他消息提防司马懿。因此,在曹丕时期,司马懿一直没能拥有军权。到了曹睿时期,由于曹睿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融洽,司马懿的权力也随之扩大。曹睿不听手下的劝谏,让司马懿代替曹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这使得司马懿在军界苦心经营,有了自己的影响。

在曹睿去世的时候,他对司马懿依然还是很信任的。他一直忍耐着,直到司马懿从辽东前线赶回,交代了后事才咽下最后一口气。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曹睿在委任托孤大臣时,依然有着自己的心思。他让司马懿向诸葛亮学习,辅佐幼主。但是,他却将大将军的职位给了曹爽。这样,司马懿虽然和曹爽都是托孤大臣,实际的权力还是掌握在曹氏手中。

我们从这里,看到了曹操遗嘱的阴影。不过,从曹睿的安排来看,他对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能力高低有着清醒的认识。正是看到了整个朝廷中没有人是司马懿的对手,曹睿在托孤的时候才会对司马懿动之以情。并且在分配权力的时候,曹睿将大将军职位交给曹爽,从权力上制约司马懿以防万一。

司马懿自从领兵作战以来,从来没有过败绩。这一点,是曹爽远远比不上的。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结束后,司马懿得知蜀军内讧,魏延被杀,马上向曹睿请命伐蜀。只是因为曹睿急于享乐拒绝了他,否则司马懿的讨伐早就落到了蜀汉的头上。

而对照曹爽的兴势之战,当时曹爽为了获得声望,与夏侯玄一起动员关中的兵力,发动了伐蜀之战。可是在王平的阻击下,曹爽根本就不能突破蜀军的防线。最后,曹爽被迫撤军,。在撤军时,曹爽遭到费祎的袭击,损失惨重。在史书上记载说,是造成了关中虚耗的结果。曹爽的真实军事能力也在这场战役中暴露无遗。因此,从军事能力来看,曹爽的水平与司马懿相距太远。如果双方的兵力相当的话,曹爽必败无疑。

三、曹爽的军队不是司马懿军队的对手。

由于双方的军事能力的差距,曹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在兵力上占有优势。而这一点,正是史书记载给我们带来的误区。因为我们从历史记载中,似乎觉得曹爽如果动用自己手中大将军的权力,动员天下勤王之师,在兵力上能够占有司马懿的上风。这样一来,曹爽的投降就是一种极端懦弱的行为。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从史书上看司马懿的兵力,只是在事变初期提了一句,说是司马师召集了三千死士,似乎司马懿能够指挥的兵力也就只是这三千死士。如果是这样,司马懿的兵力自然不是曹爽的对手。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

史书上所说的这三千死士,只是为了发动政变准备的兵力。在当时,司马懿蛰居在自己的府邸,他的手头没有多少兵力。不要说发动政变,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司马师召集的这三千死士,就是用来保护司马懿的安全,作为发动政变初期的保证。

而一旦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京师的政权和军权,这三千死士的作用就消失了。司马懿发动政变,不仅仅是依靠这三千死士,更重要的是依靠司马师的权力。司马师当时担任中护军的职务,这个职务是掌握军权的重要岗位。

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前一天,与司马师商议结束后,告诉了司马昭。当天夜里,司马师照常酣睡,司马昭则辗转反侧。这是因为,司马师为了这一天早已准备了很久,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自然胸有成竹,酣睡如常。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司马师对于整个京师的军队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

在政变发生后,司马懿借着郭太后的旨意,马上控制了京师的军队,派人进驻了军队营地。他还占领了武库,让军队迅速得到了精良的武装。他派军队据守洛水上的浮桥,让自己居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

反观曹爽,他护送皇帝去拜谒高平陵,并不是去出兵打仗。他随时带领的军队不多,装备则大多是仪仗队用的武器。在得知京师发生政变后,曹爽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紧急征发附近屯田的兵士,建立防御阵地。在兵力、装备等方面,曹爽是根本无法和司马懿相比的。

如果曹爽率领部下前往许都,且不说如果被司马懿追击,难以到达许都。就算是到达了许都,曹爽也难以挽回局势。这是因为曹魏最精锐的中央禁军已经被司马懿控制,曹爽征召的勤王之师在精锐程度上根本不是禁军的对手。在数量上,曹爽也不会占有优势。关陇军团早就是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军队,军心早已朝向了司马懿。

可想而知,曹爽如果征召关陇军团,这支军队很可能投向司马懿。这样,曹爽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敌人增加力量。至于说南方的军队,由于中间隔着司马懿,再加上有东吴的牵制,更是难以赶到。因此,如果曹爽决定去许都顽抗,他掌握的军队,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装备上,或者是在精锐程度上,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四、如果曹爽与司马懿交战,将是什么结果?

在历史上记载,桓范去投奔曹爽的时候,司马懿评价说智囊到了曹爽那里,会怎么样呢?蒋济对此评价说,是驽马恋栈豆,曹爽必不能用桓范的建议。这是因为,大家对曹爽的性格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根本就没有与司马懿对抗的能力,还心怀侥幸。因此,大家对他的失败看得十分清楚。

假如曹爽听从了桓范的建议,率领手下护送皇帝曹芳到达许都,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得,他依然是处于不利的态势之中。由于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布命令,占有了大义的名分。这使得曹爽手中的皇帝分量减轻了。而且曹爽长期胡作非为,引起了大家的敌视,在政治上处于极端的孤立态势。

如果曹爽到达许都,很少会有臣子会率领军队到许都勤王。京师一带的曹魏军队主力,则控制在司马懿的手中。再加上曹魏长年的制度,分散在各地的诸王不得拥有自己的军队,被严格看管,如同囚徒。这更断绝了曹爽获得外援的希望。曹爽就算是将各地屯田的兵士征集过来,一是需要时间,二是临时武装、编组,战斗力得不到保障。

我们可以想到,按照司马懿的用兵风格,他在拥有兵力、兵器的优势后,对于曹爽,会采取当年袭取孟达的作战方式,立刻对许都发动强攻。曹爽在军事指挥上不如司马懿,他的军队训练、武装上不如司马懿,在兵力上也不如司马懿。那么,等待他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彻底的失败。

正是因为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司马懿才会对桓范的离去并不在意。有了军事实力做后盾,司马懿才会花言巧语地去诱惑曹爽,让他主动交出军队,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曹爽正是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才会向司马懿投降,幻想万一能够得到司马懿的宽恕,做一个富家翁。

结语:

在高平陵事变中,曹爽的投降遭到了大家的诟病。由于历史的记载,还有一些文学作品的戏剧性描写,让我们感到,如果曹爽接受桓范的建议,和皇帝一起前往许都,事情似乎还会有所转机。但是,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于司马懿长期的准备,加上他的两个儿子都占据着中央禁军的实权职位。在事变爆发后,司马懿就迅速控制了京师的军队、武库和洛水上的浮桥,确立了自己在军事上的优势。从这一刻起,曹爽兄弟无论怎么挣扎,他们也是司马懿眼中的瓮中之鳖了。

更多文章

  • 曹爽为什么要伐蜀,为什么会伐蜀失败?-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爽,蜀汉,曹魏,司马懿,资治通鉴,曹睿

    公元244年,曹魏方面曹爽一意孤行,率领十多万大军伐蜀,想要夺取汉中。当时蜀汉方面恰好也是费祎和蒋琬交接,当时蒋琬将汉中的主力退回到了涪县,从局势上来看曹爽似乎有了机会。但是这次伐蜀作战最终还是以曹爽失败而告终。那么曹爽为什么要执意伐蜀,为什么伐蜀又遭遇失败了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的相

  • 曹爽与司马懿的较量中有希望取胜吗?还真有!

    历史解密编辑:尚思修善说历史标签:曹爽,曹操,曹叡,孙礼,曹丕,汉朝,司马懿,史说三国

    曹操、曹丕、曹叡并称魏氏“三祖”。而这三祖各有不同。曹操虽然文治武功在历史上也是叮当当的响,但是他有他自己的毛病,喜欢把人家的老婆收入麾下。为这还出了不少事。曹丕除了遗传了曹操的爱好之外(娶了人家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并生下曹叡),还喜欢乱搞。到了曹叡则一改家风,竟然喜欢男宠。而更让人咂舌的是,曹操活了

  • 曹爽唯一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蜀南培培标签:曹爽,司马懿,桓玄,刘裕,曹魏,诸葛亮

    导读曹爽原本是曹魏第一号人物,掌握曹魏实权。可司马懿一句承诺,让他放下武器乖乖就范。那么曹爽不投降和司马懿斗一斗,胜算几何?最差选择曹爽带着皇帝扫墓,兄弟几人也一起出动,让京城空虚,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有几条路走,或者调集天下兵马勤王,或者退守许昌与司马懿对峙,或者干脆跑远点,到河北

  • 曹操错失的两位武将,一位斩杀夏侯渊,另一位击败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美好的甜瓜标签:曹操,夏侯渊,曹爽,刘备,黄忠

    东汉末年,曹操自然是最强大的诸侯。而在曹操的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比如武将有张郃、张辽、于禁、乐进、徐晃等人,谋士有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程昱等人。正是在这些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袁绍、袁术、张绣、刘表、马超、韩遂等众多割据势力。当然,纵观曹操的一生,还是错过了不少人才。其

  • 他两次救下魏延,大战张郃生擒益州第一猛将,战败曹爽二十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魏延,曹爽,张郃,刘备,益州,三国,司马懿,诸葛亮,曹操手下

    诸葛亮病故之后,急于立功的曹爽率领二十万魏军威逼汉中而来,正当后主无比慌乱之时,一位目不识丁的大将出现了,凭着三万人马,成功用计逼退了来势汹汹的对手,他就是两救魏延,勇斗张郃的蜀军大将王平。【街亭遇劲敌】初掌兵权的马谡带着雄心壮志奔赴街亭而来,饱读兵书满腹韬略的他,对这位目不识丁的王平带着三分傲慢,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像赌命?看看曹爽的实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司马懿,曹爽,高平陵,曹叡,孙吴,蜀汉

    公元249年发生一件大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奠定日后司马炎窜魏的基础,但这次政变对他来说,是一次十分凶险的冒险。不但自己势力和曹魏大将军曹爽的势力相差悬殊,但司马懿仍被迫发动攻势,直到最后一刻才能取胜。怎么说司马懿是险中求胜?如果比对一下双方的军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实在赢得侥幸。曹魏雄霸北方后,

  • 高平陵之变前,曹爽为何能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他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魏明帝,曹芳,曹叡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对此,曹爽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对此,

  • 司马懿这招并不高明,可惜,笨蛋曹爽中招失势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曹爽,李胜,汉朝,三国,司马懿,诸葛亮

    魏明帝曹睿去世之后,朝政由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宗亲贵胄,从来是骄奢淫逸,飞扬跋扈,面对多变时势,并不甘心让司马懿分享权力。于是,听从何晏、邓飏等人的建议,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那是三朝元老,曾为曹家立下过赫赫战功,如今大权旁落,傻子都知道,他心中不仅十分怨恨,而且还

  • 曹爽的一位部下,获得司马懿的发掘,最终成为西晋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曹魏,蜀汉,太守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从而篡夺了曹魏大权,这直接影响到了曹魏甚至三国的历史走向。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平陵之变后,曹爽的部下,要么被杀,要么被贬低,很难再次获得司马懿的启用。毕竟,司马懿深刻明白斩草除根的道理,如果对曹爽及其党羽仁慈,很可能会让司

  • 曹爽之后曹魏最后的靠山,他若没死,司马昭没机会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爽,司马昭,曹魏,司马懿,曹丕,曹操

    人无完人这个词语真的是对人的最好形容,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处世之道做得滴水不漏,即使是被后世非常推崇的曹操。他从一个官宦后代,到最后一统北方,成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势力,这中间的过程只有曹操自己知道,虽然在实现那个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他自己的个人能力也是他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