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图源网络(下同)
许多人爱李白的飘逸和不羁,许多人爱杜甫的沉郁和厚重,许多人爱东坡的达观和潇洒。
然而,当说起陶渊明,似乎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爱羡他的。
为什么中国人多爱陶渊明呢?
想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意画境,自然是轻易能叫人爱上他的理由之一。
然而,他还有另一部更为影响深远的杰出作品,曾被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评论为: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吧!田园即将荒芜,为何还不归去?
既然心灵已为形体所奴役,为何如此惆怅,又独自悲伤?
在文章的篇首,作者便提出了一个人生大问。
这被问的对象,是当时正在命运中颠沛流离的作者本人,也可是自古至今前赴后继,行走在背井离乡、上下求索道路上的人群。
是每一个脱离了纯真少年时代已久,步入了成年和老年的你们,也是从当初的梦想启程,却渐渐在繁华里渐行渐远的我们。
于是,他登上了那在水上飘摇的轻舟,一路向行人打听着归乡的路径。
归途慢慢而修远,他总是在遗憾,天亮得太慢太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终于归乡了,刚望见简陋的家门,他就自觉胸中无比欣喜,于是加快了脚步,径直向家奔去。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他看见,童仆正欢快地出来迎他,而孩子们正急急地守候在家门。
他看见,院子里的小道虽已荒芜,但那拥有桀骜风骨的松树,和隐逸气质的秋菊还立在那里,岿然不动。
于是,他拉起孩子们的手,进了屋,却早已有那美酒,满斟了酒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他手执杯盏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露出了愉快的容颜。
他倚靠在南窗寄托傲气,感受到,这一方之地已叫他足够安心。
他每日独自漫步于闭门的庭院,拄着拐杖,走走停停。
他偶尔也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看到那无心的白云,正从山中腾起,看到那倦怠的小鸟,也晓得要飞还鸟巢。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感叹,人的身体寄托在天地之间,究竟还剩下多少时光?为何不随着自己的心境,自然前行?
荣华富贵并非他所希求,升入仙界亦且无甚希望。
不如爱惜那良辰美景罢,独自欣往,要不就扶杖而作罢,耕种田间。
或者去登上那东边的山坡,放声长呼,或者傍着那清澈的溪流,把诗词,轻轻地吟唱。
姑且顺遂生命的自然大道罢,乐天而知命,还有甚疑虑!
陶渊明的一生,是入过仕途,享过荣华,历过富贵的。
他曾官至彭泽县令,却在官八十余日,便毅然抉择,优雅转身。
他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从此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成就了中国历史上,首位田园诗人,更被誉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既不贪恋富贵荣华,也不艳羡佛道仙家,他爱惜的恰是人间,他怜取的恰是眼前。
于是,他一次的华丽转身,叫中国人足足谈论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未停歇。
中国人为什么多爱陶渊明?
也许是因为在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也曾像他一样,在年少时一心只想背起行囊,莽莽撞撞,远离家乡,去往更大的世界里闯荡。
却终究只知晓家乡的方向,再未亲见家乡的麦芒和矮墙。
也许是因为,在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也曾像他一样,怀揣着儿时的梦想,眼里有星辰大海,胸中有万千丘壑。
却终究在繁华里浮沉一生,在世故里奔忙半世,再也看不清,自己原来的模样和光芒。
也许是因为,在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憧憬着闲居青山脚下,常驻碧水岸旁,与人无争,与世无求。
想象着有朝一日,偷得闲时,却终究只是,身不能至,惟有此心向往。
然而,我们孜孜向往的,我们终究没能做到的,在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陶渊明都做到了。
而且做得那样决绝,活得那样通透。
这又怎能叫我们不谈论着他,不爱着他呢?
2022年11月19日 午后于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