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年,孙权临终时传位于10岁的儿子孙亮,又让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辅政,没想到仅一年后,孙亮就设鸿门宴诛杀诸葛恪,并用苇席裹着他的尸身,扔到石子岗,之后又将他全家处死。
诸葛恪,字元逊,是三国名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年少时非常的聪明。
一次,孙权问他:你父亲诸葛瑾,和你叔父诸葛亮,谁厉害?
诸葛恪随口答道:当然是我父亲厉害!
孙权听了,不以为然的说道:不对!你父亲明明没有你叔父厉害!
诸葛恪却答道:在这乱世,我父亲知道辅佐谁,而我叔父,居然辅佐那个大耳贼!
诸葛恪的话,与其说是在夸他父亲,不如说是在夸孙权,孙权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合不拢嘴。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的脸长得很长,一次,孙权为了捉弄诸葛瑾,就牵了一头驴,并在上面挂了一个牌子,还写了诸葛瑾三个字。
诸葛恪看见了,立即提笔,在诸葛瑾三个字后面,添了之驴两个字。如此,孙权只好把那头驴,赏给了诸葛恪。
252年,孙权病危,临终时,他传位于年仅十岁的太子孙亮,并托孤于诸葛恪。
孙亮继位后,加封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掌握大权后,推行了许多惠民政策。
尤其在税收方面,他是能减的就减,甚至有的老百姓欠的朝廷的税,他直接就下令:不用还了。
诸葛恪推行的这些政策,使他在吴国的威望大增,每当他外出时,老百姓都去围观,把脖子伸得长长的,看看这位既聪明,又施仁政的传奇人物,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曹魏的大将军司马师,抓住孙权去世、年幼的孙亮继位,朝政不稳的这个机会,派兵进讨东吴。
司马师以征南将军王昶,率西路军进攻南郡,以镇南将军毌丘俭,率中路军进攻武昌,以弟弟司马昭为大都督,统领胡遵、诸葛诞等将领,进攻东兴。
东吴得知紧急军情后,经过一番商量,诸葛恪率大军四万,先去驰援军事重地东兴,只要东兴保住了,南郡、武昌就不会有大问题。
为了火速驰援东兴,诸葛恪又令平北将军丁奉,率三千精锐,从水路前进,率军先去。
丁奉调了30只快船,每船载百余人,火速向东兴进发,到达东兴后,恰巧下起大雪。因为天气不好,司马昭手下的将领胡遵,正在与将士们在营中饮酒驱寒。
当探马告诉他,有30只敌船前来时,他出来看了看,而后很不在意的说道:敌军仅有三千余人,不必大惊小怪。
之后,让探马继续观察敌军动向,自己又回营里喝酒了。而此时的丁奉,告诉三千精锐:大丈夫建功立业,正在此时!
之后,他令三千精锐卸下头盔,脱了铠甲,只拿着刀,发起进攻。
敌军的哨兵,见丁奉率领区区三千余人,只拿着刀前来进攻时,不但不做任何准备,还不住的哈哈大笑。
结果,当丁奉率三千精锐杀入魏营后,毫无防备的魏军,连一丁点的战斗力都没有,他们所有的人,都选择了两个字——逃跑!
魏军一窝蜂似地跑到桥上逃命,把桥都给压断了,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而此营的主帅胡遵,也顾不得组织兵马抵抗,而是挑了匹快马,也赶紧逃跑了。
魏军的西路军和中路军,得知东路军大败后,也不敢前进,纷纷撤退。
诸葛恪在此次大胜后,产生轻敌心理,认为这是消灭魏国的大好时机,因此出兵20万,征讨魏国。
当时,东吴的很多大臣,都认为东吴国力弱小,防守有余、进攻不足,不应该伐魏。
可是,诸葛恪根本听不进去,他以20万总兵力,攻打魏国的总隘口新城。
新城守将张特以三千守军,硬是与诸葛恪大军,相持了好几个月。
当时的吴军,多日攻打不下新城,兵马相当疲惫,又因为正是夏季,天气炎热,生病的人非常多。
有人劝诸葛恪,应撤兵回去休养,诸葛恪根本就不听。当司马师得知吴军生病的人很多,战斗力大大下降时,立即派兵马增援,将其一举击溃。
诸葛恪兵败回师后,怕人议论,便把责任推给下面的将领,轻的发配边关,重的直接处斩,因此,满朝文武心里都恨透了他。
当时的诸葛恪威势赫赫,权倾朝野,使吴主孙亮见了他,都有些瑟瑟发抖,因此,诸葛恪的死期到了。
孙亮与宗族将领孙峻,设了一场鸿门宴,请诸葛恪前来赴宴。
诸葛恪当时的心里,总是惊疑不定,因此,走到皇宫门口时,就推说自己肚子疼,不能赴宴。
这时,诸葛恪的亲家滕胤并不知孙亮、孙峻要诛杀诸葛恪,见他不去赴宴了,便劝道:您身为太傅,陛下要召见您商量事情,还是尽量去吧!
诸葛恪犹豫了一番,便带着佩剑前去赴宴,结果,酒席中吴主孙亮找了个理由,先出去了。
孙峻便向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下令:奉天子昭,诛杀此贼!
诸葛恪大惊,正要拔剑,可惜,他的剑还没有拔出,头已经落地。
诸葛恪死后,他的尸首被苇席裹着,扔在了石子岗的乱冢坑里。之后,他的全家老少也被处死。
当魏国的大将军司马师,得知诸葛恪全家被处死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威震其主,何能久乎!
其实,司马师又何尝不是威震其主呢?他甚至还废曹芳、立曹髦。只不过,他与诸葛恪的结局不同罢了。
那么,您觉得诸葛恪全家都被诛杀,冤吗?欢迎讨论。
素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