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包括哪些部队?可能有李典和朱灵旧部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包括哪些部队?可能有李典和朱灵旧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鱼的故事 访问量:1009 更新时间:2024/1/8 7:01:16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日后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仁驻守的樊城和襄阳(太守是吕常)一线被关羽围困;当时曹操刚从汉中前线败退下来,于是以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副将率七军驰援曹仁,《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关于这场战役的讨论点很多,今天我们只是讨论一下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包括哪些部队?可能有李典朱灵旧部,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分析一下看看:其实曹操军中不是第一次出现七军这样的称谓和建制,《三国志-赵俨传》记载:“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那么于禁的七军是否就是赵俨当时督护的七军呢?

首先张辽肯定不是,《三国志-张辽传》记载: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张辽当时驻守居巢自领一军,也在征调之内不过因为路途远正在赶来的路上。

其次张郃也不是,《三国志-张郃传》记载:“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曹操当时刚刚在汉中遭遇大败,曹操虽然撤军但是防守刘备还是重中之重,所以留下张郃屯驻陈仓防备刘备。

李典所部呢?有这个可能,因为215年逍遥津之战后李典就病故了,他手下的士卒大都是李氏族人(李氏是兖州豪族,前期对曹操帮助很大,牺牲也多),李典死后其部属也许曹操拨给了其他人,这个人或许是和李典同样是山东人的于禁也说不定,即便不是,当时于禁是左将军,有假节钺在手,曹操把李典旧部临时归属于禁统领是相当有可能的。

朱灵所部呢?这个有相当大的可能:朱灵此人当初弃袁奔曹,所以曹操对他很是不错,曹操生前朱灵官居后将军比张辽都高,但是后来不知为何触犯了曹操,《三国志》记载“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也就是说朱灵所部归于禁统领了。

至于路招、冯楷二人,当时能和张辽张郃于禁等人并列,可以独立领一军也绝非无名之辈,如果襄樊之战他们也在的话肯定会提到,既然没提到可以肯定于禁七军中没有他们。但是单凭于禁李典和朱灵所部也不足以有七军,那么其他部队从何而来?曹操新败士卒疲惫还来不及休整,这从刚从汉中前线下来的徐晃为第二批援军可以看出来,所以七军其余部属很可能是从夏侯惇镇守后方的部队中抽调和组建而成,以于禁当时左将军和假节钺的地位来看,貌似也只有他才有这个资格统领七军。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

标签: 关羽李典朱灵于禁张辽张郃

更多文章

  • 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水淹于禁七军,为何就能威震华夏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关羽,于禁,襄樊,曹操,曹魏,刘备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

  • 一场败仗抹杀一生的功绩 名将于禁关键时候怎么还不如庞德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庞德,于禁,曹操,关羽,曹仁,孙权

    煮酒论三国上回说到关羽在水淹七军斩杀了白马将军庞德,其实说起水淹七军更应该说起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关于于禁这个人物,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当时的泰山郡属兖州地界,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刘宏为了能能快速平定叛乱,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人马参加政府军队平定叛乱。三国演

  • 于禁的左将军和徐晃的右将军,谁的官职更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徐晃,于禁,张郃,关羽,曹操,张飞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和徐晃都和关羽有过直接的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从而身败名裂,而徐晃反而因为击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以此奠定了自己的名将地位。在官职上,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是左将军,而徐晃则官至右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和右将军是比较常见的官职。那么,问题来

  • 同样是投降,关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个受人尊敬,一个被人贬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关羽,于禁,张飞,严颜,刘备,张辽

    关羽和于禁当然是投降的典型。但要搞清楚问题,需要多找几个版本才能摸清其规律。首先要剔除的,是诸如吕布、甘宁等这样主动跳槽的“叛将”。只是从“被迫”的角度出发,来看看成为“降将”之后,如何才能获得对手的尊敬。三国时期,投降后受到优待的: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睿、张郃、姜维、罗宪、孟达。又可区

  • 于禁和姜维都曾投降蜀汉,为何于禁饱受指责,而姜维却被称为忠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姜维,于禁,曹操,蜀汉,诸葛亮,关羽

    于禁向关羽投降,姜维向诸葛亮投降,看起来都是投降,而且都是向蜀汉集团投降,但是人们对于禁的评价很低,而姜维则风评很好,究其原因还是两人的投降还是有区别的。于禁的归降两面不讨好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军三万从南郡出兵,一路势如破竹击败了曹仁的主力,曹仁困守樊城,形势非常危急,曹操派遣于禁率七军精

  • 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为啥于禁投降就遭人唾弃?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刘备,张郃

    三国时期,要说谁是最倒霉的人,那曹魏的于禁肯定是可以是上榜的!原本的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甚至被认为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之人,但经过襄樊一战后,于禁却受到各方鄙视,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甚至被曹丕逼得无地自容,只能一死了断,可谓是非常的凄惨!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

  • 魏国名将于禁:早知屈辱而死不如阵前谢罪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张绣,孙权,吕布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也算是个悲情人物。近日看到一部国漫,有一部分讲的是三国名将于禁为了保护曹操后人,最终以自己灵魂祭献换取主角的力量。其中讲到:罪将于禁,能力不足,不得已保护后主,只能祭献生命来帮助幼主。最终于禁光荣牺牲了,这点也许是作者向于禁致敬。但是事实上,一代名将于禁,是兵败投降于关

  • 于禁凭什么能“假节钺”?为何张辽没能“假节钺”呢?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张郃,曹魏,汉朝,三国,假节钺,曹操麾下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因为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所以,这导致其在个人印象上严重受损。换而言之,很多人提到于禁这位武将,往往会给出负面和消极的评价。但是,综合于禁的一生来说,确实当得起名将的

  • 曹魏大将中,曹操真正欣赏的大将是谁?不是张辽于禁,而是这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曹操,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关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年曹操行刺董卓失败之后,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因为刺董之后的曹操大概只有两条路,一者除掉董卓,二者当乌龟永远逃亡于社会,做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从曹操当时的举动来看,他是选择了第一条路,回乡拉人马,组团队,识英雄,曹操趁热打铁的手段也真是用到炉火纯青。相比刘备来说,曹操的手段更精准

  • 襄樊之战中,关羽只是抓住于禁斩了庞德,为何就能威震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关羽,庞德,于禁,襄樊,曹魏,曹操,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襄樊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也即发生在襄樊一带,所以得名。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