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又迫不及待地想要广纳妃子、充实后宫。董允厉声驳斥刘禅:“陛下都已经有12个妃嫔了!难道还不够吗!”
刘禅的皇后妃嫔都是刘备和诸葛亮挑选的,自己作为皇帝根本无法插手。刘禅此时20多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就多次想要扩充后宫,但每次刚说出口都被侍中董允给怼了回来。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其父亲董和原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为人清约节俭,深受百姓爱戴。刘备入主益州后,董和被征召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皆“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相当于与诸葛亮一同执掌事务。
董和宵衣旰食,勤于政事,他与诸葛亮配合默契,而且常常能为诸葛亮查缺补漏,令诸葛亮钦佩不已。
只可惜,董和操劳过度,执掌府事不过7年时光,在刘备称帝前夕病逝,诸葛亮后来不得已事必躬亲时,总是会深切怀念董和。
而董允作为董和之子,可谓是根正苗红,与费祎并称于世。刘备称帝后,刘禅成为太子,董和及费祎一同被任命为“太子舍人”,而后董允调任“太子洗马”、费祎调任“太子庶子”。两人的职责就是跟随刘禅左右,予以规劝。
刘禅继位后,因太子旧人的身份,两人均被升为“黄门侍郎”,依旧伴驾咨询,劝导向善。不久费祎又因出使东吴有功被升为“侍中”。
公元227年,诸葛亮屯驻汉中,准备北伐,他担心年轻的刘禅朱紫难辨、不分是非,因而上疏名震古今的《出师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及“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诸葛亮特地提及了郭攸之、费祎、董允三人,就是希望刘禅予以重视,也是在鞭策三人做好本职工作。
之后,费祎被任命为参军,随军出征,并时常出使东吴;蒋琬被任命为丞相府长史,在后方筹措兵马钱粮,代诸葛亮处理政务;皇宫之中明面上只剩董允和郭攸之在盯着刘禅。
诸葛亮知道董允秉心公亮,让他接替费祎的“侍中”之职,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郭攸之虽然名重一时,但为人性情温顺,而且他并非刘禅的旧班底,不敢插手宫中管事。
所以,实际上防止刘禅出错的重担都压在了董允一个人肩上。
好在董允不负众望,顶得住压力。每次刘禅想惹事,董允都会喋喋不休地劝谏。尤其在刘禅想要劳师动众地从蜀国各地收集女子时,董允都会出声劝阻。
董允相当于刘禅的半个老师,刘禅在太子时就得听董允的,刘禅当上皇帝了一样不敢触怒董允,毕竟董允身后还站着诸葛亮。
就这样,诸葛亮北伐期间,在董允的看管下,刘禅倒未犯啥大错。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本以为能够随心所欲,却不料董允依旧管着自己,他左拥右抱的美梦再次落空。渐渐地,刘禅对董允心生畏惧,都有心理阴影了,在宫内遇到董允都想绕着走。
董允与其父董和一样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包括蒋琬在内的许多官员都上表刘禅:“董允内侍多年,翼赞王室,应当赐爵封土以褒奖其功勋。”刘禅同意了此事。
董允年轻时曾与费祎一同参加名士许靖之子的丧礼,董和给了他一辆简陋的鹿车。董允觉得在同龄人跟前丢了面子,面有难色,而费祎径直上车,毫不嫌弃。到了地方后,在众人面前,费祎神态自若,而董允仍旧面色难看。董和以此认为董允不如费祎,训导董允要淡泊名利。
所以长大后的董允对于刘禅的封赏固辞不受。刘禅还以为自己的这位老师不过是做做样子,悄悄将一块领地划予董允名下,以供董允及其子孙享用。哪知董允得悉此事后,一面言辞激烈地上书刘禅拒赏,一面马不停蹄地赶赴封地,将地契烧毁,把田地归还给当地乡民。
刘禅本想讨好董允,却不料董允这般固执,自讨没趣。
后来,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就想趁机擅权自专。但这种苗头很快就被董允扼止了。每当黄皓寻隙进谗时,董允就义正言辞、据理力争地匡谏刘禅,并且厉声责骂黄皓。
这般正气凛然的董允,不仅刘禅害怕,黄皓也怕得不行,丝毫不敢胡作非为。
公元244年,大司马蒋琬因病重不能理事,由尚书令费祎出任大将军,代理军国大事。在蜀汉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只能由董允以“侍中”之职兼任“尚书令”,成为费祎的副手。
董允不得不同时处理皇宫内务及朝廷政事,再加上董允是个责任感很重的人,如同其父亲董和丞相诸葛亮一般,很快就将自己燃烧殆尽。
公元246年,董允病逝,从其接手尚书台开始不到2年时光。而接替董允侍中之职的陈祗顺承刘禅,对黄皓略有放纵。
于是,被董允规劝了20余年的刘禅终于得以喘息,开始放飞自我;而被董允压制得只能作为“黄门丞”的黄皓,有了刘禅撑腰,也得以在陈祗死后升至“中常侍”,逐渐祸乱朝政。
蜀汉灭亡后,蜀人追思先贤,将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即“蜀中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