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麾下的一位谋士,后来帮助司马懿、曹爽成为托孤大臣!

曹操麾下的一位谋士,后来帮助司马懿、曹爽成为托孤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1277 更新时间:2024/2/22 7:45:49

孙资(?-251年),字彦龙,太原郡中都县(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同郡人王允赏识其博学多才,举荐他为县令。曹操任司空时,曾征辟孙资为官,恰巧孙资的兄长为人害,他刺杀仇人后携家眷避居他乡,不能赴任。后来,孙资在友人贾逵的劝说下出仕,历任功曹、县令,丞相府参军等。因此,对于孙资来说,和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人一样,都是曹操麾下的谋士。对于孙资这位谋士,虽然跟随曹操的时间不长,却获得了荀彧的称赞。

对此,尚书令荀彧曾赞叹道:“北方承乱丧已久,谓其贤智零落,今日乃复见孙计吏乎!”不久,曹操上表任命孙资为尚书郎,但孙资以家境困难为由,回到河东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建置官属,孙资与沛郡人刘放一同担任秘书郎,掌管机要文书, 被倚为左右和耳目。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爵为魏王,孙资、刘放二人仍掌文书事务,后分别担任右、左丞,负责朝廷尚书省日常事务。

具体来说,在曹操时期,孙资因为主要掌管文书等事务,所以在知名度上不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人。不过,在曹操去世后,孙资却平步青云,越来越受到曹魏皇帝的倚重。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即改秘书省为中书省,因孙资、刘放二人资历相当,遂任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任中书令,孙资被赐爵关中侯。中书监居中书令前,但中书监、中书令地位同班,共同执掌朝政,开中书省长官为宰相之先河。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中书省的发扬光大,已经是隋唐时期了,也即当时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但是,实际上,早在三国时期,中书省就已经参与朝廷事务的处理了。

黄初三年(222年),孙资进爵关内侯。黄初六年(225年),吴国境内彭绮举兵叛乱,宣言替曹魏讨伐吴国,有人提议趁机伐吴,孙资再次劝阻,认为彭绮造反,不会对吴国造成很大的危害。一年后,彭绮果然败亡了。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孙资长期处理朝廷内部的事务,但是,他的眼光却没有局限于朝廷内部,而是对魏蜀吴三国的局势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是颇有见地的。黄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孙、刘二人仍任中书令、中书监,权势益重,倍受宠幸,先后加散骑常侍、侍中,孙资进爵乐阳亭侯。

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朝臣大臣多主张派兵征讨。孙资以太祖(曹操)征张鲁攻占城池不久失守为教训,劝谏曹叡据险固守,使蜀汉军徒耗兵力,曹叡纳之。后蜀汉军无功而退。太和二年(228年),乌丸校尉田豫讨伐轲比能,击破之后退回马邑,轲比能率三万骑兵包围田豫。曹叡问计于孙资,孙资说:“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向来被轲比能归信。发诏书命令阎志说服轲比能,不必劳师动众自然可以解决。”曹叡从之,轲比能果然退兵放回田豫。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在曹操麾下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但是,就厚积薄发的孙资来说,却在曹丕、曹叡时期展现出自己的谋略能力。

换而言之,孙资完全可以称之为汉末三国时期的一流谋士。青龙元年(233年),孙资与刘放俱加侍中、光禄大夫。景初二年(238年),公孙渊复叛,魏军大举出兵,将其讨灭。孙资参与谋略,以功进爵中都侯。在三国时期,文臣能够获得一个侯爵,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也即文臣缺乏武将才能拥有的战功。不过,就孙资来说,却一步一步成为曹魏的县侯,这无疑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自黄初元年(220年)至景初二年(238年),孙资与刘放掌权几近二十年,尤其是曹叡在位的十余年间,处理日常事务、出师用兵等大小事,都由他们二人亲管。朝廷决议大事,也经常让他俩决断是非,择定而行。从这一角度来看,孙资和刘放,完全可以称之为曹魏的宰相了。在曹魏历史上,自曹丕即位之后,就废除了丞相这一官职,这是因为丞相的权力实在太大了。不过,尽管没有人担任丞相了,但是,丞相的部分权力,还是被孙资等人分担了。公元238年,曹叡卧病在床,打算安排后事,想以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曹爽、顿骑校尉曹肇等宗室大臣辅政。如果这一计划得到执行的话,那么,司马懿自然无缘托孤大臣的位置了,很可能就不会有高平陵之变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孙资和刘放两位大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即他们改变了曹叡的托孤大臣安排。彼时,夏侯献、曹肇对孙、刘二人长期执掌大权早就心怀愤恨,所以,如果让夏侯献、曹肇等人成为托孤大臣的话,孙资和刘放都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与此同时,曹叡准备让曹宇以大将军名义辅政,曹宇照例谦辞推让,曹叡问进入卧室的孙资和刘放:“燕王应该如此吗?”孙、刘二人回答:“燕王知道自己能力不行,所以才推辞。”魏明帝问:“曹爽可以代替曹宇吗?”孙、刘二人表示赞成,并且,二人接着又推荐司马懿,也即认为应当让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担任托孤大臣。

最后,在孙资、刘放的劝说下,曹叡听从其建议,决定由曹爽、司马懿辅政。但又认为曹爽软弱,司马懿阴狠,不放心把权力交给他们,下令停止先前所议之事。孙资、刘放再次见曹叡,力主下令维持原议。曹叡只得同意。二人要曹叡立刻下诏,曹叡推辞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字。”刘放遂抓住曹叡的手,勉强写下诏书,于是出宫当众公布,罢曹宇等人官职,并让司马懿和曹爽两人进宫。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如果不是孙资、刘放的干涉,魏明帝曹叡的托孤大臣,应该就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等宗室大臣。

对于这几位曹魏宗室大臣,自然会力保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毕竟他们和曹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但是,因为孙资、刘放两位大臣的干涉,最终的托孤大臣变成了司马懿和曹爽,而缺乏经验的曹爽,自然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来对付司马懿、。所以,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诛杀了曹爽,成功篡夺了曹魏大权。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对孙资很倚重,请其官复原职。次年(250年),孙资再次逊位,加拜骠骑将军,转侍中。嘉平三年(251年),孙资去世,谥号贞侯。

标签: 曹操司马懿曹爽曹魏曹叡

更多文章

  • 浅谈曹爽一派进行的“正始改制”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曹爽,曹魏,司马懿,曹叡,魏明帝,夏侯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熟悉三国时期的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消灭曹爽的势力,初步掌控了曹魏的政权。这件事自然也刺激了一批忠于曹魏的臣子,或者新的政治

  • 三国鼎立:曹爽无能被夷三族,阿姐智慧救了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曹爽,曹芳,蒋济,司马懿,大将军,三国鼎立,史说三国

    三国鼎立:曹爽无能被夷三族,阿姐智慧救了兄弟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正月,少主曹芳出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私党并随驾出都,独司马懿称病已久,未尝相从,曹爽总道是司马懿病将死,毫不加防。哪知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已经伺隙多日,此番得着机会当即发难,勒兵闭城,使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大营

  • 三国时期,司马懿装病反杀了曹爽,此人装病则除掉了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司马懿,曹爽,关羽,吕蒙,曹魏,三国,汉朝,曹操麾下

    三国时期,计谋层出不穷。其中,就装病来说,也可以称之为一个计谋了。说到装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面对强势的曹爽,只能选择通过装病的方式,以此避免曹爽进一步施加压力。当然,在曹爽放松警惕之后,司马懿自然不需要装病了。于是,他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击杀了曹魏大将军曹爽。值得注

  • 正始之变:一场实力悬殊的军事冒险,曹爽白白浪费五张王牌

    历史解密编辑:你的小可哎呀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王翦,曹芳,秦国

    历史一:正始之变:一场实力悬殊的军事冒险,曹爽白白浪费五张王牌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病逝,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司马懿虽然历经四朝,但曹爽是宗室又是大将军,所以司马懿在明升暗降出任太傅之后选择了韬光养晦,暗中却在积蓄力量和寻求机会以求翻盘。正始十年正

  •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手上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抵抗就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遇旧人标签:司马懿,曹爽,兵权,曹睿,曹魏,曹芳

    导语:要说三国最重要的拐点,当属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夺取曹魏的最高统治权。因为当时的曹魏已经对蜀汉和东吴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不论是人口还是军队或者是各种军用物资都比他们多好几倍,明眼人都知道统一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缺的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人来推动这项历史进程。于是司马懿站了出来,也把司马家变成了三国最

  •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夺权诛杀曹爽,曹魏的老臣为何不搭救?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曹操,司马氏,曹丕,高平陵事变,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他的一生最大的功绩当属开创了曹魏,成了汉末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之一。曹操从起兵到统一北方的过程,难度是地狱级别的,得益于他身边一帮能臣武将的效力,才能创立一番大业。曹丕篡汉自立,底子是曹操打下来的,得到了曹氏宗亲和士族的鼎力支持,才能登上九五之尊,称帝称王。然而,曹操去世仅3

  • 独霸朝政的首辅大臣曹爽,为啥“束手就擒”于退居二线的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曹爽,司马懿,朝政,曹叡,曹魏,魏明帝,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公元249年,首辅大臣、大将军曹爽,陪护着曹魏的第三位帝王曹芳,离开都城,前往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曹叡。这时,留在京都洛阳城中的太傅司马懿,为了解决曹爽及其党羽,趁机发动政变,夺取了朝政大权。同时,向曹芳奏报曹爽之“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则专权”等罪行。发动政变的司马懿(剧照)曹爽得知后,竟然

  •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爽明明可以力挽狂澜,可奈何他选择了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曹芳,蜀汉,魏国,三国,汉朝

    公元249年,注定是三国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真正执掌曹魏大权。而之前掌握10年大权的曹爽,面对司马懿的阴招,他选择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终曹爽功败身死,自此三国进入灭亡时代,再不久,三家归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了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黑暗的时代(五胡乱华时代),实在是让后

  • 高平陵兵变中,曹爽为何会相信司马懿不会杀他,最终交出了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曹爽,兵权,曹魏,曹操,汉朝,司马懿,司马昭,史说三国,高平陵兵变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高平陵兵变,这对整个三国历史来说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代表着曾经在三国历史上叱咤一时的曹魏家族的彻底没落,从此曹魏王朝虽然还存在,但是已经姓司马了。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他们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将潜在的对手一一剪除,到了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干脆逼迫曹魏末代皇

  • 高平陵之变时,郭太后为何支持司马懿,而不支持曹爽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曹爽,曹睿,皇帝,汉朝,司马懿,郭太后,史说三国,高平陵之变,明元郭皇后

    太后,封建王朝时期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史记·秦纪》:“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皆是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当皇帝年幼的时候,太后经常可以代替皇帝执掌朝政,比如历史上的宣太后、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甚至权倾朝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在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