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作为中国佛教的八宗之祖、四大译经家之首,传道讲经的几十年生涯中,他两次破戒娶妻生子。
虽是被逼无奈,但他的声望、名节因此受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更不影响他在佛教方面的造诣。
圆寂火化之后,鸠摩罗什的舌根化作舍利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7岁跟随母亲出家
鸠摩罗什,公元343年出生于西域龟兹国王室。其父亲鸠摩罗炎乃是天竺国宰相达多的儿子。
出身名门的鸠摩罗炎,对于权术和名利没有丝毫的兴趣,反倒是对于佛法有很浓厚的兴趣。
作为宰相之子,鸠摩罗炎身上肩负着继承高位的重任,所以父亲从小便向他灌输权术思想。
成年后,父亲对鸠摩罗炎的逼迫日益紧促,无奈之下,他最终选择逃离了天竺国,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一边修行,一边在西域各国传播正统的佛教思想。
后来,鸠摩罗炎来到了西域大国龟兹国。
这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国家,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是国内一直没有佛教高僧坐镇,导致其佛教文化不够系统、完善。
龟兹国王对于鸠摩罗炎在佛法上的造诣早有耳闻,再加上他英俊潇洒的容貌、超凡脱俗的气质,国王一见面便准备把自己的妹妹耆婆许配给他,让他就此留在龟兹。
鸠摩罗炎一心向佛,心中早就摈弃了男女之情,更是不愿沾染红尘俗世。
可在龟兹国王的威压下,鸠摩罗炎也只能与耆婆成婚,并做了龟兹国的国师。
不久后,鸠摩罗炎与耆婆生下了一个儿子,此子便是日后享誉东方诸国的得道高僧——鸠摩罗什。
传闻,耆婆在怀上鸠摩罗什后,居然无师自通学会了天竺语,原本看不懂的经书突然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龟兹国众人将这种情况归结于她腹中的胎儿,认为这个孩子一定是高僧转世。后来耆婆生下鸠摩罗什后,身上这些匪夷所思的能力也随之消失了,这更加印证了众人的猜测。
鸠摩罗什没有让众人失望,自出生起便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天赋,半岁说话、三岁识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
众人毫不怀疑,假以时日他必将成长为像父亲一样受人敬仰的高僧、大师。
而诞下鸠摩罗什的耆婆,对于佛教经书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消失了,可她对于佛法的兴趣却没有丝毫的减退,开始日日夜夜苦读经书、钻研佛法。
在鸠摩罗什7岁那年,耆婆与鸠摩罗炎的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便不幸夭折,悲痛欲绝的耆婆决定削发为尼、从此远遁红尘,与其一同出家的还有年仅7岁的鸠摩罗什。
就这样,小小的鸠摩罗什正式成为了一名修行之人。
耆婆带领鸠摩罗什翻越风雪肆虐的高山,穿过炙热酷暑的戈壁,游走在西域诸国之间,一边修行一边向世间传播佛教教义。
鸠摩罗什初学佛法学的是小乘经法,9岁那年跟随母亲来到了宜宾,开始学习大乘佛法阿含等经书。
12岁返回龟兹国途中,在沙勒地区修习阿毗昙以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那里修习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大乘经文。
回到龟兹国后的鸠摩罗什,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最终成为举世罕见的大乘佛法双修奇才。
而后,鸠摩罗什四方游走宣讲大乘宗义,使之垂信,名扬西域三十多国。与此同时,鸠摩罗什的名气也传到了当时的中国,引起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注意。
第一次破戒
彼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段时间,但正像当初的龟兹国一样,中原区域并不存在得道高僧,更没有正统的佛教教统。
公元382年,苻坚命令大将吕光率兵伐焉耆。吕光大胜归来后,也带来了西域关于鸠摩罗什的消息。
在佛教思想风靡的那个时代,苻坚知道一位得道高僧所能产生的影响力,于是命令吕光继续西进,想要将鸠摩罗什从龟兹国抢过来。
面对东晋王朝的精兵强将,龟兹国的军队不堪一击,吕光挥军直入,直接将鸠摩罗什从龟兹国掠走。
然而,还没等吕光将鸠摩罗什带到苻坚的面前,前秦政权便已经覆灭。
流落在外的吕光,只能率领大军在边境凉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鸠摩罗什本人也被困在凉州。
很快,消息传到了中原地区,无数佛教信徒纷纷来到这座边陲小城,想要亲眼目睹鸠摩罗什的法相,在其座下听经学法。
鸠摩罗什作为万里挑一的佛学奇才,在语言方面也有着极大的天赋,这些年在西域诸国到处讲经传道,更是深谙语言的奥秘。
本着佛渡众生的原则,鸠摩罗什来到凉州不久后,就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原话开始宣扬佛学。
吕光作为一个只知行军打仗的粗人,根本不信所谓的鬼神仙佛,认为鸠摩罗什的讲经授道只不过是装模作样、装神弄鬼。
时间久了,中原、乃至西域各国前来参拜鸠摩罗什的佛教徒越来越多,鸠摩罗什的声望也逐渐盖过了作为统治者的吕光,这引来了他的反感和嫉恨。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吕光决定设法将鸠摩罗什拉下神坛。当年,其父亲鸠摩罗炎的遭遇在他身上重现了。
吕光将鸠摩罗什与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囚禁起来,强迫他们圆房,想要借此破掉鸠摩罗什坚守了几十年的清规戒律,也让追随他的信徒看一看他的“丑陋”模样。
在吕光的要挟之下,鸠摩罗什为了生存只能娶了这名女子,但是他内心深处坚守的清规戒律和气节,让他绝不肯僭越雷池半步。
在他看来,这是佛祖给自己的一次考验,是他修行道路上的一处障碍,他要做的就是保持六根清净,不为外界的假象所欺骗,最终他保住了自己的气节。
吕光的这次诡计没有得逞,反而招来了当地不少人的议论和指责。
然而作为受害者的鸠摩罗什,非但没有将此事记挂在心上,还在吕光带军外出时提醒他小心山洪爆发。
吕光对鸠摩罗什恨到了骨子里,自然不会听信他的提醒。可当晚吕光和手下的军队真的遭遇山洪,损失惨重。
经此一事,不仅城内的佛教信徒,就连军队中也开始有人质疑吕光的领导能力。
面对城内隐隐的动荡,吕光选择了武力镇压,结果遭到了更加猛烈的反弹,政权差点被推翻。
就在吕光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他的政权遭到了更大的危机,后秦统治者姚兴率军袭来。
面对数倍于己的兵力,本就失了军心的吕光没有丝毫抵抗之力,被后秦大军横扫。
自此,凉州被划归到后秦版图下,鸠摩罗什也被姚兴带到了中原地区。
再度破戒
姚兴同样不是佛教徒,但他比吕光聪明的一点在于他会笼络民心。
凉州一个边陲弹丸之地,在鸠摩罗什居住的十几年里面,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边境重镇,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翻了好几倍。
姚兴深知鸠摩罗什的影响力,为了笼络民心,便把他请到了长安,并在圭峰山下的逍遥园中为其修建寺庙草堂寺。
在后面的时间里面,姚兴不断将草堂寺扩建,在其周围修筑了大片的殿宇楼阁,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于佛学和鸠摩罗什的“尊敬”。
在这样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天地中,鸠摩罗什在继续原先的布道讲经的同时,还开始了另外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译经和收徒。
来到中原腹地之后,鸠摩罗什发现当时所存的正统佛教经籍非常少,而中原佛教思想盛行,很多渴望了解和学习佛教思想的信众找不到途径。
为了更好地将佛教思想和学说普及出去,他能想到最好的两个办法就是翻译更多的经书,以及收更多的徒弟。
于是在后面的几十年里面,译经、收徒成为了鸠摩罗什最重要的两件事情。
当时,鸠摩罗什在草堂寺的译经队伍非常庞大。据记载,当时参与翻译的名僧就有800余人,常年在草堂寺求学和译经的更是多达3000余人。
这些人当中大多都是鸠摩罗什的亲传弟子,于是当时盛传“三千弟子共译经”的说法。
根据《出三藏记集》记载,鸠摩罗什从弘始五年,后面的十余年时间,译经35部,共294卷。
当中不乏《金刚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等对中国日后的佛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经书;也有首次传入中国的中观派大乘经典,其中有些经书的译本沿用至今。
鸠摩罗什的译经大大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普及,弥补了中原佛教很大一部分缺失与空白,在中国的译经与佛学传播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鸠摩罗什更是因此被后人称为八宗之祖,与玄奘、不空、真谛三人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译经家。
然而,随着鸠摩罗什在中原地区的声望日渐鼎盛,作为统治者的姚兴感觉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威胁,于是便行了一条与吕光一样的诡计。
起初,姚兴只打算用金银财宝和高官俸禄来讨好鸠摩罗什,希望用这些凡尘俗世困住他,借此削弱其威望。
可所有赏赐给鸠摩罗什的财宝全都被他分发给了穷苦百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之外他也一直严词拒绝,走投无路之下,姚兴只好使用了吕光当年用过的伎俩。
不过他比吕光要狠得多,姚兴直接将10位风姿绰约的年轻女子送到了鸠摩罗什的住所。
眼见鸠摩罗什丝毫不为之所动,姚兴便命人偷偷在他的饭菜里下了迷药,鸠摩罗什坚守了几十年的清规戒律毁于一旦。
后来,其中的两名女子还为鸠摩罗什生下了两个儿子。
姚兴闻讯,立刻将消息散播了出去,鸠摩罗什的声望果然大大降低,甚至有不少僧人来到草堂寺,当面指责、辱骂他,称他背叛了佛祖,背离了佛教教义。
然而在鸠摩罗什的心里,不管是被迫破戒还是众人的指责,都是佛祖给予他的考验和苦修。
破戒了又如何?佛在心中,无关外物,只要自己一心向佛,不为尘世所累,不被外界纷杂的世界所乱,就还是佛祖的弟子。
所以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他只是像往常一样,每日在寺中译经、参禅。公元413年4月,古稀之年的鸠摩罗什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
预感到自己死亡的鸠摩罗什,早早地就吩咐弟子:“我死后不要土葬,将我的遗体火化。倘若我一生的坚守是对的,我的身体会化作舍利子。”
4月13这天夜里,鸠摩罗什在自己的禅房中坐化圆寂。弟子们谨遵鸠摩罗什的嘱托,将他的尸体进行了火化。
大火熄灭后,徒弟在收敛鸠摩罗什的骨灰时,发现了一块泛着微光的晶体,这正是鸠摩罗什舌头所化的舍利子。
佛教信徒皆知,只有生前经历过苦修的大德贤能,才能在火化出舍利子。
而这枚舍利子就是鸠摩罗什一生坚修佛法的最好见证。
那些曾经因为他破戒而指责、质疑他的信徒,在这一刻无比羞愧。
事后,弟子们将鸠摩罗什的舍利子供奉于草堂寺的舍利塔中,供后人参拜。
结语
鸠摩罗什虽不是中原人士,但大半人生都是在中原度过的。他的一生充满坎坷、饱受磨难,先后两次被掳掠到陌生之地,又因为自身的威望而惨遭陷害。
所幸,鸠摩罗什一心向佛,内心无比坚定,纵使命运千回百转,他心依旧。
最终凭借着自己在佛法上的造诣,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中原本土佛教人士,也大大推动了中原佛教的普及与发展。他是当之无愧的八宗之祖、千古高僧。
参考资料
[1]《北方文学》,《施蛰存《鸠摩罗什》中佛性与人性的斗争》
[2]《丝绸之路》,《鸠摩罗什:术道间的彷徨》
[3]《中国宗教》,《译经大师鸠摩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