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八阵图可挡十万精兵?千年来只被桓温看透,但他却不敢破阵

诸葛亮八阵图可挡十万精兵?千年来只被桓温看透,但他却不敢破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有马讲体育 访问量:1763 更新时间:2023/12/9 8:02:28

三国时,绝顶聪明的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打仗的阵法,叫八阵图。

八阵这个兵法招数,传说是轩辕皇帝手下的大将风后所创,《后汉书》中记载,汉朝时就有八阵图了,东汉时期,窦宪将军抗击匈奴就用过八阵。

但似乎八阵图是诸葛亮给炒火的,《三国志》中说诸葛亮:

“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玄之又玄的军事阵法

诸葛亮的八阵图神乎其神,据说能挡十万精兵,无人能破。

八阵图是不是真这么神奇,还不确定,因为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北伐连命都没保住,遗憾地死在了路上。

八阵图具体什么样,后人不知,因为《三国志》中只是提了一下,并未具体描述。

不过,诸葛氏宗谱中以文字的形式,赞誉了八阵图的绝妙。从文中可以得知,八阵图运用了道家的八卦排列,还融入了天文地理学,虚实结合,循环无端,入阵者必晕头转向找不到出路。

用过八阵法的人很多,除了窦宪,姜子牙管仲孙武等一系列军事奇才都用过,并加入自己的军事思想,在每个人手中都有创新。

到了诸葛亮时,他结合了前辈们的优点,再加上自己理念,创作了全新的八阵图。

《三国演义》中,陆逊赢了夷陵之战后,继续乘胜追击蜀军,诸葛亮拿出了八卦阵困住了他,眼看陆逊要被困死,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出面,把陆逊带了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八卦阵这么牛,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时,不拿出来打败曹魏和孙吴称霸天下呢?

有人猜测是诸葛亮有私心,不想给刘禅得到,否则他这个丞相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结果,诸葛亮还没来得及再拿出来大范围使用,就死在北伐路上了。从此,八阵图的去向成了个迷。

八阵图的零星使用

但有一个人却参透了这神秘的八阵图,他就是东晋大司马桓温。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军功卓越,升为大司马后,还受封南郡公。

作为军事家,桓温自然也喜欢研究兵法,他看到八阵图后很是兴奋,可细细研究一番后,却没敢上前破阵。后来,他也没有在作战中用过八阵图,这是为何呢?

《三国演义》中有过八阵图的使用情景,一是诸葛亮围困曹真时,司马懿前去破过阵,但平时的智谋跟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他,当时竟然无法破阵救曹真,害得曹真被诸葛亮狂虐。

二是邓艾差点被姜维活捉,就是因为姜维用了诸葛亮的八阵图。

如此看来,八阵图主要是用来对付骑兵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了抵御北方的柔然军队,大臣高闾就建议用八阵图在开阔的战场上御敌。

虽然鲜卑骑兵也不赖,但有八阵图助力,必然事半功倍。

其实诸葛亮并非在北伐时没拿出来用,八阵图共有64个阵,威力无比。

但由于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付骑兵,诸葛亮北伐全是翻山越岭,步兵居多,所以用到的地方不多,直到进入关中平原对付曹魏骑兵时才派的上用。

事实上,曹真没有小说中那么不堪一击,但诸葛亮的确用了八阵图,跟曹魏的骑兵打成过平手。

诸葛亮还教授过蜀汉的士兵使用八阵图,这一点,在《诸葛亮集》中有记载,文中提到,当遇到敌人骑兵来犯,便要“以车蒙陈而待之”。

西晋马隆也用过八阵图对付鲜卑骑兵,并且马隆还写了一本叫《八阵总述》的兵书,证明后人皆有研究八阵图。只不过,他们得到的八阵图,都是冰山一角,不够全面,也没能破解。

只有桓温发现了八阵图里山蛇阵的奥秘,当时他带兵伐巴蜀,看见前方的尘土中好像有敌人大军,可走近一看只有一堆奇怪的石头。

那些石头被刻意堆砌成蛇的形状,攻其首尾部会扫过来;攻其尾,头会咬过来;攻其腹,首尾会同时夹击。

虽看懂了山蛇阵的道理,但桓温觉得太诡异,不敢尝试去破阵,便带军队绕行,不与山蛇阵正面交手,也不放到自己带兵的战役中。

桓温之后北魏虽然也用过八阵图,可那只是皮毛,不然孝文帝拓跋宏,就不用在军中辛辛苦苦,积劳成疾而死了。

现在,八阵图早已失传,就算留下些石阵遗址也研究不出个所以然,后人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零碎资料去推测,去重新拼凑,可再怎么还原,也修复不回诸葛亮的原版八阵图了。

更多文章

  • 东晋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名人是谁?桓温,冉闵,首推应该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桓温,祖逖,刘琨,刘裕,武艺,晋书,东晋,冉闵,晋朝,冉永曾,五胡十六国

    东晋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名人是谁?桓温,冉闵,首推应该是他!都说东晋是我国历史上最悲壮的王朝,这个时期山河破碎,异族入侵,战乱不止,内讧不断,特别是汉民族遭到空前浩劫,东晋与南宋,南明都是汉民族划江而治占据半壁江山的王朝,相对于南明无明君、无名仕、无名将来说,东晋的名人要多得多,在文学艺术界王羲之、谢灵

  • 东晋时期名将桓温北伐:浅析桓温的三次北伐失败的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说故事标签:桓温,祖逖,刘琨,北伐,将领,晋朝,东晋时期,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公元354年,东晋大臣桓温率军北上,开启了永嘉起义以来规模最大的北伐战争。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遥远的关中长安。由于战前形态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看要恢复西北重地。然而随着北伐的深入,大量不可抗拒的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终迫使南边朝廷选择撤退。并以失败结束,为什么不能在,看似有利的时间、有利的地点和有利

  • 胡咧两晋(三十)桓温北伐失败并非军事原因,而是东晋门阀扯后腿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桓温,祖逖,陶侃,司马睿,平定,门阀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睿在江南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保住了晋朝的半壁江山。在此过程中有不少东晋将相提出过北伐复国的建议,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英雄豫州刺史祖逖。可是因为司马睿和执政的琅琊王氏都将注意力放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所以这次北伐最终未能成行。祖逖也只靠着一己之力收复黄河以南的领土,与后赵石勒隔河对峙。

  • 桓温与此人本关系亲密,可后来桓温见到此人就跑,桓温老婆很开心

    历史解密编辑:阔儿看世界标签:桓温,太守,亲密,谢奕,刺史

    桓温在徐州做刺史的时候,谢奕是晋陵太守。徐州和晋陵相隔不远,但这二位名人却没什么特殊的交情,不过是年节来往、公文交接之类的事情。等到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准备西行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却好了起来,桓温时不时地跑去和谢奕聊天喝酒话家常,谢奕也会很客气地招待。谈笑间,时间过得很快,连谢奕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两

  • 为父报仇的英雄少年郎,桓温三次北伐,为何一步步成为了祸国权臣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桓温,平定,皇帝,北伐,前燕,成汉,少年郎,晋朝,五胡十六国

    上篇文章谈到了东晋那些英年早逝的犹如“过家家”般的皇帝,庾亮一手操作导致苏峻叛乱,最后也算认识到错误,将功补过。走了舅舅,来了女婿关于桓温,凡是谈及东晋的历史总归是少不了他的。据考证桓温的祖上是桓范,就是之前讲到的劝曹爽挟皇帝曹芳以号令天下的那位,骂曹爽兄弟像猪像牛的那位,被司马懿杀掉的那位。其父桓

  •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历史解密编辑:勇敢他标签:桓温,关中,慕容垂,豫州,晋军,北伐,晋朝,五胡十六国

    引言在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便一直掌握在北方少数民族手里,而拥有中华传统帝祚的东晋政府只能偏居江左。由于在魏晋时期中国南方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北方,所以当时东晋在南北方的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一直以战略防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但是到了东晋中后期,随着北方局势的逐渐混乱以及东晋地区的经济发展,东晋终

  • 东晋桓温——千古功过任人评说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桓温,桓玄,司马懿,司马绍,太守,权臣

    转载东晋桓温——千古功过任人评说播报文章遗木行人2023-01-0616:38海南已关注桓温“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这是一句相当有名的话,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里面赤裸裸地充满了对功名事业的渴望。然而对于说这句话的人——桓温,知道的恐怕不多,确实在东晋十六国那个乱世超越一般人的豪杰实在太

  • 简文帝临终前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为什么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桓温,简文帝,诸葛亮,谢安,辅政

    “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便来,便来!”这是东晋一代天子简文帝临终以前,写给自己的臣子桓温的。一昼夜之间,身陷病榻的简文帝连发四道诏书,召桓温入宫,但对方均以年老体弱为由,辞不赴命。古人常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这个桓温又是何方神圣,凭什么能够让君主临终以前,四遍催促,定欲嘱托?他又为什

  • 历史小故事: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桓温围魏救赵掌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桓温,太守,平定,殷浩,刺史,都督,晋朝,史说三国,历史小故事,五胡十六国

    东晋穆帝时,世家大族桓温得势,权倾朝野。晋穆帝永和元年八月,都亭肃侯庾翼去世,朝廷论议都认为庾氏家族世世代代驻守西部藩镇,为人心所向,应当同意庾翼的请求,让庾爰之接替职位。何充说:“荆楚是国家的西方门有民众百万,北边连结强大的胡虏,西边邻近强大的汉国,地势险阻,周边有万里之遥。得到合适的人选那么中原

  • 历史上的今天8月18日,桓温逝世,发现氦元素,创办延安电影团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桓温,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李世民,巴尔扎克,房玄龄

    8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23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135天(闰年则还有136天)。“人,一简单就欢乐,但欢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1、东晋大将桓温逝世373年8月18日(农历373年7月14日),东晋大将桓温逝世。桓温(312~373年),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