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温伐秦:犹犹豫豫无功而返,自己却声望倍增

桓温伐秦:犹犹豫豫无功而返,自己却声望倍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调侃历史 访问量:2019 更新时间:2024/1/19 3:14:40

从永和五年石虎去世、桓温驻屯安陆,一直到永和十年,在这将近五年中,桓温一直养精蓄锐,以静制动,消耗朝廷的势力,使得褚哀死去、谢尚大败、殷浩被废,最终让自己成为东晋政坛中最有实力的人物。不过,由于桓温目前并没有实际掌握徐州和豫州的部队,因此,他左右中枢的作用也并非无与伦比。这些年来,桓温一直无意于北伐,永和五年(公元349年)九月,司马勋第一次进入关中,那时石虎刚刚死去,"三辅豪杰多杀守令以应勋,凡三十壁,众五万人"。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四月,司马勋步骑三万再次北伐,与苻健交战于五丈原,此时,前秦立足未稳,这两次机会都十分难得,然而桓温主力却一直未动。那么,如今,如果依然扬言北伐而无实际行动的话,将无益于自己威望和实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桓温开始实施他的第一次北伐行动。

原冉魏徐州刺史降将周成投降东晋之后,就被安置在南阳。当得知桓温即将率军北上的消息,周成担心桓温借北伐之机而行兼并之实,惊恐之下,他率军反叛,离开南阳,北上攻陷了东晋河南太守戴施占领的洛阳,戴施则往东退守鲔渚(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十一日,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率领步骑四万,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出发开始北上。桓温的计划是∶全军直抵襄阳,然后沿汉水逆流而上,越过均口(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进入顺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过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攻克上洛郡(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再越晓关(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二十里),进入关中平原。

桓温的这一路线,也是东南势力进攻关中的主要路线。不过,早在去年,当张遇政变引发长安地区大乱之后,前秦丞相苻雄回到长安,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即出兵平叛,而是命令平昌干苻菁迅速出兵南下。夺取了上洛郡(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并在丰阳川(今陕西省山阳县)设立了前秦的荆州刺史府,任命步兵校尉郭敬为荆州刺史,虽然有"通关市,来远商"的目的,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地防止可能来自东晋方向的打击。

第二年一月,也就是在桓温发兵北上的前一个月,苻雄又攻下长安西南的司竹,胡阳赤逃往长安东面的灞城,依附呼延毒。在桓温北伐之前,前秦已经相继剪灭了三处叛军,目前只剩下了灞城的呼延毒、胡阳赤和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的乔秉。

桓温的部队按照计划朝长安方向进发,桓温另外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率军从子午谷趋长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桓温的水陆大军在淅川会合,一举攻下了通往关中的要隘——武关。然后,桓温派部将往西南,进攻上洛郡的治所丰阳,抓获了前秦荆州刺史郭敬,而主力部队则继续北上,进攻青泥。与此同时,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的部队也出现在长安以西地区,四处劫掠,而前凉的秦州刺史王擢也趁机东下,进攻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镇),响应桓温。

时年三十八岁的前秦皇帝苻健命令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率众五万,屯于蓝田东南。

蓝关古道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关中势力发兵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四月二十二日,前秦与晋军在此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战斗中,前秦皇太子苻苌为流矢所中;前秦准南王苻生,骁勇异常,史称其"力举千钧,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看到哥哥被晋军射伤,苻生大怒,拍马冲入乱军之中,单人出入晋军阵营十几次,斩杀桓温部将应诞、刘泓等十几人。晋军死伤上干。桓温亲自督战,晋军殊死搏斗,前秦部队大败,苻生率军退去。而桓温最小的弟弟桓冲也在蓝田县西的白鹿原击败了前秦丞相苻雄。

四月二十五日,桓温的北伐军一直进抵长安东面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接蓝田县界,即白鹿原),苻苌等军退至长安城南扎下大营,苻健退守长安小城,身边只留下六千老弱残兵,另外凑足了三万精锐作为预备队,派遣大司马雷弱儿等人率领,与苻苌等人合兵一处,准备与桓温决战。

晋军驻扎在灞上,三辅郡县全部都投降了晋朝,桓温发布布告,让百姓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关中百姓争先恐后地牵着牛,拿着酒犒劳王师,男女夹道观看大军。不少老人流下了眼泪,说∶"没想到今日能再看到官军!"

此时,桓温的兵力对前秦并不具备压倒优势,甚至在人数上还稍逊一些,以旗鼓相当之兵力野战尚可求胜,而以之攻城,则捉襟见肘,这是桓温不敢渡过灞水的根本原因。

桓温部将顺阳太守薛珍是一员猛将,他一直处于东晋边境,多次在顺阳击退前秦的进攻,他对桓温建议大军渡过灞水,径直进逼长安城下与前秦军队决一死战,但是桓温不从。于是,薛珍不顾命令,单独率领本部人马渡过了灞水,斩获敌人甚众。虽然如此,此时的桓温顾虑却很多,依然不敢全师渡河,决一战而定输赢。

就在桓温滞留在灞上的时候,前秦苻健并没有闲着。他腾出手来,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命令丞相苻雄率领七千精锐骑兵,南下子午谷驰袭东晋司马勋的梁州部队,司马勋战败,退往女娲堡(今地不详)。击退司马勋、暂时解除被两面夹击的困境之后,苻健又命令苻雄等人进攻晋军据守的白鹿原,双方在白鹿原再次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第二次白鹿原会战,晋军大败,被斩杀了一万多人,桓温弟弟桓冲被前秦军队重重包围,命在须臾。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只见晋军阵中杀出一员猛将,桓温看去,乃是自己的三弟桓豁长子桓石虔。桓石虔看到自己的小叔桓冲被围,他纵马杀入重围,将桓冲从万众之中解救出来,前秦士兵无人敢抗。由于桓石虔此战的勇猛,致使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北方地区,有人得了疟疾,别人在其身边大呼∶"桓石虔来了!"总能将病人吓得痊愈。

在出兵之前,桓温计划可以因粮于敌,然而,前秦皇帝待健听说桓温北伐的消息,就提前实施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将秦地的麦苗全部割去,此时已经到了麦熟的六月,但是秦地田野一片荒芜,根本看不到成熟的麦子。从二月至今,桓温所部已经出征了三个多月,军粮开始不足,此时白鹿原会战又战败。在这种情况下,桓温下令全军撤退。

永和十年(公元 354年)六月一日,桓温大军迁徙关中三千户居民,开始往东撤退,在灞城的前秦叛将呼延毒也率众一万跟随晋军一起东还。前秦太子苻苌等人率军追击,从灞上至潼关一路上两军多次交战,而撤退中的晋军再无战心,屡战屡败,等到晋军抵达潼关的时候,桓温的北伐军前后又损失了上万人。到潼关之后,顺阳太守薛珍埋怨桓温持重,不敢进逼长安,并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骁勇,薛珍此举让桓温恼羞成怒,下令将其诛杀。在人才寥寥的乱世之中,桓温诛杀薛珍,实属可惜。

至于桓温的第一次北伐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了,这很难说清楚。如果以消灭前秦为目的的话,此次作战东晋寸土未得反而死伤二万余人,即使算上投奔的呼延毒的一万部众和三千户秦地民众,最多也只能算是打了个平手。不过,此次北伐毕竟是东晋主力第一次踏上关中土地,对桓温来说扩大了一定的政治影响,而且前人总以关中老者那句"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来增强桓温此次伐秦的效果,但实际上晋军仅仅停军灞上两月,然后就败归了。

不过,桓温提高自身声望的目的确实是达到了,而且在此战之后,桓温就夺取了他梦寐以求的江州。

标签: 桓温苻健太守丞相苻雄桓冲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八阵图可挡十万精兵?千年来只被桓温看透,但他却不敢破阵

    历史解密编辑:有马讲体育标签:桓温,陆逊,姜维,曹魏,窦宪,三国,诸葛亮,八阵图,天文学家,五胡十六国

    三国时,绝顶聪明的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打仗的阵法,叫八阵图。八阵这个兵法招数,传说是轩辕皇帝手下的大将风后所创,《后汉书》中记载,汉朝时就有八阵图了,东汉时期,窦宪将军抗击匈奴就用过八阵。但似乎八阵图是诸葛亮给炒火的,《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玄之又玄的军事阵法诸葛亮的八阵

  • 东晋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名人是谁?桓温,冉闵,首推应该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桓温,祖逖,刘琨,刘裕,武艺,晋书,东晋,冉闵,晋朝,冉永曾,五胡十六国

    东晋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名人是谁?桓温,冉闵,首推应该是他!都说东晋是我国历史上最悲壮的王朝,这个时期山河破碎,异族入侵,战乱不止,内讧不断,特别是汉民族遭到空前浩劫,东晋与南宋,南明都是汉民族划江而治占据半壁江山的王朝,相对于南明无明君、无名仕、无名将来说,东晋的名人要多得多,在文学艺术界王羲之、谢灵

  • 东晋时期名将桓温北伐:浅析桓温的三次北伐失败的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说故事标签:桓温,祖逖,刘琨,北伐,将领,晋朝,东晋时期,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公元354年,东晋大臣桓温率军北上,开启了永嘉起义以来规模最大的北伐战争。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遥远的关中长安。由于战前形态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看要恢复西北重地。然而随着北伐的深入,大量不可抗拒的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终迫使南边朝廷选择撤退。并以失败结束,为什么不能在,看似有利的时间、有利的地点和有利

  • 胡咧两晋(三十)桓温北伐失败并非军事原因,而是东晋门阀扯后腿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桓温,祖逖,陶侃,司马睿,平定,门阀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睿在江南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保住了晋朝的半壁江山。在此过程中有不少东晋将相提出过北伐复国的建议,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英雄豫州刺史祖逖。可是因为司马睿和执政的琅琊王氏都将注意力放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所以这次北伐最终未能成行。祖逖也只靠着一己之力收复黄河以南的领土,与后赵石勒隔河对峙。

  • 桓温与此人本关系亲密,可后来桓温见到此人就跑,桓温老婆很开心

    历史解密编辑:阔儿看世界标签:桓温,太守,亲密,谢奕,刺史

    桓温在徐州做刺史的时候,谢奕是晋陵太守。徐州和晋陵相隔不远,但这二位名人却没什么特殊的交情,不过是年节来往、公文交接之类的事情。等到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准备西行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却好了起来,桓温时不时地跑去和谢奕聊天喝酒话家常,谢奕也会很客气地招待。谈笑间,时间过得很快,连谢奕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两

  • 为父报仇的英雄少年郎,桓温三次北伐,为何一步步成为了祸国权臣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桓温,平定,皇帝,北伐,前燕,成汉,少年郎,晋朝,五胡十六国

    上篇文章谈到了东晋那些英年早逝的犹如“过家家”般的皇帝,庾亮一手操作导致苏峻叛乱,最后也算认识到错误,将功补过。走了舅舅,来了女婿关于桓温,凡是谈及东晋的历史总归是少不了他的。据考证桓温的祖上是桓范,就是之前讲到的劝曹爽挟皇帝曹芳以号令天下的那位,骂曹爽兄弟像猪像牛的那位,被司马懿杀掉的那位。其父桓

  •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历史解密编辑:勇敢他标签:桓温,关中,慕容垂,豫州,晋军,北伐,晋朝,五胡十六国

    引言在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便一直掌握在北方少数民族手里,而拥有中华传统帝祚的东晋政府只能偏居江左。由于在魏晋时期中国南方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北方,所以当时东晋在南北方的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一直以战略防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但是到了东晋中后期,随着北方局势的逐渐混乱以及东晋地区的经济发展,东晋终

  • 东晋桓温——千古功过任人评说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桓温,桓玄,司马懿,司马绍,太守,权臣

    转载东晋桓温——千古功过任人评说播报文章遗木行人2023-01-0616:38海南已关注桓温“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这是一句相当有名的话,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里面赤裸裸地充满了对功名事业的渴望。然而对于说这句话的人——桓温,知道的恐怕不多,确实在东晋十六国那个乱世超越一般人的豪杰实在太

  • 简文帝临终前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为什么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桓温,简文帝,诸葛亮,谢安,辅政

    “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便来,便来!”这是东晋一代天子简文帝临终以前,写给自己的臣子桓温的。一昼夜之间,身陷病榻的简文帝连发四道诏书,召桓温入宫,但对方均以年老体弱为由,辞不赴命。古人常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这个桓温又是何方神圣,凭什么能够让君主临终以前,四遍催促,定欲嘱托?他又为什

  • 历史小故事: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桓温围魏救赵掌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桓温,太守,平定,殷浩,刺史,都督,晋朝,史说三国,历史小故事,五胡十六国

    东晋穆帝时,世家大族桓温得势,权倾朝野。晋穆帝永和元年八月,都亭肃侯庾翼去世,朝廷论议都认为庾氏家族世世代代驻守西部藩镇,为人心所向,应当同意庾翼的请求,让庾爰之接替职位。何充说:“荆楚是国家的西方门有民众百万,北边连结强大的胡虏,西边邻近强大的汉国,地势险阻,周边有万里之遥。得到合适的人选那么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