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大争之世,一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还是一个群英璀璨,名臣辈出的年代,众所周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历经了进百年的乱世之后,三国迎来了统一的曙光,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最后一统天下的居然是司马一家,众所周知,三国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西晋灭吴之战,但是这一场统一之战却“姗姗来迟”。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分析一下西晋灭吴的这一场“处心积虑”的战争,为何迟缓的原因。
一:西晋灭吴的经过
1.西晋灭吴的背景
据史书当中记载西晋灭亡吴国的过程长达十五年之久,其中的准备不得不说是非常充分。西晋灭吴的背景主要是在曹魏灭亡蜀国之后,西晋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据《晋书》当中记载西晋武帝司马炎一开始最初的策略是:
“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再推迟,西晋在这一段时间内,对内修政事,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操练军队,对待吴国则是采取离间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削弱吴国的实力,为将来的灭吴之战做准备,到最后灭亡战争一触即发。
2.西晋灭吴的过程以及结果如何
在经过长时间紧锣密鼓有序充分的准备之后,西晋拉开了灭吴的序幕,首先西晋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大军,齐头并进,首先攻破东吴军事重地—丹阳城。之后又用计谋损毁了东吴的拦江铁锥,使得西晋水军可以横行无阻,最后东吴丞相张娣率领三万精锐吴军战死,东吴丞相张娣展现出来东吴最后的风骨。
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张娣慷慨赴死的场景称:“便为卿家丞相所识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道邪!”,令后人敬佩,最终,以东吴后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西晋一统全国为结局而告终。实现了天下的一统
二:西晋自身的原因导致灭吴迟缓
1.西晋刚刚代魏,人和条件不成熟
首先,西晋灭亡东吴为何经历了长达十五年之久,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西晋刚刚建立不久,而且司马家族的政权是从曹魏当中谋夺而来的,得位不正。在这样一段时间内,西晋王朝的主要方向不是对外扩张,发动战争,而是要安抚百姓,稳定人心。
因为前车之鉴就在不久,众所周知曹魏灭亡蜀国的主要将领就是钟会,而钟会一直以来就是司马家族的心腹代表,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昭敢于将数十万大军交给钟会的原因。
但是后来钟会自以为有夺天下的能力,便伺机造反,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称:“《资治通鉴》:钟会内有异志,姜维知之,欲构成扰乱,”由此可见钟会的野心所在。
同时也有人认为钟会有复兴曹魏的期望,但是不管怎么样钟会终究是造反了,这样一件事情无疑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的西晋王朝有很强烈的警示意义,也就促使西晋的统治者一开始把重心放在了肃清曹魏死忠势力,巩固政权的方向。自然而然的一开始就无暇顾及东吴,也就推迟了灭吴的原因。
2.当时边疆未定,异族入侵频繁,对西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众所周知,来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在历史上有多少中原王朝灭亡与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而在西晋建立之初恰恰是一段游牧民族入侵频繁的事情,在西晋王朝之初北方就面临着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入侵。
而恰恰就在西晋准备伐吴之时,鲜卑起兵反晋,入侵边疆,西晋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起因在于当时的管理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官对于鲜卑的压迫,后来起兵造反。
据《晋书》当中记载西晋与鲜卑族的战争:“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虽然最后以西晋的胜利告终,但是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游牧民族入侵规模之大,同时对西晋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小的。
因此,西晋也就错过了原本计划灭亡吴国的时间,同时也让西晋王朝认识到草原的游牧民族对于东吴的威胁更大,毕竟受限于南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很难向北方统一,慢慢的西晋王朝的重心又开始向边疆地区过渡,吴国再次躲过一劫。
3.西晋王朝内部对于伐吴意见不统一,各执一词
众所周知,大规模的战争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不仅仅需要靠前线的将们浴血奋战,还要保证大后方的稳定以及后勤供应的充足,才有可能打赢一场灭国之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上下的意见需要统一,特别是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的同意才能够有利于战争的进行。
如果帝王一意孤行的话,很可能不仅仅会让战争失败,甚至还好影响国家的安定统一,例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一意孤行直接导致隋朝分崩离析,走向衰弱灭亡。虽然晋武帝算不上是一个明君,但是至少前期的司马炎还是比较开明的。
在当时反对伐吴,坚持等待时机的大臣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太尉贾充,据《晋书》当中记载在司马炎伐吴成功后,贾充的惶恐表现:“充本无南伐之谋,固谏不见用。及师出而吴平,大惭惧,议欲请罪。”
贾充的这一个举措就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贾充是极力反对司马炎伐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内有贾充这样的左膀右臂的劝阻,司马炎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因此西晋王朝灭吴的战争也就被慢慢的推迟搁议。
4.西晋王朝缺乏水军,不具备地理优势
为何东吴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抗衡当年曹操数十万大军,能够火烧赤壁,一举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很大程度是依靠了长江这一个天险以及北方军队劣势——不善水性。不得不说这一个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也是西晋灭吴迟缓的重大原因之一,而虽当时的西晋王朝控制了蜀地。
有了一定数量的水军,当时对于灭亡吴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西晋灭亡吴国时期的水军数量评价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也就侧面反映出最初西晋灭亡吴国的时机不成熟,水军的训练不到位,不能够确保完全打败东吴。”
三:东吴方面的优势使得西晋不敢草率行动
1.东吴地处江南地区,战乱较少,国力较强
从三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变迁来看,东吴所经历的战乱应该是最少的,而且国内的局势也相对稳定,相比于连年战乱,国力弱小的蜀国来看,东吴的实力相对较强,除此之外东吴还具有长江天险。
在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下,西晋要灭亡东吴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徐徐图之除此之外,当时的东吴举国上下都是一副相对团结的局面,虽然东吴的君王孙皓为人残暴,然而东吴的实力依旧强大。
除此之外,东吴的军事实力也不可小觑,总体来说东吴的军事实力与西晋相差不远,而且在西晋王朝吴之前还屡有胜仗,据《三国志·吴志》当中记载平定西陵叛乱的事件称:
“抗遂拔西陵,诛阐及同谋将吏数十人,皆夷三族,自余所请赦者数万口”。就反映出当时东吴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也就成为西晋灭吴迟缓的原因之一。
2.吴国与西晋摩擦不断,但是未完全处于下风
从上文可知,虽然西晋一时间不能够发动全面战争,消灭东吴割据势力,但是其中的小规模战争却是频繁不断的,除了典型的西陵之战以外,还有一个表现突出的战争就是对于交州的争夺战,由于原本属于东吴的交州叛乱。
西晋趁机占领此地,一度具有重大优势,然而后面东吴却夺回西晋,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称:“禽杀晋所置受将,日南,九真皆还”。西晋与东吴的多次交锋都以失败告终,反映出东吴实力尚存。
四、总结与思考
论语有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灭国这样浩大的战争,需要的是徐徐图之,认真谋划,确保万无一失,西晋灭亡吴国的迟缓的原因不仅仅有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而且还在于西晋的内忧外患以及东吴的实力尚存,都是西晋灭亡吴国迟缓的方面原因,总而言之就是西晋一直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以最小的代价实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