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尽管《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改编的,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例如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被活活气死。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客,他是一个邪恶的骗子;将周瑜的意气英发,雅量高致,塑造为一个狭隘嫉贤妒能的恶棍;将孙和刘同盟的策划者鲁肃描写为一个忠厚而又没用的好男人;将张昭这个吴重臣塑造为懦弱的“投降派”。周瑜自不必说,真正的周瑜是“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其同学蒋干称其为“雅量高致”;刘备称其为“万人之才,胸怀宽广”;甚至毛主席都为他“翻案”了好几回。1936年十二月,毛首领在抗日红军学院作了一次讲话,题目叫《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首领在讲话中说,赤壁战役的主要贡献不在于诸葛亮,而在于周瑜。毛首领于1953《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文中,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地位说得很清楚,他说:“敌人来了,由何人指挥?或者说,周瑜这个新晋的将领,拿到了大统领的封号,取得了胜利。”鲁肃这个善良的家伙,和那个懦弱的张昭,会不会也像周瑜一样,被他污蔑了?真正的鲁肃和张昭,到底长得怎么样?
张昭生于彭城(江苏徐州),擅长篆刻,精通《左氏》,通晓各种典籍,是一位中原大儒。汉末年,他逃到江南,孙策任他为太尉,文武双全。张昭的年纪比他大得多,所以被孙策称为“仲父”。孙策死后,张昭是唯一的遗孀,孙策甚至还握住了孙权的胳膊,说了一句:“有什么事情,可以去找周瑜,也可以找张昭。”这是对张昭的信任!孙策死时,孙权年仅十七,年仅44的张昭,为了表示自己的支持,亲手将孙权送到了外城,这是为了安抚民心。再加上张昭在东吴威名赫赫,整顿了东吴的内务,让文武百官尽心尽力,才让东吴王朝顺利地交接,可以说,没有张昭的庇护,孙权很可能会成为江东的掌控者。所以孙权对张昭也是以“师礼”相待,此后孙权每次打仗,都将军务交由张昭打理,而张昭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曹操在南下攻打孙权时,曾经让阮瑀去拿一把匕首,替孙权写信,长信威胁孙权,提出一个“从内部取而代之(张昭),对外攻打刘备,江东就是他的了,而且还会升迁,不再与他为敌。曹操的话,虽说是狮子大开口,但也足以看出曹操对于张昭的看重,至少将张昭与刘备平起平坐。张昭每一次上朝,都是语重心长,直指孙权的错误。“每次见面,都是威风凛凛,言谈甚欢。”孙权喜欢打猎,即使孙策被杀,他也没有丝毫的顾忌。张昭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孙权说:“作为一国之君,应在外抗敌,在外用贤者,如猛虎下山,若有灾祸,岂不是成了众矢之的!”这让孙权很是尴尬。张昭更是一怒之下,不上朝,就是孙权不肯听他的话。有一次,张昭在劝说孙权不肯上朝,一怒之下,孙权勃然大怒,命人将张昭的府邸给封锁了。言下之意,就是你不上朝堂,有能耐就不要再出现,张昭见此,也是怒火中烧,让家里的人把大门都给盖住了。到了后来,孙权道歉,对张昭表示慰问。这样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自然不会是懦夫。张昭之所以选择臣服,也是有原因的。我们这些后辈,对于赤壁之战,当然是以“主战者”的智慧而论,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要说东吴击败曹操,实在是太困难了。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手握“君王以臣”,手下有百余名骁勇善战的猛将,而曹操本人也是一名优秀的谋士,手握百将,若不是曹操太过自负,导致赤壁失守,东吴必败无疑。
而且张昭最擅长的就是“内事”,“外事”本来就是张昭的软肋,因此张昭在曹孙两家势力的实力差距之后,就误以为东吴一方会被打得溃不成军。难怪张昭会支持降曹!何况张昭原本并不提倡三鼎足,他是一家独大。那时的情势,对于吴国地主官僚来说,是一种优势,但是对于整个历史,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对于曹操的一统天下,却是最大的好处。若没有赤壁之役,孙权投降曹,刘备将会一败涂地,那么,一统的局势就不必再拖至西元280年,对于那时的百姓而言,对于社会的发展,反而是一种极大的好处。裴松之曾在《三国志》中说过,张昭所说的话并不算错。因此,张昭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的想法也是正确的。张昭是孙策和孙权的左膀右臂,在江东的安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孙权登基之时,张昭更是举足轻重,不愧为“吴有张昭,万事不愁”。张昭晚年由于其坦率的性格,孙权对他并无好感,因此以年迈体弱多病的借口,放弃了政务,留在家中写书。但张昭却是乐在其中,张昭享年八十一,孙权一袭素衣去悼念,封为文侯,以大狱仪式为祭奠。
鲁肃字子敬是一士族之家,淮东川人,自幼丧父,对母亲尽忠。根据典籍上的描述,鲁肃身材高大,皮肤白皙,双眼炯炯有神,性格直率,喜欢读书,喜欢骑射,相貌英俊,丝毫不逊色于周瑜。而且他为人和善,很受欢迎,如果没有足够的银子,他会“摽卖田地”,帮助贫苦的百姓。周瑜是居巢主,因为粮草短缺,找鲁肃帮忙,鲁肃把家里的粮食分了一半,送给了周瑜。自此,二人成为了至交好友。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那时候,袁术兵的势力很大,他让鲁肃做了东城墙的首领。鲁肃见袁术无能,就带着全家,向周瑜求援。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鲁肃则指出了时局:一、汉室不可复;二、曹操势力越来越强,无法剿灭;三、只能在江东鼎足而立,静观其变。“我知道,汉朝无法恢复,曹操也不能被消灭。为将之谋,只需鼎足于江东,以观战。今日趁北多事,诛杀黄祖宗,攻伐刘表,长江之极而固守;再立为皇帝,为国效力,这就是先皇之道。”这是“吴宫对”,又称“榻前对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当,甚至要提前七年之久。诸葛亮是否有剽窃吕肃的嫌疑?鲁肃出现在孙权的眼前,就像诸葛亮一样,“孙权对他十分尊敬,与他谈话,从不厌烦。”“鲁肃与权臣同床共枕。”
更何况,和诸葛亮的隆中之战不同,鲁肃建立吴宫的时间更长!虽然诸葛亮对刘备的策略也算得上是高瞻远瞩,但是在刘备三思而后行的时候,他还没有这个能力。而鲁肃吴宫对孙权的大力扶持,自“权闻之大喜,披衣起谢”,“权依其言”,自孙权一说起,便即如此。荆州刘表死,孙刘两族虽有恩怨,但鲁肃提议举行吊唁,以了解局势。刘备战败,留在荆州。他以为刘备能、刘表二人齐心协力,就应与刘备联手,共同抵御曹操,若形势不对,再做其他安排。他要提前离开,不能让曹操捷足先登。鲁肃刚到夏口,曹操就去了荆州,鲁肃一路狂奔,到了南方,刘表子刘琮也是曹操的人,刘备束手无策,鲁肃趁势劝说他与孙权联手对付曹操。刘备欣然同意,于是派遣诸葛亮作为使者前往孙权,与他商量军务事宜,鲁肃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曹操攻下荆州前,鲁肃就制定了一个计划,与刘备建立了一个军事同盟,甚至还为曹军的战争赢得了胜利,他没有办法阻挡刘琮的归降,但是他成功地将刘备拉拢到了自己的身边,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占据了先机。赤壁一役,他是当机立断的领袖,也是一位坚定的领袖。鲁肃回去禀报,曹操又向东方进发,书信威胁,孙权的大臣们纷纷表示要降,唯独鲁肃不同意。此时周瑜正在鄱阳,鲁肃劝说孙权将周瑜夺回,封为都督,鲁肃为大将。在许多人看来,周瑜说服孙权对付曹的效果要比鲁肃好得多。我却觉得并非如此,按照以往的习惯,将军出战,文臣投降,周瑜出战,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张昭等人的支持,让孙权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正是鲁肃的一席话,让孙权下定决心要反曹。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记载:孙权等人都向曹操求饶。权贵起身换了一身衣服,肃然而立,权臣明白了他的意思,举杯道:“卿欲何说?肃对:“吾闻诸君之言,只为失之大将,而非谋之谋,则今日之宜,则为之矣。”这是什么意思?今日举行迎,肃还付乡党,以示尊卑,而不失职司,坐牛犊,从吏部,交游于士林,不失州之地。将上朝,你想回家吗?还望早日定下一个计划,不要再用大家的意见了。所有人都可以投降,这就是孙权对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之后,东吴一方对刘备阵营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曹操势力衰微,应该往川蜀而去。而中原,则是为了摆脱刘备,将刘备列入自己的战略计划,与曹操单打独斗,一分为二,周瑜和吕蒙就是其中的典型。另一派则是借荆州来对付刘备,使刘备能够保护自己,与曹操并肩作战。那是鲁肃的声音。鲁肃的提议,在刘备看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在孙权看来,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让人难以分辨,所以,我觉得鲁肃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曹操的魏国,无论是人口、地域、财富,都是三个国家中最强的,即使东吴攻占了四川,也未必能抵挡得住曹操。二是周瑜提出的建议,势必要与刘备为敌,到时候曹刘两家联手,联合起来对付东吴,到时候江东的局势就不是统一了,而是能否守得住了。因此,鲁肃对于整个世界的局势,做出了非常正确的预测。孙权也十分赞同三国策略,尽管周瑜极力主张西征,让孙权一时踌躇,但他终究接受了鲁肃的策略,给曹操树立了一个敌人。因此,鲁肃在东吴的政治上,比周瑜更有优势。
为什么鲁肃这样一位杰出的谋士,在罗贯中的心目中却变成了一位“忠厚长者”的仁慈之士?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故意将“主角光环”贴在了刘备这边,为了凸显诸葛亮的高瞻远瞩,逼着鲁肃去送死,最后,赤壁之役,鲁肃的功劳全部交给了诸葛亮。第二,鲁肃不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他做的事情更多的是光明磊落,就像曹操的荀彧一样,“好汉不立,深居简出”,所以他的名气并不大,所以诸葛亮可以独霸三国!
本文版权归大鱼号平台作者韩灯灯所有,已独家发布大鱼号平台,在全网任何平台均没有发布,只在大鱼号平台发布!禁止抄袭、搬运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