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鸠摩罗什在历史上究竟是高僧还是淫僧?

鸠摩罗什在历史上究竟是高僧还是淫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3136 更新时间:2024/1/20 23:28:50

当年出自西藏活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随着电视剧《宫锁心玉》而火遍大江南北,当时这首诗几乎成为了“全民爱情诗句”。

出家人要杜绝七情六欲是普遍的认知,可他却将这些挂在嘴边,然而却并未影响人们将他奉为得道高僧。在古代西域地区也有个一位与仓央嘉措有着相似经历的高僧,他就是鸠摩罗什

游历四方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出自仓央嘉措的经典名句刚好概括了鸠摩罗什的一生。当你找不到两全其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只能不辜负佛祖也不辜负你。

鸠摩罗什出生在印度,这是古代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他从小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对自身的修养和目标都有着清晰的认识,那就是要成为得道高僧。他的母亲耆婆也把这个当成目标来培养自己的儿子。

据说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不仅长得高大英俊,而且谈吐优雅。他对权力和地位都不上心,但出身贵族的他要承担继承者的任务,因此在他即将要承接这项重任的时候,他连夜收拾包袱跑了。

后来他来到龟兹国,这是西域地区的大国之一。鸠摩炎得到了龟兹国的热情招待,甚至还被国王的妹妹耆婆给看上了。但鸠摩炎对谈恋爱不感兴趣直接拒绝了公主的示爱。

但耆婆还不死心,利用国王的权力和公主的身份逼迫他就范了。两人婚后便生下了儿子鸠摩罗什。他一出生,当地的高僧们就断定“这个孩子不同凡响”。

耆婆也这么觉得,于是在高僧的示意下带着儿子走上了一条通往大乘佛法的道路。鸠摩炎想拦着,但耆婆以绝食抗议来逼迫他的同意,最终鸠摩炎害怕她伤了自己,只能答应她皈依佛门。

受到耆婆的影响,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便开始出家了。龟兹国有着浓烈的佛教信仰,公主带着儿子出家这个大新闻在当地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本来耆婆想着青灯古佛一辈子,没想到百姓怕她们吃不饱,于是经常送来好吃好喝的给他们。耆婆害怕耽误孩子的前程,于是索性带上儿子逃到了罽宾。

鸠摩罗什的到来轰动了整个罽宾城,在这里求学的两年中,他获得了大量的佛学知识。但因为国王太热情,总是锦衣玉食的招待他,使得耆婆又害怕他不思进取,于是决定返回龟兹。

被迫破戒

那一年鸠摩罗什刚满12岁,却已经成为西域地区名扬内外的高僧了。曾经有一位罗汉告诫他:“若在35之前不破戒,你一定能成为像舍利佛一样的高僧,如果破了,一辈子只能当过普通和尚”。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罗汉好心地告诫话竟然一语成谶。回到龟兹国后,在鸠摩罗什20岁生日那天,国王帮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法会。他在这场法会中安排了鸠摩罗什与盘头达多进行辩论赛。

国王此举意在打响鸠摩罗什的知名度,奠定他在国内宗教的地位,为此他特意选了鸠摩罗什曾经的老师作为对手。经过一个月的精彩辩论之后,鸠摩罗什不负众望地赢得了比赛,也成为了国师。

鸠摩罗什在龟兹国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中原正在经历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公元383年,苻坚在灭掉前凉政权之后听闻了鸠摩罗什的名气,于是便想得到他,因此派吕光前去攻打西域地区。

吕光打下西域之后,立即派人把鸠摩罗什给抓了起来。此时他已经40岁,却仍然气度不凡。后来吕光有了将龟兹国公主嫁给他的想法,但鸠摩罗什拼死抵抗。

无奈之下吕光便给他灌下有迷药的酒,并将他跟公主关到了一起。迷迷糊糊之下,鸠摩罗什破戒了,最后迫不得已要跟公主结婚。吕光为何要逼迫他娶妻,而他是以怎样的心情面对这场婚姻的已经无从得知。

只是这件事成为了鸠摩罗什一生中难以抹去的黑点,他想过自杀,但最终因为夙愿未了而放弃了。他的心中还有着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佛家道义。

初心不改

就在吕光攻下西域后不久,苻坚便死了,随后他顺势在此地建立了后梁政权。鸠摩罗什在他逼迫下娶了妻、破了戒之外,还被他给软禁了起来。

吕光本不信奉佛教,鸠摩罗什对他的作用也仅是占卜吉凶。在此期间他沉下心来研读中原文化,为他日后成为“佛学翻译大师”奠定了基础。

鸠摩罗什58岁那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伯乐——后秦政权君主姚兴。他崇尚佛法,对鸠摩罗什更是久仰大名,后来他以国师的礼节将鸠摩罗什请到了长安,由此开了他的翻译经书之路。

为了让鸠摩罗什静下心来翻译经书,姚兴在人力物力上为他提供了种种方便,还甄选了800名僧侣帮鸠摩罗什打下手,有时候他还会亲自上阵翻译经书。

鸠摩罗什知道自己破过戒,再也不可能成为集大成的得道高僧,即使一生平庸他也为了心中的佛法理想而不懈努力,他始终初心不改,为中原和西域地区的佛教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长安的十二年,鸠摩罗什带着弟子们翻译了大量的经书,其中包括《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翻译的经律论传共计94部、425卷。

据《高僧传》中记载,鸠摩罗什在长安期间曾在姚兴的逼迫下破过一次戒。当时姚兴给他送去了十名美女,此举是希望他能留下后代,以承继这么优良的基因。

当然这无从考证,不过破戒确实是鸠摩罗什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在他临终之前曾黯然地说道:“如果我所翻译的经书能被佛祖认可,那么我火化的时候舌根不会坏”。

鸠摩罗什70岁的时候在长安圆寂,他的尸身整整火化了两个多小时,当时肉体已经成灰,但唯独舌头没有被焚毁,这也许正是佛祖对他所持的一种善念。

这样的结果也是鸠摩罗什一生的努力所换来的,是人哪有不犯错的,高僧也如此。但他也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赎罪了,因此在世人眼里犯过错的他依然拥有大师的风采。

标签: 罗什高僧佛法出家法华经维摩诘经

更多文章

  • 高僧鸠摩罗什:虽娶妻生子,却得无数信徒膜拜,肉身化成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三公子观察标签:佛法,高僧,佛经,僧人,舍利子,鸠摩罗什,星云大师,妙法莲华经

    与玄奘齐名的高僧鸠摩罗什,虽娶妻生子,却得无数信徒膜拜,肉身所化的舍利令世人瞻仰千年,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一生经历了多少坎坷。鸠摩罗什是我国汉传佛教中,四大佛经的译师之一。当初,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为传播佛教远走他乡,当身处龟兹时,在国王威逼下,被迫娶了国王妹妹耆婆,成了龟兹国的驸马。婚后,二人很快

  • 一代高僧鸠摩罗什:身边却拥有无数女性,圆寂火化时舌根烧不烂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罗什,高僧,佛陀,佛法,妙法莲华经

    五戒,乃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何谓戒?就是要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首先要把自己的意识打扫干净,做到意业清净,口业清净,身业清净,如此一来,就不会犯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五戒。当年佛陀涅槃之时,更是告诉弟子们,要“以戒为师”。他本被认为是下一任佛陀的接班人,然而一个“戒”字,却让他的命运就

  • 鸠摩罗什, 7岁跟随母亲出家, 35岁被迫圆房, 圆寂后化为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英谈资讯标签:罗什,高僧,出家,佛法,僧人,舍利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当年,慧能和尚的一首《菩提偈》,指出了“高僧”的内涵。所谓“高僧”,应该是人从花海走过,片叶不沾身的六根清净之人。而人们心中最完美的“高僧”,大概就是《西游记》中唐三藏那般的人物吧。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一位高僧,他被誉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2次被逼破色戒,70岁圆寂舌头化作舍利

    历史解密编辑:照见古今标签:佛法,佛学,高僧,佛经,信佛,色戒,鸠摩罗什,星云大师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是为佛教而生的天才。他文采斐然,翻译的佛经朗朗上口,行文优美,有一些依然被佛教广泛使用。你能想象得到吗,今天我们整天挂在嘴边的这些词儿,世界,未来,大千世界,想入非非等等,这都是千年之前的鸠摩罗什创造出来的。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他曾经

  • 一代高僧鸠摩罗什:身边拥有无数女性,火化时舌根烧出“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留泽说美食标签:高僧,佛经,佛法,佛学,皇帝,舍利子,鸠摩罗什,星云大师,妙法莲华经

    一代高僧鸠摩罗什:身边拥有无数女性,火化时舌根烧出“舍利子”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之间,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虽为外来宗教,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这主要得益于历朝历代那些不顾艰辛,翻译佛经,传播佛法的高僧。鸠摩罗什,古西域得道高僧。他于公元343年出生在龟兹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家庭条

  • 武威鸠摩罗什寺,它雄踞西北已逾千年,诉说着千古一僧的不朽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水玉扬观世界标签:寺院,高僧,武威,佛教,星云大师,鸠摩罗什寺

    第一次知道武威这座城市,我还是源自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三国志》系列游戏,在游戏的地图中赫然存在着一座城市,而这座城市正是武威。时间回到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置凉州,以姑臧为州治,并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这是武威为凉州治所的开始。在此以前,汉武帝元朔二年,曾将雍州改为凉州,以地处西方,气候寒凉而得名

  • 【书画欣赏】 王铎行书《顾恺之洛神图跋》,摇曳多姿、变化万端!

    历史解密编辑:砚田文化标签:王铎,顾恺之洛神图跋,行书,书法,顾恺之,书画

    王铎行书题顾恺之洛神图(宋摹本),凡四行,共三十二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灵变飘渺洵为传神复见实相宇宙第一尤物。崇祯癸未(1643年)夏日题于金阊西泾。王铎美不要私藏 转发给朋友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所使用的非本院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尊重原创,

  • 堪补《明史》之阙+真的假顾恺之成了假的真顾恺之 韩羽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顾恺之,韩羽,洛神赋图,明史,寒花葬志,摹本,艺术家,画家

    《红楼梦》里的小婢女——藕官 韩羽 画堪补《明史》之阙《寒花葬志》是明代大散文家归有光为婢女写的一篇悼文,主子悼念奴仆,只此一点,即可谓之“奇文”。奇者,不偶也,试翻文学史,能否找得出与其相类之文?又可赞之为“美文”,其文小,仅百余字。其事小,一瓯荸荠。其人小,十岁的小奴仆。然而,虽小,小中亦可见大

  • 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这些两晋名流, 为何对“之”字如此钟爱

    历史解密编辑:老陈做菜标签:孔子,晋朝,画家,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王献之,书法家,两晋名流

    翻开《晋书》,不难发现,很多名流皆爱为自己的名字加上一“之”字,如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顾恺之、司马尚之、何澹之、刘牢之等等,粗略统计,名字中带有“之”字的不下百余人,其中王羲之一门就贡献了二十多个“之”,且遍布朝野,泛及文武,那么问题来了,两晋名流为何喜与“之”字过不去?这还需从头说起。远古时,

  •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东晋.顾恺之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绘画,画家,顾恺之,张僧繇,人物画,女史箴图,书法作品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在文学和绘画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