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形象已经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他的那种向往“桃花源”情结的生活,给后世文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安慰。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成了很多文人不媚权贵的勇气,那高洁的菊和那爱饮酒的五柳先生都是后世文人的精神栖居地。
但除了这些,陶渊明还有他儿女情长的一面,他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伦亲情非常看重,就像台湾的学者黄仲企先生说的那样,陶渊明他本身的志向是很高远的,他看清了所谓的名利,对生活中的事持有一颗平淡的心,但他对亲人,对家庭,却是截然相反的态度,他对亲人非常的挂心,就即使是友人,他仍然有很深的情怀,更别说至亲的那些人。
一、对祖辈的回忆和颂怀
陶渊明是东晋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是东晋初期的建国元帅之一,曾经被任命为长沙的太守,做过武昌太守的是他的祖父陶茂,而担任过安城太守的是他的父亲。这样看来,陶家的做官之人在不少,离陶渊明最近的都有三个人,这样他们就可以称为一个官宦家庭,陶渊明当之无愧是一个官宦之子。
但与当时的王谢家族相比,陶家的地位难免有些卑微,根本算不上是一个士族,只能是寒士中的一类人,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就更加悲惨,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而陶渊明又不能继承父亲的官位,这样陶家就已经家败了。
这些事虽然都是事实,可陶渊明自幼在外祖父孟嘉的家里长大,又让他不同于其他的常人,他的学识修养都非常渊博。名士身上特有的那些东西深深吸引了陶渊明,而他的外祖父就将这种气质都注入到他身上了。
再加之外祖父的细心培养和呵护,让这朵幼小的花长得很茂盛和茁壮,光有这些,还不能够成就陶渊明的渊博,那些丰富的藏书也是催化剂,使陶渊明在不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这些都对成年的陶渊明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他以后的入仕思想奠定了基础。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幵国中的元老,但他能认清形势,全身而退,保全家族。
陶渊明有诗作《命子》,在诗中曾写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谨慎慎微,胸怀坦荡的人,从不计较得与失。复杂的家世背景和与众不同的时代环境给陶渊明的生长之路铺下了很大的垫脚石。在诗中还写他与先辈的关系,写了先辈的英雄事迹,当长子陶俨出生时,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儿子的深切希望,以及为儿子取名的含义,这些都是父子之情的十足的天籁的流露。
诗中显示出陶氏家风的几点内容:一是他们在政治上都有所成就,都有拯救百姓的抱负。曾祖父陶侃虽然出身寒微,而且早年又丧父,但这些并没有使祖父失去斗志,恰恰相反,他从小就有很远大的抱负,勤奋读书,有空闲的时候又苦练武功,被朝廷任用之后,屡次创建功绩,征战平反,得到朝廷的重用,很快就被封为长沙郡公。
祖父担任太守期间,勤于政务,替老百姓造福,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父亲虽然在仕途上没有很大的发展,但最终还是做了朝廷的命官;二是他们为人处事都很谨慎,都能保持自身美好的品德。曾祖父位至公卿,但能激流勇退,认清时事,明哲保身,祖父在做官时也能言行谨慎,做好自己的本分。
三是他们都不是很重视名利的问题。影响最重要的便是他的父亲,父亲淡泊名利,即使做了官,也不贪慕虚荣,给陶渊明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对于他的外祖父孟嘉,从陶渊明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我们可以将孟嘉的品性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他为人随和且做事很有原则,他有度量,为人很平淡,不同流合污,言语得体;二是他善于写作诗文,他一动笔,文如泉涌,不用构思,就能写出非常好的作品,在座的人都在夸奖他文思敏捷;三是喜欢酣饮任性自然。
陶渊明身上的好多特征都来自于外祖父孟嘉的潜移默化和耐心指导,他们的先祖身上体现着他们的家族精神,先辈们的影响,尤其是陶侃和孟嘉的影响,对陶渊明家族情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二、对父母的真诚孝敬和强烈的热爱
早年就成了孤儿的陶渊明,生活道路上只有母亲的陪伴,他缺少了父亲的爱,所以他对母亲的感情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从小就看到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畏的爱,对母亲的敬畏和爱时刻萦绕在心田。
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大家闺秀,她是当时的名士孟嘉的女儿,所以她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在家里遭受了那么大的变故之后,他将陶渊明和他的同父异母妹程氏妹抚养长大。而且他还将娘家的文化传授给陶渊明,同时也传承着陶氏的家族精神。从著作中可以看出孟氏给了陶渊明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他有崇高的志向,这些无疑都跟孟氏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理解陶渊明对母亲的特殊感情。
面对母亲的操劳和辛苦,陶渊明是非常自责的,他对母亲的栽培和养育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这也是陶渊明家庭情结的一个原因,因为母亲的娘家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家庭氛围,这些直接就影响到了陶渊明。
母亲活在世上的时候,陶渊明要奉养母亲和抚育儿子,加上粮食的短缺,陶渊明没有办法只能去做官,获得那一点钱来帮助家人度过难关。就出仕这件事来说,可以实现陶渊明少时的远大抱负,还可以获得俸禄来养家糊口。
陶渊明在给母亲守丧的那段时期,他是深深怀念母亲,故而,他作诗将这种浓浓的情思书写进文章中,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祭拜母亲,也是对母爱最有诚意和真心的寄托。
三、对妻儿真挚无私的爱
史料对陶渊明的妻子记载甚少,据记载:陶渊明有过两次婚姻,前妻不幸早逝,第二任妻子是翟氏。在《晋书》本传中记载过她的一些相关情况:“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妻子很贤惠善良,她能与陶渊明时刻坚守在家的围墙下,他们能共同用心支撑起这个家。
陶渊明没有将妻子单列出来写,并不是对她的无视,而是在其他诗文中渗透出妻子贤惠善良的形象。在个别篇章中间接地写到了妻子,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妻子的体谅和照顾。陶渊明辞官后,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妻儿们偶尔就吃不饱,陶渊明对此有深深的自责之意,并且能体谅妻子的处境。
但陶渊明毕竟是个豁达开朗之人,他利用空闲时间带上妻儿去远游。陶渊明在生活的艰难之际,想办法让妻儿高兴,他自己也可以享受这天伦之乐,同时让孩子们接受自然的熏陶感染,拥有一颗真诚的心。
陶渊明归隐后亲自下田劳动,但不免收成不好,妻子偶尔也会抱怨一下,但这只是暂时的抱怨,在《和刘遗民》中,他婉言谢绝刘遗民邀请的最大理由是他不愿意把家庭的负担留给妻子一个人。
可见他们俩的感情还是很深,陶渊明非常能体谅妻子的难处,所以在家空闲的时候,他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妻子照顾这个家,这也从侧面突出了他们夫妻感情的深厚。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刚嫁进陶家,就要照顾陶渊明的前妻留下来的几个孩子,而且自己也有了儿子,翟氏的确是很不容易,五个孩子的生活起居都要靠她一个人,所以陶渊明能理解妻子的辛苦,他有空闲的时间就帮妻子照顾孩子。
在《归去来兮辞序》说:彭泽离家只有百里的路,那些农田只要能满足我们家的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他做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妻子养家,照顾孩子,使贫困的家日子可以好过一点,让妻子可以少操累一些,他的这种爱家之情坦坦荡荡。
陶渊明表达对儿子们的关爱和呵护的诗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责子》、《与子等疏》、《命子》等等,《命子》一诗共有十章的内容,前七章都是写先辈们的历史,从第八章开始写陶渊明得到长子的情况,他为儿子取了特别有深意的名字,同时将陶家的家族精神传承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像孔俚那样,将陶氏的家族精神发扬光大。
陶渊明很看重亲情,同时也非常疼爱儿子,但并不是一味地纵容他们,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既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同时又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写给儿子的这些诗虽然不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但是却是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精华,是人间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陶渊明是个多情的人,尤其是那些写给儿子们的诗歌,更加动人心扉,将陶渊明重情的一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名利的束缚可以挣脱,俗世世的尘网可以超越,但人间的真情不能逃避,他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依托。
四、总结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留给后世文人很多宝贵的财富,他的诗歌创作,他的文学思想,他的人格魅力无不令人动容。魏晋人特别重情适性,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他有着比常人更深的情感。
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家庭情结更浓烈,他的这种家庭情结表现在各个方面,有对父母最真挚的爱和孝顺,有对妻儿的无比关怀和深沉的爱,这些都从侧面映现了陶渊明的另一种人格魅力。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描写家庭情感和生活的诗歌并不多见。然至亲间的无限关怀和爱护是无法断开的,不管是父母的爱,还是子女的孝顺,都是最宝贵的人伦之爱,是万不可丢的。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不是他个人所有的,而是那个时代造就的特殊产物。魏晋之前思想的主导是儒家的仁爱思想,而这种思想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伦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