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鲁肃,我们都会想到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屡次被周瑜和诸葛亮忽悠。事实上鲁肃是推动三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是谋略不输诸葛亮的战略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鲁肃的祖上是世家大族,家境富裕。鲁肃为人豪爽仗义,喜欢交朋友。天下大乱之后,鲁肃变卖田地,用来救济穷人和结交有志之士,在当地口碑很好。
周瑜还是袁术手下的居巢长时,听说了鲁肃的为人处世,就带着几百人去找鲁肃,并请求鲁肃捐赠物资。当时鲁肃家有两个圆形的米仓各存有三千斛米,鲁肃就用手指着其中一个赠给周瑜。当时周瑜就被震撼到了,于是两人成为了好友。
后来连刘抗曹的时候,鲁肃也是先凭借跟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是好友,迅速跟诸葛亮结交。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个朋友多条路”,鲁肃结交朋友,让他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他以后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也奠定了基础。
鲁肃跟周瑜成了好友后,袁术听说了他的事迹,就任命其为东城长。但他很快发现袁术治理的地方没有纲纪,管理混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鲁肃觉得袁术这个管理水平,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所以不久之后,他就带着他的小伙伴们,去投靠了周瑜。
鲁肃的战略眼光逐渐彰显,他对下属们说:如今国家大乱,我听说江东沃野万里,百姓富足,兵力强盛。可以避祸,大家跟我一起去吗?
大家都愿意追随他,他就安排老弱的在前面,强壮的在后面,大家缓慢迁移。他在队伍的最后面压阵。
追兵上来的时候,他劝说追兵:你们都是大丈夫,要干大事的人。现在天下大乱,有功也没地方领赏,有错也没有惩罚,何必苦苦相逼呢。
为了震慑追兵,他把盾牌放到身前,搭弓引射,箭头射穿了盾牌。追兵一方面慑于其强悍的实力,一方面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放弃了追杀。
到达江东,鲁肃就跟随周瑜一起投奔孙策。但在孙策那,鲁肃很长时间都没得到重用,而此时他的好友来信邀他一起去别人那投靠。
正在此时孙策去世了。鲁肃就告诉了周瑜他的打算,周瑜告诉他,不但君主可以选择臣子,臣子也可以选择君主。主公孙权亲贤重才,并且听说他是可以取代刘氏的人,来都来了,不如去投靠孙权吧。
孙权跟鲁肃见了面,两人相谈甚欢。等众人都走后,孙权单独把鲁肃留下合榻对饮,边喝边聊,问策鲁肃,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
孙权向鲁肃求教,我如何在保住父兄基业的基础上,建立齐桓、晋文一样的霸业。此时,孙权的政治中心还是在北方,暂时还没有称帝之心。鲁肃与孙权彻谈一番后,将他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
鲁肃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不能再得到汉献帝了。所以孙权成不了齐桓公。而曹操势力强大,无法一下子就将他击败。但曹操只要借汉献帝之名对孙权下旨,孙权就会很难受。
所以,为今之计,不如抛开汉室,自己立一个新的政权,自己当皇帝。
同时,他还和孙权一起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当时孙权占据着长江,有长江之险可依,在保住现在基业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占领长江以南的区域,避免同北方发生冲突。
同时,江东兵力单薄,对抗曹操有难度,鲁肃就提出了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的建议。
鲁肃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孙权。他无法光复汉室,若一直以汉室为尊,必为其掣肘,无法施展抱负。孙权当即改变自己的思路,由北上改为南下,从此开始天下三分。
鲁肃作为代表,去联刘抗曹谈判的时候,因为去人家的地盘谈合作,自己还不是那么强大,所以做了很多妥协。也因此就有了一个懦弱的老好人的形象。
实际并非如此,一旦涉及东南利益的时候,鲁肃就据理力争,变得强势激进起来。
比如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鲁肃单刀赴会,胆识过人,甚至敢呵斥关羽的从属。由此看来鲁肃不仅不懦弱,反而很理性,为了达成合作的目的,表现了高超的外交技能,既能避免争端,又实现了统一南方的布局。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出现早八年。隆中对是让刘备占领荆州,争夺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这两个策略的核心部分几乎相同。
鲁肃高屋建瓴,用高超的口才劝服了孙权听从自己的建议,这个战略在当时极有眼光。
不过他高估了孙权,孙权那时刚刚二十出头,阅历和心智都是硬伤。这才使“榻上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