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平几乎为文盲,但打败魏延、曹爽,为蜀汉政权延寿近二十年

王平几乎为文盲,但打败魏延、曹爽,为蜀汉政权延寿近二十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讲史事 访问量:4488 更新时间:2024/1/15 12:02:55

疾风知劲草。有一种人,平时很不起眼,大字不识几个,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大老粗。但在紧要关头,这类人却总能担得起事。而王平就是这样一个在关键时刻靠得住的人。陈寿就说:“王平忠勇而严整。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

王平是汉化的賨人,老家在巴西宕渠,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渠县。

按正常情况,刘备吞并益州后,巴西郡的賨民部落本该直接归顺刘备。王平本来也可以直接为刘备效力。但是,由于当时孙权派吕蒙争夺荆州,刘备被迫率部东征,准备与孙权火拼,这给了曹操拿下巴西郡的可乘之机。因而,王平也就跟随族长和族人一起归顺了曹操,并迁移到了洛阳。

到了洛阳后,标榜唯才是举的曹操并未重用王平,只给了他一个代理校尉的职务。而仅凭这个职务,王平在曹操那边显然就无法发挥他的军事才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斩杀夏侯渊,汉中战局朝着对曹操不利的方向发展。

为扭转战局,曹操亲率大军征讨汉中。王平当时也随军参加了此战。不过,曹操亲自出马也没用。他最后也被刘备击败。王平在曹军失利的情况下,投降刘备。

王平

关于王平为什么投降刘备,史料记载是曹军撤得匆忙,有少部分曹军撤退不及,被堵住了退路,只得无奈投降。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王平是五斗米道的信徒。他当时未随曹操撤退,也有可能是他不想走,他想留在益州,保护宕渠老家的五斗米道信徒。

王平投降刘备后,被封为牙门将、裨将军。

这两个职务是中级军官,王平由此也有了一展拳脚的发挥空间。

不过,王平毕竟是降将。而且汉军当时也还有一班名将。如魏延、吴壹、赵云等。因此直到街亭之战时,王平都只能是给别人打打副手,无法展现自己的领兵能力。

关于街亭之战,众人皆知,就不细说了。

此战后,诸葛亮发现了王平的才华。提拔其为参军,封亭侯。后来退回汉中,诸葛亮又提拔王平为讨寇将军,负责统领蜀汉的头号精锐无当飞军(王平也是蜀汉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少有的不降反升的将领)。

而这两次升迁,也让王平从一个偏将,一跃成为独领一军的要职将军。

王平

熬了多年后,王平终于有了充分展现自己能耐的平台。他所缺的,只是一次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

此战,魏军主帅是司马懿。这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当时,诸葛亮还是使用老战术:出祁山、攻上邽。

王平领一军攻打魏军驻守的祁山堡。诸葛亮亲率主力北上,毁掉了上邽一带的麦田,迫使魏军不得不从关中运粮,解决粮草问题。

随后,诸葛亮率部继续前行,在上邽东面与司马懿军队迎头遇上。

以司马懿的脾气,遇上了,当然就得开打。然而,司马懿当时却并没有直接打。而是采取凭险坚守的策略,不与诸葛亮决战。

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动,随即就回军卤城。司马懿见诸葛亮撤退,就继续尾随诸葛亮,也来到了卤城附近,与诸葛亮继续对峙。

诸葛亮

在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等不及了,便决定豪赌一把。

他命令王平撤出对祁山堡的包围,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见机,第一时间派张郃打通了卤城与祁山堡之间的联络。

解除岐山堡的威胁后,此时的魏军已对汉军形成包围之势。

司马懿判断时机已到,这正是一战搞死诸葛亮的大好机遇。

于是,司马懿果断下令,让张郃攻打卤城以南的王平,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汉军。

四年前,正是张郃的突击,打败马谡,迫使诸葛亮占得先手的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而此次作战,魏军的胜负手又是张郃。只要他能打败王平,切断汉军后路,诸葛亮又会重蹈第一次北伐的覆辙。

但是,这一次没有了马谡扯后腿,王平临危不乱,扛住了张郃的进攻,并还能转头协助诸葛亮,大破另一头的司马懿。

司马懿

战后,汉军打扫战场,斩获首级三千,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的损失极惨。

王平凭此一战,不仅报了街亭之仇,也用表现证明自己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托。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卤城之战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也是唯一一次。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很惨,从此“畏之如虎”,再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战。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蜀汉头号大将魏延因与长史杨仪不合,于军中作乱。王平听闻,率所部进攻魏延。

魏延见王平杀至,正准备引兵迎战。“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这是史书对王平平定魏延叛乱的评价。

他在蜀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坚定的正确选择,挽救了局势,没有辜负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和厚望。

魏延

事后,由于魏延被杀,汉中太守一职空缺。于是,一向表现出色,军事技能很高的王平因而接替了汉中太守,以后典军、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镇守汉中。

景初元年(237年),吴懿病故。王平接替吴懿,继续镇守汉中,并进封为安汉侯。这表明,王平在加入蜀汉集团18年后,终于晋升为了一线将领之列。

正始四年(243年),因蜀汉大将军蒋琬病重,移居涪县,因而驻扎在汉中的汉军主力,也一同迁移至涪县。

蒋琬临走之前,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令其统领三万汉军继续镇守汉中。

第二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军十余万魏军攻汉中。

蒋琬前一年把汉中的汉军主力移屯至了涪县。所以,当魏军逼近汉中时,王平只能靠三万人迎战数倍于己的敌人。

兵力如此悬殊,这仗要怎么打?

王平

当时,有人劝王平,说“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

汉中的汉城位于定军山附近,乐城则位于汉中盆地东部的城固县一带。这两座军事要塞一西一东,保卫着汉中中心城市南郑的安全。

论地形,汉、乐二城的地势并不算险要,起不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但这两座要塞临近河流,补给便利,守个一年半载不是问题,很难被敌军攻破。

所以,众人主张退守汉、乐二城,意图并不难理解。说白了,就是不想搏命。只想着退守有补给保障的两座军事要塞,尽力拖住魏军。至于汉中盆地能否守住,战役最终能否打胜,那他们就不操这个心了。

当时,王平可以随大流,退守汉、乐城,不与魏军在关隘死拼。

但王平没这么做。他认为“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

姜维

后来司马昭伐蜀,姜维是这么把汉中弄丢的。

所以,王平当时拒绝退守汉、乐二城,而是跑到前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决定,其实挺重要的。堪称是决定了蜀汉命运的一次关键选择。

后来,王平根据传回来的情报,命刘敏和一个姓杜的参军率先锋部队驻守兴势山。也就是在傥骆道的南端出口拦住魏军主力。而他本人则作为后援,驻守在偏后的位置。

为什么王平不亲自守兴势山呢?因为魏军兵多,可以分兵进攻。王平只有驻守在二线,才能临机调配预备队,阻击从其他小路包抄来的魏军。

从这就可以看出,在防守方面,王平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不保守,但也不冒险。

蜀汉这点家业,真的经不起折腾。除非对方出现巨大失误,否则稳字当先,永远没错。

后来,魏军经傥骆道,于崇山峻岭之间跋涉一月有余,在终于快看到汉中盆地时,却发现汉军早已在此严阵以待。作为主帅的曹爽见此情形,心生畏惧,便没有立即进攻,而是按兵不动。而此举,直接导致了魏军接下来的惨败。

费祎

就在曹爽与王平对峙时,费祎率领汉军主力抵达汉中。在搞清楚了前线局势后,费祎果断派出三支部队,绕到魏军身后,布置了三道封锁线。

曹爽听说背后出现了汉军,立即下令撤退。

傥骆道本就狭窄难行。现在主道又被汉军占领,魏军可谓进退不得。

为了杀出包围,曹爽只好命令拼死力战。虽说,后来魏军杀出了一条血路,顺利逃出生天。但在攻击过程中,魏军的损失很大。

此一役,蜀汉取得全胜。虽然最后一击是由费祎完成的,但此战首功应当是王平,若非他的正确部署,魏军很可能就会杀入汉中盆地。联想到后来的司马昭伐蜀,那样汉中盆地,乃至整个蜀汉,就非常危险了。

后来,王平继续镇守汉中。直到四年后,也就是正始九年(248年),病死在前线。

纵观王平一生,大放异彩的事件有两个。一是打败魏延,稳定了汉中形势;二是打败了曹爽,给蜀汉续了19年的命。

王平

他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粗人,认识的字估计还不超过十个。而且,还是个从曹魏阵营跳槽到蜀汉的降将。却最终能跻身于蜀汉的一线将领之列,也算是很有本事了。“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时人云:“前有王、句,后有张、廖。”有后人将他和邓芝、马忠,并称为蜀汉中后期的“平安三侯”。这三个人是诸葛亮死后,姜维上台前,蜀汉的三根军事支柱。

标签: 王平魏延曹爽蜀汉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司马懿被夺去兵权,为何还能干掉曹爽?因为他的儿子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曹爽,兵权,曹魏,汉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史说三国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击败了政敌曹爽,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在此之前的数年,司马懿明明被曹爽夺取了兵权,禁军掌握在曹爽兄弟手中,一直在家休养的司马懿为何还有能力发动政变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不会,因为司马懿有个厉害的儿子!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最出色的

  • 曹操麾下的一位谋士,后来帮助司马懿、曹爽成为托孤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曹操,司马懿,曹爽,曹魏,曹叡

    孙资(?-251年),字彦龙,太原郡中都县(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同郡人王允赏识其博学多才,举荐他为县令。曹操任司空时,曾征辟孙资为官,恰巧孙资的兄长为人害,他刺杀仇人后携家眷避居他乡,不能赴任。后来,孙资在友人贾逵的劝说下出仕,历任功曹、县令,丞相府参军等。因此,对于孙资来说,和荀

  • 浅谈曹爽一派进行的“正始改制”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曹爽,曹魏,司马懿,曹叡,魏明帝,夏侯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熟悉三国时期的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消灭曹爽的势力,初步掌控了曹魏的政权。这件事自然也刺激了一批忠于曹魏的臣子,或者新的政治

  • 三国鼎立:曹爽无能被夷三族,阿姐智慧救了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曹爽,曹芳,蒋济,司马懿,大将军,三国鼎立,史说三国

    三国鼎立:曹爽无能被夷三族,阿姐智慧救了兄弟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正月,少主曹芳出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私党并随驾出都,独司马懿称病已久,未尝相从,曹爽总道是司马懿病将死,毫不加防。哪知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已经伺隙多日,此番得着机会当即发难,勒兵闭城,使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大营

  • 三国时期,司马懿装病反杀了曹爽,此人装病则除掉了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司马懿,曹爽,关羽,吕蒙,曹魏,三国,汉朝,曹操麾下

    三国时期,计谋层出不穷。其中,就装病来说,也可以称之为一个计谋了。说到装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面对强势的曹爽,只能选择通过装病的方式,以此避免曹爽进一步施加压力。当然,在曹爽放松警惕之后,司马懿自然不需要装病了。于是,他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击杀了曹魏大将军曹爽。值得注

  • 正始之变:一场实力悬殊的军事冒险,曹爽白白浪费五张王牌

    历史解密编辑:你的小可哎呀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王翦,曹芳,秦国

    历史一:正始之变:一场实力悬殊的军事冒险,曹爽白白浪费五张王牌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病逝,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司马懿虽然历经四朝,但曹爽是宗室又是大将军,所以司马懿在明升暗降出任太傅之后选择了韬光养晦,暗中却在积蓄力量和寻求机会以求翻盘。正始十年正

  •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手上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抵抗就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遇旧人标签:司马懿,曹爽,兵权,曹睿,曹魏,曹芳

    导语:要说三国最重要的拐点,当属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夺取曹魏的最高统治权。因为当时的曹魏已经对蜀汉和东吴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不论是人口还是军队或者是各种军用物资都比他们多好几倍,明眼人都知道统一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缺的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人来推动这项历史进程。于是司马懿站了出来,也把司马家变成了三国最

  •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夺权诛杀曹爽,曹魏的老臣为何不搭救?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曹操,司马氏,曹丕,高平陵事变,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他的一生最大的功绩当属开创了曹魏,成了汉末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之一。曹操从起兵到统一北方的过程,难度是地狱级别的,得益于他身边一帮能臣武将的效力,才能创立一番大业。曹丕篡汉自立,底子是曹操打下来的,得到了曹氏宗亲和士族的鼎力支持,才能登上九五之尊,称帝称王。然而,曹操去世仅3

  • 独霸朝政的首辅大臣曹爽,为啥“束手就擒”于退居二线的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曹爽,司马懿,朝政,曹叡,曹魏,魏明帝,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公元249年,首辅大臣、大将军曹爽,陪护着曹魏的第三位帝王曹芳,离开都城,前往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曹叡。这时,留在京都洛阳城中的太傅司马懿,为了解决曹爽及其党羽,趁机发动政变,夺取了朝政大权。同时,向曹芳奏报曹爽之“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则专权”等罪行。发动政变的司马懿(剧照)曹爽得知后,竟然

  •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爽明明可以力挽狂澜,可奈何他选择了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曹芳,蜀汉,魏国,三国,汉朝

    公元249年,注定是三国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真正执掌曹魏大权。而之前掌握10年大权的曹爽,面对司马懿的阴招,他选择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终曹爽功败身死,自此三国进入灭亡时代,再不久,三家归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了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黑暗的时代(五胡乱华时代),实在是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