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劣迹斑斑的东吴后主孙皓,真有史料记载中那样不堪吗?

劣迹斑斑的东吴后主孙皓,真有史料记载中那样不堪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体验娱乐说 访问量:1024 更新时间:2024/1/24 23:20:19

提到三国时期的昏君,蜀汉后主刘禅和东吴后主孙皓一定榜上有名。这两个政权的亡国之君代表了两个典型,一个是昏弱无能,虽然没有暴政,但是才志实在不够;一个暴虐不仁,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实际上倒行逆施,最后还是把国家搞灭亡了。

现在很多人喜欢为刘禅翻案,认为他是大智若愚;不过为孙皓翻案的人显然没有刘禅那么多。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残暴的孙皓,他的历史形象到底该是怎样的。

《三国志》明显夸大孙皓的残暴程度

后人所了解的孙皓大概都伴随着剥皮、凿眼这些残酷又血腥的字眼,这些也都是在《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中很清晰地记载着,《三国志》是正史,是了解或研究三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料。所以孙皓的残暴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然而史料记载与真实历史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先是蜀汉大臣,蜀汉灭亡后成为西晋大臣,他写作《三国志》的时候是以晋人的身份,涉及到关于西晋的内容往往会小心谨慎斟酌内容。

比如在《三国志》中关于司马懿吃瘪的内容,陈寿是一概不记载。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卤城之战'';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诸葛亮导致张郃战死,在《三国志》中只字不提,需要裴松之补注的内容才流传后世。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陈寿在修史的时候,他必须要考虑政治立场上的因素。

孙皓也是同理。孙皓是东吴最后一任皇帝,东吴被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消灭,孙皓这才成了司马炎的座上宾。对这个西晋曾经的敌人,讨伐的对象,陈寿在下笔的时候自然也是使用了春秋笔法。当然一个有道德的史官不至于颠倒黑白,陈寿也不至于把一个仁君塑造成暴君。不过《三国志》确实夸大了孙皓的残暴程度。

裴松之为《三国志》引注了很多内容,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多采取其他史料的内容,也夹杂自己的观点。裴松之有一段记载很有意思:东吴灭亡之后,孙皓包括东吴群臣也跟刘禅一样来到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的侍中庾峻问孙皓的侍中李仁:''听说吴主喜欢剥人皮,挖人膝盖,是不是真的?''李仁回答说:'''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吴主使用肉刑惩罚罪人,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庾峻又问:''听说吴主讨厌别人直视自己,如果有人直视自己就会被施加凿眼的酷刑。''李仁又直接回答:''并没有这件事。而且臣子本来就不应该直视君主,这是无礼的举动。对无礼的臣子进行惩处,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总而言之李仁的观点非常明确:孙皓的残暴名声一部分是因为受过惩处的人的指责;一部分是''君子恶居下流''的缘故。平心而论,孙皓在历史上确实不算仁君,但《三国志》的记载也夸大了孙皓的残暴程度。

孙皓以严酷手段治理东吴的背景

小编再次强调,孙皓绝对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治理东吴的手段也非常严酷,任用酷吏、诛杀大臣、宗室,可以说是暴君和昏君的结合体。不过孙皓以严酷手段治理东吴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就是东吴长期以来权臣当道的情况。

孙权在统治晚期是非常昏聩的,其中很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二宫之争'',是孙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又让孙霸接受与孙和同样的待遇。导致群臣对孙和、孙霸之间继承人的归属暧昧不清。

孙和的太子之位名正言顺,但是孙霸似乎也有继位的可能。这就导致一些政治投机者纷纷下场支持孙霸。这种情况在汉末三国时期也是非常常见,比如袁绍、曹操都有过子嗣内斗的情况,原因就是继承人不明确,不正当。大批东吴重臣或被卷入、或主动参与''二宫之争'',并且利用''二宫之争''对政敌进行攻击。在这种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孙权把孙和和孙霸全部放弃,以幼子孙亮为太子,并挑选了诸葛恪、孙弘、孙峻吕据滕胤作为辅政大臣。

孙权的做法无疑导致东吴主少国疑、权臣擅政的局面。孙权去世之后,首先诸葛恪和孙峻就杀死孙弘;然后诸葛恪又被孙峻所杀。在这个过程中,少帝孙亮完全没有任何话语权。孙峻火并诸葛恪的时候,孙亮一直在强调:''非我所为!''孙峻去世后,他的从弟孙綝又火并吕据和滕胤独揽大权。孙亮还是没有亲政的权力。最后因为一次失败的政变,孙亮被孙綝所废,孙綝拥立孙休为帝。

而后孙休虽然成功除掉孙綝,但仍然有权臣干政的迹象。孙休在位期间重用濮阳兴和张布。濮阳兴是孙休在会稽做琅琊王的时候的亲信,张布则是除掉孙綝的最大功臣。这两个人是孙休时期权重最大的人物,也是孙休最为信任的。孙休去世之前,将少子托付给濮阳兴,以濮阳兴为辅政大臣。然而濮阳兴却没有遵循孙休的遗命,听从万彧的建议,拥立孙皓为帝。

孙皓严苛酷刑的政治目的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到,东吴的政局非常畸形。孙亮时期完全没有执政的机会;孙休时期虽然能够亲政,但给予濮阳兴和张布的权柄太大,以至于濮阳兴、张布可以轻易地放弃孙休一系,改立孙和一系的孙皓,而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东吴长期权臣当道的情况无疑会给孙皓非常深刻的印象,孙皓用严酷的刑罚控制朝臣,树立权威,未免不是对权臣当道的担忧。

比如孙皓在即位初期的时候就处死了自己上位的最大功臣:濮阳兴和张布,目的很有可能就是为了避免二者居功自傲,以及二者长期经营的政治影响力,还可以杀鸡儆猴警告其他臣子。孙皓用酷吏监视群臣,用残酷的刑罚对待群臣,明令禁止臣子直视自己,也明显是震慑群臣、加强对东吴政权控制的举措。

类似的情况在汉末三国时期也是存在的。比如刘备平定益州之后,让诸葛亮、法正、李严、伊籍刘巴五人制定《蜀科》。法正的意思是用宽法来争取益州人士以及''东州士''的支持,而诸葛亮坚持用严刑峻法,原因就是蜀地长期法律松弛,导致当地豪强不畏其威,不怀其德,需要用严法来矫正。而东吴长期主弱臣强,也需要孙皓利用非常手段肃清风气。

然而孙皓和诸葛亮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诸葛亮虽然用严法,但是赏罚分明,同时宣扬德教,大力发展国力;而孙皓一味用严酷刑法,程度也甚于诸葛亮,甚至到了黑白颠倒的程度。同时孙皓也远远称不上一个优秀的甚至合格的政治家,在位时期穷奢极侈,大兴土木,迷信谶纬,消耗国力。最后西晋轻易地消灭东吴,孙皓成为东吴的亡国之君,也算是正常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标签: 孙皓后主孙休诸葛恪东吴孙权

更多文章

  • 孙皓为什么要杀死最爱的张夫人,之后他又做了什么荒谬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孙皓,孙休,东吴,孙亮,孙权,张夫人

    在三国时期,东吴作为偏居江南的地方政权一直以自保为主要目的,当地的士族和东吴皇室孙氏打成了稳定的同盟,这让他们成为了三国中最后被消灭的国家。提到东吴被消灭的原因,除了晋朝的强大实力之外,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的荒淫无道也是要负有一定责任的。这位被给予厚望的“长君”在继位之后表现极为糟糕,这让东吴迅速走上了

  • 皇帝也疯狂,残暴荒淫,喜欢虐心的吴末帝孙皓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孙皓,孙休,孙和,孙权,李瑁,吴国

    一、幼年历经磨难,成年后侥幸继位孙皓,字元宗,又名彭祖,字皓宗,是孙权的废太子孙和与何姬所生的儿子,为孙和的庶长子。孙皓幼年时,很受祖父孙权喜爱,并被孙权赐名为“彭祖”。其父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黜时,孙皓才刚刚8岁。之后几年,年幼的孙皓又随着屡遭贬迁的父亲孙和及家人过起了到处颠簸的日子。到了建兴二年

  • 东吴暴君孙皓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孙皓,孙权,东吴,丞相,陆逊,孙亮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68孙皓继位后虽然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但东吴在他的领导下却成功渡过了这道难关,先后平定了交阯之乱和步阐之乱,并取得了西陵大捷这样辉煌的战果。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孙皓是要远远胜过孙亮和孙休的,自从孙权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东吴已经很多年没取得这样的大胜了。士人们

  • 为什么孙皓会处死韦昭?-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韦昭,孙皓,孙休,孙和,吴书,东吴,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历史学家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风云。前面我们讲到过东吴的最后一任帝王孙皓,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物,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孙皓简直可以看做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典范,比起商纣王还要更残暴一些。而孙皓被诟病比较多的就是残害大臣,其中处死韦昭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孙皓的罪状之一。今天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孙皓

  • 东吴孙休死后为什么会选择孙皓做继承人?-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休,孙皓,东吴,孙权,孙峻,诸葛恪,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魏国灭掉蜀汉后,华夏大地就变成了魏国和东吴两足鼎立的局面。但这个时候东吴的政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孙权的儿子孙休英年早逝,临终时希望濮阳兴、张布能扶持自己的儿子,但孙休死后,濮阳兴、张布却最终选择了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为什么濮阳兴、张布辜负了孙休的嘱托,为什么东吴会选择孙皓继位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东

  • 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孙皓任吴主,羊祜镇守荆州边防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孙皓,羊祜,吴主,魏国,曹操,晋朝,司马炎,史说三国,荆州(古代)

    司马昭病逝,太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司马炎见天下大势尽在司马家族掌控之中,逼迫魏帝曹奂退位禅让,黄门侍郎张节谏阻,被司马炎打死于殿上。曹奂不得不亲捧传国玺将皇位禅让于司马炎。司马炎建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司马炎每日商议伐吴大计,欲一统天下。司马家族为何能

  • 孙皓为什么要迁都武昌?-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皓,孙权,孙休,东吴,孙策,诸葛恪,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历史上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的,所以很多史料上对于孙皓的记载都形成了脸谱化。但为什么孙皓登基初期和后期的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中间孙皓要把都城迁到武昌呢?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孙皓迁都以及东吴背后的政治博弈。01《资治通鉴》原文02译文03收获与反思谈孙皓迁都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孙皓登基以

  • 陆逊的侄子,官至东吴左丞相,最终却被孙皓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陆逊,孙皓,吴国,孙休,史说三国,东吴左丞相

    在三国时期,吴郡四姓是支撑东吴的四大士族。其中,就吴郡陆氏来说,不仅有陆逊、陆抗这一对父子名将,还有笔者今天要说的陆凯,也在吴国受到了重用。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的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族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陆凯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不过,这也

  • 那些被冤杀的大儒——三国孙皓杀韦昭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孙皓,韦昭,孙权,孙和,皇帝,孙休,古装片,科学家,三国(电视剧)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东吴史学家和经学家。因避司马昭之讳,《三国志》中称其为韦曜。太平三年9月26日(258年11月9日),吴国宗室孙发动政变,废孙权幼子孙亮(第七子),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改元永安。孙休崇尚文化,永安元年创设国学,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孙皓264年,孙皓即位。韦昭

  • 东吴皇帝孙皓的残暴史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孙皓,孙休,东吴,遗诏,大臣

    东吴的最后一代君主叫孙皓,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暴虐的君主,同时亡国之君,他的人品远不及刘禅曹奂,这个人一点不值得同情,反而有点憎恶,说他无恶不作或者罄竹难书,大概可以说并不过分。下面说几个故事,可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第一,刚开始的给人的印象,是个励精图治的贤明君主。孙休临终前,遗诏立太子为帝,但因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