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和曹爽这一对儿父子做过同一件事,就是统率大军伐蜀,不过两次伐蜀都失败了,曹真是略有损失,无功而返,而曹爽则是惨败而归。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身患重病,他知道自己命数将尽,于是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让曹爽和司马懿一同辅佐年幼的曹芳。
曹爽
曹爽的个人能力和威望远远不如司马懿,一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是很尊重的,遇到事情会主动和司马懿商议。但是后来曹爽的态度就变了,想方设法排挤打压司马懿,想独揽大权。
曹爽知道这样做,难以让大臣们和军中将士信服,他想通过建功立业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己的地位。
李胜和邓飏是曹爽的亲信,他们两个建议曹爽出兵伐蜀,如果能一举灭掉蜀汉,那么就会威望大增,不会再有人说闲话了。
李胜
公元244年三月,曹爽和征西将军夏侯玄、雍州刺史郭淮等率领大军十余万从骆谷口进军,进攻汉中。司马昭也参与了这次作战,他被曹爽任命为征蜀将军,充当夏侯玄的副手。
当时镇守汉中的是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王平没读过书,不认识几个字,表面看起来是个大老粗,实际上很有谋略,是一员名将。王平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战争经验比曹爽丰富的多。
王平手下的兵力不足三万,部将们劝王平坚守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今陕西城固),据城坚守,等待援军。
王平
王平不同意,他认为援军比较远,不能迅速到达。王平不想让魏军进入汉中腹地,想依托险要地势将魏军阻挡在汉中外围,在防守中寻找战机击败魏军。
护军刘敏赞同王平的想法,王平令刘敏率军前往兴势(今陕西洋县北)抵挡魏军。王平率军为后援,防止魏军分兵从兴势东面发动进攻。为了壮大蜀军声势,迷惑魏军,王平下令多树旗帜,绵延百余里。
魏军被阻挡在了兴势,用来拉物资的牛、马、骡、驴死了很多,魏军将士行军劳累,又攻不下兴势,士气非常低落。
蜀汉大司马、益州刺史蒋琬得知魏军进犯汉中,便和姜维率军赶往汉中增援,蜀汉大将军费祎也督军到达了汉中。
费祎
曹爽麾下的参军杨伟认为形势不利于魏军,劝曹爽立即退兵,李胜和邓飏表示反对,大言不惭地说魏军能获胜,不能撤兵。杨伟非常生气,对曹爽说道:“李胜和邓飏竟然将军中大事视为儿戏,应该将他们两个斩首示众。”
曹爽不听杨伟之言,不想撤军,下令继续进攻兴势。
远在洛阳的司马懿知道前线的战况后,立即给夏侯玄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以前武皇帝和刘备争夺汉中,几乎是一败涂地,这你们都知道。现在蜀军占据兴势,你们不能前进,如果蜀军绕道抄你们的后路,你们很可能会全军覆没,到时候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了。”
司马懿
夏侯玄看过书信后,意识到了危险,急忙去找曹爽,力劝曹爽退兵,曹爽很不情愿地答应撤军。
费祎可不想让魏军大摇大摆地撤退,他提前派兵绕道占据了三岭(沈岭、衙岭、分水岭),三岭是骆谷中的险要之处,也是魏军撤退时的必经之路。
魏军撤退时遭到了蜀军的截击,伤亡惨重,损失了大量的粮食、器械、牛马,曹爽在麾下将士的保护下,狼狈逃回了关中。
这一战,蜀军取得大胜,缴获甚多,费祎立了大功,被封为成乡侯,王平后来也被封为了安汉侯。
曹爽本来想通过伐蜀提高自己的威望,没想到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吃了一个大败仗,这一下更被别人轻视了。
曹爽回到洛阳后,非但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更加嚣张跋扈了。数年之后,曹爽会为自己的张狂和无知付出惨痛的代价。
曹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