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擒于禁的是张飞,将发生三件有趣的事情,三国历史也可能改写

如果擒于禁的是张飞,将发生三件有趣的事情,三国历史也可能改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灰脸娱乐说 访问量:1786 更新时间:2024/4/13 13:47:40

关云长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他怒斥降将于禁的时候,也是豪气干云:“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汙刀斧!”

于禁兵败投降而不自尽以谢曹操,固然有不足取之处,但是在后汉三国乱世,战败投降后封侯拜将者比比皆是,为什么只有于禁受此羞辱?细看之后我们也有点为于禁关羽乃至刘备惋惜:如果擒于禁的不是关羽而是张飞,那么将会发生三件有趣的事情,三国历史也可能改写。

读者诸君都知道: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张郃、徐晃都曾与曹军作战,投降后都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关羽本人也曾短暂降曹,如果不是曹操争取,关羽还真未必能得到汉寿亭侯的爵位。

既然战败投降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老战友于禁向自己叩首请降后,关羽为什么不“亲解其缚延之上座”?从这个问题,我们又想到了另外一些事情:如果关羽善待于禁,于禁能不能成为关羽得力助手?如果擒于禁的不是关羽是张飞,荆州能否不丢?三国历史能否改写?

关羽水淹七军这件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三国演义》的记载更为精彩,所以咱们今天讨论的时候,主要是以《三国演义》为依据。

我们细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关羽对于禁和庞德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被周仓在水中生擒后,庞德十分嚣张:“睁眉怒目,立而不跪……骂不绝口。”

面对射伤自己的庞德,关羽十分客气,甚至还耐心地做了一番说服工作。但是看着“拜伏于地,乞哀请命”的于禁,关羽却冷嘲热讽之后将其关进了监狱。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于禁做错了一件事:上面高坐的是老战友老上级关羽,只要于禁稍微强硬一点,哪怕是沉默不语,关羽也会走上前来给他松绑,没准儿还会摆上一席酒宴,跟他聊一聊当年并肩作战的感情,顺便谈一谈他投降后的优厚待遇。

关羽给于禁当过上级,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有描述。

当年关羽斩颜良文丑之后,还想替曹操办几件漂亮事儿,以便心安理得地离开。恰好这时候汝南黄巾旧部刘辟龚都起事,曹洪屡战屡败飞书求援,于是关羽主动请缨:“关某愿施犬马之劳,破汝南贼寇……关某久闲,必生疾病,愿一行。”

关羽再三请战,曹操也不好不给面子,于是“曹操壮之,点兵五万,使于禁、乐进为副将,次日便行。”

毕竟有过并肩战斗的袍泽之谊,关羽根本不可能对于禁太过绝情,更不会二话不说就下令拉出去斩首。也许关羽此时已经想了好几套预案,准备把曹营这位假节钺的左将军拉到自己阵营——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招降过这么高级的军官,这可是一件大功劳。

但是于禁一见面就磕头求饶,把关羽气得胡子都飘起来了:没想到你小子这么怂,往后别跟人说你当过我的副将!

关羽怒极反笑,下令将于禁关进了大牢:不说用,也不说杀,就是要让于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表现有多丢人。

于禁一招失措满盘皆输,不但自己颜面扫地,也让关羽兴致索然:张飞义释“断头将军”严颜,赢得“有国士之风”的美名,我收留主动叩首请降的于禁,还真没啥成就感。

于禁之所以主动叩首请降,可能是因为关羽曾经当过他的主将,所以他对关羽有一种“天然怕”,但是面对没啥交情的张飞,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件有趣的事情:张飞义释于禁。

如果擒于禁是张飞,那么于禁起码可以坚持三分钟,有这三分钟时间,就足够张飞“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了——张三爷就是这样感动严颜的。

张飞和于禁这一番表演,肯定会赢得一片喝彩之声,于禁投降有台阶也有面子,张飞更是会名利双收:既赢得了宽宏大量礼贤下士的美名,麾下又多了一员大将,那落水被擒的三万曹军,也可以为自己所用了。

在张飞感召下真心归附,那么第二件有趣的事情就会跟着发生:曹仁把领着败兵的于禁接入樊城,就会发现于禁身边的副将不是庞德,而是一个越看越眼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家伙。

正在寒暄之际,那豹头大汉环眼一瞪,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在转瞬之间就把曹仁撂倒了。

读者诸君都知道,在刘备阵营中,第一个会用计的是军师诸葛亮,第二个就是张飞张翼德了。如果张飞生擒并劝降于禁,就完全可以用于骗开樊城城门。

于禁骗开樊城,那么就会发生在张飞看来很有趣而张辽徐晃看来很悲催的事情:大家昼夜兼程累得上气不接下赶到樊城,却看见城楼之上,张飞和于禁真左手鸡腿右手酒碗,正喝得不亦乐乎。

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点:襄樊之战早日取得完胜,孙权根本来不及下手偷袭。荆州不丢,跨有荆益的刘备就可以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两路大军分进合击对曹魏发动猛攻了。

如果擒于禁的是张飞而不是关羽,三国历史肯定要改写:张飞会用计,而关羽只知道一味猛攻,结果顿兵坚城之下,直到徐晃大军赶到,岌岌可危的樊城还摇摇晃晃着没有倒掉。

于禁遇到曾经有过降曹经历而又十分骄傲的关羽,于是于禁悲剧了,关羽悲剧了,连刘备也悲剧了。

至于有人说关羽囚禁于禁是出于保护目的,这好像有点不靠谱:在后汉三国年间,枭雄们都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将领战败投降而诛灭三族的事情极少发生。比如蜀汉的黄权投降曹魏,他的家人留在成都还照旧领工资,他的儿子黄崇继续为蜀汉征战,最后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起牺牲于绵竹。

在于禁请降关羽嘲讽这个过程中,是于禁有错在先,关羽接下来的处理方式似乎也不够完美。错上加错,导致于禁和关羽的结局都令人叹息。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展开设想了:如果于禁像庞德一样威武不屈,是否会赢得关羽的尊敬?如果于禁真心归附,张飞敢用他赚取樊城吗?于禁会不会把张飞骗进樊城逮住?

更多文章

  •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黄忠斩了他,为何却没有威震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夏侯渊,黄忠,于禁,张郃,刘备,曹操

    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击败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于禁,威震华夏。而在此之前,同样是爆发于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之间的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一战扬名,将曹操手下八虎骑之一,征西大将军夏侯渊斩落马下。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三

  • 乐进、徐晃和于禁,单挑打得赢魏延吗?答案有点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徐晃,魏延,乐进,于禁,曹操,许褚

    魏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武将:经历特殊,性格特殊,能力特殊,地位和作用特殊,尤其有意思的是,他战斗风格也非常特殊。魏延有过两次明目张胆的临阵投敌,所以说他经历比较特殊;他性格骄狂自负,有点像关羽,但却隐忍坚执,比关羽少三分霸道,多一段狡黠;魏延有统兵之雄才,却无为将之气度,能力特殊;魏延是蜀汉阵营中壮年

  • 五子良将,带兵最多的不是张辽,也不是于禁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关羽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五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被称为“五子良将”,史书《三国志》记载,时有良将,五子为先。这五人,战绩都是非常厉害的,如果单论统兵数量,他们当中谁最多呢?如果排序,怎么排?首先可以肯定,统兵最多的,不是张辽,也不是于禁。第一名,张郃。张郃是很能活的,一

  • 于禁投降关羽, 后被送回魏国, 曹丕为何要将他羞辱而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林珂谈科技标签:关羽,曹丕,于禁,曹洪,庞德,魏国,曹魏,汉朝,诗人,曹操手下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先属鲍信(曹操的恩人),后属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敢于攻击不守规矩的青州兵,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受到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不过,公元219年,关羽围攻襄樊时,于禁亲率七军前往救援。全军覆没,被收押在南郡。黄初二年(221年),于禁辗转返回魏国,最终官拜

  • 于禁的结局让人唏嘘,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他对人生错误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孙权,曹丕,庞德

    于禁投降关羽之后的遭遇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不如死。作为原本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于禁深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在异姓将领中,于禁是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人。在救援襄樊的时候,防守樊城的主将曹仁才率领七千人马,而于禁率领的援军则达到了三万人。那么,于禁为何会落得个这种下场呢?一、被俘前的于禁。于禁在襄

  •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粤姐说奇闻标签:黄忠,于禁,关羽,汉朝,三国,夏侯渊,曹操手下

    夏侯渊的地位不亚于于禁。为什么杀死夏侯渊的黄忠没有被评为“威震中国”?但也正是这些角色的精彩表演,让三国的整体故事更加精彩。在《三国演义》,我们珍惜以刘关璋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尤其是对关羽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关羽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关羽在三国的成就也相当丰富。作为五虎将,关羽在三

  • 于禁投降关羽有何隐情?境界或超虎将庞德,曹操曹丕错看他!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关羽,庞德,曹操,于禁,张郃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先后围困了襄阳和樊城。在樊城外,水淹七军,尽管是关羽的巅峰杰作,成就威震华夏的美名;还是于禁的谷底拙作,背负折戟沉沙的骂名。于禁统率七军到樊城救援。七军,通指七支军队。《三国志·魏书二三·和常杨赵裴传》记载:太祖征荆

  •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的光辉,但于禁投降却饱受批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刘备,曹仁

    在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也即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再比如东吴将领中,太史慈和甘宁这两位猛将,就是降将出身。至于傅士仁、麋芳这两位关羽的部下,也在襄樊之战后归降了东吴。当然,同样是降将,他们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

  • 于禁战败投降关羽,可惜关羽对他处置失当,失去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笑春风标签:关羽,于禁,曹操,孙权,庞德,徐晃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救援襄樊。谁知道关羽利用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自然条件,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庞德的援军。在战后,于禁投降关羽,庞德被杀。但是,此后直到关羽败亡也再也没有见到于禁的身影。那么,于禁究竟去了哪里?一、被拘禁在江陵的于禁。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回到关东的曹操为了自己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究竟有多少人?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关羽,于禁,曹仁,曹操,大军,庞德,七军,汉朝,三国

    公元219年,关羽在和曹仁的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包围襄阳和樊城。尤其是曹仁驻守的樊城,是关羽的重点照顾对象,被围得水泄不通。曹仁不得不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出于禁带领七军驰援。于禁的七军兵强马壮,是曹操的精锐部队,给关羽造成的压力非同一般。如果没有汉水暴涨,曹仁和于禁,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里外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