毌丘俭是曹魏的著名将领,之前我们也在平定公孙渊,平定高句丽等文章中读到过毌丘俭的事迹。
而公元255年,毌丘俭和曹魏另外一名大将文钦起兵反司马师,这就是著名的淮南三叛中的毌丘俭文钦之叛。
毌丘俭为什么会和文钦联合起兵反叛司马师呢?最终反叛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01
—
《资治通鉴》原文
02
—
译文
03
—
收获与反思
毌丘俭是曹魏时代著名的战将,在我们之前的多篇文章中都曾经描述过毌丘俭的事迹,包括平定辽东,平定高句丽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中我们曾经提到过,毌丘俭作为曹魏时代著名的官二代,很早就被曹丕所赏识,所以被选为文学掾,实际上就是成为了曹睿的老师,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毌丘俭和曹睿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关系。所以在该文中我们才分析为什么曹睿要让毌丘俭担任幽州刺史并北伐,就是因为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只能让自己充分信任的人去做。
明白了毌丘俭和曹家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当司马懿篡夺了曹氏权力后,毌丘俭的内心感受了。
当然司马懿毕竟是曹丕和曹睿指定的辅政大臣,其在曹魏还是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的,但是司马懿死后,其权力移交给了司马师,而司马师篡位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就让很多曹魏的老的将领产生不满。
而这时曹芳也已经二十多岁,年富力强,不甘心做傀儡,所以才会联络支持他的势力,想要起事反司马师。但司马师兄弟已经扶持了大量的亲信,所以曹芳的密谋很快泄露,导致李丰,夏侯玄等人被灭族。曹芳被废。
而我们知道当年司马懿在曹魏,由于其一直在西部战线,所以对于西部的军事力量的掌控权是绝对的,但是在东部战线上,一直都是曹爽等人的力量,而不管是王凌,毌丘俭还是文钦等人,都是拥护曹氏宗族的力量,所以东部地区是司马家族控制薄弱的地区,所以毌丘俭和文钦看到这种情况,才决定趁机起事,推翻司马师,拥立曹氏宗族。
毌丘俭还是很聪明的,在起事时候一方面称是奉太后的诏书,只是要求司马师放弃权力辞职,同时承认司马懿的功劳,宽恕司马懿的后人,让其后人享受良好的待遇。从这个角度来讲,毌丘俭懂得笼络一切可能的力量,借机分化司马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
因为当时在曹魏内部,经历了平定王凌叛乱和李丰事件后,支持曹氏宗族的力量已经大幅度被削弱,而反司马师的力量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其中毌丘俭和诸葛演的矛盾以及诸葛诞同文钦的矛盾导致了毌丘俭起事的失败。
提到毌丘俭和诸葛诞的矛盾还要从东兴之战说起。
谈到毌丘俭为什么从北部边防主帅跑到了东部呢?这就得谈到当时东部的战区主帅其实是王凌,王凌叛乱后,诸葛诞被任命为镇东将军,而毌丘俭也从北部被调到东部,而当时东吴的诸葛恪抓住这个时机发动了东兴之战,导致曹魏的失败。
东兴之战失败后,诸葛诞被降职,后来毌丘俭才被任命为镇东将军,成为东部战线的主帅,也正是在毌丘俭的带领下,曹魏又打赢了合肥新城的战役,最终导致诸葛恪在东吴被诛杀。
所以毌丘俭在东部战区还是赢得了自己的声望,并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也正是如此,才让他跟诸葛诞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在曹魏,文钦由于非常高傲,也得罪了诸葛诞,所以当毌丘俭想要拉拢诸葛诞参与反叛时,派出的使节被诸葛诞所杀,而叛乱的消息也被诸葛诞报告给了司马师。
所以最终毌丘俭和文钦只能以自己的区区六万多的队伍起事。
正是由于毌丘俭的兵力是不足的,所以一开始毌丘俭就采取了较为激进的策略,留下老弱病残守寿春,自己和文钦带领队伍渡淮河抵达项城,准备挺进许昌。
而司马师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虽然司马师眼部刚刚动完手术,仍然在傅嘏的建议下带伤出征。
而司马师看出了毌丘俭的软肋,由于其部下大部分是北方人,其家属都在司马师的掌控下,所以只要拖住毌丘俭,其部属必定会军心动摇,从而不战而胜。
所以司马师的军队将毌丘俭的大军围住,但命令各军坚壁清野,不得出战。而这就让毌丘俭和文钦很难受,他们当时的设想是想速战速决,但司马师拒不出战,让他们进退不得,而在这种僵持中,果然毌丘俭的部属纷纷发生动摇,很多人向司马师投降。
而这时司马师知道毌丘俭和文钦已经非常焦虑,而这是作战的大忌,所以就派出了邓艾率1万多人到了乐嘉,引诱文钦来战,结果文钦果然中计,出兵攻击邓艾。而司马师亲率大军随后赶到。文钦的儿子文鸳这时显露出了英雄本色,非常勇猛的率军冲杀,让司马师受到惊吓,导致伤口恶化。
但文鸳的军队终究孤掌难鸣,在得不到接应的情况下只能撤退,而在撤退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司马师大军的追击而大败,最终文钦父子只能跑到了吴国。
而毌丘俭在得知文钦大败的情况下,明白大势已去,而寿春当时也被诸葛诞所占领,也没有回头路了,只能落荒而逃,逃到慎县时身边的卫士也都跑散了,可怜最终一代名将竟然躲在草丛里被平民所射杀。
关于毌丘俭的淮南叛乱,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读。跟王凌的叛乱不同,王凌作为与司马懿平起平坐的人物,当然是对司马懿执政是不满的,所以才想要扶持曹彪另立政权,本身就是权力的争斗,想做另外一个司马懿而已。
而对于毌丘俭的起兵,实际上是因为当时司马师对曹氏宗族的赶尽杀绝的态度,让毌丘俭非常的不满。毌丘俭是因为曹丕的认可才走到了这样的岗位上的,也因为担任曹睿的老师,所以跟曹睿建立了非常充分的信任关系,所以他对于曹氏政权骨子里是忠诚的。而面对司马代曹,毌丘俭才敢于拍案而起,想要捍卫曹氏的江山。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毌丘俭和王凌是不同的,他的行为更多的是儒家的忠义的体现。
作为镇东将军,与东吴在前线对峙,毌丘俭如果为了权力,原本可以直接联络东吴,和东吴合作将寿春直接献给东吴,但是毌丘俭虽然反司马师,但没有反曹魏,他仅仅是想把司马师的统治推翻,让曹芳重新上位,恢复曹魏的正统,所以毌丘俭的身上,体现的是对其所效忠的集体的忠和义。
所以在历史上,对于毌丘俭的起兵,即使作为后来的晋代的史官,也是给与了相对中性的评价。因为只有倡导这种忠和义,才是保持自己政权稳定的基础。
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管如何的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不管是中原内部的势力还是外来的势力,很快就会重新把儒家奉为正统,因为正是儒家的忠和义,才能让一个团队有凝聚力,才能维持一个集体的稳定。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在桎梏人的思想方面有很多的局限性,但是不管是管理一个企业也好,还是管理一个国家也罢,身在一个集体,就要对这个集体忠诚仍然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背叛了自己的集体和组织,不管是在任何国家和集体,都是被唾弃的对象。
但毌丘俭的悲剧在于没有看清势,经历了高平陵兵变,王凌被杀,夏侯玄被诛等事件后,曹氏宗族的势力已经大幅度的衰落,司马家族已经把控了曹魏的大部分权力,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在这种情形下,毌丘俭很难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而在争取诸葛诞和邓艾的时候,都被对方拒绝,并将自己的计划透露给了司马师。而毌丘俭起兵发布讨伐司马师的檄文,却没有多少人响应,这就让毌丘俭的讨伐成为了悲剧。外部的支持力量少,而内部的军心不稳,仗还没打,重要的将领就投降了司马师,这才让司马师认识到只要拖,毌丘俭的军队就必然崩溃,所以最终才有了毌丘俭的全面溃败。
而当时文鸳夜袭,司马师伤口复发,本来是很好的时机,如果文钦和毌丘俭在项城能拖延几日,拖到司马师伤重不治,那么历史还真的有可能改写。而文中提到尹大目暗中透露让文钦等待几日,但文钦没有理会其用意,从而错过了这个时机,也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但历史没有如果,作为毌丘俭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很好的将才,但不是帅才,在战略上缺乏整体的布局,而在战术层面又屡屡失去先机,从而导致了这样的悲剧,也不是一个守住项城就可能让历史改变的。
但毌丘俭的起兵,对历史的改变就是司马师的去世,而让司马昭成为了曹魏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