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的战略眼光有限,居然认为鲁肃劝他借荆州给刘备是个错误

孙权的战略眼光有限,居然认为鲁肃劝他借荆州给刘备是个错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 访问量:3738 更新时间:2024/1/21 12:12:10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28

周瑜去世后,随着鲁肃上位成为荆州地区最高负责人,江东对刘备的外交政策开始出现转向,双方之间一度有些紧张的关系开始缓和下来。

而提到鲁肃对双方关系的影响,借荆州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这也成为后来双方长期扯皮的根源。

关于借荆州一事,历来是众说纷纭,就连此事究竟是否属实都没能达成一致,因为有人认为这是东吴事后的一面之词。

持这一论点最著名的就是清代学者赵翼。他认为荆州本是刘表所有而非东吴所有,而且在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期间,刘备在联盟抗曹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理应有权占据荆州,所以借荆州一说是不成立的,荆州是刘备靠实力取得的。

这种观点虽然并非最主流,但却也有一定市场,甚至比较著名的近代史学家吕思勉也认同他的论述。

然而赵翼的观点我却无法苟同,因为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荆州本属刘表不假,但随着刘琮投降,荆州大部早就归了曹操,所以谈不到刘备承袭刘表的荆州。

另一方面,战后的利益分配肯定要根据战争中贡献大小来定,可无论赤壁遭遇战、乌林火攻还是江陵之战,东吴军队都是核心主力,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这明显不是根据贡献多寡划分出的结果。

另一方面,从史实记载的角度,借荆州也是确凿无疑的。

比如曹操听闻江东以土地资助刘备后极度震惊,而周瑜在信中也强烈反对割让土地,这都是史料明确记载的事。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三国志鲁肃传)

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

另外,从事后刘备一方的反应来看,也可以佐证这一事实。

后来东吴向刘备讨还荆州时,刘备的态度比较模糊,他并未否定此事,而许诺说将来攻克凉州后再交付荆州。

虽然这只是刘备的托辞,但他却对此没有反驳,可见他是理亏的,也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如果当初压根没有借荆州一事,他大可以据理力争。

而后来双方因荆南四郡归属发生冲突而进行谈判时,关羽手下声称土地乃是有德者居之,没有常主。由此可见,在刘备集团内部,也普遍承认自己所占的土地曾属于东吴。

总而言之,借荆州是铁一般的事实。多年后孙权在跟陆逊谈到鲁肃时,认为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是一个失误。

如果压根没有此事,孙权为何要污蔑已经去世多年的功臣呢?

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三国志鲁肃传)

其实还有一件事,也成为对借荆州一事持反对观点者的论据,那就是江夏归属的问题,他们认为江夏本属刘琦,后来却归了东吴,说明是孙权和刘备进行了土地的交换,所以谈不到借荆州。

事实上,刘琦生前的势力范围仅局限在江北夏口周边不大的地区。

江夏北部是曹操的地盘,由文聘驻守,这个没有争议,而东吴也只占据了江夏长江以南的地区。至于夏口一带,则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湘水划界后才正式归属东吴,那属于后来双方进行的利益交换,和最初借荆州没有一点关系。

之所以这么说,根据就是程普在南郡之战后两度担任江夏太守,他的治所在江南的沙羡。

江陵之战后,刘备领荆州牧,而根据刘备传的记载,刘琦在这之前已经病死,他的部下都归了刘备。因此可以知道,在程普担任江夏太守期间,夏口一带就是刘备的地盘,否则程普没有道理不将其治所放在位置更重要的夏口。

因此江夏的归属问题和借荆州一事没有关联,在赤壁之战结束后的几年中,江东并未在江夏得到刘备什么好处。

解决了借荆州是否确有其事的问题后,接下来我们再说借的都是哪些地方。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谈到了,借荆州借的是南郡江北一带以及长沙、武陵、桂阳三郡的部分地区。这也是东吴后来主张讨还三郡的原因。

在周瑜主持荆州军务期间,由于他的反对,此事只是初步达成意向,实施程度非常有限,而在鲁肃继任后,才真正开始实施起来。

接替周瑜担任南郡太守的程普又被调回了江夏,而继承了周瑜几千部曲的鲁肃也将驻地从江陵往东迁移到了陆口,并担任新设立的汉昌太守,由此可见东吴的势力在逐步退出这一地区。

南郡是东吴经历一年苦战,付出巨大牺牲才打下来的,就这样拱手送人,而事后得到的回报却非常有限,乍一看绝对是一笔亏本买卖,而孙权也认为这是个错误。

不过真的如此吗?其实孙权这么想是因为他并未领会鲁肃的真正意图。论政治权谋,孙权是行家,但若论到战略眼光,他就远远达不到鲁肃的高度了,因此无法理解也是正常的。

鲁肃是一位比周瑜更胜一筹的战略家,他们二人最终目标虽然相同,都是希望东吴能够建立帝业,但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则是不同的。

周瑜的方案是不惜一切代价扩充自己的实力,对于盟友,一方面进行压制,另一方面则尽量榨取它的价值,从而让自己的实力达到最大化,以获得和曹操对抗的资本。

这个方案大方向没有问题,但是实现起来难度过大,本来联盟的实力就逊于曹操,内部再生出矛盾的话,除非曹操集团内乱,否则基本是没有机会的。或许周瑜是因为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才会有些急功近利吧。

但是鲁肃的方案就不同了,他对于曹操的强大有着清晰的认识,从当年提出榻上策的时候,他就清楚抗曹是一场长期斗争。

既然要长期斗争,就必须保持良好的同盟关系,只要曹操仍然是最强大的势力,联盟就必须维持下去。

至于刘备是否有威胁,会不会养虎遗患,那不是短期内需要考虑的问题,一切都是破曹以后的事情。

即使因为刘备过于壮大,破曹后东吴在双方的竞争中处于下风,那也总比联盟破裂而被曹操各个击破要好,这叫两害相权取其轻。

具体到借荆州这件事上,孙权之所以会赞同鲁肃,以他的战略眼光,应该不会考虑得太复杂,大概就是无力在东线面临曹操强大压力的同时再去荆州压制刘备。

但是鲁肃就不一样了,他考虑的显然更多。

第一,从曹操南征荆州的时候,鲁肃就认识到最初的榻上策已经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了,必须要根据新形势制定新策略。

可以说孙刘联盟就是榻上策的一个变种,接受将原计划中的部分利益让给盟友,通过联盟手段达到“竟长江所极”的效果,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第二,他是打算借助刘备去经营荆州。

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汉晋春秋)

按照庞统的描述,在经历了两年的大规模战乱后,曾经富庶的荆州已经今非昔比,不仅残破不堪,连当地人才也有很多去了北方。

根据陆逊传的记载,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荆州局势尘埃落定后他们才逐渐回归。

时荆州士人新还。(三国志陆逊传)

对于这样一个荆州,若想尽快让它恢复元气,辛苦经营是必不可少的,而刘备相比孙权来说更适合做这件事。

刘备在荆州多年,颇有人望,当初刘琮降曹的时候,其部众有很多投靠刘备,规模达到十万以上,后来刘琦死后,他的部下也归顺刘备并推举他为荆州牧,可见刘备在荆州的地位。

反观孙权,他是个外来者,而且孙家给荆州人留下的印象太坏了,他们对江东只有仇恨和恐惧。

当年孙坚逼死荆州刺史王叡,又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后来孙策和孙权四次征讨江夏,杀死荆州兵民无数,我想任何一个荆州人在刘备和孙权两个人中做选择都不会犹豫的。

甚至连贾诩这个外人都清楚“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可见这是众人皆知的事。

因此,借助刘备的人望经营好荆州,是一件可以提升联盟总体实力的好事。

至于将来荆州实力恢复后,东吴是不是能顺利将其索回,在总体战略上则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如果双方因荆州归属发生严重矛盾,最终只会便宜了曹操,到时候曹操坐收渔利,双方谁也得不到荆州,所以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而且刘备在入川之前信誉还是非常不错的,鲁肃和他的交往不多,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就回去了,对刘备这位枭雄的本质,认识程度显然不如长期和他一同作战的周瑜,所以他也无法料到刘备日后竟会耍无赖。

而鲁肃即使知道刘备会赖账,我想他依然会做出相同的决定,这就是借荆州的第三点理由。

鲁肃对于借荆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通过武装刘备,吸引曹操的火力。

在多方相争中,强者和弱者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强者只需以连横之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即可取得最后的胜利,如秦灭六国。

但弱者就很难了,只有合纵抗强,通过削弱对手使自己由弱变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要形成联盟,其领头者自然会成为强势一方的首要打击目标,目前东吴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如果想要不承受曹操的主要压力,就必须提升刘备在曹操眼中的威胁值,将他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此时以土地资助刘备,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在对抗中,东吴是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外交手段的,这是东吴的一大优势。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虽然心里清楚想要一统天下的曹操才是最大的威胁,这是根本矛盾无法化解,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一定那么死板,毕竟双方是曾经的盟友,在明面上是有缓和的余地的。

但是刘备就不同了,他打出的旗号就是抗曹兴汉,反曹是他多年来的招牌,他是绝不可能和曹操媾和的,否则他苦心经营的人设就会崩塌。反过来曹操对此必然也有清楚的认识。

这是刘备的优势也是他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刘备再逐渐强大起来,曹操便会暂时放下东吴,重新将矛头对准他。

事实上,从借荆州开始实施的时候,曹操震惊的表现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了。自己和刘备势不两立,此人屡战屡败却始终败而不倒,一旦让他成了气候问题就严重了。

后来刘备集团在水淹七军后,无论实力和声势都到达了顶峰,曹操便将其视为最大威胁,主力部队大多调往西线,这样一来,东吴的操作空间就有了。

可惜的是,彼时鲁肃已然过世,东吴上下再无一人能够领会他的战略思想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像鲁肃这样高瞻远瞩,却又极度理智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因为人性中是有弱点的。

从个人角度来看,为什么从底层中脱颖而出会那么困难?就是因为同样身处底层的人会拖后腿。

本来大家都过着苦日子,自然能相安无事,一旦某人有持续进步的趋势,他身边的人自然会羡慕嫉妒恨。

因此在工作中,绝大多数人对有利益冲突的同僚的恨,会远远超过剥削他的资本家。内卷就是这么卷起来的。

具体到东吴这里也是一样,眼看着当年那个在曹操兵锋下“志势摧弱,图欲远窜”的刘备在短短十年间实力暴增,已经到了比自己只强不弱的地步,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呢?

这一点无论是孙权、吕蒙和陆逊都无法免俗,这是人性中深入骨髓的一面,只不过能够突破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能够做到这一点,鲁肃真不愧为三国时代超一流的战略家。

标签: 刘备鲁肃孙权曹操周瑜刘表

更多文章

  • 周瑜、陆逊、吕蒙、鲁肃是东吴四大都督,为何不是三国24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周瑜,陆逊,吕蒙,鲁肃,东吴,赵子龙

    说起三国,很多人都会想到网络中流传的三国24名将,并以此为依据判断这些武将的排名。但是细心的网友却发现,周瑜、陆逊、吕蒙、鲁肃是东吴四大都督,却不是三国24名将,为何?所谓的三国24名将,主要是指的是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徐晃、庞德

  • 鲁肃有何才能,凭什么能媲美诸葛亮?他有一个堪比隆中对的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鲁肃,孙权,周瑜,刘表,三国,汉朝,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麾下

    鲁肃之所以能媲美诸葛亮,乃是因为他有一个堪比隆中对的计谋,叫作榻上策!接下来我们便来看看这个榻上策有多厉害?和三国演义中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不同,正史中的鲁肃,其实战斗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人家那一手箭术,连盾牌都是可以射穿的,可想而知鲁肃的臂力有多强,他简直就是个猛男啊,根本就不弱!除此之外,鲁肃这个人

  • 鲁肃究竟有何能耐当上东吴大都督?这三大特点周瑜都不具备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鲁肃,周瑜,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

    三国历史之中,是个英雄辈出的历史年代。武如:关羽、张飞、赵云……;文如:诸葛亮、庞统、周瑜……在东吴,武要数周瑜,而文要数鲁肃。但鲁肃是有何才能,在周瑜死后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鲁肃在一般人的认知之中,只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在三国演义之中,最著名的桥段就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借谁的呢?吴国;

  • 诸葛亮借东风,借回10万余支箭,鲁肃为什么要帮助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长河标签:鲁肃,周瑜,东吴,东风,三国,汉朝,诸葛亮,赤壁之战,天文学家

    赤壁之战有一环节最为重要,诸葛亮巧借东风,借回10万余支箭,但是东吴都督周瑜之前并不认同他的计划,后来鲁肃为何要帮助诸葛亮?第一点原因是此次是联合作战,是因为这一战是吴蜀联军与魏国作战,鲁肃为了大局着想,私下里出手相助诸葛亮。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魏国挑起,吴与蜀两国共同抗魏。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肃一心

  •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江东对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拓跋腾标签:鲁肃,刘备,蜀汉,孙权,三国,汉朝,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诸葛亮的隆中对广为人知,其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奠定了三国的基础,早在隆中对提出的七年前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塌上策也被称之为江中对,隆中对的核心是跨有荆、益二州,两路大军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鲁肃的塌上策是在稳固扬州的基础上,夺取荆州,跨有荆、扬尽长江之所极,和曹操分庭抗衡建立江东的霸业,隆中对和江

  • 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是谁?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鲁肃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诸葛亮,周瑜,鲁肃,赤壁之战,曹操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转折点,此战曹操惨败,一统天下的步伐受阻,孙刘组成联盟,三足鼎立之势逐渐形成。那么正史上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是谁?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鲁肃。不是诸葛亮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神化诸葛亮而创作的,正史上根本没有这些事。舌战群儒也是被演义

  • 为什么说袁绍的病逝间接导致鲁肃“吴中对”战略的破产?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鲁肃,袁绍,曹操,孙权,吴中,刘表

    孙权在继位后与鲁肃进行了一次长谈,鲁肃在这次长谈中为孙权制定了被后世称为“吴中对”的战略规划。不过与“中道崩殂”的“隆中对”相比,鲁肃的“吴中对”则是只完成了一步半就宣告破产了。有意思的是,袁绍的病逝间接导致鲁肃“吴中对”战略的破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鲁肃的“吴中对”分为四步:

  • 周瑜临终前,为何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而不是吕蒙呢?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周瑜,鲁肃,吕蒙,孙权,刘备,曹操,三国,汉朝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临终前向孙权表示:“鲁肃的智谋才略足以胜任,请求起用他来接替我。”对此,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当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

  • 三国演义: 诸葛亮草船借箭,鲁肃直接被吓蒙,曹操中计上当

    历史解密编辑:小小灰娱乐标签:诸葛亮,鲁肃,曹操,周瑜,张辽,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电视剧),古装剧,曹操麾下

    十万只箭,莫说3日就是30日,也难以造齐,汝不立军令状还可免去一死,事已至此,还望子敬救我。鲁肃本来是替周瑜来来打探消息的,没想到诸葛亮却向自己求救。事情是诸葛亮自己答应的军令状是诸葛亮自己签下的。鲁肃是真的无能为力,可这件事情也确实是因鲁肃而起,如果不是鲁肃把诸葛亮的话告诉周瑜,周瑜也不会想尽办法

  • 鲁肃有多厉害?他为什么能继任东吴都督?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鲁肃,刘备,孙权,周瑜,东吴,诸葛亮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在周瑜的引荐下投奔孙权。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鲁肃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似乎都是一个才能平庸的老好人的形象。但实际上,这是对鲁肃的严重误解,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其实是一个最顶级的战略家。鲁肃在东吴政权的出场次序,其实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