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是怎么当上“书圣”的?

王羲之是怎么当上“书圣”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之海 访问量:4048 更新时间:2024/1/23 5:14:01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世推崇为书圣。那么,作为书圣的王羲之,究竟“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格,主要表现在:

1、忠君爱国。《世说新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在国家处于危难当头,王羲之能放弃闲淡之心,以国家社稷为重,这是何等境界。

王羲之在受到奸人谗害,迫不得已辞官后,于父母墓前发誓说:“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在受到奸人谗害之时,王羲之没有退缩,而是大义凛然,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他的报国之心。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情怀。这就是王羲之的忠君爱国之处。

2、仁义。王羲之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都能亲理政务,勤求民隐,对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史书赞王羲之“清贵有鉴裁”。这正是王羲之的仁义之处。

3、孝道。据史书记载,王羲之在临川任职期间,一直将老母亲带在身边,悉心照料,直到母亲去世,尽到了一个为人子应尽的孝道。

关于王羲之忠孝、仁义的事迹,史书有很多记载。以上所举,就足以说明,王羲之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二、他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王羲之有许多关于亲人病痛以及个人境况记录的手札。这些手札,文字读来凄楚伤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到王羲之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富有爱心的人。比如:

《建安帖》:“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柩至,慈阴幽绝,垂卅年。永惟崩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无由言告。临纸摧哽,羲之报。”

《姨母帖》:“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

《庾新妇帖》:“庾新妇入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

《官奴小女帖》:“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愍痛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唯在此等,以禁慰馀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孙夭命?日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缠心,无复一至於此,可复如何!临纸咽塞。”

《丧乱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等等。像这样的手札还有很多。

这种对家人之爱、对朋友之爱、对他人之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足以说明王羲之是一个有情有义、感情丰富的人。

三、他是一个学养深厚的人

王羲之的学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他发奋学习,慢慢修炼而成的。

史料记载:“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从小就十分用功。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这则典故同样告诉我们,王羲之是一个多么勤奋的人。这是他的这种勤奋,才造就了他卓越的成就。

从他传世的诗文,特别是《兰亭序》,这篇文辞优美、思想深刻、情感饱满的文章,更能证明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学养深厚的人。试想,一个没有学养的人,又如何能写出这么优秀、被后世奉为千古绝唱的好文章?

四、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王羲之深受儒道思想影响。在政治上,他“忠君爱国”、“政以道胜宽和为本”、“与民安乐”体现了儒家经邦济世的思想。在精神上,他“寄情山水”、“亲近自然”体现了道玄清静无为的思想。这双重思想构成了王羲之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这在举世瞩目的《兰亭序》中,就可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观照自然风物,并不囿于自然地表层景象,而是注意捕捉自然大化的运行规律,并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进行透视,且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把自然升华到道的高度,从而也使他的“澄怀观道”“超以象外”思想得到了净化。

王羲之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调和了儒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思想特色。

五、他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当然还在于他的书法。他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转益多师。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我们得知,王羲之一生得到过许多老师的教导。正是由于他有向这么多老师学习的经历,所以对他后来的书法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创造新体。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从当时要求的简略出发,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损益变化了原来真、草的隶意而完成了流美静逸的今体——行草书。对于他的行草书,后人评价说:“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

3、倡导“书意”说。王羲之在《自论书》中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里,王羲之第一次提出了“书意”这个概念。所谓“书意”即书法的精神意蕴。王羲之认为,书法可以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王羲之“写意书法”说的提出,将书法推向了精神境界的层面,书法从此由实用走向艺术。王羲之是“晋尚韵”书风的重要发挥者。

4、将中庸之道融合到书法当中。王羲之是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自然清净”的践行者。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将“中庸”和“自然”之道融合、渗透到书法当中。将书法又一次推向哲学的层面。他的书法“不激不利,而风规自远。”“思虑通审,志气和平”,就是明证。

5、对后世影响。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孙过庭说:“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羊欣说:“博精群法,古今莫二。”张怀瓘说:“在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十人。各能声飞万里,荣耀百代,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李世民更给予很高的评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等等。由此可见,王羲之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可以想见的。从千百年来人们竞相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状况看,如果没有相当大的影响,王体是不可能一统整个书坛的,更不可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书法。

综上所述,王羲之是一个真正德艺双馨的人,是个真正受万世敬仰的人。在道德沦丧、价值观念扭曲的当下,倡导全面、深层次学习王羲之,尤显意义重大。我们不光要学王羲之的书法,更要学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质、博学深厚的学养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把“作书先做人”当做座右铭。惟有此,才无愧于“书法家”这个称号。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标签: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行草书

更多文章

  • 日本藤原行成临王羲之书法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藤原行成,书法,兰亭序,日本,书法作品

    在日本有一位十分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名字就叫做藤原行成(972-1028),不仅是一个艺术家,还是日本有名望的朝臣。他正是右少将藤原义孝的儿子,藤原伊尹之孙。官居正二位,也算是位高权重了。在日本,只要提及他的名字,基本都能知道,说是家喻户晓不为过。他的书法后世称之为“权迹”(取“权大纳言的笔迹”之意)

  • 王羲之的“下沉”技术,赵字优雅的重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赵字优雅,赵孟頫,下沉,圣教序,书法

    此文较长,心血总结,请耐心看完并收藏。前段时间看了于钟华老师的书,提到魏晋书法的一个招术,叫“有胃下垂”,深有感触,遂出此文。大家知道,李北海的字是重心比较低的,赵孟頫学了李北海,也搞的重心很低,这是赵字优雅的重要原因。翻看圣教序和王羲之的唐人临摹本,发现王羲之的下沉技术是无所不在,而重心低只是“下

  • 王羲之《二谢帖》高清单字,这么看才爽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二谢帖,王羲之,中医,老师

    王羲之《二谢帖》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每天免费订阅中医知识!

  • 王羲之的浙江缘,七子一女,后裔分布各地

    历史解密编辑:颖之星语标签:谢安,后裔,晋朝,王羲之,王献之,浙江缘,书法家,兰亭集序

    东晋时期,除了司马氏皇族之外,王家和谢家则是最显赫的权臣家族,因此有“王谢共天下”之说。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东晋王、谢两家堂前的燕子。谢家,指的是谢安、谢玄等谢氏家族。王家,则是王羲之家族,原属山东琅琊王氏。王羲之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其父王旷,历任丹杨太守、淮南内史、

  • 除了《兰亭序》,王羲之还有40多幅名作传世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传世,书法,快雪时晴帖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是晋代以来书法界公认的、无可争议的定论。《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巅峰之作,是历代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行书必选的临摹范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了《兰亭序》, 王羲之还有那些行书名作传世呢?笔者翻阅史料,收集了《快

  • 简单“竖笔”,米芾的“刷”终究也不是王羲之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米芾,王献之,兰亭序,蜀素帖,行书

    竦輕軀以鶴立曹植《洛神赋》有句云:“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文学文本中洛神的绝世风华即便在画中圣手顾恺之的无上神品《洛神赋图》中也难以曲尽其妙,“竦轻躯以鹤立”的仙姿逸态又如何画得出呢?想想鹤立的样子,一条细劲的腿,硬挺挺地支撑起整个身躯,鹤足是那么坚实地扣着地面,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却又是极

  • 王羲之《远宦帖》,遒逸跌宕!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草书,章草,今草,晋朝,王羲之,远宦帖,书法家,书法作品

    王羲之草书《远宦帖》(摹本)纵24.8厘米,横21.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远宦帖》亦名《省别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品墨迹本,无款,为唐人摹本书六行五十三字,字字精妙卷首有徽宗赵佶瘦金书签王羲之《远宦帖》,此帖亦称〈省别帖〉,为双钩廓填本,先以墨线勾勒轮廓后加以填墨,是古代法书复制中最逼真的方式,

  • 王羲之草书《其书帖》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羲之,其书帖,草书,罗振玉,敦煌,晋朝,书法家,艺术家

    王羲之《其书帖》临本,纸本。3行,24字。草书。此帖为近代罗振玉收录于《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为敦煌文书中所见‘晋人尺牍’中的一件。释文:其书,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然其有书,数载何以如此断绝耶。—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王羲之传世墨宝《洛神赋》

    历史解密编辑:国际艺术大观标签:王羲之,洛神赋,传世,王献之,赵孟頫

    传 播 艺 术,播 种 幸 福 。国内、外艺术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文学 | 音乐 | 视觉王羲之是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书法艺术集大成者,被历朝书坛尊为“书圣”,无人可与王羲之书艺比肩。王羲之作品被历代视如墨宝,从皇家帝王到社会百姓无不寻觅珍藏,王羲之书帖历经约1700年的历史岁月,传世当代

  • 王羲之书法字帖,一网打尽!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王羲之,草书,行书,书法,兰亭序,十七帖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