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爽为什么要伐蜀,为什么会伐蜀失败?-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曹爽为什么要伐蜀,为什么会伐蜀失败?-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学文 访问量:235 更新时间:2023/12/8 10:24:04

公元244年,曹魏方面曹爽一意孤行,率领十多万大军伐蜀,想要夺取汉中。当时蜀汉方面恰好也是费祎蒋琬交接,当时蒋琬将汉中的主力退回到了涪县,从局势上来看曹爽似乎有了机会。

但是这次伐蜀作战最终还是以曹爽失败而告终。那么曹爽为什么要执意伐蜀,为什么伐蜀又遭遇失败了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的相关记载。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前面我们讲过,当时蒋琬因为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缘故,所以将主力从汉中挪到了涪县,离成都更近,从而更好的控制国内的局势。但其带来的问题就在于汉中的守军的力量就变得薄弱,如果曹魏要夺取汉中,蜀汉从涪县出兵要接近千里,救援就可能变得不及时。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曹爽之所以要伐蜀,是因为他觉得这个时机伐蜀有机可乘。

但曹爽伐蜀,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是如此简单。

这就要从曹魏内部的政治斗争谈起。我们知道当时曹睿临死时,本来是指定的燕王曹宇,夏侯献,曹肇和曹爽以及秦朗为辅政大臣。这里面没有司马懿什么事情,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懿作为曹丕时代的辅政大臣,曹睿对其还是很警惕的。

但在孙资刘放的反对下,最终曹睿还是废掉了曹宇,夏侯献等人,而是采用了曹爽和司马懿的组合。

但是曹爽论起能力来就比司马懿可差远了。

而曹爽成为辅政大臣后,一心想要打压司马懿,所以步步紧逼,而司马懿在表面上是步步退让。但在曹魏内部,因为当时三国的竞争局势仍然在,外部威胁始终存在,所以曹魏方面在军事上仍然是司马懿是主心骨,在军事体系内部司马家族牢牢的掌控着军队体系,包括东吴四路攻击曹魏,最终还是司马懿出面拿下了樊城,稳定住了局势。之后更率领大军进入舒县,让东吴诸葛恪不得不撤军。所以在南方曹魏和东吴较量的战场,司马懿拥有绝对的军事控制权,而这就让曹爽感到压力很大。所以曹爽才要发动战争,在战争中通过任免将领,拿下曹魏军队的控制权力。而曹爽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北面的西部军团,而当时西部负责军事的恰恰是曹爽姑母的儿子夏侯玄。所以曹爽才要跟夏侯玄合作,通过对蜀汉的战争,来改变自己在军队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力。

所以曹爽伐蜀汉,背后更多是曹魏内部政治的考量,而非简单战场上的军事考量。

而曹爽这次攻击蜀汉,调集了十多万大军,而且借鉴了上次分兵三路攻蜀汉失败的前车之鉴,采取了从骆谷穿越秦岭进入汉中的路径。

从军事实力上来讲,曹爽和夏侯玄的军队有十余万,而当时蜀汉在汉中的军队仅仅有三万人,所以实力对比还是很悬殊的。但当时蜀汉方面驻守汉中的是王平。王平我们都很熟悉,当时街亭失守就是马谡不听从王平的建议而造成的。所以王平的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

面对曹魏大军来袭,王平也认为如果消极的等待从涪县发兵来救援,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固守汉中等待救援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王平最终拍板定下来的方案就是刘敏来守住骆谷口的兴势,然后自己率领部分军队作为后备, 必要时防守黄金,阻挡住东面敌人的进攻。

而从后面战事的发展来看,王平的决策对于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守住了兴势,曹魏的军队虽然从整体数量上占优,但在这样的地形和地势下根本没有办法展开,大军堵在了骆谷,而出现问题的是后勤保障。

要知道战争实际上拼的就是后勤,对于十万大军而言,在秦岭这样的区域,所有的粮食和饮水等都需要后方人推马拉,而骆谷这个地方行车又非常艰难,所以后勤的损失非常大。

而当曹爽拿不下来兴势的时候,蜀汉方面费祎等援军已经抵达,然后借助地形做好了展开,这样曹魏军队已经失去了突袭的意义,也失去了胜算的机会。如果再拖下去,蜀汉的军队切断了曹魏军队的退路,曹魏很可能会全军覆没。所以最终曹爽只能撤军。而在撤军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蜀汉军队的阻击,导致曹爽这次伐蜀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而曹爽这次伐蜀汉,不仅在军事上遭遇到了败绩,其实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在曹魏内部,其在军队和政治上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支持司马懿的人变得更多,让曹魏的政权更增添了变数。所以曹爽本来是想通过伐蜀汉来给自己的政治力量加分,没想到遭遇到失败,反而让自己在政坛上进一步遭受到了打击。

而分析曹爽这次伐蜀汉的失败,其背后有几点原因,都值得我们当代人警惕:

一个是处于政治的考虑而非科学的考量而出兵蜀汉。

如果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量,一方面就不应该在后勤保障,前方侦查都没有到位的时候仓促的伐蜀。我们看到曹爽之所以选择孤注一掷的走骆谷道,就是认为这条道路最短,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但曹爽没有去认真的论证单独走这一条道的风险,一方面没有出奇兵的意外性,在蜀汉只有三万人的局面下,对方把兴势一卡死,自己的十多万大军就被卡在了骆谷道无法前进,如果当时曹爽分兵几路,蜀汉的三万大军再去防守就杯水车薪了。而走骆谷道的另外不利条件就是道路很差,没有水源,而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和饮水都要运输,而在战前,后勤补给根本就没有准备充分,导致最终后勤出现了不足和挤兑,后勤方面反而出现了大量的伤亡,这个仗还怎么打?后勤伤亡巨大,前方的将士就更没有信心把仗打下去了,所以才会遭遇到如此大的损失。

所以曹爽出兵蜀汉,其根本的考虑是从政治的角度想要解决国内的问题,但如果枉顾科学,那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曹爽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重用所谓网红:

而在这个过程中,曹爽的智囊团的不能不说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迎合曹爽,其智囊提供的方案的可操作性极差,而在后期已经发现方案出问题的情况下,其智囊团反而为了自己的名声要绑架整个国家和曹魏,其中我们注意到《资治通鉴》之前就讲到过,在曹睿执政的时候,就对那些沽名钓誉的网红深恶痛绝,所以邓飏、李胜等人都被废黜。而当曹爽执政后,这些网红凭借其口若悬河,总是讲老百姓愿意听的话,又蛊惑了曹爽,从而曹爽又从新用了这些人,而逐渐摒弃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当朝堂内部这些沽名钓誉之徒大行其道的时候,能给曹爽出什么主意就非常显然了。而当曹爽的大军已经陷入骆谷道前进不得之时,邓飏、李胜等人仍然和主张撤军的杨伟争辩,其实他们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想要绑架国运来维护自己的名声。所以要说这次曹爽伐蜀汉的损失,跟他听从了这些小人的话,被这些小人绑架是密不可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决策不考虑科学性,不考虑严谨性,而被一些沽名钓誉之徒所绑架,那么后果就是十分严重的,尤其是这次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政治斗争的恶化,最终爆发了曹爽和司马懿直接摊牌的高平陵政变,最终导致曹爽被灭族,这个失败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啊。

标签: 曹爽蜀汉曹魏司马懿资治通鉴曹睿

更多文章

  • 曹爽与司马懿的较量中有希望取胜吗?还真有!

    历史解密编辑:尚思修善说历史标签:曹爽,曹操,曹叡,孙礼,曹丕,汉朝,司马懿,史说三国

    曹操、曹丕、曹叡并称魏氏“三祖”。而这三祖各有不同。曹操虽然文治武功在历史上也是叮当当的响,但是他有他自己的毛病,喜欢把人家的老婆收入麾下。为这还出了不少事。曹丕除了遗传了曹操的爱好之外(娶了人家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并生下曹叡),还喜欢乱搞。到了曹叡则一改家风,竟然喜欢男宠。而更让人咂舌的是,曹操活了

  • 曹爽唯一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蜀南培培标签:曹爽,司马懿,桓玄,刘裕,曹魏,诸葛亮

    导读曹爽原本是曹魏第一号人物,掌握曹魏实权。可司马懿一句承诺,让他放下武器乖乖就范。那么曹爽不投降和司马懿斗一斗,胜算几何?最差选择曹爽带着皇帝扫墓,兄弟几人也一起出动,让京城空虚,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有几条路走,或者调集天下兵马勤王,或者退守许昌与司马懿对峙,或者干脆跑远点,到河北

  • 曹操错失的两位武将,一位斩杀夏侯渊,另一位击败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美好的甜瓜标签:曹操,夏侯渊,曹爽,刘备,黄忠

    东汉末年,曹操自然是最强大的诸侯。而在曹操的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比如武将有张郃、张辽、于禁、乐进、徐晃等人,谋士有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程昱等人。正是在这些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袁绍、袁术、张绣、刘表、马超、韩遂等众多割据势力。当然,纵观曹操的一生,还是错过了不少人才。其

  • 他两次救下魏延,大战张郃生擒益州第一猛将,战败曹爽二十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魏延,曹爽,张郃,刘备,益州,三国,司马懿,诸葛亮,曹操手下

    诸葛亮病故之后,急于立功的曹爽率领二十万魏军威逼汉中而来,正当后主无比慌乱之时,一位目不识丁的大将出现了,凭着三万人马,成功用计逼退了来势汹汹的对手,他就是两救魏延,勇斗张郃的蜀军大将王平。【街亭遇劲敌】初掌兵权的马谡带着雄心壮志奔赴街亭而来,饱读兵书满腹韬略的他,对这位目不识丁的王平带着三分傲慢,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像赌命?看看曹爽的实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司马懿,曹爽,高平陵,曹叡,孙吴,蜀汉

    公元249年发生一件大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奠定日后司马炎窜魏的基础,但这次政变对他来说,是一次十分凶险的冒险。不但自己势力和曹魏大将军曹爽的势力相差悬殊,但司马懿仍被迫发动攻势,直到最后一刻才能取胜。怎么说司马懿是险中求胜?如果比对一下双方的军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实在赢得侥幸。曹魏雄霸北方后,

  • 高平陵之变前,曹爽为何能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他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魏明帝,曹芳,曹叡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对此,曹爽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对此,

  • 司马懿这招并不高明,可惜,笨蛋曹爽中招失势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曹爽,李胜,汉朝,三国,司马懿,诸葛亮

    魏明帝曹睿去世之后,朝政由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宗亲贵胄,从来是骄奢淫逸,飞扬跋扈,面对多变时势,并不甘心让司马懿分享权力。于是,听从何晏、邓飏等人的建议,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那是三朝元老,曾为曹家立下过赫赫战功,如今大权旁落,傻子都知道,他心中不仅十分怨恨,而且还

  • 曹爽的一位部下,获得司马懿的发掘,最终成为西晋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曹魏,蜀汉,太守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从而篡夺了曹魏大权,这直接影响到了曹魏甚至三国的历史走向。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平陵之变后,曹爽的部下,要么被杀,要么被贬低,很难再次获得司马懿的启用。毕竟,司马懿深刻明白斩草除根的道理,如果对曹爽及其党羽仁慈,很可能会让司

  • 曹爽之后曹魏最后的靠山,他若没死,司马昭没机会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爽,司马昭,曹魏,司马懿,曹丕,曹操

    人无完人这个词语真的是对人的最好形容,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处世之道做得滴水不漏,即使是被后世非常推崇的曹操。他从一个官宦后代,到最后一统北方,成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势力,这中间的过程只有曹操自己知道,虽然在实现那个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他自己的个人能力也是他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有一

  • 太尉王凌明知道权臣司马懿不守诺言,为何还要像曹爽一样乖乖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司马懿,曹爽,王凌,太尉,权臣,曹操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嘉平三年(251年),曹魏太尉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权而在淮南筹谋起兵反抗。但王凌还没起兵,就在司马懿的震慑下主动乖乖投降。既然王凌明知道曹爽就是因为主动束手就擒而遭司马懿灭族,那他为何还要学曹爽坐以待毙而不反抗一下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