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高风亮节,还是另有原因?

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高风亮节,还是另有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4377 更新时间:2024/1/15 12:46:15

陶渊明是东晋到刘宋这一时期的南朝杰出诗人,他是江西历史上首位文学巨匠,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除了诗歌广为人知之外,陶渊明身上还有一处著名标签就是他看淡功名利禄,“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那么问题来了,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田园呢?

陶渊明出身于官宦之家,其曾祖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到陶渊明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少在陶渊明少年至青年这段时期,陶家还不至于为生计发愁。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从这段记载也可以看出,陶渊明早年的主要使命就是安心读书,为将来出仕做准备。

从二十岁起,陶渊明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在四十岁那一年,陶渊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后辞官归隐,从此便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最常见一种解释便是说当时官场黑暗,人心险恶。陶渊明不愿曲意逢迎,与这些人同流合污,因此才独善其身,归隐田园。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陶渊明的仕途可谓是一波三折。早年出任江州祭酒,但没干多久就主动辞官回家。不过当时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已有一定名气,所以很多人都看好他。没过多久,州里邀他来做主簿,但陶渊明并没有屈尊前往任职。

三十三岁那一年,陶渊明受邀加入权臣桓玄的幕府,不知是工作表现消极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总之这期间陶渊明并没什么值得记载的表现。后来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守制三年。守制期满后,陶渊明先后在镇军将军刘裕(后来成为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和建威将军刘敬宣手下担任参军(古代参军为参谋军务之意)。不过陶渊明是个文化人,做军事参谋显然不太符合他的专业,因此在公元405年八月被任命为彭泽令。然而这一次陶渊明又只干了八十多天就辞职回家,原因是看不惯一位督邮嘴脸。

督邮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巡视组组长,其本职工作就是督察县乡,宣达政令。按照古代礼仪,下级见上级领导应该整束衣冠以示尊重。然而陶渊明在听闻郡里的督邮要来本县视察时,却说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还没等督邮抵达,他就挂印辞职,从此彻底退出官场了。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会有何感想,反正笔者是觉得陶渊明的脾气有点古怪。你说他视功名利禄如浮云吧,他断断续续在宦海里浮沉了二十余年。你说他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吧,他的每份职业周期都很短暂,还没等做出成绩就因各种个人原因离职了。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肯定是没有任何一位老板会喜欢手下有这样的员工,就算能力超强,但动不动就撂挑子,那还不如没有。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有一位不贪、不占,也不干活的孙连城区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陶渊明和孙连城有几分相似之处。孙连城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而陶渊明的理想是田园牧歌。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陶渊明跟大多数人一样能屈能伸,兢兢业业为自己的职业打拼,那么历史上将会多出一个可有可无的官员,却会失去一位不与世相逐的高才隐士。

参考文献:《晋书·陶潜传》、《南史·陶渊明传》、《宋书·陶潜传》

标签: 陶渊明隐士

更多文章

  • 陶渊明的诗,在芜湖这里情景再现!

    历史解密编辑:大江资讯news标签:菊花,陶渊明,种植,赏菊,农庄村

    “去年种了20亩,亩均产值将近2万元,收益还不错,所以今年多种了一些。”葛双宝,是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农庄村小有名气的菊花种植大户,今年种植了44亩菊花,这几天,他正在忙碌张罗人手,尽快把菊花地里的迟花抓紧采摘。像葛双宝一样的菊花种植大户,在峨桥镇的农庄、丰裕等几个自然村里还有不少。近年来,三山经开

  • 世人皆羡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天地标签:陶渊明,丰子恺,桃花源

    引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0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任官职——陶泽令,回归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从此没有陶泽令,只有五柳先生。梁启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很多是因为常常陶渊明活成了大家理想的样子,陶渊明的精神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桃花源。“福田心耕,慧

  • 小说家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恩惠搞笑话唠标签:桓玄,桓温,嵇康,诗人,晋朝,陶渊明,小说家,南北朝,搜神后记,桃花源记

    元赵苍云《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画卷局部,纸本水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搜神后记》并非伪托之作陶渊明的著作,除了有诗文集即《陶渊明集》十卷之外,还有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陶渊明也是一位小说家。《搜神后记》一书,《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十卷,题陶潜撰。此前梁释慧皎在《高僧传·序》中已经提到

  • 木心:陶渊明是双重隐士,是中国文学塔外人,读陶诗是真正的享受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木心,陶渊明,陶诗,文学,陈丹青,隐士,艺术家,南北朝,晋朝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我十岁认识陶渊明,于今五十多年,算是比较理解他了。陶渊明是双重隐士,实际生活中退归田园,隐掉了。文学风格恬淡冲和,也隐在种种高言大论之外。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陶渊明不在中国文学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正由于他的第二重隐士性,所以生前死后,默默无闻。读陶渊明诗,是一种真

  • 陶渊明归隐时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文澜珊

    历史解密编辑:文澜珊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翻译,诗词

    写诗词翻译,从最初的日更,变为周更,一年多后,已变成了如今的月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无比珍贵和稀有的,因为精力有限,不得不改为月更,但对于诗词的喜爱,却未减分毫。陶渊明的诗,十分耐读。不像李白写的诗句那样张扬,但总会在恬静中,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我想,苏东坡的诗词,定然是受了陶渊明先生的影响。因为,格调

  • 中国人为什么多爱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七喜文学标签:陶渊明,富贵,杜甫,李白,欧阳修,隐逸,晋朝,艺术家,南北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图源网络(下同)许多人爱李白的飘逸和不羁,许多人爱杜甫的沉郁和厚重,许多人爱东坡的达观和潇洒。然而,当说起陶渊明,似乎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爱羡他的。为什

  • 我们爱的陶渊明,到底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书房标签:陶诗,诗人,隐逸,文学,旷达,晋朝,陶渊明,南北朝

    最近得了一个“病”,爱屯书,屯着还不怎么想卖了,就是看着一整排,一整箱放着,心里特别踏实,特别幸福。就像这本《诚与真》,讲陶渊明的,真是越爱越爱啊。咳!对好书,我总是多情,只是库存积累多了,空间不够资金更不够,今天就“割爱”了。诚与真:陶渊明考论刘奕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者寄语我们不能光看到现代与古代

  • 陶渊明的自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历史解密编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标签:陶渊明,玛丝洛娃,本性,隐逸,诗人,兽性

    作者:温迪来源:读书369(ID:dushu369com)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每个人,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活得越来越通透的。就像经典名著《复活》中的所讲述的故事,至今仍引人思考。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曾在欲望驱使下,诱奸了女仆玛丝洛娃。使其沦落风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多年后

  • 全域旅游 相约徽州 黄山脚下蜀源古村: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进士标签:古村,陶渊明,世外桃源,古村落,桃源

    山一程,水一程,走在皖南古村中,总有青山秀水的陪伴,也总有姹紫嫣红的渲染。春天的桃花、油菜花卸了妆,夏天的向日葵便登了场。此时来到徽州区潜口镇蜀源古村,刚入村便一头撞进浓烈的色彩中,成片向日葵闯入眼帘,让整个村子美得张扬而热烈。蜀源村位于黄山南麓,走上石头小径,一边是夏花绚烂,一边是水碧山青,即便陶

  • 安徽东流陶渊明曾在此执政,留下千古名句,后人为他建造了陶公祠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进士标签:祠堂,晋朝,诗人,陶渊明,陶公祠,安徽省,南北朝,安徽东流,千古名句,归去来兮辞

    疲于奔波的现代人都向往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的代表人物、田园派诗歌的祖师爷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归隐前后是重要分水岭,归隐前其在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可以说对其之后的人生有着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池州东流镇,在东晋时为彭泽县黄菊乡,陶渊明曾在这里当县令,留下了“采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