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4年,曹魏方面曹爽一意孤行,率领十多万大军伐蜀,想要夺取汉中。当时蜀汉方面恰好也是费祎和蒋琬交接,当时蒋琬将汉中的主力退回到了涪县,从局势上来看曹爽似乎有了机会。
但是这次伐蜀作战最终还是以曹爽失败而告终。那么曹爽为什么要执意伐蜀,为什么伐蜀又遭遇失败了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的相关记载。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前面我们讲过,当时蒋琬因为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缘故,所以将主力从汉中挪到了涪县,离成都更近,从而更好的控制国内的局势。但其带来的问题就在于汉中的守军的力量就变得薄弱,如果曹魏要夺取汉中,蜀汉从涪县出兵要接近千里,救援就可能变得不及时。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曹爽之所以要伐蜀,是因为他觉得这个时机伐蜀有机可乘。
但曹爽伐蜀,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是如此简单。
这就要从曹魏内部的政治斗争谈起。我们知道当时曹睿临死时,本来是指定的燕王曹宇,夏侯献,曹肇和曹爽以及秦朗为辅政大臣。这里面没有司马懿什么事情,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懿作为曹丕时代的辅政大臣,曹睿对其还是很警惕的。
但在孙资,刘放的反对下,最终曹睿还是废掉了曹宇,夏侯献等人,而是采用了曹爽和司马懿的组合。
但是曹爽论起能力来就比司马懿可差远了。
而曹爽成为辅政大臣后,一心想要打压司马懿,所以步步紧逼,而司马懿在表面上是步步退让。但在曹魏内部,因为当时三国的竞争局势仍然在,外部威胁始终存在,所以曹魏方面在军事上仍然是司马懿是主心骨,在军事体系内部司马家族牢牢的掌控着军队体系,包括东吴四路攻击曹魏,最终还是司马懿出面拿下了樊城,稳定住了局势。之后更率领大军进入舒县,让东吴诸葛恪不得不撤军。所以在南方曹魏和东吴较量的战场,司马懿拥有绝对的军事控制权,而这就让曹爽感到压力很大。所以曹爽才要发动战争,在战争中通过任免将领,拿下曹魏军队的控制权力。而曹爽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北面的西部军团,而当时西部负责军事的恰恰是曹爽姑母的儿子夏侯玄。所以曹爽才要跟夏侯玄合作,通过对蜀汉的战争,来改变自己在军队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力。
所以曹爽伐蜀汉,背后更多是曹魏内部政治的考量,而非简单战场上的军事考量。
而曹爽这次攻击蜀汉,调集了十多万大军,而且借鉴了上次分兵三路攻蜀汉失败的前车之鉴,采取了从骆谷穿越秦岭进入汉中的路径。
从军事实力上来讲,曹爽和夏侯玄的军队有十余万,而当时蜀汉在汉中的军队仅仅有三万人,所以实力对比还是很悬殊的。但当时蜀汉方面驻守汉中的是王平。王平我们都很熟悉,当时街亭失守就是马谡不听从王平的建议而造成的。所以王平的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
面对曹魏大军来袭,王平也认为如果消极的等待从涪县发兵来救援,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固守汉中等待救援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王平最终拍板定下来的方案就是刘敏来守住骆谷口的兴势,然后自己率领部分军队作为后备, 必要时防守黄金,阻挡住东面敌人的进攻。
而从后面战事的发展来看,王平的决策对于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守住了兴势,曹魏的军队虽然从整体数量上占优,但在这样的地形和地势下根本没有办法展开,大军堵在了骆谷,而出现问题的是后勤保障。
要知道战争实际上拼的就是后勤,对于十万大军而言,在秦岭这样的区域,所有的粮食和饮水等都需要后方人推马拉,而骆谷这个地方行车又非常艰难,所以后勤的损失非常大。
而当曹爽拿不下来兴势的时候,蜀汉方面费祎等援军已经抵达,然后借助地形做好了展开,这样曹魏军队已经失去了突袭的意义,也失去了胜算的机会。如果再拖下去,蜀汉的军队切断了曹魏军队的退路,曹魏很可能会全军覆没。所以最终曹爽只能撤军。而在撤军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蜀汉军队的阻击,导致曹爽这次伐蜀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而曹爽这次伐蜀汉,不仅在军事上遭遇到了败绩,其实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在曹魏内部,其在军队和政治上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支持司马懿的人变得更多,让曹魏的政权更增添了变数。所以曹爽本来是想通过伐蜀汉来给自己的政治力量加分,没想到遭遇到失败,反而让自己在政坛上进一步遭受到了打击。
而分析曹爽这次伐蜀汉的失败,其背后有几点原因,都值得我们当代人警惕:
一个是处于政治的考虑而非科学的考量而出兵蜀汉。
如果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量,一方面就不应该在后勤保障,前方侦查都没有到位的时候仓促的伐蜀。我们看到曹爽之所以选择孤注一掷的走骆谷道,就是认为这条道路最短,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但曹爽没有去认真的论证单独走这一条道的风险,一方面没有出奇兵的意外性,在蜀汉只有三万人的局面下,对方把兴势一卡死,自己的十多万大军就被卡在了骆谷道无法前进,如果当时曹爽分兵几路,蜀汉的三万大军再去防守就杯水车薪了。而走骆谷道的另外不利条件就是道路很差,没有水源,而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和饮水都要运输,而在战前,后勤补给根本就没有准备充分,导致最终后勤出现了不足和挤兑,后勤方面反而出现了大量的伤亡,这个仗还怎么打?后勤伤亡巨大,前方的将士就更没有信心把仗打下去了,所以才会遭遇到如此大的损失。
所以曹爽出兵蜀汉,其根本的考虑是从政治的角度想要解决国内的问题,但如果枉顾科学,那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曹爽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重用所谓网红:
而在这个过程中,曹爽的智囊团的不能不说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迎合曹爽,其智囊提供的方案的可操作性极差,而在后期已经发现方案出问题的情况下,其智囊团反而为了自己的名声要绑架整个国家和曹魏,其中我们注意到《资治通鉴》之前就讲到过,在曹睿执政的时候,就对那些沽名钓誉的网红深恶痛绝,所以邓飏、李胜等人都被废黜。而当曹爽执政后,这些网红凭借其口若悬河,总是讲老百姓愿意听的话,又蛊惑了曹爽,从而曹爽又从新启用了这些人,而逐渐摒弃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当朝堂内部这些沽名钓誉之徒大行其道的时候,能给曹爽出什么主意就非常显然了。而当曹爽的大军已经陷入骆谷道前进不得之时,邓飏、李胜等人仍然和主张撤军的杨伟争辩,其实他们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想要绑架国运来维护自己的名声。所以要说这次曹爽伐蜀汉的损失,跟他听从了这些小人的话,被这些小人绑架是密不可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决策不考虑科学性,不考虑严谨性,而被一些沽名钓誉之徒所绑架,那么后果就是十分严重的,尤其是这次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政治斗争的恶化,最终爆发了曹爽和司马懿直接摊牌的高平陵政变,最终导致曹爽被灭族,这个失败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