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帝司马炎有子26人,为何固执地维护“不惠”的太子司马衷

武帝司马炎有子26人,为何固执地维护“不惠”的太子司马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国家历史》 访问量:4860 更新时间:2023/12/10 2:20:20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228字 | 阅读需9分钟

武帝有众多子嗣,为何却固执的维护司马衷的太子之位?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司马炎病重去世,司马衷继位,也就是传闻中在天下饥荒时问出百姓“何不食肉糜”的傻太子。此时,距离司马衷被封为太子已有23年的时光。那么,既然司马衷“不惠”,这23年时间里,司马炎为何不从自己绵延的子嗣中选择贤能之人继位,偏偏要固执地维护司马衷的太子位?

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我们或许难以理解司马炎的心境,以致于唐人在编修《晋书·惠帝纪》的时候,发出了“武皇不知其子”的感叹。然而,结合西晋当时的政治局面,司马炎对于司马衷的维护或许并不像唐人评价的那般简单。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 图源 百度百科

知子莫若父

晋武帝司马炎尽管是靠着吃父祖的老本篡夺曹魏的天下,但其本人也并非等闲之辈,至少,他早早就发现了儿子的“不惠”。泰始三年(267),8岁的司马衷被册立为皇太子。过了不久,武帝就对自己这个儿子的智力状况表达了担忧。《晋书·武元杨皇后传》载:“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

武元杨皇后即司马衷生母,她在公元274年去世,那么武帝私下与她谈论太子不堪继位的时间应当在此之前,这至少说明武帝在太子15岁之前就清楚司马衷智力上存在的缺陷,难堪社稷重任。武帝甚至直接与杨皇后讨论过废立之事,但被杨皇后以立继承人“以长不以贤”的理由堵了回去。

但是武帝对于儿子的担忧并没有因此结束。司马衷和贾南风成婚后,住进了东宫,武帝担忧司马衷没有治国的才能,于是想要对他进行考察。《晋书·惠贾皇后传》记载,武帝故意将东宫官员召至皇宫宴饮,将他们支开,然后派人送政府公文交由太子裁定,令其限时“交卷”,以检测其治国才能。可以看出,武帝对儿子明显抱有一定的疑虑,这种疑虑贯穿司马衷初封太子、出居东宫的时期,因此,用“武皇不知其子”难以解释司马炎在立储一事上的固执。

另外,武元杨皇后除了司马衷外,还有一子,即司马柬。《晋书·秦献王柬传》说司马柬敏锐而有胆识,得到武帝的宠爱,并在270年受封汝南王。司马柬曾在宣武场一眼看出错漏,被武帝认为异于常人。到了咸宁年间,司马柬受到的恩宠更为深厚,并被安排住进了叔父齐献王司马攸的府邸。以司马柬嫡子的身份加上武帝对他的恩宠,在武帝晚年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再次动过废立之心。

既然司马炎清楚地知道太子“不惠”,并且在有聪慧嫡子的情况下,他为何最终选择了维护太子的继承权?实际上,司马衷最终得以继位,并非武帝的怜爱,而是他不敢废太子。

以长不以贤的嫡长子继承制

司马炎在立储问题以及储君的存废事件上处于极大的被动,一大缘由就是受限于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

司马衷在自己的同母兄司马轨去世的情况下成为了实际的嫡皇子。按照宗法理念而言,其地位不可动摇。不过,制度的存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国古代名义上遵奉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君王与官僚权力的此消彼长,该制度并不能被严格执行。

首先,君王无后,外藩就可以继位。远的不说,司马氏之前的曹魏,自明帝曹叡之后的皇帝皆是藩王入继大统。其次,君王后继有人,但却废长立幼。汉高帝刘邦宠爱戚夫人,试图废黜吕后生的嫡长子刘盈;汉景帝刘以嫡长子身份继位,转头却废了自己的长子刘荣,立幼子刘彘;武帝刘彻晚年兴巫蛊大狱,并在嫡长子刘据死后,立了幼子刘弗陵。更有甚者,汉献帝刘协是在兄长被董卓废杀的情况下才得以继位。

既然废长立幼有先例可循,嫡长子继承制怎么就成了司马炎的软肋?要明白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武帝的亲弟弟,齐王司马攸,以及上一代的司马氏兄弟——司马师与司马昭。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而当时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在事变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本人也在随后的平定淮南一叛、废立君后、平定淮南二叛中展露出极强的才能。司马师接替司马懿成为司马氏的掌门人,若是没有意外,在他这一代,或许曹魏的江山就该易主。

然而,上天与司马氏开了两个玩笑。一是司马师没有男性后嗣,不得不过继了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也就是司马炎的亲弟弟。二是正元二年(255),司马师在平定淮南二叛的过程中因眼疾而死,司马攸尚且年幼,考虑到年轻的司马攸难以震慑朝廷,于是司马昭兄死弟及成为了司马家的掌舵人。

司马昭继任后,在选立自己的继承人上犯了难。长子司马炎与次子司马攸皆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从宗法角度而言司马攸过继给了兄长司马师,相当于是亲生父亲生生抢了自己儿子的家主之位。

当时,司马攸的名声很好,《资治通鉴》称其为“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其风头完全压过了自己的兄长司马炎,并且作为司马师的养子,司马攸在继承人问题上同样有着法理依据。《晋书·齐王攸》甚至说,司马昭见到司马攸,便抚着座椅说:“这是你的座啊!”司马攸成年后继承了舞阳侯的爵位,而这曾是司马懿的爵位,因此司马炎冥冥之中觉得弟弟司马攸将会越过自己获得继位权。

司马昭到了晚年,在册立世子的问题上十分为难,他和妻子王元姬都很担心,两兄弟会因为争夺世子位而互相残杀。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曹魏初年便已经上演过一次。曹操立储时,就在曹丕和曹植间犹疑不定,最后听了贾诩之言,才定了嫡长子曹丕继任。即便如此,曹操死时,曹彰仍敢质问“先王之玺”何在,可见哪怕遵循了嫡长子继承人制度,仍旧会有王子作乱,骨肉相残的局面出现。

曹魏的先例仍旧历历在目。而对于试图改朝换代的司马氏而言,兄弟阋于墙的局面更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司马昭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不得不谨慎。但这种谨慎对于日后的武帝司马炎来说是极为痛苦且折磨的,尽管求稳的司马昭最终选择了嫡长子司马炎为接班人,但这种争储的算计已经深入了武帝的骨髓。

266年,司马炎继位后,就对弟弟司马攸极为防备,始终处于担忧司马攸夺权的忧虑中,以致于他在267年便迫不及待地封年幼的司马衷为皇太子,这其实是在向所有人释放一个信号,也是为了保证——司马氏的皇位世代都只能在武帝一脉延续。

而司马炎的这一举动无疑断送了自己废黜司马衷的后路。因为他一旦行废长立幼之事,就等于公开宣布自己得位失去了合法性,不仅给了弟弟司马攸“立贤不立长”的口实,也给了自己的诸皇子夺位的借口。无论哪一种,都是武帝司马炎不愿看到的。

被绑定的太子: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赋予了武帝一脉合法性,也成了武帝防备弟弟司马攸继位最大的保护。但是,太康四年(283),司马攸在出镇齐国事件后急病而亡,实际上司马炎的心腹大患已除。这时候,司马炎是否可以再度考虑废立太子之事呢?他可能有过,但是最终放弃了。如前文所说,武元杨皇后的小儿子司马柬受到武帝的喜爱,但是在太康十年(289),武帝改封司马柬为秦王,封了八万户,令其出镇之国,算是彻底放下了废立之心。

这时候,或许武帝仍旧有过迟疑,但是一切都晚了。如果说,司马攸去世前,武帝不废太子是为了避免小宗夺大宗局面的出现,那么在齐王出镇事件结束的几年里,武帝再想行废立之事便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

武元皇后尚在世的时候,就为司马衷选立了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充何许人也?他是西晋开国功臣,借由错综复杂的政治姻亲与结党把持着朝政。武帝一朝,分别以贾充和任恺为首的两党争夺中枢权力十分激烈。武元皇后为了获得贾家的支持,在武帝说“贾家女有五不可”(《晋书·惠贾皇后传》)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以貌丑的贾南风为太子妃。并且朝中以荀勖、冯紞为代表的士族集团也极力促成贾家与司马皇室的联姻。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一个贾家身后站得实际上是与之相连接的世家大族,通过与贾南风的婚约,司马衷获得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士族集团的支持。

除了贾家,杨家也是太子司马衷的支持者。武元皇后死时,担心司马炎立其他妃子为皇后,就推荐了堂妹杨芷为继后。太子司马衷的外祖本就是弘农杨氏,再加上继母杨皇后,其代表的政治势力盘根错节,勾连了后宫与前朝。

而对于士族集团,司马炎多数情况是温和,甚至于不得不与之妥协,这与司马家窃取曹魏天下不无关系。这一点,从司马炎对待儿媳贾南风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晋书·惠贾皇后传》说,贾南风还是太子妃时,就因嫉妒而杀死过司马衷怀孕的妾室。武帝对此震怒,一度要废黜贾南风,杨珧劝说,问武帝难道忘记了贾妃的父亲贾充的功劳吗?结果,武帝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太康年间,司马衷身后的势力已经盘根错结,武帝若是废太子,必然需要大动干戈,其政治成本难以想象。但是,汉武帝晚年兴巫蛊大狱时,卫太子刘据的势力不可谓不大,但是卫太子仍旧含冤而死,怎么到了司马炎这就行不通了?

这就又不得不扯回司马炎的心头大患——齐王司马攸。司马攸被外放出镇齐国的时候,朝中有许多重臣都认为不妥,但是司马炎却一意孤行。王浑上书无果;曹志上疏,结果触怒武帝被免;七位太常博士也因持异议被罢官;扶风王司马骏表甚至因为武帝不听劝而愤怒病卒。

这场争斗不仅将皇室与朝臣以及士族割裂开来,加深了君臣间的猜忌,更是让晋廷失去了众多可靠的支柱。张华被外放;宗室司马攸、司马骏身死;就连武帝个人小政治圈中的羊琇、王济等也被逐出了决策圈。

可以说,武帝晚年,在经历过齐王出镇事件的割裂后,朝中的能臣以及有威望的宗室已经不多,如果再去废太子,相当于要亲手把自己扶持的杨家与贾家外戚通通拔除,那么这之后,又该扶立谁成为新太子的执政班子?

武帝的美好愿景:好圣孙

客观上的难处给了司马炎极大的打击,迫使他不得不选择固执地维护“不惠”的儿子司马衷,而聪慧的孙子司马遹则在主观上给了司马炎一种乐观的期待:只要权力在武帝一脉传承,那么当司马遹接过重担,大晋的天下仍旧有着希望。在司马炎的安排中,在客观条件不允许废立太子的情况下,司马衷只需要成为一个过渡,为司马遹铺路即可。

根据记载,年幼的司马遹聪慧异常。皇宫失火时,司马炎登高远眺,司马遹拉着武帝到暗处,武帝问其缘由,他说皇帝不应该被火光照见,以免意料之外的变故发生。司马遹跟着武帝去猪圈的时候,还建议武帝杀猪以犒劳士兵。武帝因此夸他,虽然这孩子是我孙子,却像我的爷爷(司马懿)。

然而,事与愿违,尽管武帝临终做了他认为最好的安排,但是他刚一驾崩,外戚杨氏就排挤宗室司马亮开始独揽大权,但又很快被皇后贾南风设计踢出局。元康九年(299),贾皇后设计废黜了太子司马遹,引发了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西晋朝廷正式走上了覆灭之路。

参考文献

1.《晋书》,1996,北京:中华书局。

2.《资治通鉴》,2011,北京:中华书局。

3. 朱子彦. 2023. 晋武帝立嗣问题辨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更多文章

  • 人物小传之晋惠帝司马衷:愚钝之人被污名化,太子之位不可撼动

    历史解密编辑:枕猫标签:司马衷,晋惠帝,司马炎,贾南风,皇位

    西晋有这样一位皇帝,被人们称为“白痴皇帝”,他就是晋惠帝司马衷。他是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世人常说司马炎一生聪慧最后却将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交到了最为痴傻的儿子司马衷的手上。司马衷不善处理政事,在位期间更是爆发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一片、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最

  • 277年,司马衷宠幸宫女怀孕。贾南风抄起刀戟,直捅宫女隆起肚子

    历史解密编辑:瑶光暖暖标签:宫女,杨芷,司马衷,贾南风,司马炎,晋惠帝,女皇武则天

    公元277年,司马衷宠幸宫女怀孕。贾南风冷笑:将人抓来!随后,她抄起刀戟,捅向宫女隆起的肚子。宫女惨叫一声,倒在血泊之中。此时,司马衷吓得蜷缩到桌㡳,颤着声问:“你为何要杀她?”贾南风“哐当”一声,将刀戟掷在地上:“贱人怀的孩子,不能留!”后来,公公司马炎得知,暴怒:“这个毒妇,竟敢残杀我孙儿,废掉

  • 晋惠帝:被后世耻笑一千七百多年的司马衷真的是个白痴皇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日路十七号标签:晋惠帝,司马衷,皇帝,司马炎

    司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母为武元皇后杨艳。泰始三年(267年),八岁的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一说到司马衷,很多读历史的朋友都会立刻反应:“我知道,他是个白痴皇帝、是个智障皇帝。”

  • 晋元帝两问皇子,长安远还是太阳远?皇子回答不一样,令人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资深人士说文史标签:晋元帝,司马睿,太阳,太子

    西晋末年,宗室大臣谋权乱政,刚刚统一的晋朝很快陷入了混乱的境地。乘虚而入的胡族军队肆虐中原,安东将军司马睿和一众士族以及百姓们南下避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事件。抵达江南后,为了重整沦陷的河山在南下的门阀士族支持下,司马睿登基为帝。司马睿就是后来的晋元帝。有一天早上,洛阳地区来了一个人求见皇帝

  • 宋高宗:时刻不忘把自己塑造成光武帝,最终却活成了晋元帝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赵构,晋元帝,光武帝,刘秀

    从宋高宗赵构继位开始,这位因为父兄被俘而意外得到皇位的皇帝便一心打造自己“中兴”君主的形象.而纵观之前的历史,最显著的“中兴”莫过于“光武中兴”,所以宋高宗无时无刻不以光武帝为偶像,做事施政引用光武故事,对自己进行政治宣传和形象塑造,把自己打扮成如汉光武帝刘秀那般中兴的人物。宋高宗赵构然而他穷尽一生

  • 深蓝智库年度峰会 | 德勤中国谢安:ESG更多的是人力和管理方面的投入

    历史解密编辑:北京商报标签:谢安,人力,晋朝,esg,深蓝智库,年度峰会,德勤中国

    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正值第七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3深蓝媒体智库年度峰会暨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创新大会"5月11日在京召开。本次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指导,《中外企业文化》杂志联合主办,深蓝智库与北商研究院共同承办。在当日的《构建和共创 中国式ESG道路展

  • 赞千古风流名相一一谢安公

    历史解密编辑:南国圈标签:华夏,危亡,隐世,贤人,谢安公,千古风流

    赞千古风流名相一一谢安公重庆开州谢震环自强不息,满腹经纶。家国情怀,世之绝尘。隐世游山水,广交天下贤人。讴心沥血育后代,为国培养了栋梁名将和贤臣。国家危亡时,舍去安逸出东山,踏上新征程。入仕展大智,扶政爱百姓大显能和仁。举贤不避亲,运筹帷幄以一当十大战淝水胜。力挽狂澜,华夏文明续传承。激流勇退地下

  • 蒋凡随笔——谢安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黑桃A标签:谢安,蒋凡,宣昭皇帝,晋书,随笔,谢玄

    2000年11月13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凡在《文史知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随笔文章《淝水之战说谢安》,谢安是东晋名相,曾经以八万精兵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国八十万大军,名声大振,为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又延续了三四十年的寿命。蒋凡教授在文章开篇介绍到,谢安在担任宰相期间,因为知道自己侄子谢玄擅长练兵,于

  • 深蓝智库年度峰会 | 德勤中国谢安:ESG的投入和产出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

    历史解密编辑:北京商报标签:谢安,晋朝,esg,深蓝智库,德勤中国,中外企业文化

    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正值第七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3深蓝媒体智库年度峰会暨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创新大会"5月11日在京召开。本次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指导,《中外企业文化》杂志联合主办,深蓝智库与北商研究院共同承办。在当日的《构建和共创 中国式ESG道路展

  • 谢安书法:不繇不羲,自发淡古

    历史解密编辑:谢云逸标签:桓温,宰相,苏轼,不繇,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谢道韫,谢安书法,千古名句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