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黄忠斩了他,为何却没有威震华夏?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黄忠斩了他,为何却没有威震华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案故事本 访问量:4789 更新时间:2024/2/11 1:19:53

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击败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于禁,威震华夏。而在此之前,同样是爆发于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之间的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一战扬名,将曹操手下八虎骑之一,征西大将军夏侯渊斩落马下。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三国志》

夏侯渊作为曹操亲族,官至征西将军,地位显然不比于禁低。但是,为何黄忠无法像关羽一样威震华夏呢?

事实上,这是《三国演义》的一个误导,定军山之战的胜利,主要功劳不在黄忠,而是刘备和法正

夏侯渊之死是发生在汉中之战决战前夕,当时曹军占据汉中,以张郃、夏侯渊等人守备,出川的各个蜀道隘口皆被曹军把控。而汉中作为西川门户,对于刘备来说乃是必争之地,所以欲出兵取之。

按理说,曹军有着关隘地势之优,此时形势并不利于刘备。但之前由于张郃进军巴西,被张飞击败,主动权重新归于刘备这一方。所以,刘备点兵出蜀,势要拿下汉中。

而进军汉中第一站,便是夏侯渊镇守的阳平关,此地乃是出川往汉中的门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这样的战略重地,曹操自然是严防死守,派了征西将军夏侯渊镇守,而后前战失利的徐晃与张郃两位名将也率部聚集于此,共抗蜀军。

在夏侯渊等人的防守之下,刘备苦攻一年有余,都无法破关。正可谓攻的艰难,守的顽强。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刘备意识到汉中得失关乎益州存亡,所以非要拿下汉中不可。虽然在阳平关没有进展,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依靠诸葛亮的调度能力,在征兵储粮,运往前线。而反观曹操那边,过于的自信,没有对应的补强。这使得刘备的实力逐渐压过了守备的曹军,可以更加灵活的调动兵力,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曹操,因为他后面已经亲率大军抵达长安,为夏侯渊压阵,而且汉中可以就地补给。而成都离汉中则要相对远很多,大约一千多里,补给线非常长。所以此时对刘备而言,他要么退兵,从长计议;要么孤注一掷豪赌,剑走偏锋,引夏侯渊出来拼命。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刘备是耗不过曹军的,所以这才努力的寻找到战机,突破了张郃防线,曹刘大军开始正面接触,夏侯渊不得不分兵助战。但是分兵之后,主阵地防守遭到削弱,无力出击,只能看着刘备采纳法正之谋,分兵渡过汉水,抢占定军山。

定军山不比之前的阳平关,这里地势开阔且居高临下,利于部队的展开。如果从这里进攻,刘备便可发挥其兵力优势。如此一来,曹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就不存在了。所以,夏侯渊与张郃赶忙率军来抢夺定军山,结果在近战之中被黄忠斩于马下。

当时刘备在山上,居高临下,夏侯渊和张郃的部署情况,他看得清清楚楚。他在与法正沟通后,发现张郃的兵少,是个破绽,于是他们便派出一万人,分为十部,猛攻张郃的营寨。至于夏侯渊,也没让他闲着,刘备派了一支小分队下山,烧夏侯渊的营寨。

夏侯渊听说张郃被刘备围攻,同时他又听说营寨着火,他就判断刘备的主攻点可能不在自己这边,而是张郃那边。

于是他就兵分两路,一路派去救援张郃,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大大咧咧的跑到营门外面灭火,修复受损的防御设施。夏侯渊这次可是托大了,作为主将,却跑来干起了救火队长的活,这无疑是在作死啊。

刘备和法正在山上观察到夏侯渊动向,急令黄忠出击。于是老将军带着部曲从山上冲下,携万钧之势力,士卒喧嚣声震动山谷,毫无防备的夏侯渊,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被收掉性命。

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三国志》

定军山之战后,曹操发现形势不利,这才率大军来救,最终与刘备决战于汉中。

通过对定军山之战的一个大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夏侯渊之死,对于定军山之战其实起不到一个决定性作用,更遑论后面的汉中决战了。因为对战定军山时,刘备其实已经占据了主动权,夏侯渊则是充当救火队员,疲于奔命,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再者,夏侯渊的死,并不意味着汉中之战就结束了。因为,曹操大军还在长安,张郃等人也第一时间收拢残兵,退回阳平关固守,所以汉中也还在曹操手里。

换句话讲,不把曹操打退,不把收拢残兵,退回阳平关苟延残喘的张郃等人击败,汉中之战就远远没有结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战役过程里面,黄忠并不是主角。他只是一个执行者,刘备和法正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人。即使他斩了夏侯渊,那只是在功劳簿上添了一个敌将首级,其他的就跟他没关系了。

当时形式对夏侯渊不利,换个人去偷袭,比如赵云、魏延,大概率也可以斩夏侯渊。而如果没有高层领导人的当机决断,这个斩杀机遇就不可能创造出来。这和关羽水淹七军,擒拿于禁可不一样。关羽是襄樊之战的决策者,战役从头到尾,大小军令都出自他之手。

败了,他要负主要责任。胜了,头号功劳自然也应该记在他头上。如此重要性,远非黄忠可比。

水淹七军是襄樊之战的重头戏,当时关羽作为主帅,亲自导演并执行了这场大戏。当时关羽正率军围困襄阳、樊城,曹操派出大将于禁率领七军共计三万余人援救襄樊。时逢夏季多雨,汉水大涨,关羽决堤引水,困住于禁大军,最终将其俘获。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涨,皆为羽所获——《三国志》

此战不仅战果丰厚,影响更是巨大。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襄樊危急,似是触手可得。而襄樊一失去,宛洛地区再无屏障,关羽兵锋便可直指中原。一时间,曹魏占据的荆州故地,甚至于更北边的中原地区,纷纷响起反曹的声音。

当时在中原,本就有许多人不满曹操称魏王,所以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反曹势力纷纷举事。一时间梁、郏、陆浑等地都发生了叛乱。梁、郏、陆浑都在许昌、洛阳附近,曹操都坐立不安,考虑准备迁都。

当时汉献帝所在的许都,离荆州并不远,所以曹操都打起来迁都的心思,以防备关羽大军冲来,自己来不及转移汉献帝。

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三国志》

单从影响力来看,就算是刘备的汉中之战,都要弱其一头。因为虽然曹操失了汉中,但是关中还在,更不要说其大本营了。对于曹操来说,汉中远离自己的统治核心,也就是一个鸡肋,即使放弃了也可以依靠长安来控制关中、雍凉地区。因此汉中之战曹操虽然失败,却还能从容撤退。

但是关羽这里不一样,出荆州便可直逼许都,那可是曹操腹地,大本营遭受了威胁,自然人心惶惶。

如此一来,曹操就变得十分的被动,西有刘备,南有关羽,东有孙权,且内部也多有骚乱。如果这些人一起拥上来,曹操的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孙权在关键时刻搞偷袭,给曹操续了一命,否则曹操肯定是晚节不保。

所以,说关羽威震华夏,倒也名副其实。相比之下,定军山之战中锦上添花的斩夏侯,倒是平平无奇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羽是主将,擒于禁斩庞德的背后,更有水淹七军,威逼曹魏的壮举。这就相当于,黄忠不仅斩了夏侯渊,顺带着把张郃等人率领的汉中军团也团灭了。但事实上,黄忠仅仅只是斩了一个夏侯渊,当然无法相提并论。

标签: 夏侯渊黄忠于禁张郃刘备曹操

更多文章

  • 乐进、徐晃和于禁,单挑打得赢魏延吗?答案有点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徐晃,魏延,乐进,于禁,曹操,许褚

    魏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武将:经历特殊,性格特殊,能力特殊,地位和作用特殊,尤其有意思的是,他战斗风格也非常特殊。魏延有过两次明目张胆的临阵投敌,所以说他经历比较特殊;他性格骄狂自负,有点像关羽,但却隐忍坚执,比关羽少三分霸道,多一段狡黠;魏延有统兵之雄才,却无为将之气度,能力特殊;魏延是蜀汉阵营中壮年

  • 五子良将,带兵最多的不是张辽,也不是于禁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关羽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五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被称为“五子良将”,史书《三国志》记载,时有良将,五子为先。这五人,战绩都是非常厉害的,如果单论统兵数量,他们当中谁最多呢?如果排序,怎么排?首先可以肯定,统兵最多的,不是张辽,也不是于禁。第一名,张郃。张郃是很能活的,一

  • 于禁投降关羽, 后被送回魏国, 曹丕为何要将他羞辱而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林珂谈科技标签:关羽,曹丕,于禁,曹洪,庞德,魏国,曹魏,汉朝,诗人,曹操手下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先属鲍信(曹操的恩人),后属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敢于攻击不守规矩的青州兵,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受到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不过,公元219年,关羽围攻襄樊时,于禁亲率七军前往救援。全军覆没,被收押在南郡。黄初二年(221年),于禁辗转返回魏国,最终官拜

  • 于禁的结局让人唏嘘,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他对人生错误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孙权,曹丕,庞德

    于禁投降关羽之后的遭遇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不如死。作为原本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于禁深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在异姓将领中,于禁是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人。在救援襄樊的时候,防守樊城的主将曹仁才率领七千人马,而于禁率领的援军则达到了三万人。那么,于禁为何会落得个这种下场呢?一、被俘前的于禁。于禁在襄

  •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粤姐说奇闻标签:黄忠,于禁,关羽,汉朝,三国,夏侯渊,曹操手下

    夏侯渊的地位不亚于于禁。为什么杀死夏侯渊的黄忠没有被评为“威震中国”?但也正是这些角色的精彩表演,让三国的整体故事更加精彩。在《三国演义》,我们珍惜以刘关璋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尤其是对关羽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关羽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关羽在三国的成就也相当丰富。作为五虎将,关羽在三

  • 于禁投降关羽有何隐情?境界或超虎将庞德,曹操曹丕错看他!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关羽,庞德,曹操,于禁,张郃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先后围困了襄阳和樊城。在樊城外,水淹七军,尽管是关羽的巅峰杰作,成就威震华夏的美名;还是于禁的谷底拙作,背负折戟沉沙的骂名。于禁统率七军到樊城救援。七军,通指七支军队。《三国志·魏书二三·和常杨赵裴传》记载:太祖征荆

  •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的光辉,但于禁投降却饱受批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刘备,曹仁

    在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也即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再比如东吴将领中,太史慈和甘宁这两位猛将,就是降将出身。至于傅士仁、麋芳这两位关羽的部下,也在襄樊之战后归降了东吴。当然,同样是降将,他们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

  • 于禁战败投降关羽,可惜关羽对他处置失当,失去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笑春风标签:关羽,于禁,曹操,孙权,庞德,徐晃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救援襄樊。谁知道关羽利用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自然条件,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庞德的援军。在战后,于禁投降关羽,庞德被杀。但是,此后直到关羽败亡也再也没有见到于禁的身影。那么,于禁究竟去了哪里?一、被拘禁在江陵的于禁。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回到关东的曹操为了自己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究竟有多少人?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关羽,于禁,曹仁,曹操,大军,庞德,七军,汉朝,三国

    公元219年,关羽在和曹仁的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包围襄阳和樊城。尤其是曹仁驻守的樊城,是关羽的重点照顾对象,被围得水泄不通。曹仁不得不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出于禁带领七军驰援。于禁的七军兵强马壮,是曹操的精锐部队,给关羽造成的压力非同一般。如果没有汉水暴涨,曹仁和于禁,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里外夹击

  • 于禁变节为什么不被曹魏原谅?于禁变节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于禁,曹魏,曹操,关羽,曹仁,庞德

    建安24年,蜀汉前将军关羽率蜀军北伐征讨被曹魏占领的襄阳、樊城二城。关羽所率军对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同年,关羽遣重兵围困襄、樊二城,征南将军曹仁因无力拒敌,遂向曹操求援,曹操派遣左将军于禁、副将庞德携七军共三万人马星夜赶往襄、樊二城,驰援曹仁。01于禁率军赶往襄、樊二城城外,怎奈天公不作美、恰逢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