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后世误解的鲁肃,他的《榻上策》比诸葛亮《隆中对》还早七年

被后世误解的鲁肃,他的《榻上策》比诸葛亮《隆中对》还早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 访问量:3745 更新时间:2024/3/3 2:07:40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20

在纷争不断的三国时代,每一个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君王,其背后都有一个为他谋划的杰出战略家。比如曹操背后有荀彧,孙策背后有张纮,而刘备背后则有诸葛亮。

那么对于孙权来说,他背后的男人就是鲁肃

历史上的鲁肃,文武双全,他的战略眼光远超过孙权手下的其他谋臣,甚至周瑜也要略逊一筹。

然而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大多数人们印象中的鲁肃,只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仁者,因此我们有必要为这位旷世奇才正名。

不过,就在孙权刚刚上位,求贤若渴的时候,鲁肃却没有在第一时间顺利地投效于他的帐下,反而踌躇不定。

其实,鲁肃早就有投奔江东的打算。

鲁肃是下邳国东城县人,当初父亲早逝,他是被祖母带大的。鲁家是大富户,而鲁肃性格乐善好施,挥金如土,因此结交了不少士人,他甚至一次性把半数家财赠予周瑜,连眼睛都不眨,这也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鲁肃在当地很有名望,许多人聚拢在他身边,于是袁术任命他做东城县长。

不过鲁肃这等大才,岂能为袁术效命?这时正好周瑜也不想给袁术干了,打算舍弃居巢县长一职投奔孙策,于是鲁肃就带着一百多人来找周瑜,两人一并去了江东。

能让周郎这样的豪杰倾心相交的孙伯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鲁肃心中充满了向往,或许这就是一个英才对明主的期待吧。

到了江东以后,鲁肃将家眷安置在吴郡曲阿,随后去见孙策,果不其然,二人一见倾心,孙策也对其才干倍感惊异。

然而命运无常,正当鲁肃准备在江东大展拳脚的时候,多年来相依为命的祖母去世了,鲁肃悲痛之余,只好告别孙策,回东城县安葬祖母。

可当鲁肃办完了祖母的丧事返回曲阿的时候,却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孙策遇刺身亡了。

当初鲁肃来江东,是冲着孙策来的,如今继位的孙权只是个十九岁的青年,他能守住这份基业吗?这一点鲁肃心里没底。

思来想去,他还是不太看好孙权,最终决定带着老母回江北去。可当他准备把母亲带走的时候,却发现老太太已经被周瑜接到吴县去了。

原来此时孙权正在拼命招纳人才,作为重臣的周瑜,岂能把鲁肃放走呢?何况他还是自己的至交好友。

关于鲁肃最终留下来的原因,周瑜口中所谓“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这样的谶语自然是忽悠不了鲁肃的,真正能起一定作用的,恐怕只有孙权能任用贤才这一点了。

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鲁肃信任周瑜这个人。

关于鲁肃的去留,还有一则资料,说鲁肃的另一位好友刘晔曾邀请他到郑宝处共事,而鲁肃已经被说动了,是周瑜一番劝说才把他留住。

个人认为这段资料虽然出自权威度较高的《三国志》鲁肃传,但其可信度存疑,因为时间线上存在一个重大漏洞。

首先刘晔既然邀请鲁肃来郑宝处,说明此时他尚未杀死郑宝。然而后来周瑜劝说鲁肃留下的时候,史料明文记载孙策已经去世。

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这下矛盾就来了,因为刘晔是心向中原的,他和郑宝反目也是因为郑宝想要投奔江东,如果此时孙策已死,那说明郑宝也早就死了,鲁肃怎么可能还用刘晔的邀请来跟周瑜说事呢?

因此这件事大概率不是真的,鲁肃想要回到江北只不过是因为不了解孙权,不敢随便赌上自己的未来罢了,跟刘晔的邀请没什么关系。而资治通鉴也完全没有采纳这一说法,说明司马光应该也是如此考虑。

听闻周瑜留住了鲁肃,孙权很高兴,不过之前他对鲁肃的了解仅限于周瑜的描述,只是管中窥豹,此人究竟有何才干,孙权是不清楚的。

为了详细考察一下鲁肃的真本事,他决定设宴接见,彻底了解一下鲁肃。

对于鲁肃亦是如此,他同样不了解孙权,于是也想一探这位江东少主的究竟。

就这样,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君臣相会开始了。

在席间,二人相谈甚欢,不过却没说什么实质性话题。待酒宴结束,鲁肃本想和其他人一同退下,没想到却被孙权叫住了,邀请他上榻再喝第二轮。

鲁肃明白,真正的考验来了。

正如周瑜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是一次双向考察。

待众人彻底散去后,孙权一脸郑重地说道:“当今汉室如大厦将倾,天下纷争不断,我继承父兄基业,欲建立桓文之功。现在足下既然前来,可有何良策吗?”

见孙权认真起来,鲁肃也必须拿出点真东西了,于是回答道:“当年汉高祖想尊奉楚怀王却不能,全是因为项羽之祸。如今曹操便如同项羽,天子尚且不保,您还怎么做齐桓晋文呢?”

鲁肃顿了顿继续说道:“以我之见,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也无法轻易翦除,只有鼎足江东,坐观天下之变。因为如今北方纷乱,曹操无暇南顾。所以将军您可趁机剿灭黄祖,讨伐刘表,随后全据长江流域,最终称帝建国进取天下。这是汉高祖的功业,还做什么齐桓晋文呢?”

孙权没料到鲁肃胸中竟有如此宏大的规划,他愣了一下,笑着说:“我现在只想尽力辅佐汉室,你说的暂时非我能及。”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榻上策,也是东吴版的隆中对。

在鲁肃的规划中有两个重点,第一是有曹操在,汉室已经没救了,桓文之业也是空中楼阁;第二点则是必须要建立帝业,并给出了相应的步骤。

具体步骤则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消灭黄祖,敲开荆州的东大门;

第二步是消灭刘表,跨有荆扬二州;

第三步是夺下益州,全据长江;

而最后一步则是称帝建国,一统天下。

鲁肃给孙权规划出来的是一幅宏伟的蓝图,这不仅仅是霸业,更是千秋帝业,足见鲁肃的格局之大。

关于保据江东,不轻易北上,这一点鲁肃和孙策以及张纮有着相同的认识,但是在西征方面,他的目标更加远大。

这里要再谈谈鲁肃口中的“鼎足江东”,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就是东吴国策保守的证明,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所谓鼎足,自然得是三足鼎立,因此需要三方势力并存。

比如蒯通韩信自立,和项羽刘邦三方并立,这就叫鼎足之势,而其他小势力和刘项韩三家差距较大,因此不算在其中。

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史记淮阴侯列传)

鲁肃这个时候不可能预测到后来曹孙刘三分天下的格局,他说的鼎足之势很可能是袁曹孙。

如今北方袁曹两家各拥有数州之地,无疑是最强的,而孙权只占有扬州大部,在实力上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才是当时和孙权同级别的割据势力,这种局面下是谈不到鼎足之势的。

只有江东按照榻上策的规划,拿下了荆州和益州,才有和袁绍曹操正面对决的实力,也只有到那时候才能称为鼎足之势。

由此可见,鲁肃提出的是一个极为积极进取的对外扩张计划,而后来孙权也长期将其视为国策,这样看来,怎么能说东吴国策保守呢?

榻上策是一个在战略高度上可以和隆中对不相上下的计划,比如隆中对的核心“结好孙权”以及“跨有荆益”,其效果就和榻上策的全据长江非常类似。

除此之外,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荆州视为根本。

理由很简单,因为南北最终是要有一场大战的,从扬州北伐,要啃寿春这块硬骨头,中原可以利用发达的水网进行支援,取胜的难度很大,而孙权除了早年间在寿春住过几年外,这辈子连寿春的边都摸不到,可见从扬州北伐难度之大。

而从益州北伐同样如此,秦岭间险峻的栈道是物流的噩梦,北伐自然事倍功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荆州北伐是最佳之选,出襄阳进入南阳盆地,很快就能到达中原的核心地带。所以荆州才是重中之重。

正因为榻上策和隆中对都将荆州视为根本,所以后来孙刘两家为此地展开血战也就不足为奇了。

孙权对榻上策极为赞赏,张昭听说此事后认为鲁肃太过自大,而且粗陋疏忽,因此不可重用。但孙权却不以为然,反而更加看重鲁肃。

后来孙权在跟陆逊谈起鲁肃时,称此事是平生一大快事,还把鲁肃比作邓禹,可见榻上策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高。

而对于鲁肃来说,孙权的表现也是值得称道的,他不仅胸怀大志,还能从善如流,这不就是鲁肃期待的明主吗?

虽然他并未直接赞同此计,而是说力不能及,但其实这才是正常的表现,毕竟榻上策信息量太大,孙权需要时间消化一下。而看他后来的表现,心中必然对此是认可的。

这次会谈,让孙权和鲁肃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此后孙权一直在践行这套策略。

这套策略并不是空想,而是有相当的可行性的,要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平定北方仍然花了七年多的时间。

我们设想一下,若是孙权有孙策的军事才能,说不定真能拿下荆州。到时候再趁曹操和马超、张鲁等人纠缠时拿下益州,这一计划就彻底实现了。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孙权毕竟军事才能有限,因此他终其一生也只能把榻上策进行到第二步而已。

标签: 鲁肃诸葛亮榻上策隆中对孙权周瑜

更多文章

  • 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鲁肃:幸好没放,其实还留有一计

    历史解密编辑:青史录标签:曹操,鲁肃,诸葛亮,周瑜,孙权,刘备

    三国中常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这一乱世中奇谋巧计层出不穷,特别是草船借箭这一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许多人都好奇,如果当时曹操下令射出的是火箭,那么三国是不是就是另一个结局了?其实身在其中的鲁肃更为清楚,如果曹操使用火箭射杀,曹操的损失将会更大,因为诸葛亮还备着一个计策!东汉末年,天下

  • 湘水划界:鲁肃单刀赴会,凭一己之力挽救孙刘联盟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鲁肃,刘联盟,刘备,孙权,关羽,曹操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32从南郡之战结束开始,孙刘联盟内部便因为荆州的分割问题生出了裂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曹操主动放弃江陵策略的一大成功。裂痕从发生的那一天起便不可收拾,更糟糕的是,东吴内部在外交政策这一点上,为了本国利益不惜破坏联盟的疏刘派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从周瑜开始,

  • 孙刘联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诸鲁肃和诸葛亮又在其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燃烧的岛群标签:诸葛亮,鲁肃,孙刘,孙权,刘备,曹操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添加星标方法: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前文在这里百年东吴(二十六)孙刘联盟消灭黄祖后,孙权实现了榻上策的第一步,这不仅是他第一次对外扩张的重大胜利,同时也做到了当年兄长未能完成的事,这让他声望大增。

  • 《吞食天地2》有多少细思极恐的剧情?鲁肃被刘备卖了还帮人数钱

    历史解密编辑:老男孩游戏盒标签:鲁肃,刘备,吞食天地2,曹操,赤壁之战,周瑜

    这是老男孩游戏盒的第423篇原创,作者@平凡的幸福鲁肃,东吴第二任大都督,孙刘联盟的缔造者,在《吞食天地2》游戏中大放异彩,甚至还作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加入我方队伍的孙权势力武将。在原著中,鲁肃在孙刘结盟阶段只有寥寥几笔剧情,到了游戏里却加了好几场戏,甚至让人觉得他是被刘皇叔给算计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 三国老实人——鲁肃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鲁肃,孙权,周瑜,刘备,关羽,袁术

    这期我们来讲讲东吴的第二任大都督,在历史上风评两面倒的传奇人物——鲁肃。鲁肃是东吴最顶尖的一位战略家,他对于孙权的意味就好像是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而鲁肃本人也确实有这个实力。大家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诸葛亮能够打动刘皇叔的手牌是传说中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但是应该少有人知道鲁肃当年面见孙权时提出

  • 孙权最喜爱的大将,不是周瑜鲁肃,而是你想不到的这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刘雨爱打篮球标签:孙权,周瑜,鲁肃,陆逊,刘备,东吴,三国

    孙权最喜爱的大将是谁?是跟随孙策奠定江东基业,于赤壁火烧曹军的周瑜?是为孙权贡献榻上策,联刘抗曹的鲁肃?是火烧刘备,抵御曹魏从无一败的陆逊?都不是。原因很简单,他们虽然厉害,但权力过重,尤其是陆逊和周瑜,有功高盖主之嫌,鲁肃虽然没有功高盖主,但是统兵能力差了些。对于周瑜的病逝,孙权表现的十分悲痛,亲

  • 东吴的四个大都督,周瑜、陆逊、鲁肃、吕蒙,谁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史书凌轩阁标签:周瑜,陆逊,鲁肃,吕蒙,东吴,三国,曹操手下

    东吴大都督,是个危险的职业。周瑜、鲁肃、吕蒙都是英年早逝。陆逊虽然没有英年早逝,但结局也不太好。东吴的四个大都督,周瑜、陆逊、鲁肃、吕蒙,谁最强?4、一代上将——吕蒙唐宋两代武庙名将,都有吕蒙。吕蒙是完全的草根出身,没有任何身份背景,这样的人在三国那个乱世,很难出头。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人,在什么

  •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鲁肃:这正是曹操高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Mz传媒标签:鲁肃,兵法,汉朝,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当时,诸葛亮为了攻打曹操的军队,需要五百支箭。然而,他手头并没有那么多箭,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计策:草船借箭。他让自己的士兵在草船上打起火来,引诱曹操的军队攻打,然后借机抢夺他们的箭支。这计策成功了,曹操的军队被拖入了陷阱,诸葛亮顺利地借到了他所需的五

  • 三国:“老实人”鲁肃,为什么说他是不输诸葛亮的军事家?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鲁肃,诸葛亮,孙权,周瑜,曹操,袁术

    提到鲁肃,我们都会想到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屡次被周瑜和诸葛亮忽悠。事实上鲁肃是推动三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是谋略不输诸葛亮的战略家,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肃的祖上是世家大族,家境富裕。鲁肃为人豪爽仗义,喜欢交朋友。天下大乱之后,鲁肃变卖田地,用来救济穷人和结交有志之士,在当地口碑很好。周瑜还是袁术手下的居

  •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4人谁更厉害?据正史来看,他们不在一个档次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吕蒙,陆逊,鲁肃,周瑜,孙权,刘备

    在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三国鼎立,相比于皇叔刘备、枭雄曹操,孙权似乎在三国的影响力不那么大。他能够独霸一方,靠的是孙策为他打下的江山,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靠的是身边良将的辅佐。纵览孙权的后半生,他的身边有四位大将,他们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人分别担任过大都督一职。大都督的官职是由曹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