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人为什么多爱陶渊明?

中国人为什么多爱陶渊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七喜文学 访问量:3021 更新时间:2024/2/29 23:04:45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图源网络(下同)

许多人爱李白的飘逸和不羁,许多人爱杜甫的沉郁和厚重,许多人爱东坡的达观和潇洒。

然而,当说起陶渊明,似乎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爱羡他的。

为什么中国人多爱陶渊明呢?

想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意画境,自然是轻易能叫人爱上他的理由之一。

然而,他还有另一部更为影响深远的杰出作品,曾被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评论为: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吧!田园即将荒芜,为何还不归去?

既然心灵已为形体所奴役,为何如此惆怅,又独自悲伤?

在文章的篇首,作者便提出了一个人生大问。

这被问的对象,是当时正在命运中颠沛流离的作者本人,也可是自古至今前赴后继,行走在背井离乡、上下求索道路上的人群。

是每一个脱离了纯真少年时代已久,步入了成年和老年的你们,也是从当初的梦想程,却渐渐在繁华里渐行渐远的我们。

于是,他登上了那在水上飘摇的轻舟,一路向行人打听着归乡的路径。

归途慢慢而修远,他总是在遗憾,天亮得太慢太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终于归乡了,刚望见简陋的家门,他就自觉胸中无比欣喜,于是加快了脚步,径直向家奔去。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他看见,童仆正欢快地出来迎他,而孩子们正急急地守候在家门。

他看见,院子里的小道虽已荒芜,但那拥有骜风骨的松树,和隐逸气质的秋菊还立在那里,岿然不动。

于是,他拉起孩子们的手,进了屋,却早已有那美酒,满斟了酒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他手执杯盏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露出了愉快的容颜。

他倚靠在南窗寄托傲气,感受到,这一方之地已叫他足够安心。

他每日独自漫步于闭门的庭院,拄着拐杖,走走停停。

他偶尔也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看到那无心的白云,正从山中腾起,看到那倦怠的小鸟,也晓得要飞还鸟巢。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感叹,人的身体寄托在天地之间,究竟还剩下多少时光?为何不随着自己的心境,自然前行?

荣华富贵并非他所希求,升入仙界亦且无甚希望。

不如爱惜那良辰美景罢,独自欣往,要不就扶杖而作罢,耕种田间。

或者去登上那东边的山坡,放声长呼,或者傍着那清澈的溪流,把诗词,轻轻地吟唱。

姑且顺遂生命的自然大道罢,乐天而知命,还有甚疑虑!

陶渊明的一生,是入过仕途,享过荣华,历过富贵的。

他曾官至彭泽县令,却在官八十余日,便毅然抉择,优雅转身。

他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从此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成就了中国历史上,首位田园诗人,更被誉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既不贪恋富贵荣华,也不艳羡佛道仙家,他爱惜的恰是人间,他怜取的恰是眼前。

于是,他一次的华丽转身,叫中国人足足谈论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未停歇。

中国人为什么多爱陶渊明?

也许是因为在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也曾像他一样,在年少时一心只想背起行囊,莽莽撞撞,远离家乡,去往更大的世界里闯荡。

却终究只知晓家乡的方向,再未亲见家乡的麦芒和矮墙。

也许是因为,在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也曾像他一样,怀揣着儿时的梦想,眼里有星辰大海,胸中有万千丘壑。

却终究在繁华里浮沉一生,在世故里奔忙半世,再也看不清,自己原来的模样和光芒。

也许是因为,在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憧憬着闲居青山脚下,常驻碧水岸旁,与人无争,与世无求。

想象着有朝一日,偷得闲时,却终究只是,身不能至,惟有此心向往。

然而,我们孜孜向往的,我们终究没能做到的,在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陶渊明都做到了。

而且做得那样决绝,活得那样通透。

这又怎能叫我们不谈论着他,不爱着他呢?

2022年11月19日 午后于沪

更多文章

  • 我们爱的陶渊明,到底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书房标签:陶诗,诗人,隐逸,文学,旷达,晋朝,陶渊明,南北朝

    最近得了一个“病”,爱屯书,屯着还不怎么想卖了,就是看着一整排,一整箱放着,心里特别踏实,特别幸福。就像这本《诚与真》,讲陶渊明的,真是越爱越爱啊。咳!对好书,我总是多情,只是库存积累多了,空间不够资金更不够,今天就“割爱”了。诚与真:陶渊明考论刘奕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者寄语我们不能光看到现代与古代

  • 陶渊明的自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历史解密编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标签:陶渊明,玛丝洛娃,本性,隐逸,诗人,兽性

    作者:温迪来源:读书369(ID:dushu369com)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每个人,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活得越来越通透的。就像经典名著《复活》中的所讲述的故事,至今仍引人思考。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曾在欲望驱使下,诱奸了女仆玛丝洛娃。使其沦落风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多年后

  • 全域旅游 相约徽州 黄山脚下蜀源古村: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进士标签:古村,陶渊明,世外桃源,古村落,桃源

    山一程,水一程,走在皖南古村中,总有青山秀水的陪伴,也总有姹紫嫣红的渲染。春天的桃花、油菜花卸了妆,夏天的向日葵便登了场。此时来到徽州区潜口镇蜀源古村,刚入村便一头撞进浓烈的色彩中,成片向日葵闯入眼帘,让整个村子美得张扬而热烈。蜀源村位于黄山南麓,走上石头小径,一边是夏花绚烂,一边是水碧山青,即便陶

  • 安徽东流陶渊明曾在此执政,留下千古名句,后人为他建造了陶公祠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进士标签:祠堂,晋朝,诗人,陶渊明,陶公祠,安徽省,南北朝,安徽东流,千古名句,归去来兮辞

    疲于奔波的现代人都向往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的代表人物、田园派诗歌的祖师爷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归隐前后是重要分水岭,归隐前其在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可以说对其之后的人生有着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池州东流镇,在东晋时为彭泽县黄菊乡,陶渊明曾在这里当县令,留下了“采菊

  • 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顺其自然过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道教知识标签:苏轼,王维,诗人,晋朝,陶渊明,谢灵运,南北朝,归园田居,千古名句

    关于陶渊明其人,苏轼曾经说过:“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做官便做官,归隐便归隐,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这便是陶渊明。陶渊明性情率真坦荡,因田园就住在他心里,所以他把生活过成了一首田园诗。魏晋南北朝时期,醉心于写田园诗

  • 有人说网红李子柒是现代的“陶渊明”,可陶渊明的人设真是隐士吗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陶渊明,李子柒,陶侃,隐士,谢安,晋书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陶渊明,曾被《诗品》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也被很多人当成“ 不为五斗米折腰 ”,只愿归隐田园,很有“ 风骨 我们先了解下当时的时代背景,陶渊明处于什么时代呢?东晋。那么东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东晋是一个典型的门阀士族掌控的时代。那什么又是门阀士族掌控的

  • 诸葛亮和陶渊明,代表了中国人的两种处世风格

    历史解密编辑:南阳李布衣标签:道家,儒家,杨过,诗人,晋朝,诸葛亮,陶渊明,王羲之,天文学家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无数英雄豪杰,造就了跌宕起伏的中华历史,他们的丰功伟业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自豪不已。历史人物志趣各不相同,有的志在家国,为国为民不懈奋斗;有的品性高洁,自由洒脱寄情山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表现,一是“取诸怀抱”。胸怀抱负,积极作为,大显身手。一

  • 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陶渊明,桃花源记,隐士,隐逸,桃花源

    记得上中学时就已经学过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那时只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会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就愿意去读它。而如今再读《桃花源记》,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它表达了陶渊明的思想世界和艺术追求,将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反应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同时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义熙十四年,陶渊

  • 藏在清远深山里的21℃神仙秘境山居民宿,陶渊明《桃花源记》绝美现实版!丨二十一度山居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民宿标签:大床,套房,山景,阳台,民宿,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

    南方民宿,发现不一样的生活美学,只为你选精品!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一直到现在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未曾断绝但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连听一声鸟叫都很奢侈。只好选个时间逃离城市,去寻找理想的休歇之地如果广东境内真有传说的世外桃源那必定是位于清远市西北群山深处的桃源村这一带峰丛叠秀,重重绿帐映入眼帘

  • 陶渊明:一生最爱古琴,为何弹的却是无弦琴?

    历史解密编辑:和合古琴标签:陶渊明,无弦琴,李白,一生最爱

    人们都知道陶渊明生平有两大雅好,喝酒、读书,而且都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喝酒则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其实,陶渊明还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痴迷、特怪异,那就是弹琴。这在其诗文中也多有记述,只不过人们没大注意罢了。一生最爱琴,弹的却是无弦琴早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有一种说法,说他的诗“篇篇有酒”。这当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