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水淹于禁七军,为何就能威震华夏呢?

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水淹于禁七军,为何就能威震华夏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598 更新时间:2024/1/2 15:33:11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人,重创曹魏,威震华夏。

对此,《晋书 帝纪一》中记载:“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 也即水淹七军之后,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曹操认为汉献帝在许都,与关羽率领的兵马比较临近,打算迁都避其锋芒。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曹魏是魏蜀吴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方,但是,在襄樊之战中,曹操却难以和刘备的部将关羽相抗衡。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前的官渡之战中,面对实力差距悬殊的袁绍,曹操都没有要迁都来避其锋芒,现在,关羽只是水淹于禁率领的七军,就让曹操如此惊恐不已。那么,问题来了,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水淹于禁七军,为何就能威震华夏呢,也即为何能够给曹操带来这么大的压力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在襄樊之战爆发前,刘备和曹操刚刚结束了汉中之战。对于汉中之战来说,持续了两年之久,并让曹操损失了夏侯渊等大将,以及丢掉了堪称兵家必争之地的汉中。不过,即便如此,汉中之战的失败,也没有让曹操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更没有想要迁都来避锋锋芒。而在襄樊之战中,虽然曹仁镇守的樊城岌岌可危,不过,至始至终,关羽都没能攻破曹仁镇守的樊城。至于于禁率领的七军被俘获,加上庞德的被杀,确实会让曹操非常心疼,但是,考虑到曹魏阵营人才济济,这些损失显然不会让曹魏武将伤筋动骨。对此,在笔者看来,襄樊之战,关羽之所以会威震华夏,迫使曹操差一点迁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这是因为襄樊及其背后的南阳盆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襄樊,也即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正好处于一个盆地的十字路口,南北贯通,要经过这里;东西贯通,也要经过这里。四周的各条道路,都汇聚于此,绕不过去。所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丢掉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却派遣重兵镇守襄樊,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孙权或者刘备攻占此地。

从襄阳向北,是南阳盆地。向东北方向,过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的方城通道,即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原地带。如果关羽成功攻占襄樊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平顶山,再往东北,就到许昌了。这就是为什么关羽在襄阳、樊城水淹七军以后,吓得曹操差一点从许昌迁都。没办法,人家一脚把通向中原的大门给踹开了,“威震华夏”四个字,可不是没来由的,也即是符合当时情况的。

另一方面,在于禁率领七军支援襄樊之前,关羽就已经击败了曹仁,将其围困在襄樊一带了。换而言之,这意味着曹仁在正面较量上,根本就不是关羽的对手,不然也不会成为被包围的一方了。众所周知,曹仁作为曹魏宗室的武将,一直深得曹操的器重。可是,曹仁的表现,却难以令曹操感到满意。更为关键的是,现在,曹操派出了曹魏五子良将中的于禁,率领七军来支援襄樊。结果,于禁被关羽俘获,庞德被关羽斩杀,而于禁率领的七军,自然成为关羽麾下的兵力了。因此,此消彼长之下,关羽麾下至少拥有6万大军了,这显然是不可小觑的势力了。

在夷陵之战爆发时,刘备总共率领了5万兵马,就足以令东吴上下非常忧虑了。现在,关羽本来拥有3万兵马,又因为俘获了于禁率领的七军(大约3万人),从而拥有了6万左右的大军。从这一角度来看,曹操对关羽的势力感到忧虑,甚至是惊恐不已,无疑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在于禁被俘,庞德被杀之后,曹操实际上能够支援襄樊的兵马和武将,都到了比较紧缺的时刻了。在襄樊之战爆发时,曹魏五子良将中的乐进已经去世,张辽需要镇守合肥,张郃则协助曹真镇守关中等地。所以,曹操只能派出徐晃再次支援襄樊。

一定程度上,如果徐晃也被关羽击败的话,那么,当时的曹操真可谓无计可施了。从汉中之战到襄樊之战,曹操在短短一时间内连吃两场败仗,损失了诸多武将和兵马,再加上曹操自己的身体状况,这可以说是来到了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了。在此基础上,关羽的北伐襄樊,确实起到了威震华夏的效果。除此之外,关羽之所以能威震华夏,也是因为中原之地已经出现了响应关羽的叛乱了。

最后,在水淹于禁七军之后,曹仁与将士们盟誓,齐心合力,坚守樊城。城中兵马只有数千人,未被水淹没的城墙也仅有几尺高。关羽乘船至城下,立即将樊城重重包围,使其内外断绝。关羽又派别的将领把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对于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等人,已经因为直接背叛了曹魏,归降了关羽,这显然意味着在曹魏的文臣武将中,出现了不看好曹魏的情况了。

公元219年十月,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死了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官印,给他兵马,让他去扰乱曹魏。此时许都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也即在水淹七军之后,曹魏的许昌等地,已经出现了响应关羽的叛乱。那么,非常明显的是,等到关羽攻破襄樊,顺利进入到南阳盆地之后,就能够和这些叛乱势力内外呼应。并且,当时曹操、曹丕还没有完成篡汉自立的最后一步,也即没有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那么,真的等到关羽大军包围许都的时候,忠于汉献帝刘协的文臣武将再配合关羽起事,这无疑会给曹魏带来灭顶之灾了。综上,关羽的水淹七军,让看似庞大的曹魏,遭到了内忧外患的险境,如果不是后来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曹操真的需要迁都来避其锋芒了。

标签: 关羽于禁襄樊曹操曹魏刘备

更多文章

  • 一场败仗抹杀一生的功绩 名将于禁关键时候怎么还不如庞德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庞德,于禁,曹操,关羽,曹仁,孙权

    煮酒论三国上回说到关羽在水淹七军斩杀了白马将军庞德,其实说起水淹七军更应该说起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关于于禁这个人物,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当时的泰山郡属兖州地界,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刘宏为了能能快速平定叛乱,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人马参加政府军队平定叛乱。三国演

  • 于禁的左将军和徐晃的右将军,谁的官职更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徐晃,于禁,张郃,关羽,曹操,张飞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和徐晃都和关羽有过直接的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从而身败名裂,而徐晃反而因为击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以此奠定了自己的名将地位。在官职上,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是左将军,而徐晃则官至右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和右将军是比较常见的官职。那么,问题来

  • 同样是投降,关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个受人尊敬,一个被人贬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关羽,于禁,张飞,严颜,刘备,张辽

    关羽和于禁当然是投降的典型。但要搞清楚问题,需要多找几个版本才能摸清其规律。首先要剔除的,是诸如吕布、甘宁等这样主动跳槽的“叛将”。只是从“被迫”的角度出发,来看看成为“降将”之后,如何才能获得对手的尊敬。三国时期,投降后受到优待的: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睿、张郃、姜维、罗宪、孟达。又可区

  • 于禁和姜维都曾投降蜀汉,为何于禁饱受指责,而姜维却被称为忠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姜维,于禁,曹操,蜀汉,诸葛亮,关羽

    于禁向关羽投降,姜维向诸葛亮投降,看起来都是投降,而且都是向蜀汉集团投降,但是人们对于禁的评价很低,而姜维则风评很好,究其原因还是两人的投降还是有区别的。于禁的归降两面不讨好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军三万从南郡出兵,一路势如破竹击败了曹仁的主力,曹仁困守樊城,形势非常危急,曹操派遣于禁率七军精

  • 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为啥于禁投降就遭人唾弃?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刘备,张郃

    三国时期,要说谁是最倒霉的人,那曹魏的于禁肯定是可以是上榜的!原本的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甚至被认为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之人,但经过襄樊一战后,于禁却受到各方鄙视,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甚至被曹丕逼得无地自容,只能一死了断,可谓是非常的凄惨!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

  • 魏国名将于禁:早知屈辱而死不如阵前谢罪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张绣,孙权,吕布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也算是个悲情人物。近日看到一部国漫,有一部分讲的是三国名将于禁为了保护曹操后人,最终以自己灵魂祭献换取主角的力量。其中讲到:罪将于禁,能力不足,不得已保护后主,只能祭献生命来帮助幼主。最终于禁光荣牺牲了,这点也许是作者向于禁致敬。但是事实上,一代名将于禁,是兵败投降于关

  • 于禁凭什么能“假节钺”?为何张辽没能“假节钺”呢?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张郃,曹魏,汉朝,三国,假节钺,曹操麾下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因为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所以,这导致其在个人印象上严重受损。换而言之,很多人提到于禁这位武将,往往会给出负面和消极的评价。但是,综合于禁的一生来说,确实当得起名将的

  • 曹魏大将中,曹操真正欣赏的大将是谁?不是张辽于禁,而是这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曹操,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关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年曹操行刺董卓失败之后,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因为刺董之后的曹操大概只有两条路,一者除掉董卓,二者当乌龟永远逃亡于社会,做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从曹操当时的举动来看,他是选择了第一条路,回乡拉人马,组团队,识英雄,曹操趁热打铁的手段也真是用到炉火纯青。相比刘备来说,曹操的手段更精准

  • 襄樊之战中,关羽只是抓住于禁斩了庞德,为何就能威震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关羽,庞德,于禁,襄樊,曹魏,曹操,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襄樊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也即发生在襄樊一带,所以得名。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

  • 三国降将无数,武圣关羽也曾投过降,为何魏国不容于禁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关羽,于禁,曹操,孙权,魏国,刘备

    自古以来,胜败就是兵家常事,即使是古来有名的常胜将军,比如汉朝名将霍去病、杀神"白起"等等都并非是毫无败绩的。在战乱纷纭的三国时期,更是涌现了数不清的名将名帅,比如吕布、关羽等等,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常胜将军,最终也是会沦为阶下囚。战争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面临失败时,作为败方的将领将不可避免的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