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肃一介书生,何德何能,为何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

鲁肃一介书生,何德何能,为何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原始人侃历史 访问量:557 更新时间:2024/1/27 14:10:12

在东吴“四大都督”中,鲁肃是最受质疑的一个。与周瑜吕蒙陆逊不同,在担当大任前,鲁肃并没有特别的军功。为何周瑜死后,东吴会选择以鲁肃代周瑜呢?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后人并称为东吴的“四大都督”。其实,真正获得大都督名分的,只有陆逊一人。而且,后来的陆逊以上大将军的名分,统领六军,摄行王事,算是统帅全军,而周瑜、鲁肃、吕蒙,事实上都无此名分,平时只能统领本部兵马,只是在承担特定任务时,才能奉命节制其他将领,拥有较重的兵权。

不过,周瑜、鲁肃、吕蒙,毕竟在东吴军中拥有特殊地位,能够参与最高决策,拥有最多的兵权,“岂徒武将而已乎”,地位高于一般武将。因此,孙权后来对陆逊评论此三人,视此三人与陆逊之间有传承关系,因此,后世将他们与陆逊并称为“四大都督”,虽不严谨,但意思是对的。

“四大都督”中,周瑜、吕蒙、陆逊,都在就职前立有战功,而鲁肃则似乎没有特殊的军功记载。这种情况下,为何东吴仍以鲁肃代周瑜,承担大任呢?自古以来,关键职务的人选任命,首先看你“代表谁”,其次才是个人才能。孙策、孙权的父亲孙坚,祖上数辈为吴郡小吏,孙家也就是吴郡地区的次级宗族,宗族力量并不强大。因此,自孙策平定江东以来,多借重北方来的士族,以此压制江东本地大族。

而淮泗集团,则是孙策、孙权最借重的集团。(类似后来蜀汉的“荆州派”)孙策去世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周瑜、张昭,皆是淮泗集团成员。

周瑜去世时,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的关系依然很微妙,孙权仍需借重淮泗集团。因此,接替周瑜职务的人选,仍需淮泗集团的人物。(如后来的蜀汉政权一般,诸葛亮去世后,需要以蒋琬等“荆州派”继续主持)而在当时的淮泗士族中,除张昭外,也就是鲁肃最有资格了。当时的吕蒙,还只是“吴下阿蒙”,而其他淮泗将领,多非士族出身,都不具备“代表”淮泗集团利益的资格。因此,鲁肃代周瑜,首先是淮泗集团内部的人选调整。

当然,鲁肃可不是靠着出身混上去的,孙权看重的,还是他的能力。早在孙权初识鲁肃时,鲁肃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提出了“全据长江”的设想,其对东吴的影响,不比“隆中对”对刘备集团的影响小。因此,初识鲁肃,孙权就视鲁肃为自己的邓禹(东汉开国第一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而赤壁之战前后,鲁肃又成了联刘抗曹政策的最佳执行者。赤壁之战后,围绕着如何处理孙刘关系的问题,东吴内部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周瑜、吕范认为:应该将刘备控制起来,由周瑜统领关羽、张飞等人。鲁肃则认为:应该联合刘备,资助刘备。周瑜之策,本质上是“吞并刘备”,鲁肃之策,本质上是“联合刘备”。最终,孙权认为曹操尚强,拒绝了周瑜的意见,采纳了鲁肃的策略。因此,进一步深化与刘备的合作,巩固联合抗曹的局面,成为孙权集团的下一步战略。

既然如此,由鲁肃领兵于邻近刘备的江陵(后改到陆口),执行好这一战略,自然是最合适的了。那么,毕竟是领兵大将,最需要的难道只是处理好与友军关系,而不是领军作战的能力吗?其实,鲁肃以治军严整著称,虽不及周郎,但本身确实也有相当的军事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当时,鲁肃最重要的任务确实不是领兵抗曹。

由于孙权答应“以地资备”,因此,江陵等关键地区已经让给了刘备。当时,最为紧要的地方,西线是江陵、公安,东线是濡须。江陵、公安,由刘备主要负责防御,濡须则由孙权亲自抓,鲁肃所在的区域,主要是协助两线,直接防御任务并不重。因此,协调好与刘备集团的关系,确实是当时鲁肃的主要职责。

以鲁肃代周瑜,自然是执行此战略的最佳人选。而以鲁肃代自己,也是周瑜本人临终前的希望。周瑜临终前,表示鲁肃“智略足任”、“鲁肃忠烈,临事不苟”等理由,推荐鲁肃代自己领兵。周瑜如此看重鲁肃,一则是对鲁肃的了解,二则是对战略的构想。在如何处理刘备的问题上,周瑜与鲁肃有分歧。然而,周瑜是深知鲁肃的性情、才能的。早在投靠孙策之前,周瑜、鲁肃就已经有了很深的交往,关系紧密,彼此了解。鲁肃得以效力孙权,也正是得到了周瑜的推荐。因此,虽有一些意见分歧,但周瑜深知鲁肃是有能力接替自己的。

同时,周瑜对战略规划自然也要做出一些调整。原本,周瑜的企图是:以自己的能力,统御关羽、张飞等人,进取益州。孙权拒绝了控制刘备的建议后,周瑜又希望自统兵取益州。然而,就在受命回军的途中,周瑜病倒了。显然,周瑜病倒后,东吴自然无人再可能统御刘备的将士了(其实周瑜在也很难),因此,转而采取联合刘备,已是必然的事情了。所以,周瑜也认识到:随着自己的离开,采取鲁肃之策,已经是唯一可行的方略了。因此,周瑜也推荐鲁肃,只不过,再次强调了警惕刘备的重要性而已。

史书说鲁肃“治军整肃,令行禁止”,有相当的治军之能。不过,就具体表现看,鲁肃确实没有代表性战役,在军事上的表现不及其余“三英杰”突出。总体上,鲁肃以战略、外交见长,而不以军旅见长。不过,如前所说,当时,鲁肃这个职位最重要的,就是执行联刘抗曹的战略,协调好与刘备集团的合作关系。当时,确实也没有比鲁肃更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人选了。从结果上看,鲁肃的任务完成得不算特别漂亮。

周瑜推荐鲁肃时,曾再三强调:联合刘备可以,但是,“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既要联合,也要防备。在与刘备集团保持团结这一点上,鲁肃确实作得很到位。尤其是关羽与之发生纠纷时,鲁肃能“常以欢好抚之”,避免冲突。然而,在与刘备争夺利益时,鲁肃则无能为力,当孙权问其意见时,鲁肃总是说: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难怪孙权后来表示:鲁肃不过是”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无能为力,却说大话。比之“既联合又争取控制”的周瑜来,鲁肃这一点确实不足。后来,孙权的评价是:子明(吕蒙)“次于公瑾(周瑜)”,“胜于子敬(鲁肃)”。当然,个人认为,吕蒙袭取南郡,战术上确实足够精当,但过早与刘备翻脸,虽然一时痛快,但从全局来说并不高明。

总的来说,鲁肃确实“智略足备”,是顶级的战略家。他坚持孙刘联盟,这个大方向无疑是当时最符合东吴利益的。只不过,在小谋略上,鲁肃确有不足之初,完全不是“猾虏”刘备的对手。因此,在合作中,刘备占了大便宜,东吴吃了亏。周瑜“有似养虎”的说法不幸成真,刘备壮大,使东吴感到极大威胁。

当然,当时的天下,没有人能“猾”过刘备,鲁肃“猾”不过,也不算特别丢人。作为淮泗集团的主要代表任务,鲁肃以战略、外交见长,这是他能“代周瑜”的主要原因。任职期间,鲁肃在大方向上无疑是正确的。因此,这段时间也是孙刘联盟发展最快的时候。

当然,“猾”不过合作伙伴,被合作伙伴贪了便宜,也让他后来受到孙权的指责。顶级的战略家,保证大方向正确,但在微操上不甚狡猾。大智若愚,大约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

标签: 鲁肃周瑜刘备孙权吕蒙陆逊

更多文章

  • 鲁肃的大战略:从天下二分到三分天下,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秋叶侃史标签:鲁肃,诸葛亮,刘备,周瑜,孙权,曹操

    读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隆中对并不陌生,三顾茅庐之后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也正是在这一次会面当中,诸葛亮为刘备进行了清晰地格局分析,并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夺取荆州是极其重要的一步,由于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关系到未来战局的走向,能否实现三分天下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就在

  •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东吴四大都督中,谁最轻视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关羽

    关羽是汉末三国名将,勇猛善战,在三国时代,关羽和张飞被曹操谋士程昱和郭嘉等人称为“万人敌”,这也是当时两个公认的,也是仅有的两个万人敌。那么,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他们都是怎么评价关羽的呢?他们谁最不把关羽放在眼里?先看周瑜怎么评价关羽?周瑜当南郡太守的时候,刘备任左将军领荆州牧,去见

  • 好老人鲁肃凭什么在周瑜死后继任江东大都督?正史中他能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鲁肃,周瑜,孙权,曹操,刘备,三国,汉朝,诸葛亮,江东大都督

    一提到鲁肃,很多人眼中都会想到演义中的那位“老好人”。演义中的鲁肃为了孙刘联盟,可谓忙前忙后。在诸葛亮出使江东时,鲁肃甚至不顾周瑜的军令,多次周旋于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最终助诸葛亮完成联吴抗曹使命。公元210年,为江东霸业殚精竭虑的周瑜病逝,享年36岁。可以说周瑜的去世,是江东的一大损失,因为孙权不但

  • 同样都有战略规划,为何鲁肃被称为战略大师,而吕蒙则被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走丢了标签:鲁肃,吕蒙,曹操,孙权,关羽,东吴

    公元200年,鲁肃面见孙权,并与孙权有了一番在榻上的对话,当时鲁肃称汉室已经不可复兴,而曹操也不可以一下子就除去,孙权你刚刚立足于江东,以观看下的变化形势,如果天下局势依旧模糊不定,孙权占据一方也不会招来猜忌,毕竟此时北方正处于多事之秋的时期,孙权可以趁着这个变数剿灭黄祖,讨伐刘表,就此占据长江以南

  • 鲁肃几乎没有战绩,为何能位列东吴四大都督,和周瑜等人齐名?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鲁肃,周瑜,东吴,孙权,曹操,刘备

    东吴四英杰是指在东汉末期及三国早期的孙吴重要大臣,分别为周瑜、陆逊、鲁肃、吕蒙。他们皆是吴大帝孙权的心腹近臣和孙吴政权的股肱之臣,先后为东吴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大业。四人并提的说法最早出自陆机的《辩亡论》。当然,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周瑜、陆逊、鲁肃、吕蒙这四人,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东吴四大都督,以

  • 鲁肃:智商堪比诸葛亮,出于两个原因,却被罗贯中描绘成老实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鲁肃,诸葛亮,罗贯中,周瑜,孙权

    年少粗疏未可轻,榻边视画最分明。直将诸葛同心事,空被张昭识姓名。大业竟从身后定,丰碑自墓前横。指因风义人争说,细故何能概一身。上面这首诗出自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鲁肃的墓前对联,这位东吴重臣在演义、戏曲、正史中的形象各不相同,在好友借粮时慷慨大气,手一挥将一半家资慷慨相赠;在赤壁之

  • 三国正史中,鲁肃究竟有多厉害?与演义中的描写大不相同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鲁肃,孙权,曹操,刘备,周瑜,袁术,汉朝,诸葛亮,古装剧,三国正史,三国(电视剧)

    正史中的鲁肃有多厉害,其实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鲁肃之于孙权,好比诸葛亮之于刘备,荀彧之于曹操!可以说鲁肃是三国少有的战略家,周瑜、陆逊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比不上鲁肃!若是鲁肃未死,继续辅佐孙权,那曹操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东吴真有逐鹿中原的机会!鲁肃我们先简单看看鲁肃的履历,可以发现,正史中的鲁肃,和

  • 三国时期,鲁肃是憨直淳朴,毫无主见的老好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枕星河梦标签:鲁肃,周瑜,孙权,孙策,曹操,刘备

    鲁肃成年后,苦练击剑和骑射,并结交豪杰义士。他用家里积累的财产,培养一批少年,整日在南山射猎习武。见状,家族中的长辈摇头叹息道:“鲁氏衰落,就是因为生了这个狂儿啊!”网络图片仅供参考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家里有良田千顷,富甲一方。可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便由祖母抚养长大。成年后,鲁肃苦练击剑和骑

  • 孙权的战略眼光有限,居然认为鲁肃劝他借荆州给刘备是个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刘备,鲁肃,孙权,曹操,周瑜,刘表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28周瑜去世后,随着鲁肃上位成为荆州地区最高负责人,江东对刘备的外交政策开始出现转向,双方之间一度有些紧张的关系开始缓和下来。而提到鲁肃对双方关系的影响,借荆州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这也成为后来双方长期扯皮的根源。关于借荆州一事,历来是众说纷纭,就连此事

  • 周瑜、陆逊、吕蒙、鲁肃是东吴四大都督,为何不是三国24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周瑜,陆逊,吕蒙,鲁肃,东吴,赵子龙

    说起三国,很多人都会想到网络中流传的三国24名将,并以此为依据判断这些武将的排名。但是细心的网友却发现,周瑜、陆逊、吕蒙、鲁肃是东吴四大都督,却不是三国24名将,为何?所谓的三国24名将,主要是指的是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徐晃、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