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吴“四大都督”中,鲁肃是最受质疑的一个。与周瑜、吕蒙、陆逊不同,在担当大任前,鲁肃并没有特别的军功。为何周瑜死后,东吴会选择以鲁肃代周瑜呢?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后人并称为东吴的“四大都督”。其实,真正获得大都督名分的,只有陆逊一人。而且,后来的陆逊以上大将军的名分,统领六军,摄行王事,算是统帅全军,而周瑜、鲁肃、吕蒙,事实上都无此名分,平时只能统领本部兵马,只是在承担特定任务时,才能奉命节制其他将领,拥有较重的兵权。
不过,周瑜、鲁肃、吕蒙,毕竟在东吴军中拥有特殊地位,能够参与最高决策,拥有最多的兵权,“岂徒武将而已乎”,地位高于一般武将。因此,孙权后来对陆逊评论此三人,视此三人与陆逊之间有传承关系,因此,后世将他们与陆逊并称为“四大都督”,虽不严谨,但意思是对的。
“四大都督”中,周瑜、吕蒙、陆逊,都在就职前立有战功,而鲁肃则似乎没有特殊的军功记载。这种情况下,为何东吴仍以鲁肃代周瑜,承担大任呢?自古以来,关键职务的人选任命,首先看你“代表谁”,其次才是个人才能。孙策、孙权的父亲孙坚,祖上数辈为吴郡小吏,孙家也就是吴郡地区的次级宗族,宗族力量并不强大。因此,自孙策平定江东以来,多借重北方来的士族,以此压制江东本地大族。
而淮泗集团,则是孙策、孙权最借重的集团。(类似后来蜀汉的“荆州派”)孙策去世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周瑜、张昭,皆是淮泗集团成员。
周瑜去世时,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的关系依然很微妙,孙权仍需借重淮泗集团。因此,接替周瑜职务的人选,仍需淮泗集团的人物。(如后来的蜀汉政权一般,诸葛亮去世后,需要以蒋琬等“荆州派”继续主持)而在当时的淮泗士族中,除张昭外,也就是鲁肃最有资格了。当时的吕蒙,还只是“吴下阿蒙”,而其他淮泗将领,多非士族出身,都不具备“代表”淮泗集团利益的资格。因此,鲁肃代周瑜,首先是淮泗集团内部的人选调整。
当然,鲁肃可不是靠着出身混上去的,孙权看重的,还是他的能力。早在孙权初识鲁肃时,鲁肃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提出了“全据长江”的设想,其对东吴的影响,不比“隆中对”对刘备集团的影响小。因此,初识鲁肃,孙权就视鲁肃为自己的邓禹(东汉开国第一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而赤壁之战前后,鲁肃又成了联刘抗曹政策的最佳执行者。赤壁之战后,围绕着如何处理孙刘关系的问题,东吴内部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周瑜、吕范认为:应该将刘备控制起来,由周瑜统领关羽、张飞等人。鲁肃则认为:应该联合刘备,资助刘备。周瑜之策,本质上是“吞并刘备”,鲁肃之策,本质上是“联合刘备”。最终,孙权认为曹操尚强,拒绝了周瑜的意见,采纳了鲁肃的策略。因此,进一步深化与刘备的合作,巩固联合抗曹的局面,成为孙权集团的下一步战略。
既然如此,由鲁肃领兵于邻近刘备的江陵(后改到陆口),执行好这一战略,自然是最合适的了。那么,毕竟是领兵大将,最需要的难道只是处理好与友军关系,而不是领军作战的能力吗?其实,鲁肃以治军严整著称,虽不及周郎,但本身确实也有相当的军事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当时,鲁肃最重要的任务确实不是领兵抗曹。
由于孙权答应“以地资备”,因此,江陵等关键地区已经让给了刘备。当时,最为紧要的地方,西线是江陵、公安,东线是濡须。江陵、公安,由刘备主要负责防御,濡须则由孙权亲自抓,鲁肃所在的区域,主要是协助两线,直接防御任务并不重。因此,协调好与刘备集团的关系,确实是当时鲁肃的主要职责。
以鲁肃代周瑜,自然是执行此战略的最佳人选。而以鲁肃代自己,也是周瑜本人临终前的希望。周瑜临终前,表示鲁肃“智略足任”、“鲁肃忠烈,临事不苟”等理由,推荐鲁肃代自己领兵。周瑜如此看重鲁肃,一则是对鲁肃的了解,二则是对战略的构想。在如何处理刘备的问题上,周瑜与鲁肃有分歧。然而,周瑜是深知鲁肃的性情、才能的。早在投靠孙策之前,周瑜、鲁肃就已经有了很深的交往,关系紧密,彼此了解。鲁肃得以效力孙权,也正是得到了周瑜的推荐。因此,虽有一些意见分歧,但周瑜深知鲁肃是有能力接替自己的。
同时,周瑜对战略规划自然也要做出一些调整。原本,周瑜的企图是:以自己的能力,统御关羽、张飞等人,进取益州。孙权拒绝了控制刘备的建议后,周瑜又希望自统兵取益州。然而,就在受命回军的途中,周瑜病倒了。显然,周瑜病倒后,东吴自然无人再可能统御刘备的将士了(其实周瑜在也很难),因此,转而采取联合刘备,已是必然的事情了。所以,周瑜也认识到:随着自己的离开,采取鲁肃之策,已经是唯一可行的方略了。因此,周瑜也推荐鲁肃,只不过,再次强调了警惕刘备的重要性而已。
史书说鲁肃“治军整肃,令行禁止”,有相当的治军之能。不过,就具体表现看,鲁肃确实没有代表性战役,在军事上的表现不及其余“三英杰”突出。总体上,鲁肃以战略、外交见长,而不以军旅见长。不过,如前所说,当时,鲁肃这个职位最重要的,就是执行联刘抗曹的战略,协调好与刘备集团的合作关系。当时,确实也没有比鲁肃更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人选了。从结果上看,鲁肃的任务完成得不算特别漂亮。
周瑜推荐鲁肃时,曾再三强调:联合刘备可以,但是,“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既要联合,也要防备。在与刘备集团保持团结这一点上,鲁肃确实作得很到位。尤其是关羽与之发生纠纷时,鲁肃能“常以欢好抚之”,避免冲突。然而,在与刘备争夺利益时,鲁肃则无能为力,当孙权问其意见时,鲁肃总是说: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难怪孙权后来表示:鲁肃不过是”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无能为力,却说大话。比之“既联合又争取控制”的周瑜来,鲁肃这一点确实不足。后来,孙权的评价是:子明(吕蒙)“次于公瑾(周瑜)”,“胜于子敬(鲁肃)”。当然,个人认为,吕蒙袭取南郡,战术上确实足够精当,但过早与刘备翻脸,虽然一时痛快,但从全局来说并不高明。
总的来说,鲁肃确实“智略足备”,是顶级的战略家。他坚持孙刘联盟,这个大方向无疑是当时最符合东吴利益的。只不过,在小谋略上,鲁肃确有不足之初,完全不是“猾虏”刘备的对手。因此,在合作中,刘备占了大便宜,东吴吃了亏。周瑜“有似养虎”的说法不幸成真,刘备壮大,使东吴感到极大威胁。
当然,当时的天下,没有人能“猾”过刘备,鲁肃“猾”不过,也不算特别丢人。作为淮泗集团的主要代表任务,鲁肃以战略、外交见长,这是他能“代周瑜”的主要原因。任职期间,鲁肃在大方向上无疑是正确的。因此,这段时间也是孙刘联盟发展最快的时候。
当然,“猾”不过合作伙伴,被合作伙伴贪了便宜,也让他后来受到孙权的指责。顶级的战略家,保证大方向正确,但在微操上不甚狡猾。大智若愚,大约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