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炎统一三国后,为什么没有对三国后主下手?

司马炎统一三国后,为什么没有对三国后主下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清川知行 访问量:1838 更新时间:2023/12/6 4:33:57

中国的历史中总能找到成功的共同点,也都能找到每个朝代陨落的不同之处。

“以史为鉴”可以让后世之人更早地了解危机,避免危机。

纵观中国的千年历史,一统地朝代过后就会出现分裂之态,此时往往处在世道混乱,民不聊生的阶段。在秦朝覆灭后,就进入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即使到后期汉朝一统,仍然逃不掉群雄争权的局势,所以才有了后世所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说法。

我们的民族是汉族,所以很多人对汉统一时候的文化比较感兴趣。事实上,后面朝代也确实受到汉朝的影响很大。

就以《三国演义》书中所描述为例,我们从中能看到,书中很多立权之人都以为汉室宗亲集结兵马割据占地,或上演携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可见保留汉室或者其他较大宗族是获取权利的手段,如此才能出师有名,占地而得民心。

经过多年的战争,分裂的国家变成三国之势,后由司马炎抓住时机,成功地将分裂的诸国统一成一个国家,那就是晋国,而司马炎也成为晋国开国的皇帝。

根据历史的规律,成为皇帝的人必然会灭掉其他国家的领袖。

可是历史的规律也有例外司马炎统一三国后,为什么没有对三国后主下手甚至很多后主身边的谋士,他也都给予官职。

也许你要赞扬司马炎的胸襟,可是,一个帝王怎么会有妇人之仁?他之所以能放过三国后主,不过是为了自己,需要得民心。

中国的文化很多,其中道家、法家、儒家是备受推崇的三类,作为皇帝必然需要懂得用计谋,有大局观,要把控国家的导向,所以必然会用道家。而官员多以儒家为主,他们在意的是君王是否是明君、仁君。

公元265年,司马家的势力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实际掌权人本身就是司马家族。虽然王族中还有很多人对司马家不满,但是碍于实力差异,无法改变。

于是在司马炎继承父亲爵位后不久,他就逼迫魏元帝退位,自立为王,由此开始为晋国统一大业拉开序章。

想要统一就要运用军权灭了蜀国和吴国。于是,在公元263年,大将邓艾使用计策大败蜀国,进而让蜀国后主刘禅投降。

不久晋国兴军攻吴国,吴国也投降,自此,晋国完成统一三国的历史大任。

刚刚统一,国家处在民心不稳阶段,司马炎骤然杀掉后主会引来天下儒士及百姓的诟病。

因为他是皇帝,他在意史书后传如何流传。所以为了挽回人心,招揽天下贤臣,他不得不善待后主。他不仅不能杀掉后主们,还要让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即便是做样子也要做得更真诚。

可以说,如此大义之举,不过就是司马炎作为帝王的运用的手段而已,真心与否,对于他本人来说根本无关紧要。

性格使然

一个人成功与否需要看个人的机遇和能力,缺少任何一项都无法走向成功。

司马炎的成功在于他有先辈铺路,他的祖父、父亲、伯父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枭雄,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才有他后来的一统天下。

只是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司马炎性格上有优势也有缺点,他本身具有很好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较好的家境也让他自信且多疑。

对于司马炎来说,将后主放在哪里都不如放在自己身边更让人放心。即便是此时的后主已经是强弩之末,他也不想看到任何一点火星而燎原的态势。

杀掉可以一绝永患,但是他的自信告诉他,现在的晋国人强马壮,人才济济,没有哪个国家能比拟,所以他不肖杀掉他们来让后人诟病,不如让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如何治疗好这硕大的国家,建立遗世功勋,千古留名。

在司马炎看来,让对手干巴巴地看着自己成功,看到他们落败的满足感,远高于杀掉他们。

所以说,司马炎选择将曹奂封为陈留王,刘禅封为安乐公的做法不难理解,只要将他们困在眼皮底下,让他们当闲散的富贵人,司马炎就没有后顾之忧。

其实,他身边的很多谋士都奉劝司马炎应该杀掉后主,以绝后患,但是他都拒绝,力排众议,做出如此决定正是源自晋王本身的高度自信。

自身军权稳固

每一个国家的政权更替都有军队参与。军队的实力就是权利可以企及的地方,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经过长年的作战,魏蜀吴三国的势力已经被消灭殆尽,曾经忠心辅佐的人也都已经去世,在此阶段,更是没有出现什么良臣大将,唯一比较好的将领也都在晋国的麾下。

在这样的形势下,灭掉魏蜀吴三国是顺势而为,甚至没有当初诸葛亮的连年征战,更是没有魏延的攻魏之战,轻轻松松的统一三国魏晋。

对于司马炎来说,确实在征讨过程中没有遇见难以逾越的困难,因为晋国兵力已经远超三国,他们已经失去与晋抗衡的实力。即便没有征讨,随着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被吞并是必然走势。

《三国演义》书中曾有记载,蜀国后主投降后,晋国皇帝宴请宾客,此时刘禅谋士私下建议要求刘禅装哭泣,而言语间表现思念故乡之意,遂而返归故土以图东山再起。

后主刘禅照做,然此计被司马炎看穿,遂问刘禅道“是为何意?”刘禅不知如何回答,只道出实情,司马炎听罢,更是大笑不已。

可见,当时的三国后主中已没有有才和谋略之人,所以司马炎没必要顶着骂名,大费周章地杀掉他们。

历史上的伟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打造自己理想的国度。古代的枭雄们也希望能在乱世中创建丰功伟业,以耀门楣。

由此才出现五代十国的各种争斗,多年的战乱让更多的人都希望停止战争,此时晋国的势力很强,由它统一,既能服众,又能避免之后多年的战争。

虽然说历史上展示的是司马炎灭三国统一为晋,可实际上,他的出现就是历史所驱,及他能完成的伟业皆是偶然,也是必然。没有这个晋国,以后还是会有其他国家来完成统一的任务。

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对历史规律有了深入了解,通过各种事例能跨越千年去理解当时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

只有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便于找到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诱因,从司马炎的性格,家庭背景及当时的情况,很容易理解当时晋王没有对三国后主下手的原因,并从中找到值得我们现代人所借鉴的点。

只有我们国家做到敢于改变,且能不断提升,才能应对未来世界的任何改变,顺利地迎来中国辉煌的时代。

标签: 司马炎后主刘禅三国吴国

更多文章

  • 西晋“八公”:司马炎称帝时,官职最高的八位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炎,司马懿,曹魏,曹爽,司马孚,太尉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6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的嗣父(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后迎立魏元帝曹奂,授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

  • 从晋武帝的施政措施来正确的看待晋武帝司马炎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司马炎,贾充,司马昭,分封

    提及西晋的历史,很多人都是痛心疾首,由于其在嬗代之路上沾染了太多的血腥,以致于对于西晋总是贬多褒少,而司马昭命令贾充杀害魏帝曹髦的举动更是被世人所诟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这之后成为了野心家的代名词。在以往的观点之中,由于对西晋这个朝代并无多大的好感,所以大多数人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晋武帝司马炎

  • 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有多厉害?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他的白痴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司马炎,贾后,司马衷,司马懿,东宫,晋武帝,三国,军事政策,国防政策,军事制度

    司马炎的这个孙子,叫做司马遹(yù),又称愍怀太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炎之所以传位给白痴儿子司马衷,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衷有司马遹这样一个好儿子。司马遹在五六岁时,就表现出惊人的聪慧,比如有一次宫中晚上失火,司马炎登楼远望,身旁的司马遹赶紧拽着司马炎的衣襟到暗处,司马炎好奇地询问他原因,司

  • 司马柬:晋武帝司马炎第三子,备受宠爱却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三国,司马炎,司马柬,晋惠帝,司马衷,贾南风,晋武帝

    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知名者十八人。按相关文献,仅知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六皇子早殇。对于司马炎来说,因为长子司马轨早夭,所以册立次子司马衷为太子,这就是之后的晋惠帝。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司马柬,则是司马炎的第三子。和司马衷比起来,司马柬无疑是适合的太子人选。

  • 晋朝的开创者司马炎,为何选个痴呆儿做太子?难道他没看出来吗?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司马炎,晋朝,司马衷,贾南风,八王之乱,惠帝

    自古以来,我们对做皇帝标准的认知上,能力是作为这个人是否能做皇帝,以及能否做好皇帝位首要的评判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智慧方面。如果皇帝没脑子的话,那是真的没救了。不过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难免会有特殊,比如晋朝的时候,就曾经出过这样一位没脑子的皇子,他就是西晋孝惠帝司马衷。这位晋孝惠帝司马衷,是

  • 司马炎问:我像汉朝的哪位帝王?答:比汉文帝还牛!司马炎却怒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空冬雪标签:司马炎,刘恒,司马昭,司马师,刘毅,帝王

    (一)三国时代的终结者无论多么精彩的历史华章,终有落幕之时,三国时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华彩时期,随着司马炎开国晋朝而结束。司马炎,被许多人视为“历史捡漏者”,就如足球赛中众多超级球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攻破对方大门,而司马炎作为替补,上场后竟一脚就破了门,虽看似偶然实则却是必然!一则是:从司马懿

  • 刘禅去世后,司马炎送了3件陪葬品,送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刘禅,司马炎,蜀汉,刘备,司马懿,诸葛亮

    刘禅去世后,司马炎送了3件陪葬品,件件打脸刘备导语:相信我们对阿斗这个人物都耳熟能详,他作为刘备的亲生儿子,不仅没能继承刘备的豪情和智慧,反而让人大跌眼镜。幼年的时候被赵云从万军中舍命救出,好不容易长大,诸葛亮也作为他的师父教授他《管子》《荀子》这些帝王必看的书,但他却一点都学不进去,只想着下课去哪

  • 西晋司马炎为何只用了三个多月就灭了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司马炎,东吴,蜀汉,曹魏,司马睿,司马昭

    正常啊,从任何方面来说,西晋从政治,军事都完全碾压东吴,而东吴本身国家内乱。从蜀汉灭亡到西晋讨伐东吴,曹魏和西晋整整准备了十五年,而司马氏篡位曹魏以后,为了证明的自己的合法性,要做的第一件就是灭吴,以体现自己“天命所归”的地位。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

  • 司马炎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孝道?-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刘恒,文帝,孝道,司马炎,司马昭,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公元266年,晋武帝和群臣之间关于是否应该为晋文帝守孝三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从历史记载来看,司马炎当时主张为晋文帝守孝三年,而朝中以羊祜为代表的一些朝臣也认为是时候恢复守孝三年的古制,但这种意见遭到了以傅玄等为代表的一些大臣的反对。为什么当时司马炎想要恢复古制守孝三年?为什么傅玄等人又认为不可能呢?

  • 轰轰烈烈的司马炎选妃-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选妃,妃嫔,杨艳,司马炎,资治通鉴,三国争霸

    我们在读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都对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印象非常深刻。对于古代帝王真的有三千佳丽嘛?历史上记载西晋的司马炎在位的时候搞了轰轰烈烈的选妃运动,选入后宫的妃子上万人。历史上的司马炎真的选了上万的妃子嘛?这场轰轰烈烈的选妃运动为何遭到了后世诟病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