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木心:陶渊明是双重隐士,是中国文学塔外人,读陶诗是真正的享受

木心:陶渊明是双重隐士,是中国文学塔外人,读陶诗是真正的享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宫丝绒 访问量:4885 更新时间:2024/2/29 23:05:16

木心在《学回忆录》中说:我十岁认识陶渊明,于今五十多年,算是比较理解他了。陶渊明是双重隐士,实际生活中退归田园,隐掉了。文学风格恬淡冲和,也隐在种种高言大论之外。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陶渊明不在中国文学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正由于他的第二重隐士性,所以生前死后,默默无闻。

读陶渊明诗,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朴素,精致。不懂其精致,难知其朴素;不懂其朴素,难知其精致。他写得那么淡,淡得那么奢侈。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谢绝俗世交游,每天睡到自然醒,看看闲书,弹弹无弦琴。小儿子正在呀呀学语,颠颠跑来求抱抱。一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美好画面。陶渊明曾经胸怀大志,走遍大好河山,追求身外之物,但他后来悟了,累了,懂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快快乐乐,才是最重要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每个人生于世间,他的性格其实早就设定了。就如计算机出厂之前的内存。有人性格外,喜欢交朋结友,喜欢俗世繁华;有人性格内向,喜欢蜗居宅家,喜欢冷清安寂。这种设定不是后天能够改变的。强行改变,只会邯郸学步。此所谓“此人的美酒佳肴,他人的穿肠毒药”。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渊明在村里种地,遇到村里的老农,不说别的,单说庄稼长得好不好。虽然他胸有八斗才华,但是不在老农面前显摆。他把自己彻底融入到这片土地里。宋朝的苏轼在黄州东坡开荒种地,勤苦劳作之余,彻底理解了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天一大早起来,去地里干活,一直干到月上柳梢,方才回家。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种地很苦,霜冷风寒,不想干很难,因为要吃饭。虽然劳累点,却不会遭来祸患。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是社会性动物,独居久了,无人交流,就会寂寞,郁郁寡欢。终日借酒消愁,以浇胸中块垒。醉了复醒,赋赋诗,写写字,自娱自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里的南山不是现实中的南山,而是传说中的终南山。因为他住在闹市,看不到真正的南山。终南山是隐士修道之地,他只能“心向往之”。后面的菊花,山气,飞鸟,都是“意象”,是“造境”,而非“实境”。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宝贵,我们要加倍珍惜,不能白白浪费。

众鸟欣有託,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鸟儿都欣喜有个避风小窝,我当然也非常珍爱我的房子。地里干完活,回家还要读我喜欢的书。

木心说,陶潜的诗文非常具有现代意义。汉赋华丽,现在没用了。唐诗豪放,现在也用不上了。凄清委婉的宋词,太伤情,小家子气,现在也不必了。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借力借光,我认为尚有三个方面: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

陶诗的境界、意象,在现代人看来,还是简单的,共通的,熟悉的。

陈丹青说,所有用汉语写作的人,都应该读读木心。一帮年轻人读了木心讲的文学课,跟陈丹青说,真是开心死了,从头到尾狂笑。

陈丹青说,木心说话,清晰、扼要、深沉、脱略。他是个绅士,老成,风趣,优雅。

陈丹青说:跟木心厮混太久,很难清理他对我的影响。但他使我渐渐洗去一点野蛮的根性,使我明白作文说话的分寸。

木心有慧根,有天赋,有识见,他的文学素养是相当高的。正因如此,他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别人不说,钟阿城和陈丹青就都很佩服他。钟阿城在《闲话闲说》中的许多观点,皆与木心暗合,或者直接引用木心的《文学回忆录》。

我这段时间看了很多木心的文章,尤其他的《文学回忆录》。里面很多文学观点,真的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但是也有一个可以说遗憾吧,就是木心自己能看出来,而且下了结论,却没有推理。别人到不了他的境界,便悟不出来。就如孔子讲学,学生们听不懂,他也不去苦口婆心的说,因为学生们没到那个地步,理解不了。

这套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介绍给大家。梁文道评价:他的作品,好读难懂,难懂易记,因为风格印记太过强烈了,每一句说,自有一股木心的标识,引人一字一字地读下去,铭入脑海,有时立即记住了某一句,回头细想,其实还没懂得确切的意思:于是可堪咀嚼,可堪回味。

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文学史,木心是一位“金句”纷披的大家。他的“火焰”,清凉温润,凌厉峻拔,句句识见,有如冰山,阳光下的一角已经闪亮刺眼,未经道出的深意,深不可测。木心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娓娓道出他的文学回忆。

喜欢木心的朋友可以买一套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更多文章

  • 陶渊明归隐时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文澜珊

    历史解密编辑:文澜珊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翻译,诗词

    写诗词翻译,从最初的日更,变为周更,一年多后,已变成了如今的月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无比珍贵和稀有的,因为精力有限,不得不改为月更,但对于诗词的喜爱,却未减分毫。陶渊明的诗,十分耐读。不像李白写的诗句那样张扬,但总会在恬静中,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我想,苏东坡的诗词,定然是受了陶渊明先生的影响。因为,格调

  • 中国人为什么多爱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七喜文学标签:陶渊明,富贵,杜甫,李白,欧阳修,隐逸,晋朝,艺术家,南北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图源网络(下同)许多人爱李白的飘逸和不羁,许多人爱杜甫的沉郁和厚重,许多人爱东坡的达观和潇洒。然而,当说起陶渊明,似乎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爱羡他的。为什

  • 我们爱的陶渊明,到底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书房标签:陶诗,诗人,隐逸,文学,旷达,晋朝,陶渊明,南北朝

    最近得了一个“病”,爱屯书,屯着还不怎么想卖了,就是看着一整排,一整箱放着,心里特别踏实,特别幸福。就像这本《诚与真》,讲陶渊明的,真是越爱越爱啊。咳!对好书,我总是多情,只是库存积累多了,空间不够资金更不够,今天就“割爱”了。诚与真:陶渊明考论刘奕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者寄语我们不能光看到现代与古代

  • 陶渊明的自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历史解密编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标签:陶渊明,玛丝洛娃,本性,隐逸,诗人,兽性

    作者:温迪来源:读书369(ID:dushu369com)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每个人,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活得越来越通透的。就像经典名著《复活》中的所讲述的故事,至今仍引人思考。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曾在欲望驱使下,诱奸了女仆玛丝洛娃。使其沦落风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多年后

  • 全域旅游 相约徽州 黄山脚下蜀源古村: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进士标签:古村,陶渊明,世外桃源,古村落,桃源

    山一程,水一程,走在皖南古村中,总有青山秀水的陪伴,也总有姹紫嫣红的渲染。春天的桃花、油菜花卸了妆,夏天的向日葵便登了场。此时来到徽州区潜口镇蜀源古村,刚入村便一头撞进浓烈的色彩中,成片向日葵闯入眼帘,让整个村子美得张扬而热烈。蜀源村位于黄山南麓,走上石头小径,一边是夏花绚烂,一边是水碧山青,即便陶

  • 安徽东流陶渊明曾在此执政,留下千古名句,后人为他建造了陶公祠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进士标签:祠堂,晋朝,诗人,陶渊明,陶公祠,安徽省,南北朝,安徽东流,千古名句,归去来兮辞

    疲于奔波的现代人都向往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的代表人物、田园派诗歌的祖师爷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归隐前后是重要分水岭,归隐前其在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可以说对其之后的人生有着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池州东流镇,在东晋时为彭泽县黄菊乡,陶渊明曾在这里当县令,留下了“采菊

  • 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顺其自然过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道教知识标签:苏轼,王维,诗人,晋朝,陶渊明,谢灵运,南北朝,归园田居,千古名句

    关于陶渊明其人,苏轼曾经说过:“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做官便做官,归隐便归隐,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这便是陶渊明。陶渊明性情率真坦荡,因田园就住在他心里,所以他把生活过成了一首田园诗。魏晋南北朝时期,醉心于写田园诗

  • 有人说网红李子柒是现代的“陶渊明”,可陶渊明的人设真是隐士吗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陶渊明,李子柒,陶侃,隐士,谢安,晋书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陶渊明,曾被《诗品》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也被很多人当成“ 不为五斗米折腰 ”,只愿归隐田园,很有“ 风骨 我们先了解下当时的时代背景,陶渊明处于什么时代呢?东晋。那么东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东晋是一个典型的门阀士族掌控的时代。那什么又是门阀士族掌控的

  • 诸葛亮和陶渊明,代表了中国人的两种处世风格

    历史解密编辑:南阳李布衣标签:道家,儒家,杨过,诗人,晋朝,诸葛亮,陶渊明,王羲之,天文学家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无数英雄豪杰,造就了跌宕起伏的中华历史,他们的丰功伟业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自豪不已。历史人物志趣各不相同,有的志在家国,为国为民不懈奋斗;有的品性高洁,自由洒脱寄情山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表现,一是“取诸怀抱”。胸怀抱负,积极作为,大显身手。一

  • 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陶渊明,桃花源记,隐士,隐逸,桃花源

    记得上中学时就已经学过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那时只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会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就愿意去读它。而如今再读《桃花源记》,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它表达了陶渊明的思想世界和艺术追求,将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反应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同时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义熙十四年,陶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