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被敌人蔑视为奴仆之子,却篡夺了后赵江山,为了清除反对势力,他下令诛杀20万敌人。有人说他滥杀无辜是残暴不仁,也有人说他这是替天行道。1700年后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接下来我们将讲述冉闵的一生。
冉闵
冉闵的祖籍是魏郡内黄县。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百姓四处离散。为了活命,冉闵的父亲冉瞻加入了流民大军乞活军。后赵天王石勒攻打陈午时俘获了冉瞻,令侄子石虎收为养子。冉瞻虽是汉人,但是为后赵出力甚多,多次帮助石氏进攻东晋。儿子冉闵更是勇武过人,被石虎视为亲孙。胡汉诸将都对冉闵非常敬畏。石勒死后,石虎夺位,把石勒子孙杀了个干干净净。身为石虎养孙的冉闵也身价倍增,直接进入后赵高层的核心圈层,而且还会将后赵搅到天翻地覆。
那么当时的后赵又是一个什么情况?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暗时代,外来的胡人政权统治非常残暴,他们杀人如麻,征伐无度,给无辜的汉人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苦难。而出身羯胡的后赵石虎父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石虎篡位后,视汉人为奴隶,强征他们为自己修建宫殿,从长安到洛阳,沿途树木上到处都是汉人的尸体。石虎的太子石邃更是青出于蓝,不仅奸淫官员妻女,更是将宫中的美貌姬妾斩下头颅,传共视之,还将尼姑杀而食之,与牛羊肉煮在一起,赐给左右,让他们分辨这是牛肉还是人肉。如此残暴行径,纵观二十五史,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冉闵
石虎不仅对汉人狠,对自己人也狠,石邃与石虎失和,石虎便亲手杀了儿子,还将儿子一家26口人一起杀掉,埋一个棺材里。之后,石虎又复立儿子石宣为太子,但是石宣也反对他,于是石虎就把石宣一家也杀光了。连杀两个儿子之后,石虎选择册立了年仅十岁的幼子石世为皇太子,埋下了后赵内乱的伏笔。
那么,这时候的冉闵又在干什么呢?在和东晋打仗呢。公元339年,石虎带着儿子石鉴、养孙石闵,也就是冉闵,出兵攻打东晋诸城。东晋国舅庾亮收到邾城求救后,置若罔闻,最终导致邾城失陷,6000人战死。冉闵在此战中大败晋军,从此和东晋结下了梁子。
冉闵
十年后,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年幼,刘太后和丞相张豺专权,后赵迅速陷入内乱之中。石虎生前喜欢石斌和石遵两个儿子,他俩比石世年长,实力也很大,刘太后为了消除隐患,假传圣旨将石斌杀死,又封石遵为彭城王试图安抚,作为后赵大将的冉闵,极力劝说石遵杀回首都邺城夺了大位,石遵非常高兴,就对冉闵说,事成之后,我就让你做太子。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后面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石遵有9万大军,还有冉闵当先锋,气势汹汹,直扑邺城而来,刘太后和张豺无力抵抗,只好开城投降。石遵篡位登基,封冉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又立兄长石斌的儿子石衍为皇太子,这让冉闵非常失望,论辈分,冉闵和石衍都是石遵的侄子,但冉闵并非石氏亲生,虽有拥立之功,但是论法统终究还是不如石虎的亲孙子石衍,冉闵因此和石遵产生了隔阂,极力将朝中大权揽进手中,试图把他架空。
冉闵
石遵也开始对冉闵不满,并找来三哥石鉴商议,想夺了冉闵的权。没想到石鉴竟然向冉闵告密,冉闵派人带兵进攻,杀了石遵,拥立石鉴为帝。冉闵虽然当时还叫石闵,但是在血统上只能算是外人,他两次废立皇帝,视后赵皇权为己物的态度,招来了后赵宗室的痛恨,其中就包括皇帝石鉴。那么接下来冉闵又会如何应对后赵宗室的挑战呢?
没过多久,石鉴派人暗杀冉闵,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引起宫中骚乱,为了不让冉闵发现此事是由自己策划,他只能忍痛杀死了参与者,其中甚至还有他的亲弟弟石苞。紧接着,石鉴的另一个弟弟石袛集结大军讨伐冉闵,留在邺城的后赵宗室,还有数人试图行刺冉闵,都被冉闵打败。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冉闵的掌权基础相当薄弱,后赵宗室都不服他,对他群起而攻之,甚至还发生了有人想挟持天子石鉴讨伐冉闵的事情。
冉闵
为了根除后患,冉闵带领数千人马冲进宫中,囚禁了石鉴,绞杀了叛军。这场政变把皇宫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城中胡人纷纷逃亡。冉闵知道这些胡人不会服从自己的统治,他们只认同石虎子孙的统治,自己虽是石虎养孙,但是在羯胡人看来自己终究还是一个汉人。于是冉闵便下达了历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杀胡令,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这场前所未有的沙胡行动造成死者20余万,其中还包括不少已经胡化的汉人,他们的尸体在城外堆积,无人善后,只能被野犬豺狼分食。这道杀胡令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褒贬不一。
首先,后赵石氏的统治极为残暴,中原百姓生活悲苦,民族矛盾非常严重,这是冉闵发起杀胡令的现实基础。其次,冉闵的身份却非常尴尬,他是石虎养孙,又是汉人血统,在胡人看来,此人非我族类其心可诛。但是在中原汉人看来,冉闵和那些胡人没什么两样,在这样两头不落好的情况下,冉闵选择了对胡人大开杀戒,根除所有反对势力,以此获得北方汉人的认同,确立自己的统治基础。
冉闵
那么冉闵的设想能实现吗?在下达杀胡令的次年,冉闵登基称帝,复姓冉氏,国号大魏,史称冉魏。石虎子孙38人皆被冉闵所杀。冉闵虽然对及胡人深恶痛绝,但是他所建立的冉魏政权依然带有浓重的胡人色彩,政治上实行汉胡分治,军事上保留部落兵制,就连冉闵的儿子也被封为大单于。这样的冉魏与当时士族风流的东晋王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统性不足是摆在冉闵面前最大的难题。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没有人愿意认同冉魏政权。
那么,冉闵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冉闵称帝后不久,石虎的儿子石祗也自称大赵皇帝,起兵造反,各地纷纷响应,刚刚立国的冉魏政权一下就陷入内乱四起的局面。冉闵派人向东晋求救,言辞却让东晋朝廷大为恼火,胡人祸乱中原,如今已被我摆平,如果你们想和我一起讨逆,那可以派军来帮我。言外之意就是想以中原皇帝的身份与东晋平起平坐。这对东晋朝廷来说简直是异想天开。东晋一直自恃是华夏正统,与两汉、曹魏、西晋一脉相承,对于在中原割据的伪朝,无论胡汉统统不承认。
冉闵
因此,东晋不仅没有派人驰援冉魏,反而还出兵攻打冉魏的合肥,迁徙了当地数千户百姓。同为汉人的东晋指望不上,冉闵又该如何应对石祗的进攻呢?公元351年,冉闵率兵10万攻打石祗的大本营,围困百余日死伤惨重。刚刚接受东晋册封的燕王慕容儁,羌族首领姚弋仲派兵救援石祗,三方合兵十余万,冉闵被杀的大败,匆匆逃回了邺城。
讽刺的是,慕容儁是鲜卑人,却得到了东晋的承认,以大晋燕王的身份进攻冉魏,而冉闵虽是汉人,却得不到是汉人的东晋认可。那么东晋为何会这么做呢?前面说过,东晋不承认北方的政权,但若是北方的胡人首领愿意向东晋称臣,在名义上臣服东晋的话,那么东晋也会非常乐意的册封他们官职爵位,而冉闵称帝建国还要与东晋平起平坐,这就挑战了东晋立国的合法性。
正因为东晋是唯一的华夏正统,所以才站在民族大义的高地上,为日后北伐中提供法统,而冉闵以中原汉人正统自居,这从根本上就影响了东晋的法统。若是东晋承认冉闵这个皇帝,那日后东晋北伐中原是收复失地还是侵略他国?显然,同为汉人的朴素民族情感,远不如确保自身统治根基重要。因此,东晋宁可支持称臣的胡人首领,也不愿支持想与东晋平起平坐的汉人皇帝冉闵。
冉闵
然而,冉闵最大的悲剧在于,他虽然有当皇帝的野心,却无扫平群雄的能力。在败退回邺城之后,冉闵虽勉强灭掉了石祗,但是再也没有能力应对慕容氏的大举进攻。冉闵穷途末路,单骑溃逃20余里,最终被慕容儁之弟慕容恪所擒,送到了龙城遏陉山斩首。冉闵死后,方圆数里草木皆枯,连续五个月都没有下雨,慕容儁连忙派人祭祀冉闵,追谥武悼天王。
冉闵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得位不正,难以服众。冉闵虽是后赵大将,但是未建大功,受石虎养育之恩,却挑拨石虎子孙内讧,继而又连废两帝篡位,是汉人还是胡人都将他视为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
二是刚愎自用,不听劝诫,光禄大夫韦謏出身汉人士族高门,雅好儒学,在后赵时就已是德高望重。冉闵继位后,韦謏劝诫冉闵,结果全家惨遭诛杀,冉闵由此失去了汉人士族的支持。
三是挑战东晋法统,导致腹背受敌。后赵虽然统治残暴,但是立国也有几十年,在北方余威尚在。冉闵以石虎养孙身份夺得政权,却以汉人的身份登基称帝,既没有继承到后赵的法统,也没有确立自己的法统,毕竟当时有一个更加正统的东晋在那里。冉闵就算杀了20万胡人,也不能用汉人的身份获得同胞的认同,反而腹背受敌,最终走向死路。
冉闵
冉闵的杀胡令真的是无意义的吗?这之后的前秦政权吸收了后赵灭亡的教训,不再像石虎父子那般残暴统治,冉闵的杀胡令又在其中起到多大的警示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